但现在她主动放弃,谁也没有话说了。
“既然你自己想清楚了,那从明天开始,你不用练缝纫机了,也不用听我讲各种裁缝知识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揽活儿上吧!”
许敏又惊又喜,“真的?姑,你可太好了,这县里人有钱,做衣服的人多,我保证一天至少揽十件活儿,完不成任务不回家!”
许沁笑道,“好啊,如果你真能连续一个月每天揽十件活儿,年底我奖励你一件呢子外套!”
许敏两眼放光,她早就想要一件呢子衣服了,但呢子料实在太贵,一米布至少要七八块,而且还特别难买,她听一个顾客说,每个月百货商场柜台就进那么点儿货,想要买得托关系呢。
她没钱也没布票,买不了。
“真的吗,姑,我喜欢红色,能给我做一件红色的吗?”
这孩子转过年也十七了,算是个大姑娘了,穿红的倒也行,不过,许敏肤色略深,红色并不是最优解。
但这个年龄,穿什么都不会难看。
许沁点头,“你喜欢红色,可以做红色!”
许敏赶紧又说道,“我要大领子,收腰身,长度到膝上就可以。”
许沁笑道,“都可以,不过前提是你要完成任务才行!”
许敏倔强的说道,“姑姑,我一定会完成的!”
许沁问她,“那你打算怎么完成啊?”
许敏愣了一下,说道,“我每天多跑几个地方,现在年底做衣服的很多,只要多跑几个地方,肯定能多揽到活儿。”
她这么想,倒也没什么错,。
许沁说道,“小敏,我给你提个建议,咱们是在城东,做衣服都是就近原则,你不妨把城东给仔细跑一跑,然后去附近的供销社蹲点,再宣城几天,城东跑完之后,你就可以去其他地方了,城西那边工厂多,每个家属院都要跑一遍,你要是肯下功夫,估计一天十件不成问题!”
许敏用力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许敏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每天吃过早饭就出门了,不到天擦黑决不会来。
她第一天只拿回来两块布料,但从第五天开始,就天天拿回来十来块布料了。
很快,许沁和吴婶子做衣服的速度就跟不上了。
一方面,冬天的衣服做起来普遍更费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缝纫机只有一个,许沁和吴婶子不得不分工,但俩人速度不一样,许沁快,吴婶子慢,存在严重的窝工现象。
许沁不得不考虑扩大规模了。
林东的单位,每年到年底都会发一些大件的供应票,比如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录音机票,当然了,不是人人都有的,这是要碰运气的。
一般在机关工作几年,自行车和缝纫机都会逐渐有了,但录影机是个新玩意儿,才时兴没几年,录音机的供应票也十分抢手。
林东运气很好,得了一张录音机票,不过他没有去买录音机,而是跟人事科一个警员换了,换成了缝纫机票。
他拿着供应票,和许沁一起去了一趟百货商店,花了一百八十元,又买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
有了两台缝纫机,窝工的现象大大改善了,但,许沁也更累了,往往她裁好两件衣服的衣片子,她都缝合好了一件,吴婶子才缝了一半。
这么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次日早上,她先送大国和二强上学,又把三刚和四丽送到公安局的托儿所,然后骑着车子去了城东,但没直接回宅子,而是去了一个亲戚家里。
这家住的房子小多了,小到可以忽略的院子,北屋只有两间,厨房是用泥坯建起来的。
虽然地方小,收拾的倒是挺干净的。
这是许沁的堂叔家里,不过她堂叔一家已经搬到海市了,现在在这儿住着的只有堂叔的妈妈,一个身子骨挺硬朗的老太太。
已经七十多岁了,眼不瞎耳不聋,成天红光满面的。
老太太爱串门,爱凑热闹,许沁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才看到老太太从街口回来了,手里拎着一只白条鸡。
她笑呵呵的说道,“小沁来了,你有口福,今儿赶上了,瞧着鸡多肥,等会儿我就大锅炖了,咱们中午就着玉米饼子吃!”
许沁问道,“三奶奶,您这是从哪买到的鸡啊?”
老太太回答,“你不知道吧,从咱这里往东走五里地,就是一个村子,叫水王村,这个村里的养殖场可大了,养的鸡特别好,我这不托邻居跟捎了一只回来!”
许沁将带来的两包点心放到桌子上,笑着说道,“三奶奶,你这人缘真是好,我正有个事儿想麻烦你呢!”
许三奶奶的儿子去了海市,女儿嫁到城西很少来,老太太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有些寂寞,最热心帮助人了。
“啥事儿啊,只要我老太太能办到的,一定给你办!”
许沁说道,“三奶奶,我这不是收衣服吗,年底了活儿太多,忙不过来,想托你找个手头利落的裁缝。”
许三奶奶一听,立即拍着大腿说道,“这不巧了吗,今儿我这肥鸡,是我一个姨表妹给买的,她家闺女,就会做缝纫活!”
第二天,许三奶奶介绍的人就来了,是个三十出头的妇女,看着挺利索,穿衣打扮看着也不错。
许沁让她踩缝纫机试了试,真别说,还真挺不错,水平和吴婶子差不多,但人家年轻,手头快,比吴婶子速度可快多了。
有了两个裁缝,许沁专门只负责算尺寸裁衣片子,剩下的一概不管,比之前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