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瑾就随口答:“小郭,你先吃,我再看看这个罐子,有些奇怪呢。”鲁盼儿就笑,“来客人了,你这样多不礼貌。”“没关系的,让杨瑾看吧,这东西是挺奇怪的,我这次来最主要的也是因为它。”小郭说着坐到桌旁拿起筷子,“你们家的饭菜一向好吃——我今早在火车上只吃两个烧饼,正饿了呢!”说着不客气地埋头大吃起来。第170章 二十块钱杨瑾和小郭带着大包袱去文物局的收购点儿, 到了晚饭时分才回来, 却将来时的大包又拿了回来。打开包袱, 正是他们刚才一直在看的罐子,还有两三样小东西。鲁盼儿便问:“怎么?文物局不收?”“这几样是民国的,文物局不收, 倒是没赔多少钱。可这个罐子真是让我裁了!”小郭顿足叹息,“足足花了二十块钱!结果他们说是假的, 恨得我差点儿就在那里砸了!二十块钱呀!”鲁盼儿仔细看看, “这个云龙纹盖罐还挺好看的呢。”“你知道这是云龙纹盖罐?还满懂行的。”“我哪里懂什么, 不过听他说的多了,记住了些——这罐子幸亏没砸,砸了太可惜了。”“他也不让我砸, 就连民国的不许, 都带了回来。”小郭指着杨瑾。“好端端的器物,就算不值钱,为什么非要损坏了, 民国的也是老一辈传来的——不过, 这个罐子我总觉得不假,留下来再查查资料。”杨瑾爱惜地将罐子放在桌上, 对鲁盼儿说:“我的钱花光了,你拿二十元给小郭。”小郭连连摆手, “算了, 文物局的人都说是假的了, 怎么能要你二十块钱!”鲁盼儿赶紧拿了钱, “既然我们要留下,钱还是要给的。”硬是塞了过去。小郭接了钱,笑嘻嘻地看着鲁盼儿问:“二十块钱呢,你不生气呀?”普通腌咸菜的陶罐,几毛钱就能买了,这种细瓷的,也不过一两元钱。不过鲁盼儿确实不生气,“杨瑾就是喜欢这些东西,就随他吧,”她又指了指屋子笑,“你看我们家,除了几个大活人,差不多都是文物。”许多东西小郭都认得,“这个青铜鼎,有人给十八元钱,他怎么不也卖;还有这个瓶儿,我也知道,他花十块钱买的……”然后他又告诉鲁盼儿,“今天杨瑾买了二十几枚古钱,还花了十六块钱买了一对儿玉呢。”那边杨瑾安置好大瓷罐,便从口袋里拿出两块刻了许多花纹的玉环,只是玉环并不完整,中间缺了一个小口,“这个就是玉玦,古代的人用来表示决断的意思……”鲁盼儿就想了起来,“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就用玉玦向项羽示意赶紧杀掉刘邦的吧?”“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杨瑾举起手中的玉玦,“就是这样的。”“真是有趣儿。”鲁盼儿笑着接过玉玦把玩,“这是什么时代的。”“看雕刻的手法应该比鸿门宴早,是商周时代的——那个时代的玉玦制作精细,多半有美丽的花纹。”“哇,这些你都能知道!”小郭就叹了一声,“杨瑾,要不是你上了大学,真想劝你跟我一起倒腾文物,挣钱可真容易,今天你看到的,我一下子卖了五百多块钱,而到乡下收货才花了不到一百,再除外火车票、吃饭什么的,纯挣三百多!”鲁盼儿也很奇怪,“小郭,你不用上班吗?”“我请病假呢。”小郭倒是不瞒他们,“上班一个月才挣三十块钱,开个病假条出来半个月,把一年的工资都挣出来了。”挣钱是挺重要,但是小郭欺骗单位似乎也不对,不过这都不是鲁盼儿应该管的,她笑着张罗,“赶紧吃饭吧,一会儿菜凉了。”小郭就住在了家里,正好丰收丰美已经开学了,鲁盼儿便安排他住在西屋,“需要什么都别客气,当成自己家一样。”“北京住宿特别紧张,价钱还贵,有你们在这儿我可省了不少!”小郭十分满意,也不急着回家,每天都跑文物局代收点儿。原来他的东西虽然卖出去了,可是还想去哪边学一学,免得认错东西赔钱。杨瑾只要有空儿就跟着他往文物局跑,时不时地带回几件东西,还经常熬夜到很晚研究这些文物。