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42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422(1 / 1)

d所以,走锭纺纱机被人发明出来后,很快便推广以及改进,既可以麻纺,也可以棉纺,许多织造司下属工场,都渐渐用上了这种新式机器。经过数年的发展,最新改进型“走锭纺纱机”出现,这种新型机器以蒸汽动力驱动,每台机可以同时运转一千个纱锭。这就意味着,一台机器顶得上一千个妇女用传统的手动纺纱轮只有一个纱锭纺纱。受邀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如同徐文远一样,手里拿着资料,看着这台庞然大物,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纱锭,只觉有些难以置信。按照林有地的介绍,如今全国各地,使用或者即将使用的走锭纺纱机基本型以及改进型,其累计的纺纱能力若以纱锭数量计,已经有四百万个纱锭。这意味着,有四百万个家庭妇女被机器取代,告别了在家纺纱的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生活,“女织纺纱织布”已经一去不返。但是,新的“女织”已经出现,那就是各地纺织工场雇佣的女工,其人数逐年快速增长。自明德元年以来,麻纺行业发展很快,与此同时,棉纺行业的增长速度更快,到了现在,根据织造司的统计,去年一年棉纺行业的营业额,已经超过麻纺行业营业额。棉花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尤其在陇右地区,棉花种植园数量及规模的增长速度,位居天下首位。不过,棉纺和麻纺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棉纺虽然压麻纺一头,但两者却能共存,因为诸如苎麻布、麻绳等麻纺织制品,依旧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原各地麻种植历史悠久,虽然有不少地方改麻种棉,但麻田面积依旧在保持明显增长。所以,中原的纺织业,有了棉纺、麻纺这两条腿的支撑,已经开始快速奔跑,由此造成了一连串的影响。尤其是棉、麻的纺织,因为有了走锭纺纱机这种饕餮巨兽,不停的吞噬大量棉、麻,所以反过来刺激了棉田、麻田的开垦、种植,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巨大的用工需求。各纺织工场,需要大量女工来操作越来越多的纺织机器,为此,工场主们给女工开出了平均每月超过两贯钱的工资。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男丁给人帮佣,月工钱不过一贯,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到纺织工场“上班”,稳稳每月收入两贯。若是熟练女工,收入还要高。所以,即便在纺织工场上班很辛苦、很累,容易落下胳膊易脱臼等毛病,又要长期在纺织工场吃住,依旧有许多人家让自家未婚女儿甚至已婚妻子到纺织工场上班,挣钱补贴家用。当棉麻收获季节到来,就是纺织工场全力开工的时候,巨大的用工需求,以及丰厚的工资待遇相对,如同磁铁一般,不停吸引大量外地百姓到纺织工场所在的城池、商埠定居。各地纺织工场生产的棉布、麻布供不应求,经由火轮船、火车运往各地,甚至运抵海港,装船销往海外,蓬勃发展的纺织业,为各地纺织场主和织造司带来丰厚利润,也为朝廷带来丰厚的收入。林有地以面前这台纺织机举例,说明纺织业给国家带来的影响。这样一台纺纱机,价格可不便宜,除此之外,日常维护费用也不低,但订单依旧纷至沓来,原因就在于这种机器是摇钱树。只要有充足的原料,只要蒸汽机的煤不断,这台机器就能一直纺纱,对于工场主来说,投一文钱到这台机器里,机器会吐出至少三、四文钱出来。前提是产品卖得出去。但这个问题没人在意,因为旺盛的市场需求,让纺织工场不愁自家产品的销路。是兴旺的国内外贸易刺激了纺织行业的发展,其中,宛若无底洞的海外市场,让所有纺织工场主为之疯狂。同样质量的一匹布,销往海外所得利润,至少是销往国内所得利润的一倍以上。所以,周国的纺织行业靠海外市场赚钱,然后补贴国内市场,即让工场主赚到钱,也让国内百姓得实惠低价买好布。兴旺的海贸,撑起了中原纺织业如今的规模,试问,朝廷能禁海么在场的代表们默默摇头,徐文远亦是其中之一。林有地继续说下去。周国的海贸,不仅对外销售茶叶、瓷器、丝绸、生丝,还销售大量手工业、工业制品,这些手工业、工业制品,需要大量的工场、作坊进行生产。