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此时的脸色已经不仅是铁青了,暗地里握紧的拳头咯咯直响。他勉强压下心中的怒火,脸上勉强扯出一抹笑,上前把柳条儿和张氏搀扶起来,嘴里干巴巴地说道:“自古婚姻大事都由父母决定,这件事待我休沐回去秉明了家中父母再上门提亲。你们先回去,再在这里哭闹扰到学里的先生和学子们读书那就是我的罪过了,有什么事等我休沐回去了再说也不迟。”嘿,这桥段苏青熟啊,电视上都是这么演的。先把人支走应付过面前的难关先保下自己的脸面要紧,至于别的,呵呵,口头答应得好好的,但你们等着吧,等着我回去秉明了父母再去收拾你们。苏青就暗戳戳地问白瑜:“你说柳条儿接下来会怎么做?是会回去等还是在这里逼着王松林当着这许多人的面许下承诺?”白瑜说道:“应该是逼着许下承诺,不然也不会特地来这里闹一场,读书人最重名声脸面……”白瑜话还没说完,就见柳条儿抓着王松林的手,缓缓摇头,接着不罢休地问道:“松林,你会娶我吗?你答应会娶我的对不对?”王松林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周围这么多人都在看着他等着他的回答,尤其是这里还有学塾的先生和他的许多同窗在。王松林低下头,眼神恨恨地看着柳条儿,咬牙低声在柳条儿耳边说道:“条儿,有什么事我们回去再说,别在这里闹。”只是柳条儿完全不听他的警告,而是继续道:“松林,我已经怀了你的孩子,我今天去看大夫了,说孩子很好,我的身体也很健康,只要好好养着,再有八个月我们的孩子就出生了。”王松林咬牙,“你这是什么意思?”柳条儿:“松林,你说,你当着大家的面说,你会不会娶我,我和孩子都在等着你的回答。”王松林气得脸都歪了,迫于围观人指指点点的压力下,只能咬牙道:“娶,我会娶你!”柳条儿终于破涕为笑,“松林你真好,我和孩子等着你来娶我过门。”王松林:“好了,你和你娘现在可以回去了,别再来这里闹事。”谁知柳条儿却再次摇头,说道:“我不回去了,我和娘在这附近租了一个屋子,我打算这段时间就在这里好好养胎。我们租的屋子距离这里也进,这样我就能经常见到你。”苏青胳膊肘撞了撞白瑜,“嘿,白瑜,我没听错吧?我怎么觉得柳条儿说的那些话里面句句都暗藏玄机啊。”白瑜摸摸下巴,他其实也有这个感觉,“你说,如果柳条儿回去了后会怎么样?”“不知道啊,无非就嫁或不嫁两种情况。至于过程如何,这就很难猜了。”“那她为什么不回去?要知道在镇里租房子也是不便宜的,尤其是在这附近,柳家似乎也没那么多钱可以嚯嚯的。”“对啊,而且她还特地提了看大夫的事,难道……上一世王松林对柳条儿的肚子出手过?哎呦我去!”苏青想想还真的有这个可能,不然柳条儿为什么总那么说,还不肯回村里了,要知道,柳家村村长柳宏可是王松林的舅舅,之前柳宏敢直接带人到他们白家来闹事,苏青就知道柳宏这人不是善茬,是个心黑的,柳条儿不愿意回村里去,说不定防的就是这个柳宏。事情其实和苏青白瑜两人猜想的差不多。上一世柳条儿刚发现自己怀孕时,她是悄悄地找到王松林说了此事,结果也是被王松林忽悠了一句“先回去禀报父母后再上她家提亲”,然后她傻傻地就信了,听了王松林的话回家等着。结果柳条儿等来等去不仅没等到王家来提亲,反而是她一次出门不小心被村里几个疯跑玩闹的小孩冲撞到了,肚里的孩子就流掉了。没了孩子,王家人更是不会娶她进门,王松林更是否认与她有过私情。后来柳条儿就怀疑那几个孩子是受了村长的指使才故意撞的她,没看那几个孩子家里的娘都是村里泼辣不怕事的主吗?!