恰好小郭这天去商店给家里买东西,鲁盼儿就劝回到家就看一个青铜簋的杨瑾,“你知道的东西已经比小郭多上不止一倍,又不去像他一样倒卖挣钱,何必天天去文物局呢。明天就让小郭一个人去吧,你在家里歇一天。”“你不知道那边有多少值得看的东西,”杨瑾反而劝她,“不如你也跟我们一起去——明天先把梓恒送到幼儿园,再请蔡颖帮忙照看梓嫣一天,你就能见识到各种文物,尤其是瓷器,民间收藏最多,各朝各代的都有,每天一大早送东西的人要排几百米……”虽然也觉得那些东西挺好的,但是鲁盼儿却没有多沉迷,“算了,大冷天的,我还是在家里等着你挑最好的买回来看吧。”说到买东西,杨瑾有些心虚,“是不是花钱太多了?”几天工夫花了六七百元,买回了一堆无用的瓷器、青铜器、玉石……鲁盼儿并不是反对,但她还是觉得过了,“都挺好看的,可是家里没有地方摆了呀。”现成杨瑾的书桌早放满了,她只好放在外面的大紫檀桌上,冬天那桌子暂时闲着。“我也知道,”杨瑾就说:“可是我见了好东西就是想留下——要么我下次去的时候就不带钱了。”“可是遇到了特别喜欢的东西不就错过了?”“正是因为这么想的,所以每天都带不少钱过去,然后就都买了东西,”杨瑾也觉出自己最近痴了一般,冷静下来考虑一番,“当年父亲离世前把钱交给我时曾经说过财不外露,我就一直很小心,只把实情告诉了你一个人。现在形势变了,不怕再有什么危险,恰好有这么个机会,又遇到如此多的好东西,一时就收不住手了。”“你不是乱花钱的人,”鲁盼儿知道,当年他带着近一万元钱的巨款在红旗九队住了近十年,没有社员们发现,就是自己也不相信他有钱,现在他之所以买了这些东西,并不是浪费,而是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优雅的,养成了这样的性情,就像自己很喜欢做衣服一样,“喜欢就买吧,家里又不是没有钱,生活也不艰难。”而且,她又想通了,“这些东西虽然用不上,但留着也不会成为废品,最差的情况我们还可以都送到文物局收购点儿换钱回来。”不过鲁盼儿心里也明白,所谓送文物局换钱,那是不可能的事儿。“恐怕只有你这么理解我了,”杨瑾坐在椅子上,正好抱着妻子的胳膊,他就晃啊晃的,就像小孩子一样,“每次我买东西时,小郭都是一副回家我要被你打死的表情。”鲁盼儿摸摸他的头,黑黑的发很硬,扎在手里有些痒,她的心更软了,“放心吧,我不会打你的。”又噗地笑了,“小郭是很好玩儿,每天回来提到哪件东西多少钱小心翼翼的,只怕我立即跳起来骂人,然后见我没说什么再悄悄松一口气。”杨瑾也笑,又说:“其实我劝小郭留上几件好的,摆在家里很漂亮,无事时还可以玩赏,哪怕将来再卖也不亏。可是他就是不听,不管多珍贵的东西,只要能换成钱就立即换了。”“他喜欢的是钱,你喜欢的是这些物件儿。”鲁盼儿说着拉开他的手,“今天早上送梓恒回来见商店里有牛肉就买了几斤,放在灶上用小火炖到现在,我先给你盛一碗。”杨瑾却不松手,还把头往她怀里蹭,“你对我最好了——担心我熬夜伤身体才熬的汤,我以后不熬夜了。”“知道就好。”鲁盼儿推他,“我去盛汤,”“弟妹,炖什么汤了?”小郭说着掀开棉门帘进来了,“我闻着很香呢。”“牛肉汤。”鲁盼儿赶紧推开杨瑾向前走了几步,招呼小郭,“我就去给你们盛汤。”牛肉汤熬了大半天,十分香浓,小郭开心地喝着,“真是感谢弟妹,费了这么多工夫给我们熬汤,这几天我都吃胖了。”小郭住了一周,病假时间到了才不得不回襄平县。不过,没多久,他又来了,带了许多东西,“北京文物局收购点给的价钱最高,一个康熙官窑的小碗能卖五元钱,大一点的能卖八元十元的,比省城高上几块钱呢。而且这边的老师傅眼光又好,是不是文物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时杨瑾已经开学了,只能利用周末陪着小郭去文物局收购点儿。不过小郭也不再去文物局收购点儿消磨太多时间了,他真正的目的是卖东西,学知识不过为了赚钱。