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建设盛唐> 分节阅读 24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41(1 / 1)

非有很大的好处向朝廷交代过去。最大的论题不行,接下去就是泛泛而谈,韦晞问起论弓仁部族过得怎么样,是的,不错,还行,他们给安置在凉州兴源谷,官府下拨帐蓬、盐面煤炭、生活用品等,生活可以。论弓仁毕竟年少,所谋不得,黑起了脸做小包公,而论赞婆则圆滑得多,与韦晞商讨如何赶东都见驾之事,一一安排细节。两方商量已定,韦晞送客。论弓仁、论赞婆两侄叔出去,论弓仁愤愤不平地道:“韦晞此人,立意颇不善良”“不错”论赞婆赞同道:“他们想要进军,我们做带路党,引人招降,可减少他们损失,何乐而不为之”“那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们呢”“一来,可能他们不缺带路党,二来,他们不想我们参与攻打逻些,以免将来我们有话说。”论赞婆冷笑道。“什么话说”论弓仁不解地问道。“第二次大非川会战,吐谷浑之地尽入大唐之手,吐谷浑却不得复国,那韦晞坚决反对,说吐谷浑并没有在此流过血,所以无权利谈复国之事,现在吐谷浑人在银州里呆着,想返回西海也给官府阻拦”论赞婆闷闷地道。论弓仁栗然而惊悸道:“他们想要”两叔侄面面相觑,谁都说不出话来,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恐惧8第四二五节 孩子们会被吓哭的且不说论家叔侄深为吐蕃前景担忧却无可奈何,很快在唐军护送下踏上了往洛阳的行程,再回吐蕃时,很可能物是人非了。说不定连物都留不下来他们心情晦暗,而鄯州的军人却是一片欢腾,大总管的到来意味着进攻吐蕃的部队即将踏上征程,当兵吃粮卖命,这次对付的敌人应该不如上一回的凶恶,上一回的凶恶敌人死得七七八八了。而且上一回率领他们胜利的统帅也将率领他们进军,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听说就道路险阻一点,也好过面对面厮杀更容易丢命吧。当兵的头脑简单,思虑不周,而他们的统帅远比他们要有认识,只听得他在会议上厉声道:“此番进军,重后勤与医疗,我不想听闻太多的部队冻饿而死,得病而亡的消息”一句话,部队有损失正常,但过多这样的损失就不好。上午八时,将军们齐聚一堂,共商进攻吐蕃军议。“后勤部由李副总管亲自执掌,娄师德、郭省三为副”韦晞宣布道。他的话引了一片低低的惊叹声,竟然李谨行担纲后勤事务,堂堂国公爷管后勤郭省三自不用说,长期管后期的老手,他肯定有份儿,至于娄师德,上回大会战时出现的新贵,也亲自抓起了后勤来。感觉到气氛有点怪异,与韦晞分左右坐一排的李谨行亲自解释道:“此战我们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敌人,吐蕃人绝不会束手就擒,与吐蕃人作战,当尽力搏击,不要留手”“另一个敌人就是高原反应、长长路途”“那里有无边的戈壁、高原冻土、广袤无人区,没有人烟,没有补给,就算有小城镇,也提供不了大军需要的补给,一切都靠我们运上去”“所以说,打仗可能更痛快,这样的进军却更危险”李谨行警告道。“不错,李副总管完全讲对了,你们要提高警惕,这次进攻,除了要有面对敌人的勇气,还要有战胜环境的坚韧”韦晞觉得部队升级了,除了战胜敌人,还要战胜环境。“战胜环境,甚于战胜敌人”他下断言道。将军们接受两位总管的训令,颇觉新鲜,然后听闻参谋长荆东灵的战情汇报,更觉得两位总管对后勤与医疗的看重。“按大总管的指示,参谋部把部队都调向了大非川十万步兵已经集结,加上五万骑兵出动的部队有十五万”荆东灵介绍道。“我们调动了各州可用的徭役,并募集劳力,有十五万民夫支前加上五万工程兵总共二十万的后勤保障”“得凉州唐家之助,我们还准备了五万头骆驼,十万匹马,十万头骡子和驴,准备运送军资还有一万头牦牛,二十万头羊”“另有各种物资无数”“听起来很可观,但我和你们说,很可能进攻逻些城时,我们顶多几万人,不会过五万人,甚至只有三万人”荆东灵给大家泼冷水道。“万一敌人有十万人守城呢”荆东灵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那就要以一当百,不怕牺牲冲上去“为什么存在这种可能呢因为足足五千里里的补给线全靠后方运上来”五千里的补给线从鄯州到大非川的补给线还好,大非川作为征伐吐蕃的起点,顺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唐蕃古道抵达逻些,真的有上五千里的路途,想想让人不寒而栗。“这场战争不可以持久,现在是五月,六到十月正是用兵季节,待到十月,大雪封山,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就要与后方暂时隔绝,没有后援,全靠自己”“按大总管的要求,我们今年十月底打下逻些,在逻些过新年”这是一个很狂妄的计划,头脑清醒的人都在心中害怕,因为除了漫长的补给线之外,可怕的气候,还有神出鬼没的敌人。敌人很可能有十五万之众想想就令人害怕,唯一的好消息是这批敌人不那么的精锐。而且打完这场战争之后,吐蕃将不会有青壮了,都是老头和小孩子。好吧,让我们战斗吧进军吧为了保障进军,决定数条措施,每个兵员都作充分准备,除了兵器弓箭装甲外,还要备好各种各样的应用物品。每百里就设立一个兵站,里面屯积物资供应前方,有粮草、燃料、兵器装甲、药品、酒、不仅如此,伴随着进军的同时,开始修路直把道路修到逻些这条道路就叫做青藏马路这里看出了有准备的重要性,韦晞向凉州唐家购进的大量锄头、铲子、凿子、麻绳等修路器械,加上通湟县提供的修路器械和水泥,那是不计其数,均已准备到位。