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章(1 / 1)

第七十一章 陷阱后来, 景帝曾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黯然思索, 若他能预料得到他下旨彻查以后, 事态会急剧发展, 最后恶化到连他都无法控制的地步, 一开始就狠下心来拒绝卫衍的请求,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也许有, 也许没有。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这时候, 景帝的朝堂上不乏耿直忠义之臣,这件案子其实已经有御史风闻上过奏折, 言明其中有些蹊跷, 恳求景帝下旨重审,不过因种种考虑,景帝始终留中不发而已。所以第二日他下旨以后,朝中的那些忠臣有了皇帝撑腰, 顿时占据了压倒性的局面, 很快议定三堂会审, 重新审议此案。然后, 如滚雪球般,一桩小小的渎职案,最后审出了大大小小许多渎职案, 从荆州到京城,不计其数的官员被牵扯其中。景帝收到这些审定上报的奏折, 表面上当然是怒不可抑, 摆出了要严惩的姿态, 实际上他已经在头疼,这事最后该如何收场。帝王的权谋之术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均衡。这事牵扯过多,而且眼看着还会有更多的官员被卷入其中,于人心稳定,朝局平衡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再说就算这些官员真的全部都有过错,也不可能杀到朝中无可用之臣。况且对于景帝来说,就算是贪官佞臣,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若他的朝堂上全是整日想着如何为国为民的大忠臣,他这皇帝的日子想来也不会很好过。另一方面,这事也隐隐有了某些很不好的征兆。景帝下旨之初,并没有说明他是因卫衍百般恳求才会下令彻查,而是拿他收到的御史奏折起的头。他从一开始就预料到这事可能会涉及到一大批官员,当然不愿意卫衍牵扯其中得罪这么多人,所以从头到尾就没在朝堂上提起过他。偏偏,市井很快开始流传,因永宁侯代呈万民书,并且长跪苦求皇帝,才让此案能够重审。民间百姓听闻此事,当然拍手叫好,对永宁侯的义行大加赞誉。但是收到这份密报的景帝,脸上却很快变了颜色,他责令暗卫追查这风声的源头,并且命高庸对他身边伺候的人仔细盘查,若有窥探圣意私传消息者,全部杖毙。天熙八年一月底,孙柯渎职案的重审工作进入了尾声,景帝按律惩处了一批涉案官员,后来又法外开恩赦免了大部分官员,代以或斥责或停薪或降爵之罚,留职以期戴罪立功。这事刚刚平息下去,有一日,忽有御史上奏,提起一桩为官妓脱籍的陈年旧事,言语中暗指永宁侯行为不端,有贪赃枉法之嫌。当年的那幅“燕山听涛图”,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景帝手中,引发的小小风波可能无人知晓详细情形,不过若有心人仔细查探,未必不能查得一些端倪。景帝何尝不知道,三法司上上下下都因孙柯渎职案被他狠狠削了一顿,几位主官虽然无大错,也因此案脸面无光,在同僚面前抬不起头来,现在自然是把在他面前为孙柯翻案的卫衍恨到骨子里去了,没错都能被他们找出些错来,更何况卫衍当年还确实做过此事。故他接到这份上奏,当下也没有客气,明旨斥了卫衍一顿,罚他闭门思过三天。景帝的这种处置方法,是他往常做惯的,也就是所谓的板子高高扬起,轻轻落下。既给了三法司一个大大的面子,又没让卫衍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明眼人知道皇帝最多也就意思意思处置一下,得了个甜头也就罢手了。但是那名御史并没有罢手,继续拿着一些有关永宁侯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奏。卫衍担任近卫这些年,大错算不上,小错总是有一些的,被人这样盯着一桩一桩地翻旧事,也不是个事情。况且有朝臣见皇帝始终没有重责过那名御史,揣摩着皇帝脑中是不是有些别的念头,开始跟风上奏。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众人推墙倒,就算卫衍是圣人,也经不起被这么多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挑错。到此时,景帝才真正进退维谷。御史有风闻上奏之责,所以他一直没有严惩那名御史。至于他一开始没有摆出明显向着卫衍的姿态,是不愿因这些许小事,激化卫衍和三法司上下诸臣的矛盾。到了后来,他终于明白过来,原来是有人打算借这个机会生事。不过,他的人他要护着,又有谁能动得了,所以他虽然恼怒,也还没有认真当一回事。如此这般,终有一日,景帝震怒,当廷杖责了那名生事的御史,以及跟风的几名臣子一顿。当天下午,他就收到了那份显然精心准备了多年的奏折。卫衍自二月以来,就一直在家闭门思过。