就这样,小郭成了家里的常客,他通常在周末清早到北京,与杨瑾去文物局收购点儿,住上一两夜回襄平,甚至当晚就回去了。鲁盼儿每每请他帮忙给丰收和丰美捎些东西,倒也方便。当然,家里的文物越来越多了,到处摆得满满的,就连屋外窗台上也多了些杂七杂八的,都是小郭被打了眼的物件——也就是古玩生意中上当的假货,文物局不收,他不要了便随手放在那儿。有一天蔡颖看到便高兴地抱走了,她最擅长废物利用:民国的碗盘洗净了她和小豆吃饭用;残了一处的梅瓶并正好插鸡毛掸子;品相一般的明代民窑笔洗用来喂鸡,大杂院里有人养鸡,她也养了两只,诸如此类。鲁盼儿也免不了“文物”再利用,那只云龙纹大罐子腌咸鸭蛋,青铜鼎放杂物,钧窑大盘养蒜苗,宋代胭脂盒放香皂……就是这样,也用不许多,有一天她下了决心把家里重新收拾一番,除了杨瑾每天都要研究的那只青铜簋之外都用旧布包了放到木箱里,再塞入床底下,“家里总算清爽了,丰收和丰美的床也空了出来。”杨瑾为每一只箱子编了序号,又做了一份清单,用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但是不能随时看到那些精美的文物他还是遗憾的,“我们要是能买一个大一点儿的房子就好了,可着一面墙打博古架,把所有的文物都摆出来。”“我也觉得家里的房子有点儿小,现在丰收丰美和跃进假期过来时就很挤了,将来他们要是都来北京上大学,再加上梓恒和梓嫣也在不断长大,我们家便住不下了。”鲁盼儿想了想,“按那天我们讨论的,房子以后一定会更不好买,也会更贵,还不如现在就买呢。”杨瑾其实不过随口一说,就是那天的讨论,也早没放在心上,但是认真思考一番,“我还是以为自己的观点不错,我们就买一个更大的房子吧。”第171章 没有办法杨瑾和鲁盼儿现在住的房子买来时很顺利, 而蔡颖也很快买到了她满意的房子, 但是没想到他们再找房子却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不必说他们想要的大房子, 就是与家里现在住的房子相当的都很少,偶尔遇到几处杂院里的,他们根本不想要。“果真找不到了, ”钱进就说:“过去的老私房本来就少,好的更少, 想卖的人更更少, 现在新盖的好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给员工的, 根本不允许买卖。”杨瑾和鲁盼儿也承认他说的对,“那就没有办法了?”“若说办法也不是没有,”钱进想了想, “我们国家批准了商品房, 允许自由买卖,今年上海第一个试行——你们可以等一等,过几年北京也会有的。”“过几年?”鲁盼儿就说:“现在家里就住着很挤了。”“但是过几年杨瑾工作了, 单位一定会分房子的。”钱进又举了例子, “你们看我家,今年就能分到一处房子——新盖的单元房, 五十多平米,两间屋子, 有独立厨房, 有集中供暖, 还有煤气……”住在变压器厂附近, 鲁盼儿自然也早听过厂里新盖的房子有多好,但是,“你们家在变压器厂有四个职工,你父亲五十几岁了,你大哥是车间主任,又是三代同堂,才能分到房子,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你这种论调太悲观了,”钱进摆手反对,“以我学的知识来看,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好,各单位都在盖房子,我们这一代一定比老一辈更早地分到新房子。”“你这个学经济的总是讲宏观,我想的就是自己家什么时候能住上大房子。”鲁盼儿嘀咕着,“肯定要好久好久。”杨瑾也说:“纪老师建议我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所以我工作分房子的时间还要延后。”也跟着帮忙找房子的赵新月突然想起一件事,“杨瑾,你父亲的问题还没落实政策吗?