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姑娘还说此事一出,婆母便将孩子都抱到了她们那里。而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日子也不好过。原本正在与她们议亲的人家也都以各种借口推了亲事。永林候夫人以及世子夫人一早就递了牌子赶到了宫里。皇后听说因此此事影响到了府里姑娘们的婚事后,面色青白不定。于此事,她也确实并不冤枉。那些宫人们慢怠贵妃纯粹是觉得贵妃现下没落了,所以他们要去踩她一脚。皇后掌管宫务自是看出了那些宫人们的心思。她自也乐得借刀杀人,便也默许了那些宫人们的所为。可她没想到的是,启和帝竟然会在朝臣们面前诉苦。永林候夫人及世子夫人一离开,皇后便到乾清宫去向启和帝请罪。启和帝如何作想,外人不得而知。但他并没有处罚皇后,而是让淑妃协助皇后打理后宫事务。启和帝此圣旨一下,京城内各世家便又开始思衬了起来。陛下现正有五个儿子,其中四皇子自身才干不显,生母出身卑微且不得圣宠,自是不必多言。五皇子虽极得圣宠,可他年龄实在太小,且十分顽劣,据说常与那安国公府的幼子到处淘气玩耍。而陛下竟没有任何管教他的意思,似是真的把五皇子当成了小儿子,而不是可以承继宗祀的继承人。相反,这几年他渐渐放宽了对已成婚三位皇子的限制。众臣冷眼旁观觉得启和帝好像是在看,到最后究竟是哪位皇子可以托付江山?从陛下让淑妃协助皇后处理后宫事物而不是德妃或是成妃甚至贵妃来协助皇后这件事来看。虽则现下二皇子和三皇子都已有了儿子,可陛下似乎更倚重长子。不然他为什么只单挑了淑妃出来?显然淑妃和大皇子也是这么想的。淑妃近来春风得意,大皇子也是心情甚好。据陛下殿前的宦官说,大皇子近日常借口请教学问一事过来找陛下。出乎臣子们意料之外的是,陛下竟然乐呵呵的和大皇子探讨学问。一时间,启和帝和大皇子之间的感情甚好。二皇子和三皇子的外家知道后坐不住了。他们过来劝说两位皇子,说陛下年轻时虽不喜欢和儿子们说些闲话,但他现在人到中年,心境自然与年轻时不同。他们让二皇子和三皇子也想想有没有什么话好同陛下聊一聊,培养一下父子感情,不能让大皇子领了先。二皇子和三皇子也顾不得其他的了,他们也开始同大皇子一起去向启和帝请教学问。大皇子见了气的牙直痒,可他又不能拦着两位弟弟说你们不要来。他只能把气憋在心里。这边厢几位皇子为了争宠用尽手段。那边后宫三妃也斗得不可开交。第109章淑妃自得了协理皇后管理后宫这个差事后, 就吸取了皇后的教训,对景和宫的用度十分的上心。贵妃这里的份例自是同以往一样,各色用度都是一等一的。除了在贵妃的用度上用心之外, 淑妃更是对皇后比以往更恭敬了。她看出皇后在她得了这桩差事后,心情不太悦意, 自是小心奉承着皇后。为了能安抚皇后, 淑妃甚至提出让大皇子纳了皇后娘家的姑娘入府。皇后及其娘家永林候府听后自是千般万般的愿意。在她们看来, 纵然淑妃对她们许再多的诺言,都比不上大皇子把她们家的姑娘纳进府里。毕竟若是日后大皇子登位, 淑妃想要同皇后翻脸简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彼时她们除了愤怒, 又能做些什么呢?可若是她们家的姑娘进了大皇子府后诞下子嗣, 那就又不一样了。淑妃和大皇子纵是为了孩子, 也不会亏待她们府上。如淑妃所料,她这话一出后, 皇后和永林候府对她再度热情了起来。而有了皇后的支持后, 淑妃于宫务上自是十分的顺手。她连办了几桩差事都做的很好, 赢得了宫里宫外的一片赞誉。德妃和成妃看到淑妃贤名远播。自是再也坐不住了。自古以来就有母凭子贵, 子凭母贵这个说法。之前她们三妃都是凭借各自诞下的皇子, 才母凭子贵在陛下的后宫中占有一席之地。