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6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62(1 / 1)

d是该认真梳理一遍,为此,宇文温从继位伊始,就一直在准备,甚至连宣传也都提前进行了。编各种鬼神志怪故事,然后改编成戏剧,靠戏班在各地演出,对百姓们做宣传。将清查户籍、田亩的好处,巧妙的通过戏剧、说书向观众宣传,以鬼神故事吸引观众,让大家在看戏、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受这种宣传。宇文温一直认为舆论宣传要发威,必须靠潜移默化,他编无头将军的故事,就是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了解辽东,而西行记则是让百姓知道西域。至于南洋,有刺马,而南中,也需要一个配套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华生探案秘闻录系列故事,主角就是无头将军的主角、“石塔西”探员华生。当然,故事依旧得他亲自动笔。对于天子的“不务正业”,杨济不知劝还是不劝,因为对方歪理一大堆,说是说不过的。见着这位如今神秘兮兮表示南中故事已经有了,还改编为皮影戏,杨济有些好奇:“陛下,不知这故事说的是什么”“保密,保密。”宇文温笑眯眯的说,“不过名字倒是可以透露”“还请陛下透露一二”“那就是南中虫谷”第三百五十章 对韭当割御苑,小戏台上正在表演戏剧,剧情进入关键阶段,后宫妃主们看得入神,刚走到门口的宇文温,见着如此情形,直接“擦门而过”,转到另一边的小凉亭去了。时值深秋,天气凉爽,所以坐在凉亭下的宇文温感受着秋风到也惬意,干坐着有些无聊,便开始琢磨事情。方才和杨济一番交谈,提起棉布,宇文温当然不是闲来无事这么问,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棉布取代麻布,已成必然趋势。虽然棉布、麻布各有优点,但总体而言,棉布吸汗、柔软、适应性更好,必然胜过麻布。再过得十来二十年,周国境内棉种植全面取代麻种植,将会成为现实。而按照历史的轨迹,棉布取代麻布,成为寻常百姓使用的布料,要到元明之际。历史的进程提前了将近六七百年,不是宇文温多有能耐,而是他改变了“传统观念”而已。在这个时代,棉花被称为“吉贝”,棉布被称为“吉贝布”,域外番邦时有进贡,所以中原朝廷,对这种布料不能说很陌生。却将其当做域外特产,从未想过要在国内推广种植棉花,然后推广棉纺织。吉贝棉花,只是花园里的一种观赏花而已。麻纺织,已经在中原存在了数千年,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布就是麻纺织而成的布,正如吃饭要用筷子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官府向百姓征税,收的都是实物税,包括田租粮食、布帛丝绸、麻布或者丝生丝麻麻纤维,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没有谁想过把形如观赏植物的吉贝棉花当做税来征收。因为没有用。直到宋元之际,有黄道婆流落崖州海南,从当地人那里学来了棉纺织技术,还有相关的纺织设备,才将成熟的棉纺织技术带入中原。到了明初,朝廷开始大规模强制种植棉花,棉布全面取代麻布才成为事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棉纺织对于中原而言是舶来品,还是民间自发引进的先进纺织技术,历代朝廷并没有想过主动引进,随即便在南北朝时期就知道吉贝布,但中原的棉种植、纺织发展很缓慢。而现在,宇文温只是补上了这一环节。朝廷主导“技术引进”,那么棉纺织的推广自然要比民间自发引进快很多,而眼下的棉纺织技术,来源也确实和“历史上”一样,源自琼州海南。而琼州本地的棉种植、棉纺织技术,当然也是舶来品,是海外番商带来的,其最终源头,来自天竺。棉花的原产地之一就是天竺印度,那么棉纺织、棉印染技术,在这个时代自然是天竺最强,宇文温本人当然不知道相关技术,所以中原棉业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当然是靠“技术引进”。