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40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409(1 / 1)

d,就是弱势太子加上双外戚、宗王。事实证明,这一套玩脱了,那么过了若干年,有一个君王按着这模板又构建了类似的权力制衡架构。那就是后赵的石勒。石勒嘲笑司马家无能,嘲笑司马炎立个废物当储君,轮到他,他的选择却和司马炎出奇的相似。同样是弱势太子加双外戚刘氏、程氏、宗王石虎,这种权力制衡的架构,很快就玩脱了,强势宗王石虎把外戚、侄子干掉,自己当皇帝。又过了许多年,有一个君王,继续按着这模板,构建了类似的权力制衡架构。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让诸子之中最柔弱的李治成了太子,以外戚长孙无忌、宗王江夏王李道宗、吴王李恪互相牵制。司马炎用双外戚加一个宗王相互制衡,又分封藩王、给藩王实权;李世民用单外戚加双宗王相互制衡,分封藩王,却不给实权。可以说李世民和司马炎的布局大致上相同,一个是原版,一个是高仿。结果呢第一步:原版是外戚杨氏把宗王挤走,高仿这边同样是外戚长孙无忌把江夏王李道宗、吴王李恪干掉。第二步:原版是外戚决战,皇帝老婆贾南风把皇帝母族杨氏干掉,高仿这边,是皇帝李治的老婆武媚娘把皇帝母族、舅舅长孙无忌干掉,同样是外戚决战。第三步,外戚和诸宗王决战,原版是诸位司马家诸王把贾南风干掉,高仿这边,是武媚娘把李家诸王干掉。司马家诸王手握兵权,内讧同归于尽,差点一锅端;李家诸王没有兵权,被人如同杀猪羊般屠杀,差点一锅端。至此,“剧情”出现些许波动,高仿版和原版有所不同结局,却都是一样的:所谓的权力制衡架构,崩溃了,过程都差不多。如果说司马炎蠢,石勒蠢,难道能说李世民蠢宇文温连吃几串烤肉,喝茶解腻,又开始琢磨。这次是琢磨暴君石虎。石虎作为强势宗王,在叔父石勒死后,杀叔父一家,夺了帝位,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太子的地位,让太子掌权,自以为天衣无缝,高枕无忧。然后,他的太子石邃打算弑父,提前上位,事泄,被石虎杀全家。石宣成为第二任太子,石虎心有余悸,让另一个儿子石韬作为强势亲王,在权力、地位与太子并驾齐驱、分庭抗礼,以此为掣肘。然后太子石宣杀石韬,并且试图在石韬葬礼上干掉石虎。事泄,石虎先发制人,杀石宣全家。血洗东宫时,石虎最宠爱的孙子、石宣的幼子,扯着爷爷衣角哭喊着饶命,却依旧被杀。至此,石虎终于明白自己嘲笑过的叔叔石勒,为何会立一个弱势太子:太子强势,父子必然决裂。他立了个弱势太子,然而弱势太子并不能守住江山。可以说,从魏晋开始,到李唐结束,皇帝为了儿子能坐稳江山,什么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司马炎、石勒、李世民的选择出奇一致,不是他们蠢,是实在没得选。石虎立太子,又以亲王制衡,玩脱了,兄弟相残,胜者还要谋父,为父所杀。数百年后,李渊立太子,又以亲王制衡,玩脱了,兄弟相残,胜者好歹只是逼父,提前上位,让李渊做太上皇。有名的暴君石虎蠢,那么李渊也蠢不是他们蠢,是他们没得选。外戚、宗室、皇室,数百年来,无数皇帝用这三张牌玩权力制衡的牌局,即便玩出各种花样,都逃不过权力制衡崩溃的结果。靠外戚,外戚篡权篡位;靠宗室叔伯,叔伯内讧或者取而代之;靠儿子相互掣肘,儿子们自相残杀。强化太子地位,太子弑父;弱化太子,太子坐不稳御座。这就是死循环。如果把司马炎创建的权力制衡架构命名为“司马炎模板”,那么这个模板在后来依旧被人拿来用,说明不是司马炎蠢,而是当事人没得选。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自己的儿孙。换作是他,他该怎么办他已经做出了布局,不同于历代皇帝的布局,这布局有效与否不得而知,但仅就概率而言,成功几率还是挺大的。唯一的问题,父子年纪差距小,太子成年了,皇帝还没老。宇文温干咳一声,把思绪收回来,见着儿子们正好都在附近,招呼大家过来,他要继续和儿子分享一些经验:如何引导舆论。思索片刻,宇文温向儿子们说一件事:“前日,官军破高昌,屠城,又杀一条狗。”