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不学习就要继承亿万家产> 不学习就要继承亿万家产 第25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不学习就要继承亿万家产 第254节(1 / 1)

果不其然。真的是关于电磁弹射器的消息。大概是受限于通讯方式,杨院士并没有在邮件里说太多,只是告诉叶千盈,他们的最终成果,已经通过了三千次弹射的质量考验,迄今为止,成为世界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成熟电磁弹射技术。现在,成熟的电磁弹射器已经被全面投入研发计划,预计在不久之后,电磁弹射就能够替换传统的蒸汽式弹射,全面覆盖几艘航母的使用了。在邮件的最后,杨院士还对叶千盈发出了邀请。理论上,在航母的所有蒸汽弹射器被更换为电磁弹射那一天,杨院士是要受邀到场剪彩的。所以,杨院士很和蔼地询问叶千盈:这一次的电磁弹射器和叶千盈提出的设想息息相关,所以她想不想上航母看看?叶千盈:“!!!”幸好这两年来她在几个院士中间辗转学习,已经锻炼出了一副强大的心脏。不然这工夫可能已经忍不住蹦起来了。什么能够被称为叶千盈的浪漫?就在过去的一秒钟里,流星雨和玫瑰花可能也算。但从现在的这一刻起,飞机和航母就是她矢志不渝的浪漫!情难自禁之下,叶千盈忍不住跟系统分享自己此时的快乐。“一个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够晚上在east仪器面前睡去,早晨醒来回顾昨天的铁基超导报告,中午吃饭的时候过一遍拓扑绝缘体相关,然后下午坐着飞机,直接去往航空母舰。”系统看在宿主此时格外快乐的份上,故而没有多说什么。要是叶千盈让它放开胆量的吐槽,那系统就实在是有话说了——您关于成功人生的制定标准,就很他娘的离谱。宿主您自己不觉得吗?这简直比计算普遍大众工资的时候,不取大众工资的中位数,而取百姓工资的平均值还要过分啊!按照宿主您这个评价标准,那岂不是连“和马*平均,我每个月挣几个亿”都做不到了吗?!对于杨院士的问题,叶千盈当然就只有“同意”两个字才能敞抒胸臆。杨院士的消息回得很快,他告知叶千盈,到时候会有人过去接她。——————————————在军工方向硕果累累、凝聚态物理的超导方向捷报频出、每天晚上打一次的核物理副本亦稳步前进的时候,叶千盈的数学也从未缺席。物理、信息、生物工程……这些学科都有偏于实用的方向。只要想做,就能和叶千盈一样,扎进相关的行业里,埋头干上一番大事。相对而言,数学就更偏重于理论。单以b大的数学院为例,b大数学院一共分为四个系,除了数学系是做纯粹的数学研究之外,无论是概率统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还是金融数学,无一不需要和其他的科目搭边,才能展示出其相应的实用性。从这个角度看,数学仿佛“很不实用”。但是,在实际的科研中,数学却是理科之父。一个研究者手握纯数,可能感觉自己干不了什么,但是倘若他没有纯数,那一定是什么都干不成的。就连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时候,都因为自己无法负责起物理中相关的数学知识,所以不得不屡屡向数学家们寻求帮助——譬如闵科夫斯基、格罗斯曼、希尔伯特……对于叶千盈来说,如果物理是她通往大国重器所要搭上的阶梯,那么,数学显然就是她的根基。即使已经取得了现在这样,以她的年纪几乎无法企及的成就,叶千盈也从未沉醉在成功的喜悦里不可自拔。她没有一天忘记过数学。只不过,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研究内容之下,叶千盈对数学的研究不得不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她可能见缝插针的在茶水间里,从裤兜里掏出来一张折叠好的数学思路,也可能在会议开始前的一小段空暇里,自己掏出整理的文件夹看看那些碎片化的思路。要让系统来评价,它不得不说,叶千盈在数学研究上争分夺秒的功力,比她在写情书上利用时间的效率和动力都要高多了。由此可见,当对象决定和叶千盈谈恋爱并且终身不跑时,对象常有,而数学思路不常有矣。叶千盈对这件事的观点更简单:“数学研究嘛,有点条件就可以研究。”至于什么是条件?条件就是长了脑子。就像叶千盈一直开玩笑讲的那样,反正研究纯数也不怎么花钱。……这半年来,叶千盈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冰雹猜想打转。冰雹猜想看,又名角谷猜想,属于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冰雹猜想”这个冷冽的别号,与它像冰雹一样,把数字在云层中来回起伏,又最终落下归一的特性相关。至于它的原名“角谷猜想”……这倒不是因为这个猜想和角抵或者谷子有什么关联,只因为当初提出这个数学问题的r国人,他就姓角谷= =至于冰雹猜想的内容,理解起来也相当简单。只要一个人上过小学,学过最基本的加减乘除知识,就完全可以自己尝试:一个正整数x,如果其是偶数就除2,如果其是奇数就乘3再加1,反复重复上述过程,最后得到的结果总会是1。随便拿一个数字,像是以24为例:它会经过24—12—6—3—10—5—16—8—4—2—1这十个过程,最终又回归于1。当前的学术界研究认为,所有小于7x10^11的正整数,除了1、2、4、8这几个特殊数字之外,其余的数,无论它究竟是是大是小,最后都要经历16—8—4—2—1这不可避免的四步,最终将数字化为1。叶千盈对于这种仿佛不可证明的数字问题,一向都很有兴趣。当初解决回文数猜想的时候是这样,现在对角谷猜想跃跃欲试,也同样是这样。而且,就像是沈瀚音在几何上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一样,叶千盈在代数方面的敏感程度,也一样要令人侧目。时至今日,她尚且没能证明这个已经质问住整个世界四十多年的问题。但在借助了ai的帮助后,叶千盈有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个进一步的猜想被叶千盈写进了她最新的一篇论文里,此时,关于角谷问题的阐述,已经比当前整个数学界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都要更进一步。三个月前,叶千盈把论文投给了《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新进展》,这是数学界四大顶级期刊之一。