以已经很成熟的水力纺织麻纺织技术为基础,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加以改进,使得棉的水力纺织得以实现,于是,纺织业的“无缝连接”成功,棉布的时代即将到来。听起来很容易,数百字就能概括,但宇文温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花了二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又有几个皇帝在位时间超过二十年对于皇帝们来说,有空做什么不好,闲得无聊引进技术发展棉纺织业种棉花还不炼仙丹,不说长生不老,多活几年不更好,棉布做得到么从宇文温南征岭南开始到现在,过了二十年,无数人为此呕心沥血,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不是他随便动动嘴就有的。宫女端来小食、美酒,宇文温在凉亭里自饮自酌起来,这种情况下,应该吟诗助兴,诗有现成的,那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魏武帝曹操的短歌行,开头几句用在此时再合适不过,宇文温喃喃着“对酒当歌”,琢磨起当前局势。对韭当割,韭菜们,我的刀磨好了,收割的季节到了宇文温所说的“割韭菜”,实际上源于后世股市用语,庄家是收割者,那么散户就是割一茬长一茬的韭菜。现在,庄家是朝廷,韭菜们就是各地大族,其中包括世家门阀。中央朝廷和地方大族的经济内战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为了从经济上打击世家大族庄园,“西军”长安朝廷在西用持续多年的低粮价、低布价,打得“东军”河北、河南、两淮在东内伤累累。但战局现在开始“胶着”,步步败退的庄园主们,求生欲望很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适应了新形势下的经济战争。对应新兴的雇佣制农场,许多传统庄园开始蜕变为新式佃农制庄园,或者宗族庄园,以低人力成本种植经济作物,顽强生存下来。所谓低人力成本,就是庄园主以完全人身依附的佃农签了长契甚至卖身契的佃农,进行低成本的农业生产,同样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实现盈利,然后用利润购入粮食和布匹。另一种蜕变的庄园,是以宗族为单位实行经营的庄园,族长将族人组织起来,同样以低人力成本种植经济作物,一样实现了盈利,然后购入粮食和布匹。完全人身依附的佃农,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行,而宗族内部,那些没有勇气离开家乡、宗族到别处务工的人,同样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行,不需要工钱。而且宗族还会嘘寒问暖,生病了出钱请医生,急用钱的话,宗族也会出头,可谓人情暖人心,让许多人愈发不愿离开家乡、宗族。另一边,雇佣制农场,农场主商社必须给雇工发工资,这笔工资除了确保对方养家糊口还得有盈余,用人成本自然要比完全人身依附的佃农和宗族族人高。而雇佣制农场的农场主还得承担土地租金,甚至包揽土地所有者的租庸调,所以无形之中在成本上就竞争不过蜕变的两种庄园。于是,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为“西军”主帅,宇文温必须采取措施,打破僵局。他可以动用资源,对负隅顽抗的“东军”实行“经济制裁”,让这些庄园种植出来的经济作物卖不出好价钱,甚至实行歧视性税收政策,让对方的经营成本暴涨,导致经济作物总得越多亏得越多。但宇文温认为自己不能这么做,因为这形同宣布对方为“非国民”,然而河北、河南、两淮的庄园主也是周国百姓,并不是他要实行肉体消灭的对象。传统的庄园主们,面对新形势选择适应,还成功了,这意味着对方是想做体制内的顺民,而不是狗急跳墙要造反。地头蛇们要做顺民,宇文温求之不得,更别说他一直强调相对的公平竞争,没道理自己又做运动员又做裁判。他扶持的利益集团,必须是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佼佼者,所以不可以怕竞争,既然传统的庄园主们适应了第一阶段战争的打法,那么接下来的打法必须换。如此,庄家才能愉快的割韭菜。新打法,当然就是棉花种植,“西军”的雇佣制农场,将会大规模种植棉花,直接绕过麻种植、麻纺织,开辟新的战场。