我有一个亲戚情况与你家相似,现在单位发还他家许多被没收的东西,还有几间房子——要是这样,你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前些时候我收到父亲平反的通知,可再没别的了。”“要是你们家的房子发还了,每人一间屋子还多呢!”钱进也笑,“再不用买什么房子了。”“听说并不是全部发还,我家亲戚原来有一个四合院,没收后只给他们留下两间屋,这次落实政策又还了几间,似乎还补了些钱。”赵新月并不是特别清楚,便催道:“杨瑾,你可以到学校问一问。报纸上一直说落实政策,各单位都应该执行的。”“我们家当时情况还不一样。”杨瑾就说:“那时我父亲病得很重,交给我一些钱,嘱咐我离开北京。然后师兄帮着我办理了后事,又将我安置到红旗九队,而家里我就再没回去,一间房子都没留下。”“你们应该去找找。”赵新月建议。杨瑾和鲁盼儿相视一眼,“既然这样,我们就去找找。”学校就要放假了,因此他们决定第二天就过去,正好杨瑾下午没有课。鲁盼儿把梓嫣托给蔡颖,坐公交车去了燕京大学,与杨瑾在校门汇合,找到校办,便听工作人员说:“落实政策的文件早下来了,杨教授的家产也早按清单发了下去,你们还没收到吗?”俩人就都怔了,“没有。”“去后勤处问一下,由他们负责。”俩人又去了后勤处,找到章处长。鲁盼儿早知道是章丽雯的父亲,但还是第一次见面,原以为年纪很大,但其实看起来并不老,人胖胖的,也笑眯眯的,很好说话的样子,听了杨瑾介绍自己热情地握了手,“听丽雯说你很能干,也多次帮过她。”鲁盼儿感觉到章丽雯的父亲特别打量了自己,便想起当年无意间听到的话,原本这位父亲看中的女婿是杨瑾呢。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杨瑾和章丽雯早分别结了婚,而过去的事也没有人知道了。她便笑着说:“章叔叔,我们在一个生产队,当然要互相帮助。”“年青人就应该这样,友好团结——哪天到我们家吃个饭,我早就与杨瑾的父母认识,还去他家修过水管……你们今天来有什么事?”“正是关于我父母的事儿。”杨瑾说了情况。章叔叔和气地点头,“不错,东西已经发了下来,我也以为你已经领到了呢。”说着他便到门口喊了一声,“小周!”周华很快就到了,“处长,有什么事?”“杨教授落实政策发下来的东西还没有交给家人吗?学校要求尽快落实。”章叔叔指了指杨瑾和鲁盼儿,“这是杨教授的儿子和儿媳,人家找过来问——对了,他们过去曾与丽雯在一个生产队。”周华回过头便笑了,“我刚刚竟然没看到你们——处长,我们认识的,我还陪着丽雯去过他们家呢。”热情地招呼过了,他又转回去说:“处长,事情之所以没有落实,是因为最近工作太忙了,而且我又想着杨瑾还是学生,恐怕近期也没有时间,想着暑假时再联系他办理手续。”“原来是这样。”章叔叔摆摆手,“国家的政策不能在我们这里耽误,别的事你先放一放,把这件尽早办好。”“那好,我立即就办!”周华笑着邀请杨瑾和鲁盼儿,“都是我好心办坏事,你们一定着急了吧?这样,我们到我办公室里商量商量,争取早些把问题解决了。”杨瑾和鲁盼儿谢过章叔叔,跟着周华到他的办公室。周华请他们坐了,在铁皮柜子里找出了一个棕褐色的卷宗,打开看了半晌才抬起头笑着说:“学校发回了一份家产清单,大部分东西都在,可以原物返还,少部分已经损毁或者失踪了,单位照价赔偿。你们看看清单和赔偿数额,如果核对无误就可以签字领回去了。”杨瑾上前接了材料,翻了几页递给鲁盼儿,鲁盼儿拿到手里发现这是一份帐册,共有几十页,一行行的字密密麻麻,从书本到器物,项目繁多,大致翻了几下便重新还给他。两人目光相碰,便知道彼此的心意。杨瑾就说:“当时我还小,对家产没有什么概念,也无从核对。现在既然有学校的清单,就按清单领吧,赔偿部分也没有疑议。”说着拿出笔签了字。清单一式两份,周华收了一份放到了卷宗里,在另一份上面盖了印章,“你们拿着清单就可以到库房领东西,再到财务科领赔偿金。”