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卫老侯爷听到传言,说孙柯案中他出了大力,就罚那名带方明生去见他的子侄跪了一夜祠堂,并且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后来过了年节,他被罚在家闭门思过,卫老侯爷又将他骂了一顿,责令他不准乱跑,自己则开始请客赴宴,与亲朋旧识联络感情交换意见。这一日,卫衍是在半夜接到宣他入宫的圣谕的。这种时候,宫门早就落钥。卫衍不知道皇帝这个时候急召他,到底是为了何事。他匆匆入了宫,才发现已经过了子时,昭仁殿中依然烛火通明。他像往常一般,对着端坐案后的皇帝恭敬行礼,皇帝却没有像往常那般让他起身,始终沉默不语。卫衍跪了片刻,疑惑地抬头,才发现皇帝正凝视着他。皇帝没有表情的脸庞,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隐晦不明。“不知陛下宣臣前来,所为何事?”这样的皇帝,让卫衍觉得好陌生。一刹那,他猛然醒悟,这样的神情,这样的姿态,才是很久以前他侍奉的那个君王,至于后来的这个君王,却仿佛是披着那个君王皮的另外一个人。“今日下午,朕收到一份奏折,然后朕仔细查了一些陈年旧事。现在宣你来,只是想听你自己说一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景帝扬了扬手,一份奏折就被丢到了卫衍膝盖前的地上。卫衍捡了起来,慢慢翻看,看到最后,他的手腕开始抖动。“臣不明白。”他不明白什么叫做“私纵幽王余孽,意同谋逆”,难道皇帝竟然会相信这种无端的指责?“你不明白是吧。其实朕一开始也不明白,为什么幽州的事和荆州的事会联系在一起,后来朕查了一些旧档,终于明白过来了。朕问你,当年你去幽州宣旨监刑,是不是赎买过一名叫做绿珠的没官婢女?”“确有此事。”“朕再问你,那名婢女后来去了哪里?”“臣不知道。”“你不知道,朕却知道。朕告诉你,如今那名婢女正在荆州的深山老林里面,与那幽王余孽在一起。”景帝撑住额头,默想了片刻,才继续问他,“卫衍,现在告诉朕,当年你为何要这么做?”卫衍根本不可能认识那名婢女,那么他在幽州无缘无故赎了一名没官婢女这事,便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否则的话只能坐实奏折上的这些指责。景帝虽不愿怀疑他,却也想不明白他为何会莫名其妙去赎了一名婢女,半路又将那名婢女放走了。当日他闻知此事,只以为卫衍酒后行为不端,又怕被他责罚,事后才抛弃了那名女子,因那时他心中正高兴,再加上某些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心思,他就勉强压下了这事不再提起,根本就不知道这名婢女竟然与幽王有着关系。难道说,当日卫衍是在故作行为不端,真正的目的是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忽略背后的那些隐秘?不,以卫衍的性子,应该不会做这种事。他还是先听听卫衍的解释,不急着下结论。“臣当日是奉旨行事。”卫衍还在消化皇帝先前的那些话,猛然间发现皇帝的话中,似乎有怀疑他的味道,急忙为自己辩解道。“奉旨行事?”景帝听到他的话,一直压抑着的怒火终于涌了上来,“到了这个时候,你还不肯和朕说实话。你说你奉旨行事,朕问你,你奉的是谁的旨意?朕的旨意吗?朕可不记得朕下过这样的旨意。”“臣当日奉的是太后懿旨。”“住口。”哗啦一声,案上无数的奏折被皇帝扫到地上,卫衍听到皇帝阴冷的声音从上面传下来。“卫衍,仔细考虑清楚,再回答朕的话。你说你奉的是太后懿旨,是明旨还是口谕?若说是明旨,懿旨在哪里?若说是口谕,你要去和太后对质吗?”卫衍当年奉的是太后的口谕。不过皇帝此时要他住口,却是为他好,因为他根本不可能去和太后对质。只怕他这话一出口,就多了个攀污太后的罪名,只能让他死得更快一些而已。因为他这么说,就是在指责太后在私纵幽王余孽了。卫衍突然明白,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个陷阱,他那时踏了进去,就注定了今日的万劫不复。“陛下不信臣吗?”他仰望着眼前的男子,终于被无尽的绝望笼罩。难道他衷心以对的君王,也在怀疑他的忠诚?“朕信你又有什么用?如今人证物证俱在,就算朕信你,也没办法为你脱罪。”景帝用手掌遮住了自己的眼睛,不忍心去看卫衍此时绝望的表情,示意人将他带下去。景帝第一次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在卫衍说出他奉的是太后懿旨时,以及结合暗卫追查到的放出那些风声的源头,再加上孙柯案中,方明生能够见到卫衍,也隐隐有其他人设计的痕迹,他终于明白,原来这次是太后和他的皇后一族联手而为。这些年来他始终小心翼翼,却还是及不上太后多年前的处心积虑,还是无力扭转皇后一族在此事中的推波助澜。有他的母亲在后面坐镇,明日刑部大概就会在朝会上向他要人,在卫衍得罪整个三法司的前提下,这案子就算疑点重重,最后肯定也能被定罪。而且以卫衍的脾气,定是不肯招,审案的时候会吃的苦头,怕是数也数不清。“人证物证?”景帝重新扫了一遍奏折上提到的这些证据,脑中的念头已然有些疯狂。