而要靠棉花种植盈利,可不是有地就能做到的,因为棉花种植的技术含量很高。棉花分种类,有的品种其棉絮过细或者过短,纺出来的纱线,细了容易断,粗了织出的布就不够柔顺,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域高昌国种植的棉花,因为棉絮纤维质量不好,所以棉布“粗糙”。所以,优质的棉种必须是长绒棉,这样的棉花,必须从天竺引进。然后,棉花的种植,对于中原农民来说是个陌生领域,各生长阶段如何施肥、如何防涝防旱,如何防虫害,都没有传统经验可以借鉴。第三,棉花纺织、染色技术,也和麻纺织、染色技术不一样,虽然机器看起来差不多,但没有相关技术指导,纺出来的纱线很容易断,染色的棉布很容易褪色。良种、种植、纺织、染色技术,目前当然掌握在“庄家”手中,“西军”可以拿到“会员价”。且不说纺织、染色,雇佣制农场,可以弄来良种、有技术人员指导棉花种植,那些蜕变的庄园,想要通过种植棉花盈利,就得花钱买良种和技术,而他们肯定拿不到“会员价”。各种土农药,也得花钱来买,不买,自己是绝对配不出来的,到时候棉田遭了虫害,没有土农药驱虫,就等着歉收甚至绝收。如此一来,这些不得不跟风种植棉花的庄园,其增加的技术成本,抵消了低人力成本的优势,被“西军”带节奏的“东军”,只会“一步错、步步错”。为了活下去,只能选择成为整个棉花纺织行业的原材料“供货商”,再也无法脱身。变成韭菜,任由庄家收割。第三百五十一章 人参几何夜,皇子宇文维新看着案上盘子里放着的一支人参,陷入沉思,他不是在想这人参该如何吃,而是要以这支人参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是诗词,不是歌赋,是纯粹的说明文,字数不得少于一千字。对一支人参进行说明,这不难,问题是说明文字要超过一千字,让宇文维新觉得十分郁闷:他就算东扯西扯,都扯不到这么多字父亲又要求“言之有物”,不许胡乱写一通凑字数,种种要求,真的难住了宇文维新。写来写去,也就写得三百余字,距离千字还差得远。眼见着时间所剩无几,宇文维新只能放下笔,放弃“挣扎”。在一旁看书的宇文温,见着儿子认输,放下手中书本,问道:“很难么”“嗯”宇文维新点头认输,做母亲的陈媗开始抱不平:“这一支人参就要写千余字,也太难了吧”“不难,仅以写作技巧而言,一个刀笔小吏,对着这人参写个千字文章不在话下,五郎写不出来,是因为词汇量不够,又不会说车轱辘话。”宇文温说到这里,开始教育儿子:“日后你出镇一方,和下面的吏员打交道,千万提防这些人在公文里跟你说车轱辘话。”他以人参为例,开始“炫技”:“夫人参者,非花非草,非金非石,集天地之精华,处极寒之山壤”“既非东海之草木,亦非西洋之异果”“南梁陶通明名医陶景弘有诗云: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懿德嘉猷,润兹金石,扬名不朽,其在斯乎”宇文温一口气说了千余字内容,听得宇文维新瞠目结舌,他词汇量确实不够,听得父亲硬是把“人参”二字演化为千余文字,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督促你们用功读书,不是说日后要靠做学问治理一方,你们的学问不够,将来怎么和胥吏斗碰到个两个积年老吏,互相推诿争功,一个个巧舌如簧,让你评判一二,该怎么办”家中排行第五的宇文维新,j距离出镇一方为时尚早,但听得父亲这么一说,用力点点头:“孩儿知道了”见着那人参,宇文维新好奇问道:“阿耶,这人参确实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么”宇文温闻言反问:“你阿姨怎么说的”“阿姨说人参是好东西,能延年益寿。”阿姨,是庶出子称呼生母时用的称呼,当然,长大之后的孩子,知道嫡庶之别后,私下里还是会喊生母“阿娘”,宇文维新的母亲陈媗,对人参的功效深信不疑。宇文温当然不会在这种时候说什么“科学”,点点头,答道:“人参能安神定魂,滋补身体,延年益寿应该是可以的,至于起死回生世间可没有长生不老之人。”“那,那些得道高僧和道长呢”“人家只是年纪大,气色好,至于什么活了数百年,呵呵,可有户籍凭证总不能他说活了多少岁,就活了多少岁吧。”宇文温时刻不忘给儿子灌输“科学思想”,“反迷信”:“江湖术士的骗术,你们也知道了不少,道理都是一样的,什么长生不老,都是扯谈。”宇文维新的问题依旧有不少,譬如人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