“谢谢你,周副处长。”杨瑾收了清单,又问:“我们家的房子怎么处理呢?”“房子?”“对,我家过去住的房子,这些东西当年都是从那里被拿走的,地址是西山胡同一号。”“噢!我知道了。”周华拍拍脑门,“原来你家过去住那里呀!现在那处房子是学校的宿舍,住着十几户教职员工,不能还给你了。”“落实政策不是要返还全部家产吗?”在来到学校之前,杨瑾和鲁盼儿已经认真阅读了相关文件,按文件的要求,房产要回给房主的。而他们之所以找来,最初的目的正是房子。“落实政策当然要返还全部家产了,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周华笑着解释,“但并没有任何依据证明这处房子是你家的——刚刚你自己已经承认了,那时你还小,对家产没有概念。所以,其实你根本不清楚房子是不是你家的。”这个人真是聪明,抓住杨瑾的话立即就反驳了回来,而且似乎还很有道理。无怪他这么年轻就当了副处长。不料杨瑾居然知道,“刚刚我说没有概念是指一些物品,比如家里的藏书、藏画、古董等等,我不可能都记得。而且我也不想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回忆核对,长辈的这些东西能还给我已经很好了,赔偿我也不会计较,于是立即签了字。但是房子不一样,我一直有很深的印象——父母曾经多次在朋友们的面前说过,这处房子是他们当年留洋回来,被邀到燕京大学任教时用五百大洋从清代的一个贝勒后人手中买下的府第,抗战后又从伪政府手中收了回来,我离开北京之前一直住在那里,现在应该还有很多人知道。”周华皱起了眉头,想了想问:“你有房产证吗?”“没有,当年离开北京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要拿房产证。”“只靠人证明是不行的,必须有房产证。”周华很诚恳地说:“我理解你很想收回过去的房子,但是没有实证不能办理。”周华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俩人无奈离开周华的办公室。杨瑾便又想到,“我们再去问问章叔叔。”试试也好,鲁盼儿点点头。章叔叔听了先点一点头,“你家的房子我知道,是你父母用五百大洋从清朝贝勒手里买来的。”又很奇怪,“怎么能没有房产证了呢?我记得退回家产的卷宗里有啊?”“处长一定记错了,是另一份卷宗里有房产证。”周华不知什么时候也进来了,笑着将手里的卷宗放在桌上,耐心地指给大家,“你们看,杨瑾家这份确实没有房产证。”章叔叔翻了翻,“确实没有,可能我记错了——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不好。”“那就没有办法了吗?”鲁盼儿问。“确实没有办法了。”章叔叔摇摇头,又劝他们,“毕竟收回了大批的东西,许多价值都很高,也算很好了。”第172章 得之我幸鲁盼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 一只手扶着杨瑾的腰, 十分不甘心, “明明都知道是你家的房子,可是因为没有房产证就不能还给我们,太不公平了。”杨瑾也叹了一声, “是很可惜。”“算了。”鲁盼儿就劝,“就算不能收回过去的房子, 我们再多方找找, 一定能买到一处合适的房子。”“我想要回家的房子, 并不只因为现在家里房子不够用,”杨瑾的声音从前面飘过来,带着一丝惆怅, “那是我从小长大的家, 父母应该也愿意我住在那里。”对他来说,那并不只是一处房子,而是感情上的寄托, 鲁盼儿在他背上轻轻抚了抚——杨瑾是一个对物质很淡然的人, 他更注意的精神世界。今天他之所以如此执着,并不是因为那房子有多大, 那些家产有多值钱,而更是因为对父母, 对故居深深的情怀。可是, 他们没有房产证, 不可能要回房子了。