如果没有所谓的人证物证,不知道他们准备怎么审?“陛下,老奴亲自去安顿的,一应用具都是侯爷原先用惯的,屋内火盆什么的都放置好了,不会让侯爷有一点不适的。”景帝凝神思考了良久,听到高庸的回话,他才回过神来,想了一想,还是有些不太放心。“着人小心伺候,不要让他受了委屈。”“陛下放心,都是原先伺候侯爷的人,知道该怎么伺候。”高庸回道。第七十二章 挑拨卫衍抱着膝盖坐在榻上, 木然地注视着殿内众人忙碌的身影。刚才他一片茫然, 并没有注意到被带到了什么地方, 现在他回过神来才发现, 这里不是皇帝常住的东暖阁, 大概是寝宫中的某间偏殿。“侯爷,夜深了, 早点安歇吧。”高庸去皇帝那里回完话转回来, 见他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没有动弹,悄声叹了口气, 上前去替他脱了衣服, 将他塞入被中,小心压好了被角,“老奴就在这里守着,有什么需要, 侯爷尽管吩咐。”卫衍点了点头, 没有出声, 只是慢慢地将脑袋埋入被中。榻上的被褥是往常惯用的柔软暖和, 殿内也早就安置好了火盆,可是他还是觉得很冷很冷,无法抑制地将身体蜷缩成一团。他不明白, 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太后要在多年前, 就用心险恶地设下这一陷阱?为什么皇帝不肯相信他的话?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需要太后如此大费周章地对付他?这些年来, 他自问行事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唯一的错事或许就是和皇帝的关系,但是太后难道不明白,在这件事上,从来就由不得他。这事,皇帝想要,哪里容得他说不,除非他去死,但是这件事明明是皇帝的错,他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要去自我了断?更何况就算他想去死,皇帝也容不得他去寻死。难道说他当年怕祸及家人,苟且着活了下来就是他的错?难道仅仅是因为君王失德,便是臣子的错,所以他在多年后,依然要为这个错误付出祸及家人的代价?卫衍的脑中纷纷扰扰,无数个念头在里面打转,却始终理不出个头绪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等到他终于稍微平静了一点,才发现殿内除了他之外,还有好几个人的呼吸声。皇帝让这么多人守着他,是怕他轻生吧。卫衍苦笑了一声。“私纵幽王余孽,意同谋逆”,这是要诛九族的罪名。如果能够以死明志的话,他当然不吝于自己的性命。不过以眼前的境况,怕就怕他死了,也逃脱不了“畏罪自尽”的污名,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又怎么敢轻生?只是不知道过堂审问后,他认罪伏法,太后肯不肯放过他的家人?还是说,太后原本就是打算要将他及卫家一起置于死地,他认与不认,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卫衍睁着眼睛,一夜无眠。与此同时,昭仁殿中的烛火也是一夜未熄。景帝为了帮卫衍脱罪,试图抹煞对他不利的证据,仔细筹划下来,才知道这件事很有难度。要坐实对卫衍的指控需要证明两点。一是卫衍确实私纵了那名叫绿珠的女子,二是那名叫绿珠的女子的确是幽王余孽,两者皆能被证明,才能以此罪名入罪,偏偏这两点,他们都能提供人证物证。物证有二:一是当年卫衍在幽州赎人时亲手签押留下的手迹,二是幽王同党的花名册,那名叫绿珠的女子赫然在册。至于人证,则不计其数,当日与卫衍同去幽州监刑的官员,幽州掌管刑名的官员,荆州与幽王余孽有过接触的百姓,都可以被找来作为人证。景帝在看到奏折上罗列出来的证据以及物证誊本时,心里就很清楚,根本不需要过堂讯问,光凭这些证据就足够定罪。如果卫衍敢辩驳,他当日是奉太后懿旨行事,不过是罪上加罪,让他死得更惨而已。若不是他太了解卫衍的品行,看了这些所谓的证据后,恐怕连他都会信以为真,大概根本不需要他们来逼迫,他自己就会动手了。看来,为了对付卫衍,他的母后和他的皇后显然是花了大力气。景帝眯着眼睛考虑,抹煞这么多人证显然不现实,一来他这里没有详细的证人名单,就怕到时候会有漏网之鱼,二来动静太大,恐怕会引起朝野非议,最好能够从物证入手。没有物证光有人证的话,这案子就能变成口水仗,慢慢拖下去,一直拖到他找到恰当的方法反击。只是想要抹煞物证也不是件易事。物证由幽州知州谢萌呈上后,按理来说此时应该是在刑部。不过想来这么重要的物证,他的母后未必会放心留在刑部,可能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也未可知。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在刑部,保管肯定严密,他要动手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母后根本不会给他时间布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