一位将军听闻作出的种种准备,忍不住道:“这何止是与人斗,而是战天斗地啊”有的人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他们说与敌人战斗,再凶恶的敌人他们也不怕,但要对付五千里的恶劣路途,还要修路,表示办不来啊。这世上有谁能够办得到“有”韦晞默默地道:“1951年,我解放军18军就办到了他们进军西藏,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喜马拉雅山”对于他们的胆怯,韦晞表示理解因为1951年进军西藏的那支部队及其大部队,是中国历史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钢铁强军,他们的意志坚逾磐石,不可战胜的而现在韦晞麾下的部队,能不能够向那支人类历史上的强军看齐呢拭目以待他曾经与李谨行、荆东灵等人商量,是否将困难提前说出来,还是以后再说早说有可能吓着自己人,连走都不敢走了,晚说有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甚至部队哗变也不出奇,因为孩子们会被困难吓哭了,在半路上走不动了。李谨行力主早说,还是他讲的“孩子们会被吓哭的”结果韦晞说“我已经给你吓哭了”李谨行才醒悟过来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稍大一点的孩子啊终究决定早早说出来,从中筛选出敢战部队,只有最坚强的部队才可以战胜敌人,战胜困难“所以,部队士气不只是靠钱财奖励和军法恐吓,还要靠思想工作,歌舞来鼓励士气,我决定成立政治部”至此,先有参谋部、再有后勤部之后,政治部也宣告成立,韦晞亲任政治部第一任主管,一定程度上只有他才知道如何做政治工作。他的决定让军官们双手拍掌欢迎,他们的大总管号称歌词诗三绝圣手,他亲自带兵过雪山爬草地,能不多留墨宝吗要是让大总管写上一诗、词、歌来个赠某某人,那就达了倒是一个意外的奖励,花钱也买不到8第四二六节 纪念碑前的血誓尽管有人胆怯,但当韦晞声明说怕了可以讲,不用上青藏高原,不会被打入另册。可是没有一个人说要退出的,将军们个个信誓旦旦,说决不做孬种这可是严肃的军议,在此门里说什么都行,出了此门,就是接受军令。敢退后一步者,斩将军们没有问题了,至于下面的官兵韦晞指出进军吐蕃是件无上光荣的事,官兵们决不可上阵后作逃兵,不愿意去的,现在可说说不去“不去的,可以”“不去的人员,一律退出现役,转为平民,再与军队无关”结果呢,当命令传达下去,进行动员时,退却的人员是寥寥无几,反倒是请战,写血书要求入一线部队的大把。那时期的人们讲究荣誉,要是给清退了,以后还能够站在军队里吗回到家乡不给人戮背脊当兵吃粮打仗,回到家乡也不一定有好的出路,不如豁出命来去一拼,毕竟大总管已经向朝廷请旨并通过了:鉴于此次进攻的艰难,所有的奖励从优,如物质奖励是翻倍,提升职务是加半倍。而且,这些官兵别有本钱他们几乎是整个大唐最强壮的兵通湟县的米面将他们养得格外强壮,精擅营养学的韦晞将他的部队养得极好,吃得比大唐任何一支部队要好。而且他们的训练就是为了应付这场战争,正在用武之时,岂能退却官兵们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认定自己可以胜任部队普遍士气高涨,但还是经过了认真筛选,筛出五千较弱的兵为二线部队不直接上前线。即使是较弱的兵,也可以充当一线府兵的部队了。大总管抵达大非川大总管召集军队果毅都尉以上级别的军官,齐聚在大非川英雄纪念碑前进行拜祭他离开大非川之时,纪念碑尚未完工,他回到大非川时,这座纪念碑已经完工。连同下面的基座,大非川英雄纪念碑高为二十米,象征二十万帝国将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分二层,碑高则有十米。以花岗岩雕成的碑身上有镏金大字“敕造大唐大非川英雄纪念碑”,乃天皇御笔。军乐队奏响悲伤而有力的乐曲,凄凉地吹奏着,韦晞亲自向纪念碑敬献花圈,此仪式之后保留下来,并与一众高级军官上香敬酒,鞠躬拜祭。他身份最高,不用下跪。李谨行检查军务去了,他没有参加这场拜祭,用他的话来说过几年就要加入“他们”的行列中了,少拜一点无所谓。时人敬鬼神,仪式庄严肃穆,来不得半点马虎。“礼毕,稍息下面请大总管训话”赞礼官高呼道。“这里,寄托了我大唐二十万忠勇将士的灵魂”韦晞高声道,所有人目光刷地集中在那座高耸的纪念碑上,仿佛看到一支庞大的军团在上面浮现“我的心情,是骄傲又沉重呐”“我为我们将士们的英勇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也为我大唐整整丢失了二十万优秀子弟的命而痛心”“二十万人哪”“整整一个州、甚至是几个州的人口,就这样的丧失了性命”“虽然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是为了我大唐边境的安靖,是为了我大唐百姓能够安乐地吃饭,过生活,但在他们的家庭,他们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们的逝去,让二十万家庭遭遇了骨肉分离的剧痛”“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吐蕃”“我大唐,不想要他们的土地,那里寒冷而荒芜。而吐蕃人,却想夺取我们的地方,因为我们的人们漂亮,我们的土地富饶”“为了保家卫国,整整二十万大唐优秀子弟捐躯”随着他的演讲,场上寂静无人声,只有风吹旗角猎猎作响,大伙儿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年轻的大总管,聆听着他的训导。“我不想再建多一座纪念碑,我想结束与吐蕃的战争,所以我将率领你们出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