所以,这些工场、作坊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又要获取大量原材料。由此养活了一大批人,纺织业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光有产品还不行,还得有低成本的交通运输方式,才能确保产品的运输、销售,那么,由贸易带动的货运需求越来越旺盛,火轮船和火车运输才有了用武之地。火轮船和火车,想要动起来就得烧煤,烧煤就是烧钱,成本摆在那里,而要维持庞大的蒸汽动力交通运输网水、陆,前提是有大量的货物需要运输。只有这样,火轮船和火车跑起来才不会亏本,才能够实现盈利,才能长期运营。朝廷当然需要火轮船和火车,但是,仅靠官员往来、军队调动,以及粮草的国事运输,根本就撑不起这么大的蒸汽动力交通运输网。考虑到与会人员对于新行业的了解极其有限,林有地举了个例子:电报。长安和岭南广州番禹已经通了电报,番禹发生了什么事,长安这边当天就能知道,所以,电报无愧于镇国神器之名。但是,架设电报线路需要很多钱,维持这条电报线路则需要更多钱。若一条电报线路的架设费用是一万贯,那么这条电报线路每年的维护费用,累计三年就抵得上造价。也就是说,光靠朝廷的公务往来需求,根本就养不活长安到番禹的这条电报线路,于是,朝廷只能每年掏钱维持,等同于每三年就重新拉一条长安到番禹的电报线。很明显,财政撑不起这么大的开支,所以,即便电报对于朝廷来说十分重要,却没有钱来维持。那么,为何如今电报线路通往四面八方,而朝廷财政没有破产呢道理很简单,民间电报业务活跃,所以电报局收入丰厚,不仅抵消了电报线路的维护开支,总体来说还有盈余,累积数年后,甚至还能将修建电报线路的费用赚回来。然而,发电报的费用不便宜,因为是按字收费,寻常百姓可没有闲钱来发电报。林有地请大家翻到资料的某页,那里记载着有司统计的结果:民间电报业务,占比最大的类型,是“商务电报”。所谓“商务电报”就是商业电报,各地的商人通过电报传递消息,而消息的及时与否,决定了买卖能否赚钱或者赚大钱。此是其一,其二,因为期货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的出现,各交易所之间需要通过电报频繁的传递价格、交易消息,所以对于收发电报的需求很大。其三,随着报纸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地报社通过电报来传递、获取消息,同样对于收发电报有着巨大需求。正是民间对于电报的需求很大期货交易的需求量最高,所以,快速增长的民间电报业务,养活了一条条造价不菲的电报线路。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朝廷才能以较低成本使用电报,维持电报线路运转,而不用担心财政被拖垮。林有地说到这里,问与会代表,若朝廷之前真如一些人呼吁的那样,将投机性质很强的期货交易所关闭,由此造成的电报业务量骤减,以及由此引发的财政开支骤增,朝廷还用得起电报么代表们默默摇头。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电报是这样,火轮船、火车、铁路也是这样。火轮船还好,能走船的地方就能去,而火车要动就得有铁路,铁路的造价可不便宜,维护费用更贵。如果没有大量的民间运输业务支撑,光靠朝廷的财政开支,根本就撑不住铁路运输的日常维持开销。只有兴旺的贸易,带来货物大规模运输的需求,由此带来的利润,才能维持火轮船、火车日行千里的运输能力。在此前提下,朝廷才能享受到蒸汽动力运输的便利和低成本。换而言之,火轮船、火车、电报以及各类蒸汽机械,需要靠旺盛的民间需求来支撑,分摊成本,朝廷才用得起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兴旺的贸易,工商业就发展不到如今这样的规模,并且保持势头继续发展下去。工商业不活跃,就不会有巨大的货物、人员运输需求,那么,蒸汽动力运输水、陆的规模大不了,对于煤炭、钢铁的需求锐减,连带着冶金、矿业都会凋零。林有地摸着身边这台庞大的纺纱机,颇有感慨的说:“这样的机器要出现并且得到推广,条件有三,其一,奇思妙想;其二,巨大的生产需求,其二,充裕的原材料供应。““只有朝廷推行并维护专利制度,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明创造,若是以传统的管理匠户方式来管理技术人员,是不会有新式机器出现的。”