第一百五十三章《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审稿期一般在三个月左右。但官方给出的审稿期虽然是三个月, 落在实际执行上,其实很可能再延长一些。所以如果有论文投稿《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作者们在联系编辑探问进度的同时,一般都会默契地等上四个月。一份期刊稿件投到了编辑部的邮箱后, 会有编辑分拣稿件类型, 从格式、内容、篇幅等角度对其进行衡量, 确定它是否值得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不能的话, 那这份邮件就会被放在一边,从此杳无音信。在整个稿件的审理流程中,这一部分的筛选, 是最为基础也最为繁琐的。作为数学界的四大天王,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名声在内行人心里相当响亮。能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发一篇论文, 其性质基本等同于高级合伙人的offer、修仙小说中的证道, 如果发表论文的作者是某学校数学院的教授, 这事儿都值得在学院官网上单独写一篇稿。当然, 盛名之下必有负累, 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编辑部, 他们每天收到的邮件信息量,多到令人无法想象。至于这些邮件里, 又多少篇能有资格被送到审稿人手里……那些专门分拣这类邮件的审核编辑会告诉你, 在做这份工作之前, 他们真的不知道:这世上心里没数的人怎么就那么多啊?一般来讲, 一份按照常规流程投稿的论文, 通常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被发到合适的审稿人手里。等审稿人证实了论文内容无误, 给出自己的建议,两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就过去了。如此耗费三个多月,也不代表审核通过的论文就能直接刊登。在审稿人给出了通过意见以后, 论文往往还要再经过一轮精筛,横向对比一番,才能确定出最后的名单。通常到了这一步,编辑部就会邮件联系作者,给出作者关于这篇论文的修改意见。双方需得你来我往地改上几个来回,直到负责此事的编辑点头了,这篇论文才算成功过稿。叶千盈的这篇论文,就是按照这个流程老老实实地走了一遍。截止到目前为止,她的论文已经通过了审稿人的审核与编辑的复核,进入了最后的名单敲定阶段。下午两点钟,《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期刊的主编按照自己的习惯,准时坐进了办公室里。助理给他泡了一杯咖啡,主编却没有着急喝。他打开自己的邮箱,打算看一看这一期预备刊登的文章内容。很快的,出于一个数学人应有的好奇,也出于从事这个职业整整十年所培养出来的敏感度,主编的目光流连在了一个简单的题目上。“角谷猜想的进一步猜想证明?”因为角谷猜想的通俗易懂,也因为它的证明难度,上个世纪末的a国数学界,甚至掀起过一阵“3x+1”热。在那个时候,上至数学家和教授,下至普通的数学爱好者小学生,大家都尝试着用不同的数字带入进这个奇妙的猜想里。他们心里也都抱着一点“我就是那个找出例外的幸运儿”的想法,试图自己找到一个正整数经不起角谷猜想的演算,好以击破这玄妙的数学规律。最终,没人能找到那个特殊的数。再后来,角谷猜想就成为了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下面负责审核的编辑,能让一篇标题和世界七大难题挂钩的论文过稿,其实已经在无形中说明了这篇论文的可信程度。不然,每年投稿给《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编辑部,宣称自己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狂徒比比皆是,你看主编理他们吗?主编认认真真地从引言开始读起。“……让我看看,她的证明过程截止到9x10^24。天啊,这个作者真的确定吗?”主编喃喃自语,下意识端起手边的咖啡喝了一口,感觉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疯狂。要知道,10的24次方是什么概念?10的13次方已经有一兆大小,不说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数学里,那都是个巨大的数字。而这个作者的论文竟然表示,她把关于角谷猜想的证明推演到了10的24次方……也就是比一兆还要再多上11次方。不往下审视稿件的内容,只单纯地凭借这个数字来判断,主编心里就足以浮现出一个笃定的想法——他还不知道这个作者所写的论文质量如何。但他知道,这个论文作者的手里,一定有一个质量非常过硬的计算团队,没准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如此庞大的数据量的证明和推理,不可能是凭借人类完成的。论文的作者必定借助了计算机的建模帮助,而她的计算程序显然十分出众,不然不可能达到这种震撼级的数字效果。主编的表情已经不自觉地郑重起来。他扶了扶自己的眼镜,姿态端正地顺着那个论文标题往下读。在看到作者名字的时候,一丝熟悉的感觉在主编心头划过,可他却并没有特别在意。他不是非常擅长辨认亚裔的名字,那些亚裔们长长的、不同于英文拼写规律的名字,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个样。忽略了作者的姓名,主编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这篇论文上。一篇典型的猜想性论文,从代数入手,中间部分以拓扑、矩阵和黎曼zeta函数做了理论性的阐述。论文里贴出的数据证明了主编的猜想,作者果然有一台非常好用的计算机。主编花费了小半个下午的时间,专门用来看这一篇论文。他跳过了不少感觉上知道成立的部分,最后得到的结果,就和审稿人给出的批语一样。——这是一篇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论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