这之后柳宏以各种理由逼迫她爹娘将她匆匆嫁给了别村一个打死了老婆的酒鬼鳏夫,柳条儿自从嫁过去后,挨打那是家常便饭,然后没熬过两年就被那鳏夫一次醉酒中给打死了。柳条儿上一世就已经对王松林失望透顶,甚至说她是怨恨王松林一家的,所以刚重生时她就没想过要再嫁给王松林。乍一听到白锦瑜好了,因为与白锦瑜曾经的关系,柳条儿就打上了白锦瑜的主意,只是没想到失败了,她的事还弄得附近几个村的人都知道了。柳条儿进退两难,最后还是想到了王松林,无论上一世还是这一世的所有惨痛遭遇,这一切都是因王松林而起。柳条儿心中再次升起了浓浓的怨恨,把这种恨全都怪在了王松林身上。凭什么王松林过得自由自在,而她却要过得那般苦,背负那样不堪的骂名,还有王松林的父母上一世那般诸多污言秽语地辱骂她。于是柳条儿打定了主意,这一世她一定要嫁给王松林,嚯嚯他们一家去。趁着王松林还没从学塾休沐回到村里听到消息之前,柳条儿和张氏商量好了先来学塾闹上一场,逼得王松林不得不当着学塾同窗学子的面认下要娶她的事。到时候即使王松林的父母再如何不同意,但王松林也丢不起那个脸,所以唯一的结果就是娶她进门。苏青和白瑜揣着用银簪和银镯换回来的三两银子回了家,晚上吃饭的时候,两人就将这件事跟刘氏几人说了。刘氏听完后说道:“那柳莺……也就是柳家村村长的妹妹,你们说的那个王松林的娘。她惯是个尖酸刻薄又傲得很的女人,她眼光惯来很高,柳条儿这样的她是绝对看不上的,柳条儿就算没有之前来我们家闹的那一场,柳莺也是不会让她进门的。……不过听你们这一说,我就觉得柳条儿这人心眼子多得很,怕是也不好对付,也不知道能不能斗得过柳莺。”饭罢,苏青将换回来的三两银子摆在了桌上,刘氏回房将所有钱拿了出来,包括今天卖汤挣到的那些统统堆到了吃饭的桌子上,数完了后说道:“总共四两半银子,还差一两半。”饭桌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杨氏和陈氏也是知道白瑜要六两银子去做什么的,昨晚婆婆跟她们要钱的时候已经大略交待了事情,虽然心里有些不赞同,但她们还是把钱和能换钱的东西全拿出来了,只是目前看来银子还是不够。苏青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道:“要不我回娘家问问看?”兴许她娘也有压箱底的宝贝没拿出来呢。不过想了想苏青就知道这可能性不大,以她娘那性子若是还有压箱底的金银怕是早拿出来了,何必等到现在。加上家里现在的状况,更是缺钱的时候,苏家人不找外人借也就算了,苏青怎么还能要得钱回来。苏青话一出就觉得自己想当然了,于是话音一落就闭了嘴。刘氏几人也知道苏家如今的情况,所以也没把苏青的话放在心上。刘氏沉默了一下,把桌上的钱都收回了袋子里后站起身说道:“我去你们桂花婶子那里走一趟看看能不能借回来。”刘氏出去了一趟,再回来时把加起来总共有六两银子的钱都交给了白瑜。等刘氏出去后,苏青立即将这些钱全都扔给了光屏,属于“工艺技能”那一栏的“水豆腐的制作”立时解锁。苏青看了一眼,急忙招呼白瑜,“快快,快拿纸笔把方子记下来。这坑货系统,塞了它六两银子,方子只能解锁三十分钟,下次想看还得再给钱。”不过做豆腐的方子却有三个,苏青来不及细看。白瑜一听,忙走到书桌旁。宣纸铺开,毛笔沾墨……第28章苏青在旁一边念一边看白瑜记。好嘛,才念了两句大半张宣纸就没了,这样下去要把整个方子都记下来那不是他们接下来的日子连厕纸都没了?而且白瑜写字那慢悠悠的速度,系统倒计时都过去五分钟了。