可现在,就在这夺位的关键时刻, 淑妃竟然在宗室和京内官眷中压了她们一头。若是将来论起三位皇子究竟谁更有资格荣登大位的时候, 大皇子一脉的人拿此事说事可怎么办?德妃和成妃自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她们暂时将精力从别处收回, 开始全心全意的对付淑妃。启和帝没有下旨, 她们自不能毛遂自荐也要去争抢这管理宫务的差事。可她们能给淑妃添乱。德妃和成妃再度联起手来对付淑妃。纵是淑妃行事比之年轻时妥帖了不少, 也顶不住这两位老对手的联合出手。她为了应付这两位老对手绞尽脑汁, 总算在差事上没有出什么疏漏。魏若从南嬷嬷口中得知宫内现在的局势后, 便松了一口气。这三位妃子现下既互相缠斗,那她们必定顾不上别的了。而人在与人争斗时最忌讳的就是横空树敌,所以接下来的时间,这三位嫔妃一定会拉拢宫中的嫔妃。魏若的猜测果然没错。淑妃、德妃和成妃三妃果然开始向如贵妃这样的妃子示好。贵妃自然是谁都不得罪,可也谁都不靠拢。但她这样的态度对那三位妃子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魏若又冷眼旁观了一段时间,见三妃对贵妃的态度果如自己猜测,便暂时没有关注宫里的事情。她的精力全都放到了清姐儿出嫁这件事情上。原本清姐儿的婚期是想定在三月的,但因平宁公主的婚事就定在三月。安国公府的当家人们商议了一下,觉得还是不要和她的婚期冲撞了。于是清姐儿的婚期就挪到了五月。清姐儿是安国公府的嫡出大姑娘,她的婚事自然极为盛大。安国公府的亲朋好友们从各地赶来参加清姐儿的婚礼。魏若连同妯娌们以及族里的族人们脚不沾地的忙了许多天,总算是把婚事顺顺利利的办了下来,中间没有出过一丝差错。婚礼结束后,众人感慨婚礼盛大之余,也夸起了魏若,说她擅于理事。不过对于这些夸赞,魏若只是听过就算了。因为她还要忙着清姐儿三朝回门的事宜。虽说大夫人的娘家众人素来贪婪,她很不想同她们打交道,但是如果清姐儿回门,她们国公府不请她们来观礼的话,又会让清姐儿没面子。因此老太君最后拍板,清姐儿回门还是要喊她们过来,横竖就这么一天而已。待到到了清姐儿回门这日,国公府内宾客盈门。除了公府的各位夫人以及姑奶奶们之外,另有魏若和五夫人等人的娘家人也过来为清姐儿撑场面。清姐儿的几个姨母和舅母被安排坐在魏三娘等人身边。魏三娘和魏四娘等人知道这是清姐儿的正经姨母和舅母,便冲着她们微笑示意。但清姐儿那几位姨母却都冷哼一声,当做没看见魏三娘她们。倒是她舅母冲着魏三娘等人笑了一下。不过她的面色略有些愁苦,眉头中间有着深深的皱纹。魏三娘和魏四娘等人看到清姐儿姨母她们那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再一看她舅母的模样,纵然猜也能猜出这家人在家中是个什么模样了。清姐儿同刘子善相携走进来的时候,老太君和老夫人等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夫人却不冷不淡的低下了头。这几年,她一直被拘在院子里,等闲不许出门。清姐儿作为她的女儿,不仅不替她说话让老太君和老夫人将她放出来,反而跟她说让她不要在家中生事。一想到这里大夫人就觉得忿忿不平。她哪里生事了,她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清姐儿和她娘家姐妹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她为了自己打算有错吗?可无论她怎么跟清姐儿说这些道理,清姐儿都不肯听,还说她这样的想法,过于看重小宗而无视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