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8节(1 / 1)

工部尚书不禁拧起了眉头:“教匠人们读书?”这倒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只是从前从未有人想过罢了。素来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匠户手段再能耐,即便是立下大功脱了匠户升了官身,那也比不上正经科举出身的官吏。如今要教这些匠户读书,实在是叫人心里觉得奇怪得很。穆空青也是正经文人出身,自然知道这位老尚书心里在想什么。穆空青笑着解释道:“不是读书,而是识字。”“匠人们不识字,许多东西便只有他们自己懂,说不明也写不出。若是匠人们识字,至少能将他们所言之物写出来。”穆空青顿了顿,接着道:“这些东西若能积攒下来,于后人也是好事一桩。”将读书换成识字,工部尚书心里便好受了许多。他看看手上那堆不知所云的东西,再看看那群一脸忐忑的匠、吏们,犹豫道:“让我想想吧。”人群散开去,穆空青隐约能听见有小吏在同上官回报,说是方才那匠人说的东西他没记全,这船还得再出去一趟。工部众人忙得脚不沾地,远邻们便再一次到访大炎。永兴五十七年夏,大炎与当前西方大陆上最强盛的两个国家,正式签订了友好盟约。盟约内容包括双方互设公使馆、增设通商口岸等,自然还有最重要的,允许盟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开设工厂,并许诺该工厂将受本国律法保护。时至今日,大炎境内成规模化生产的,除了穆空柳手下的纱厂外,便是水泥厂和玻璃厂。眼下水泥虽然已经不再稀缺,大炎境内距离水泥路四通八达还早得很。在这种情况下,穆空青自然不会大方到将水泥厂开去大洋彼岸。同样的,大炎海船的海水淡化装置,依旧是这世上独一档的。远邻们看着大炎的海船馋得口水都要掉下来了,不过是碍于自己的技术不足,这才只能看着大炎的海船叹气。这个时候将玻璃厂开去别人的地方,完全就是羊入虎口。但是反观纱厂。有穆空青这么一座大佛在背后镇着,穆空柳的纱厂早已经成功开遍大炎。如今因着纱厂的缘故,大炎的布价全面压低,即便是最贫苦的人家,只要肯将地里种满高产粮食,一年下来的结余,也总能买上半匹普通灰布。穆空柳正是一腔兴奋无处发泄的时候,听说可以直接将纱厂开去海外番邦,当即便放下了手上的事务,连夜赶回京城。就在穆空柳琢磨着该怎么施展抱负的时候,被她惦记着的穆空青此刻也正同人商讨纱厂之事。那日御书房议事,穆空青话说得含蓄,却足够永兴帝领会其中的意思。或许永兴帝想不到别的什么,但掐住友邻的脖颈,控制友邻的对本国的态度这套,永兴帝可是用得纯熟。不然,边关互市也就不会时不时地出现盐、茶限令了。穆空青听永兴帝问话时只提“工厂”而不提“纱厂”,面上的笑意便不自觉地浓了三分。真要论起国家层面的谋划,当世又有几人,能比得上在位半个多世纪的永兴帝呢?穆空青摸了摸袖中的公文。只怕要不了多久,他就得和谢大人一起,再回一趟永嘉书院了。第135章 一个讲堂欲要去海外开设工厂, 语言便是第一大难关。说句不好听呢,如今但凡能够识字的人,在大炎境内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谁会愿意去海外冒险淘金?穆空青自家纱厂要往海外开, 若是家中有信得过的管事愿意出海, 穆空青是不介意请人教授他们读书识字, 并学习番邦语言的。同样的,如今有能力出海办厂的大商们, 应当也是不介意自家下人学习番邦语言的。但朝廷大费周章签订的盟约,总不可能只为穆空青一家服务。更不可能是专为豪商巨贾们服务。若是海外工厂中一个大炎百姓也无,反而全数都是豪商们家中仆从,长久发展下去, 于朝廷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炎境内成规模化的工厂,几乎都是穆府私产。永兴帝如今信任穆空青,日后却说不准。所以在永兴帝提起开设工厂之事时, 穆空青选择在第一时间便将其中利弊坦言相告。永兴帝听了穆空青的话后微微蹙眉。联系到先前工部尚书令工部匠人们习字一事, 永兴帝自然便以为,穆空青是想着令百姓也能人人识字。他并非好用愚民政1策的君主, 如今在百姓温饱基本无虞的情况下, 若是能启民智,他倒也乐见其成。只是……“何其困难。”永兴帝叹道。穆空青闻言,再看永兴帝的表情,便知道他怕是想歪了。