那字……不敢恭维。见白瑜还要往下写,苏青赶紧打住,转身跑了趟厨房,在灶坑里面捡了几根还没燃尽的看起来能用的碳条后回来交给白瑜,“先用这个,时间紧迫。”有了碳条,不仅速度快了,宣纸最后也只用了两张,终于赶在倒计时归零之前记完了。苏青和白瑜这才有空对比着看这三个方子,基本的步骤和操作都差不多,其区别主要在于点豆腐时所用的材料,盐卤、石膏和白醋三样,材料不同,得出来的豆腐应该也不同吧?除了白醋,至于盐卤和石膏是什么,苏青和白瑜表示不知道,也许以前在化学课上学过吧,但那都是老黄历了,早忘光了。总之,六两银子三个方子,也算是值了。“多抄一份吧,也不知道这碳条写的能不能保存,有备无患。”苏青看了眼白瑜之前用毛笔写出来的那几个字,啧啧摇头,“你以后还是抽点时间好好练字吧,都说你读书厉害,可这字……真是埋没了你读书人的身份,拿出去了都没人信是你写的。所以为了你的名声和咱们的将来,你还是得把这字练起来。还有这简体繁体的,可别搞混了。”白瑜……,他一个学渣为什么要穿到一个据说是学霸的人身上。豆腐方子到手,苏青和白瑜两人这才安睡。第二天,白瑜去了趟镇上忽悠一圈就回来了,装作是去买书回来的样子。临近中午,回到竹溪村后白瑜就往山脚那片正在开荒的地去,荒地此时已经开出了有半亩多。大嫂正拿着把锄头耕地,下锄头的时候还要小心避开别敲到埋在土里的碎石头。苏青则跟在大嫂耕过的地后面,把土里的石头一一挑出来后大丫二丫几个则负责把石头给搬走,干活累了停下来逗一逗还不太会走路的虎娃。几个孩子眼尖,远远地就看到往这边走的白瑜,于是高兴地扯开嗓子就大喊起来:“三叔。”待白瑜走到了近前,几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朝白瑜围拢了过去,都仰着小脑袋看白瑜。二丫更是快言快语地问道:“三叔你有带吃的回来给我们吗?”“没有,三叔身上没钱了。”白瑜一摊手,表示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带,几个孩子顿时都叹了口气低下脑袋,一脸的失望。白瑜……,伸手在几个孩子脑袋上拍拍,白瑜保证道:“三叔这次是没带,但三叔保证下次再去镇上一定给你们带吃的回来。”三个孩子立即就又高兴了,二丫就问:“那三叔你下次能给我带肉包子回来吗?”“行,没问题,一人一个大肉包子。”白瑜相信,有了豆腐方子,他们家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财源会滚滚来。虎头问:“三叔你可以给我带些麦芽糖回来吗?”“好,不要麦芽糖,三叔给你们买糖葫芦串。”大丫问:“三叔我不想要吃的,我,我想要绑头发的花绳。”“可以,给你和二丫买最好看的花绳回来。”白瑜答应得爽快,三个孩子高兴地欢呼起来,“三叔你最好了!”这时旁边幽幽插进来一句:“三叔,我想吃祥福酒楼的烤鸭,可以带吗?”白瑜回头一看,见苏青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两手上弄得都是泥,一只手上还拿着刚从土里挑出来石头。白瑜微微一笑,大方道:“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苏青也笑的灿烂,学着几个孩子欢呼说道:“三叔你最好了!”然后回头问身后的大嫂,“大嫂你想要什么?下次叫三郎给你带。”杨氏闻言,放下手里的锄头就笑:“带什么都行。”