“只有需求量巨大的海贸,才会产生巨大的生产需求,工场靠外销赚钱,然后补贴内销,两个市场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需求。”“外销和内销,产生大量市舶税和商税,朝廷如今已离不开这些商税,而发展迅速的工商业,包括纺织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如果这些劳动力在家务农,那需要朝廷分多少田地如果这些劳动力没地种没活干,连自己都养不活,届时官府该如何安置”“朝廷已经发展工商业,必须继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安置更多的劳动力,以此支撑起火轮船、火车运输,支撑起越来越密的铁路网、电报网。”“正如习惯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出门坐火车、火轮船日行千里的人们那样,朝廷”林有地说到这里,顿了顿,看着台下的与会人员,深吸一口气,大声说:“朝廷,已经离不开火轮船、火车、电报还有各类蒸汽机械”“哪怕只是二十多年前的旧日生活时光,已经回不去了““从来只有鞋子适应脚,断没有削足适履的道理,工商业必然大兴,与农桑并重,所以,律法宛若鞋履一般,必须适应时局发展,而不是让时局适应律法”林有地的声音,经过拾音器传递到电喇叭,音量放大之后,回荡在会堂之内,如同无形的锤子,击打着与会代表的心。徐文远看着那台纺纱机,只觉心灵深处有什么东西碎了。那是印在他心灵深处的一幕幕场景:田园牧歌,男耕女织,点缀在原野之上、鸡犬相闻的一个个村落,聚居着一个个大小家族。夕阳西下,村落里炊烟袅袅,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聚居在一起的家族成员,过着同居共财、团团圆圆的美好生活。但是,伴随着蒸汽机的轰鸣声,这些场景开始渐渐碎裂。身处会场的徐文远,面对可以同时运转一千个纱锭的纺纱机,和其他许多代表终于意识到,自先贤们的时代起延续至今二十多年前的田园生活,从明德元年开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廷不能没有火轮船、火车、电报、蒸汽机械,所以,往日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新的律法,是为维护新时代的秩序而诞生的,再用旧的观念来理解、分析利弊,只会是刻舟求剑。第六百三十九章 准入制数日后,门下省政事堂,有各方代表参加的讨论会正在召开,与会人员就明德律诸分篇的一些条款继续进行讨论,大家关注的重点,依旧是民律。经过上一次的会议,原本认为“民律出,忠孝亡”的代表们,已经接受了“时代剧变,朝廷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现实,对于民律的抵触没有那么大。但是,依旧对某些条款存在不同看法。譬如,加强对“外国人”的管理,由此拟定了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条例、外国人定居管理条例。这些条例一旦实施,周国境内的“外国人”就不能随意迁徙、定居,要接受官府的管理,也不能随意出入各大都会和商埠。“外国人”指的是非周国百姓的人,之所以用这个称呼而不是用“胡人”、“番人”,是因为国情。譬如中原就有许多粟特人聚落,其祖先很可能于魏晋时就已经在中原定居,到了现在,许多粟特人都已经是大周良民,缴纳赋税,服劳役。还有诸如王世充、骨仪、安吐罗这种高目深鼻外貌的官员,所以必须对于“非周国国民”有更严格的定义,于是“外国人”一词就用于律法上。而民律中的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条例、外国人定居管理条例,就针对“外国人”制定了许多管理办法,并且要加强管理机构及执法队伍的建设。这就得增加财政开支。一说到要花很多钱,许多官员都不由自主觉得“肉痛”。许多人觉得,朝廷本来就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只是效果有些不好,若往后要加强管理对外国人的管理,最好的办法最省钱的办法,就是把外国人拒之门外。只允许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边疆城池、港口等“口岸”居住,不允许外国人使节例外进入中原重要的都会、商埠。不是官员、学者们排外,毕竟大家基本的胸襟都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