话音刚落,太子和皇子们目瞪口呆,片刻后不由得齐声问:“父亲,为何要杀一条狗”“看看,看看,你们不问朝廷何时对高昌用的兵,不问官军如何破的城,不问官军为何做出屠城暴行,一开口就问为何杀一条狗”宇文温嘿嘿笑起来,笑得很开心:“什么是引导舆论热点这下明白了吧”太子和皇子们尴尬的笑起来,父亲突然说这个消息,确实让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杀了一条狗”上,以至于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有了电报,报纸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那么,报纸作为舆论喉舌,是必须要用好的,而舆论实际上是可以引导的,还可以造成先入为主的效果,进而影响权力博弈”“为父方才举的例子,就是操纵舆论的方法之一,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以此为模板,自由发挥”第六百一十七章 数字上午,散朝回来的宇文温,换了身便服转到寝宫,见陈婤刚起来不久,正对镜梳妆,于是坐在一旁,一边喝茶,一边和对方闲聊。阳光洒在窗前,明亮的光晕笼罩着陈婤,将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人映衬得愈发明艳动人,宇文温看着陈婤,宛若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昨晚在他面前摇曳的美人花,现在再看,也觉得怎么看都看不够。年轻漂亮的陈婤,和其她佳丽一样,满足了宇文温的所有幻想,以及由这些幻想衍生出来的欲望,所以他不觉得自己后宫还有加人的必要,有陈婤这个“关门佳丽”就够了。陈婤梳妆完毕,在腰间佩上宜男蝉,这是求子的意思,祈求上天保佑自己得夫君雨露后能开花结果,生下男孩。陈婤已为宇文温生儿育女,但还很年轻,所以依旧有很多生育机会,不过宇文温对此倒不在乎。这年头医疗水平有限,孕妇每次生产都可以说是在鬼门关前晃悠,所以多子多女的宇文温,心态就是顺其自然,怀上了就祈祷平安生产,怀不上也没什么的。陈婤见散朝回来的宇文温面带春风,便问有何喜讯,宇文温看着陈婤腰间的宜男蝉,笑道:“人丁兴旺,怎么能不高兴”陈婤知道宇文温说的不是家事,又问:“莫非是天下户数统计出来了”“嗯,有司今日奏报,天下户数为九百六十余万户,接近一千万户。”陈婤闻言有些惊讶,再说:“呀,若按一户五口计,再加上必然有的隐户,那么天下口数,怕不是过五千万了”“对。”宇文温笑着点点头,“五千万,半亿了。”那可真了不起呀陈婤由衷的说,虽然她不知道五千万半亿人口是什么水平,但觉得数字很大,那就一定了不起。宇文温点点头,却很冷静:“是呀,但要说多了不起,还为时尚早。”他知道陈婤对人口不是很了解,便举了两个例子:“汉书地理志记载,前汉极盛时,天下户数是一千二百二十三万,口数是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后汉书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户数是一千单六十余万,口数是五千六百四十余万。”“也就是说,皇朝户数近千万,不过是刚接近后汉桓帝时的水平,要知道,那可是五百多年前的事了。“陈婤依旧觉得很了不起:“那也都是五千万口的水平了,按二郎常说的,这都是一个数量级,天下承平二十多年,口数就接近后汉口数的巅峰数字,真了不起”了不起这只不过比隋朝巅峰时的水平略高一点宇文温如是想,不过没有说出来。按照他知道的历史,历史上,隋大业五年,天下隋朝户数是八百九十万,按一户五口计。再考虑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大业五年,隋朝人口稳稳破五千万。历史上的大业五年,是公元六零九年;“现在”,若以公元纪年计,是公元六一七年,可以说是同一时间段。八百九十万户,九百六十万户,数字差不多均不考虑隐户,考虑到这个“时间线”从大象二年起持续了十余年的战乱,人口能够和“历史同期”差不多略高,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损失,降低人口基数,所以即便平陈之后天下太平,光靠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增加速度,总不会快过“历史同期”。但是,自明德元年以来,不断走低的粮价、布价,加上宇文温特意用经济这把软刀子割肉,导致许多庄园出现大规模的逃人现象。