“这回答太随便了,不能这么回答,嗯,我想想……”苏青说道:“那下次扯点布回来给家里人都做身新衣裳吧。”“这个好。”杨氏笑眯眯地赞同道。“那行,就扯布回来做衣裳。”白瑜点头。笑笑闹闹了一阵,几人收了东西回家去。简单吃了点米糠糊糊和野菜汤填饱肚子后,几个人就开始干活了。豆子早就用水泡上,此时被杨氏捞出来用清水清洗了两遍后提到村东头的磨坊去磨成豆浆回来。用纱布把豆渣过滤出来后,剩下的豆浆倒进锅里。大丫在灶前烧火,待豆浆烧热后杨氏就拿着勺子不断在锅里搅拌,防止糊锅底。看大嫂累得满头是汗,白瑜不忍心干看着,于是朝杨氏伸手,“大嫂,这活让我来吧。”杨氏在地里忙活了半天回来就简单吃了顿饭的功夫,都没歇息半会儿就又开始洗豆子磨豆浆,此时着实有些累了,见白瑜坚持,于是也不推辞将勺子交了出去,然后走到灶前把大丫换了下来。“娘,现在就要做豆腐了吗?你们不都是早上天还没亮才做的吗?”大丫体贴地给杨氏擦去额头上的汗,边小声问道。杨氏是知道白瑜刚得了个新的豆腐方子,此时就是按照那新方子上的方法试验一下……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杨氏也没和女儿说什么,省得说早了到时候若是不成功给闹了笑话。于是杨氏就笑了笑,说道:“娘先不告诉你,你等会就明白了。”杨氏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一点谱也没有。想想又一边忍不住地心疼那花出去的六两银子一边又暗暗祈祷方子是真的,他们的豆腐真能做成如三郎说的那般好。大丫哦了一声,懂事地没有再问。白瑜一边搅着豆浆,一边问苏青,“你快看看这要搅到什么时候才能停。”苏青看了眼宣纸上的记录说道:“要先烧开,然后还要再煮三到五分钟。”“你看这样呢?是不是已经烧开了?”白瑜就指着锅里正在冒泡的豆浆给苏青看。苏青一看,摇摇头,“这是假沸现象,其实还没有真正的烧开,没烧开的豆浆是有毒的,喝了会让人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杨氏也说道:“是这样没错,以前就常有人喝了自家做的豆浆后会上吐下泻的,大夫都说是吃坏肚子了,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原因,怪不得每次煮豆浆煮开后娘都不让立即停火。”杨氏说罢,伸头往锅里看一眼,觉得差不多了,她站起身叫大丫看着点火,然后出了厨房。没一会儿就回来了,手上拿着个小罐。“大嫂,这是什么?糖吗?”苏青打开盖子,罐子里装的看着似糖又似盐。杨氏好笑地摇头,“这是盐卤,等下不是要她来点豆腐吗?”苏青“啊”了一声,白瑜停了停手上的活也凑过来看,奇道:“原来这就是盐卤啊。”杨氏愣了下,看苏青和白瑜的反应似乎两人都不知道盐卤是何物,看他们的意思,那是用不着盐卤的。杨氏顿时有些尴尬,“那……我放回去。”杨氏犹豫着转身就要走,苏青立刻将人喊住,“大嫂,盐卤等下也是要用到的。”苏青回头与白瑜商量,“我们做两种豆腐吧,照着方子,一种用白醋,一种用盐卤,你看怎么样?到时候对比一下。”白瑜点头。苏青想到了石膏,于是回头问杨氏,“大嫂知道石膏吗?”杨氏想了下,回道:“似乎听说过,在药铺里有卖。”苏青和白瑜就先记着了,等以后有条件了可以去买点石膏回来试试。没多久,锅里的豆浆烧开了。闻着空气里飘来的香味,苏青一时有些馋了,转头问杨氏,“大嫂,家里还有糖吗?”杨氏还没回答,大丫抢先开口了,“没了,之前给三叔打糖水蛋花汤的时候用没了。”