说实在的, 哪怕是数百年后的太平盛世,只怕也不敢拍胸脯说,我朝百姓人人识字,更遑论如今。穆空青都没敢有如此壮志, 却不想永兴帝心里竟惦记着。穆空青唇角微微上扬,温声道:“陛下误会。不知陛下可知晓水泥厂的工人,都是如何招来的?”永兴帝一怔,便知自己当真是误会了穆空青的意思。水泥厂干系甚大,永兴帝如何能不知。他略一思忖道:“穆卿是想,同当初你办的那讲堂一般,招募有意前往海外的百姓?”穆空青点头应是:“我朝文风鼎盛,若百姓家中有富余,不需朝廷指引,百姓自当会去习字读书。”“可人皆惜命,出海之事风险甚高,家境富裕的百姓,又有几人能容家中子弟冒此风险?而那甘愿冒险一试的百姓,却未必能掏得起笔墨束脩。”穆空青将袖中的文书取出,递交至永兴帝的桌案前:“水泥厂的讲堂无需束脩,听讲者只需同工厂签订身契,许诺日后至少为工厂劳作十年。时至今日,讲堂名额早已供不应求。”从古至今,能捧上“铁饭碗”的活计,素来都是被大多百姓所青睐的。莫说身契上定的十年了,就是直接定上一辈子,只要能管温饱,也照样有百姓前赴后继。只是海外工厂毕竟须得背井离乡,若是要定身契,自然也不能同水泥厂一样半月一休沐,直接叫人十数年回不了家。穆空青道:“如今海外工厂一事初启,所用之人必然还得是我大炎百姓。故土难离,因而微臣提议,身契之事,或可放宽。”穆空青交予永兴帝的那份文书中所提议的,便是如水泥厂招工一般,令有意出海者,入番邦语讲堂听学,同时签订身契。只不过出海者的身契并非十年,而是五年一签,同时令立契书,至少续签两次,间隔不得超过一年。这个时间同现代的劳动合同类似,只是不同的是,身契一定,便没有辞职的说法。相当于每五年给工人放一次长假,让人回乡探亲。至于为什么不能直接同人签上十五年,再另立规矩给人放假,而是要绕这么大个弯?穆空青心想,无奸不商这话也并非全无道理。穆空青自认不是圣人,但也不希望另一个时空中染满血腥的淘金过程,如今要在自己手中拉开序幕。身契都签了,给不给探亲假,那还不都是凭老板的良心说话。若是不给探亲假,十五年都回不了家的人,是死是活又有谁能记得。一次只签五年身契,若是人没能回来,也没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至少他们的家人还能上衙门,朝他们的东家讨个公道。永兴帝将这份计划书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一抬头便见穆空青还是那面上带笑的模样,不禁调侃了一句:“你这讲堂的主意倒是不错,但日后总不能办一个工厂,便开一次讲堂吧?你是能请到夫子,旁人却未必。”教番邦语可不是教水泥工,寻常匠人做不来,必须得是先请夫子教人读书识字,再另请舌人来教番邦语言。穆空青有这个自信能请到人,一来是他六元及第的名头在士林中着实响亮,二来也是穆空青手下几间工厂为大炎百姓造福不少。若是纯粹的商户为了买卖请人教书,那还真未必有夫子愿意为银钱折腰。穆空青摇头:“教人识字罢了,何须请夫子来教?”在大炎,夫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叫的。“酒楼的账房教得,衙门的皂隶教得,就算是那街边落难的老乞丐,只要他曾从学堂外偷学过几个字,也同样教得。”识字不是读书,真让夫子按照传统的方法来教,人家还未必能学得会。永兴帝失笑:“倒是我想岔了。”“既如此,那你便去办吧。”穆空青得了应允,自然俯身告退。他此次特意将开办讲堂之事提出,本是想试探一下永兴帝,看他对于百姓习传统诗书经义之外的知识是否抵触。如今看来,永兴帝比穆空青以为的要开明多了。穆空青这头还寻思着温水煮青蛙呢,永兴帝直接一步登天想到给百姓扫盲的事了。不过这样也好,这样一来,开设专门的理工学院一事,至少不会遭到上头的反对。于穆空青而言,上头不反对,那便是已经成功大半了。盟约签订,工厂之事也有了个章程。接下来,便是大炎朝廷派遣公使,随两国公使同去大洋彼岸,确认此事落实。关于这朝廷派遣出海的第一任使团,穆空青还想过兴许自己也能凑上一道。却不想船队启航时,穆空青正为番邦税收熬油费火,忙得就差睡在户部衙门了。出海?想都别想。不过戚子安倒是跟去了。出发前还特意来同穆空青道了谢。说是穆空青那个关于开设讲堂的提议,让他手上的学习番邦语的手记卖了好大一笔银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