这些逃人,本来是不计在官府户籍上的隐户,却因为经济原因,用逃跑的方式摆脱对庄园主的人身依附,聚集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以务工为生,在官府那里登记户籍。“弃暗投明”的隐户变成在籍户口,是如今人口快速增加账面上的主要原因之一。总总原因,使得如今的周国户数,略微超过“历史同期水平”。而就在“今年”,隋朝崩溃,天下大乱。七八年后,等李唐消灭群雄一统天下,武德年间统计的天下户数,不过两百万户。当然,肯定有大量人口变成隐户没有统计在内,但是,仅就账面上的数字而言,隋末天下大乱,导致中原人口少了四分之三。中原人口从武德年间起过了百余年,到了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账面上的户数不包括隐户才超过隋大业五年的水平。今年,是一个“敏感”的时间点,宇文温对此颇为感慨,他不能让历史重演,所以无时无刻都在以史为鉴。天下户数近千万户,这意味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强盛国力。再加上先进的科技,只要周国不内乱,执政者不乱来,那么对于周边国家而言,将来除了跪下唱征服,就没有别的选择。但是,一千万户这个数字,也代表着压力。天下太平,刀兵入库,又没有什么大的天灾,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兴修水利,粮食产量稳定,这就意味着人口暴涨。唐朝人口从武德时的两百万户,到巅峰时期天宝年间的一千三百万户左右,跨度为一百二十年时间左右,人口膨胀到原来的六倍。那么,从明年开始,过一百二十年,中原人口膨胀到六倍,就是六千万户,按一户五口计,就是三亿人。那个时候,若农业技术化肥没有突破,以中原的土地,养得活那么多人么宇文温隐约记得明晚期人口过亿,那时“迄今”大概一千年。清末人口接近四亿,但情况特殊高产品种玉米、红薯大规模普及,暂不作比较。从唐初到明末,历时千余年开垦出来的土地,也才养活一亿多人,当然,这不包括玉米、红薯的引入。而现在,只需要一百二十年时间,其间没什么兵灾、大型天灾,理论上中原人口就能增加到三亿人。即便加上玉米、红薯提前普及品种堪忧,又有蒸汽机、廉价铁制工具,一百年时间,能开垦出养活三亿人的土地么希望渺茫。而且宇文温觉得不需要等人口达到三亿,只要逼近一亿人,也就是户数两千万户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很大概率达到极限值。即便有了蒸汽机、各类新式工具,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就是那样,粮食亩产又不可能有太大突破,加上从美洲弄回来的玉米其品种不怎么样,产量低,红薯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粮食大幅增产是很难的。当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土地开垦、粮食增长的速度,大问题就来了。所以要未雨绸缪,向南中、辽东、两广移民,然后继续开发荆湖等地区,增加粮食产量,安置不断增加的人口,这就是宇文温一直在做的。还提前在海外布局,南洋、澳州、美洲,都有了落脚点。他认为自己的布局已经给出了足够的“余量”,但今日得有司奏报,确认了天下户数之后,忽然觉得好像不能高枕无忧。人口基数越大,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就越大,累积下来,那会是怎么一个惊人的数字宇文温想到这里,让陈婤拿来纸和笔,他要试着解一道计算题。从现在开始,一直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大的天灾,那么周国人口从一千万户五千万人增长到两千万户一亿人,要多少年第六百一十八章 危言耸听政事堂,上至天子,下至参政,都在看平章、杞王宇文理主持的推演,推演的内容,是三个“要素”的赛跑。三要素是什么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宇文理组织学者,根据有司提供的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数字,对其增长速度进行计算,以年作为时间单位,看看这三位“参赛选手”谁跑得最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