“哦。”苏青稍稍难过了一下,看了眼锅里的豆浆,有些不舍。杨氏见状,想了想,出了厨房叫来二丫,“去你桂花奶奶家借点糖回来,说过两天再还。”二丫清脆地应了一声,飞快地跑出了院子。苏青在厨房里听到了,顿时笑得眉眼弯弯,也不叫大丫了,自己去橱柜里拿了几个碗出来摆上,看豆浆烧开有几分钟了,急忙叫白瑜盛了两碗出来,待会尝尝。一大锅的豆浆一分为二,分别按照系统给的配方比例兑好了盐卤水和醋水点上豆腐,豆浆慢慢凝结,苏青又一次高兴坏了,又指挥着白瑜盛两碗豆花出来。豆花成了之后,就开始压豆腐。家里没有专门用来压豆腐的模具,平时都是用木盆装着,盖子上再压块石头,多余的水分就淅淅沥沥地滴落下来。这时候二丫借糖回来了,不是红糖或者白糖,而是麦芽糖。这时候还没有白糖,红糖金贵,一般人家都吃不起,大多吃的麦芽糖。趁着豆腐还没压好的空档,苏青把两碗豆浆和两碗豆腐花都分了分,又加了麦芽糖进去搅一搅,端到堂屋的八仙桌去招呼大家一起吃了。豆浆就不必说了,可豆花一入口,又嫩又滑软软的口感顿时惊呆了杨氏和几个小孩,他们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还甜滋滋的,喜欢得不得了。见虎娃在一旁咿咿呀呀地直朝他们伸手叫唤,于是苏青舀了一点豆花想要喂给他,立即被杨氏制止了。“虎娃还小,吃了这些会闹肚子,青丫你小小喂他一点,沾点糖水给他馋馋嘴就行了。”杨氏说道。苏青一想也是,虎娃如今还未满周岁的确不太适合吃这些东西。于是她投喂的动作立时收回,改用勺子沾了点糖水放到他唇上让他吸一吸那甜味,这样也算是和他们一起吃了,大家都开心。吃到好吃东西,大丫几个孩子都高兴坏了,一会问“这个是什么?怎么这么好吃。”一会又问“明天还能吃到吗?”一会儿夸白瑜和苏青,“三叔三婶太好了,竟然会做这么好吃的东西。”总之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杨氏也开心,不过她更加在意的是那已经成型的豆腐。匆匆吃了两口豆花,将剩下的都分给几个孩子后,就去看豆腐了。白瑜和苏青也跟上,将豆腐放在一起对比,又分别用刀切开。杨氏掰下一块用卤水点过的豆腐细细尝了尝,顿时一阵惊喜,又掰下一块醋水点豆腐尝,眼睛都冒光了。白瑜和苏青见状,也学着掰下豆腐尝了尝,同时开心地笑了。杨氏他们之前用卤水点做的豆腐不知道是哪里没处理好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豆腐不仅发苦还带着较浓的豆腥味,而且口感比较渣。现在白瑜他们配方做出来的卤水豆腐,苦味没了,豆腥味也变成了豆香味。口感绵韧,而不是渣的程度,是白瑜和苏青穿越前吃过的“老豆腐”,颜色白中略偏黄。而醋水点的豆腐,同样不苦,豆香味很淡,比卤水豆腐要白要软嫩许多,质地爽滑,像是“嫩豆腐”。卤水豆腐豆香味浓郁,筋道有嚼头,适合做煎、炸、酿以及制作馅料等。醋水豆腐比较细嫩爽滑,适合做拌、烩、烧或者煮汤等。总之,两种豆腐各有特色,可以根据不同的烹调手法和个人喜好来选择。当晚刘氏回来,尝试过两种豆腐的味道后也大赞不已。“娘,爹他们怎么不和你们一起回来?”徭役一个月,但每旬都会放假一天,算算日子明天正是放假的日子。白瑜原以为白老爹和白大郎白二郎他们今天下了工之后会和刘氏他们一起回来,可却不见人。刘氏回道:“明天会先放一批人回来,后天再放一批人,你爹他们是后天才放的假。”也就是明天晚上才回来白瑜表示明白。回到西屋,苏青再次一边浏览光屏上关于豆腐的各种菜品流口水,边和躺在身边的白瑜瞎聊。“关于豆腐的菜品太多太多了,简直数不胜数,我们要想靠做豆腐发财,那就得先把这些菜品传播出去。你看看都有什么红烧豆腐、麻婆豆腐、凉拌豆腐、脆皮豆腐、文思豆腐、小葱拌豆腐……”苏青说得要飞起,白瑜不得不打击苏青的积极性,“你说的这些大都是煎炸炒,可惜这年代,农村里有铁锅的人家不多,即使知道了做法也没办法,巧妇也难为无铁锅之炊。”“说得也是,那我多找找些不用铁锅也能做出来的菜肴。”“也不必须这样,村里有铁锅的人少,但镇上和城里那就多了,煎炸炒照样能用上。”第29章翌日青河关,因为豆腐的缘故,白家汤锅里熬出来的汤比之前的更加的鲜香浓郁。浓汤入口,香得大伙儿都嗷嗷直叫美味,豆腐一入口,就发现不同在哪了,豆腐又软又滑嫩得不行,怪不得熬出来的汤这么美味。就有吃过了新豆腐的人急切地过来问打汤的白大郎,“白兄弟,你家的豆腐咋这个味,简直太好吃了。”旁边收钱的刘氏就笑眯眯地回道:“那是,我家三郎研究了许久才做出来的豆腐方子。”刘氏大大吹嘘了一番白三郎的功绩,也不忘推销一下自家的豆腐,“我家明天开始就做卖豆腐的营生了,你们哪个要是想吃了,就到竹溪村来买。”就有人问:“你家这豆腐怎么卖的?便宜不?”“便宜,两文钱就能买到好大一块,够一家四口好好吃上一顿的。”刘氏又道:“不用钱买也可以,拿一捧豆子来换一块豆腐也是一样的。”“嘿,这和之前的那些豆腐一个价!婶儿你家豆腐这么好,怎么没涨价?”“不涨价!我家三郎说了,我家的豆腐就一直卖这个价,以后都不会涨价,争取让我家的豆腐走进千家万户,让所有的黎民百姓都吃得起豆腐来。”“好!这白家三郎厚道,好样的!”人群一阵喝彩。白大郎几人都笑眯了眼,与有荣焉。又有人问:“婶儿,你说你们明天就做这卖豆腐的生意,那你们明天还来这里卖汤吗?可别不来啊,你家的汤我还没喝够呢,也让我多尝几口你家的豆腐,好明天放假家去了,好帮你们宣传宣传。”“来啊,怎能不来?”刘氏回道:“这里就先谢谢各位的好意了。”“……怎就不能?”有人嘀咕,既然已经有了更加挣钱的生意,怎么就不能撇下这里了?他还打算明日家去后让自家的婆娘也来这里做买卖呢。刘氏就大声回道:“我家三郎说了,我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做买卖挣钱这么简单,主要更是为了支持县令老爷、支持皇上、支持国家的工作。”见大家都竖着耳朵听,刘氏更大声了,“你们想啊,每年皇上为了民生计,都会往各地颁布法令征徭役,修桥铺路,修水渠建堤坝,哪样不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国家的黎民百姓着想?县令大人尊圣旨下令修整水渠,是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没错。”刘氏继续道:“你们在这里劳作,我们在这里卖汤,你们喝了我们卖的汤,是不是更加有精神,更加有力气干活了?往年修水渠的整日里双脚都泡在冰水里,是不是得病上不少人?可现在你们有我们的热汤喝,是不是身体能暖和上不少,舒坦不少?身体利索了也不耽搁干活是不是?你们活干得好,水渠修得好,这不是好事吗?……所以啊,我们来这里挣钱只是顺便,更多的是支持县令大人的工作,让你们吃好喝好好干活!”“好!说得好!白家三郎够忠义,白家人厚道……”刘氏的一番话顿时又引来一阵阵的喝彩和夸赞。这一趟,刘氏给白三郎以及白家小小地赚了名声,也初步地把新豆腐推广了出去。当天下晌下工后,这一批服役的汉子们纷纷各自赶回家去。白老爹白大郎白二郎也跟着牛车回了竹溪村。第二日又是天不亮就起床做豆腐,然后白大郎赶着牛车带着杨氏和陈氏去青河关卖鱼汤,白老爹和白二郎两人去山脚开荒,刘氏则带着苏青和白瑜在家卖豆腐以及应付上门来的客人。天微微亮的时候就开始有人找上门来,“白家的,听说你们这里有好吃的白豆腐卖,可是真的?”“哟,是大庆嫂子啊,快请进来。”刘氏忙上前将人迎了进来,边说道:“是我家三郎,他这些天一直在家里养病,闲着的时间就研究出了这么个做豆腐的新方子……大庆嫂子你来尝尝看合不合你的口。”“这是‘嫩豆腐’。”大庆嫂子接过刘氏递过来的切成一小块的豆腐,借着光线打量了一下手中的豆腐,果然色泽洁白,质感细腻润滑,放进嘴里一尝,眼睛顿时亮了,“果然是好豆腐。”刘氏笑了一下,又递过去一块,“你再尝一尝这个‘老豆腐’。”大庆嫂子心中诧异,但还是接过来了,到手的时候打量这才发现不一样,这块豆腐似乎与之前那块不同,色泽偏黄,质感也略显粗糙,一尝,仍是赞了一句,“好豆腐。”不等刘氏多说,大庆嫂子就立刻说道:“给我一样包两块,我带一份回娘家给我爹娘也尝尝。”“这个好,这豆腐给叔和婶子吃正合适。”刘氏麻利地用叶子给包了两块,“给叔和婶子的这一份我就不收你钱了,当是我孝顺两老的。”“这感情好,我就先谢谢你了,回头我给你多介绍些人来。”大庆嫂子提着豆腐走了。之后陆陆续续又来了不少人,有竹溪村的也有别村的还有镇上的,这些人或是来打探虚实的也有真的是来买“白豆腐”的,更有想要打探这豆腐方子的,不过被刘氏巧妙应付过去了刘氏三人一直忙了一整天,直到天擦黑来的人才渐渐没了。这时候白大郎几人已经赶着牛车回来了,开荒的苏老爹和苏二郎也扛着锄头领着几个孩子回来了。饭罢,把几个孩子安顿好后,白大郎先说了今天青河关那一段的事,“……多了五家做买卖的,有卖杂粮窝窝杂粮饼子的,有卖包子馒头的,也有人学着我们卖的鲫鱼豆腐汤,不过听说那汤味道不怎么好,没什么人爱喝……也有好些人也想来做买卖的,但都被衙差给赶了回去。”苏青就小声地和白瑜说道:“你说得对,不是什么人都能去那地方做买卖的,得衙差允许了才成。”还比了个大拇指给他。白瑜得意地冲她挑了挑眉。小两口这眉来眼去的行为被刘氏看在了眼里,不过她没有说什么,而是问白大郎,“那咱们家的买卖怎么样?今天挣了多少钱?”白大郎将装钱的袋子递给刘氏:“都在这里,咱家的鱼汤今天没多少人来吃。好在听了三郎的话没有多做,最后也能卖完了。”这一次服役的人虽然只到了一半,但这些人回家一趟,大多数人口袋里都又揣上了铜板,所以白大郎几人也挣回了一百一十二文钱。接着刘氏又说了家里的豆腐生意,“来的人很多,买豆腐的也多,大家都对我们家的豆腐赞不绝口,今天光在家里也挣了不少钱,数一数也有百多文钱了,明天开始我们要多做些豆腐来卖。”白家人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咱们家以后是要长久地做这豆腐生意的。”白老爹忽然说道:“只是这么一来家里事情就多了。”卖鱼汤这事是要做到徭役结束为止。春耕不久就要开始了,开荒不能耽搁。家里三个壮劳力还要去服役,家里就剩下……白老爹瞥了一眼苏青和白瑜,摇摇头,这两个都不是干活的料。家里的活都落在了刘氏、杨氏和陈氏身上,看样子也不比他们去服徭役轻松。白老爹略一沉吟,说道:“卖豆腐这事先缓缓,等徭役结束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