不, 自己一定要想出办法。对了,“房产证?”鲁盼儿突然想到了,“我们可以到房产局问一问,也许那里能查到过去的档案!”杨瑾也想了起来,“对,我们买房子的时候,房产局的人就找到了过去的档案!”“如果找到过去的档案,就能证明房子是你家的了?”“鲁盼儿,你可真聪明!”“我也觉得自己挺聪明的。”鲁盼儿笑着,“不过也不是你没我聪明,事关你家的房子,你心里乱着呢,所以一时想不到。”感觉到靠在自己背上的鲁盼儿,杨瑾心情却放松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能找回来更好,找不回来也就算了,不必患得患失的。”“自己的东西还是应该要回来,”这一会儿俩人都换了个角度,杨瑾怕妻子为自己忧心,而鲁盼儿想为他追回房子,“明天你只管上课,我去房产局找俞大姐问问。”第二天,鲁盼儿送了梓恒就带着梓嫣去了房产局,俞大姐听她讲了事情的经过就笑着说:“如果那处房子的确是你爱人父母买下的,就能在我们房产局档案里查到,你们再提供相关证明,可以办理新房产证,证明是你们家所有。”“太好了!”鲁盼儿没想到会这样顺利,“学校后勤处说没有房产证就没有办法了,幸亏找到了这里。”“这也不奇怪,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房产局的档案是所有档案中最齐全,保存最完好的。”俞大姐和蔼地解释,“以前很少有人注意这些档案,不过,最近来打听的人多了。”鲁盼儿就把写好的地址交给俞大姐,“麻烦您帮我查查。”俞大姐看了纸条就笑,“很熟悉的地名,最近应该查过。”说着去了档案时,很快就捧着档案出来了,“不久前果然查过,还在箱子最上面放着呢。”“有人查我们家房子的档案?”“是的,”俞大姐打开档案,看到上面的名字,“没错,就是这个房子,来人说是房主的远房亲戚,想给儿子办理过户。她还说房主没有直系亲属,她儿子是房主唯一的表侄——你刚说你爱人是房主的儿子?”“真是奇怪,”鲁盼儿大吃一惊,“房主是我公公的名字,我爱人是他唯一的孩子,最直系的亲属。而且他们家的亲戚也没有在北京的。”“来人还带着房产证,”俞大姐回忆着,“我告诉她虽然有房产证,但还要证明她儿子是唯一的继承人才能办理过户手续。”“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件事有点儿特殊,我特别注意了一下,是一位老太太,戴着毛线帽子、大口罩,说话的时候一直没摘下来,看不到她的脸——那时候已经是春天了,我当时还以为她身体不好特别怕冷呢。”俞大姐说着也意识到问题很严重,“看来那本房产证来路不正,幸亏我坚持着没给她办过户手续。”“还真有些后怕,房子差一点儿就被别人占去了。”鲁盼儿笑着感谢,“多亏你了,俞大姐!”“这是我的正常工作,不用谢的。”俞大姐说着,指点鲁盼儿先到派出所找到杨瑾的户籍证明,再请学校开介绍信,“这样就能办理新房产证了。”新房产证很顺利地办了下来,他们重新回到后勤处找到周华。周华接过房产证看得很仔细,皱了眉头想了半天,“这可怎么办呢?”“不是说有房产证就能证明是我们家的房子了吗?”鲁盼儿问。“理论上是这样,”周华微笑着解释,“可是你们已经有了住房,而那处房子现在正住着十几户人家,肯定不能为了给你们腾房子把他们赶走。这样吧,把房产证留下,单位按价赔偿。”杨瑾摇摇头,“我们以为找到房产证就能拿回房子,并不是为了赔偿才找回来。”“赔偿金额可以定为五千元,”周华不提那天的话,只按自己的思路继续说了下去,“这个定价不低了。”五千元的确是一笔不少的钱,但是鲁盼儿却支持杨瑾,“这个房子是公公婆婆买的,他从小住了十几年,很有感情,我们还是想收回来。”“再加两千元赔偿怎么样?”周华下了决心一般地,“这是最高限额了。”“确实不是钱多少的问题,”杨瑾诚恳地说:“还希望周副处长帮我们收回房子。”“可我也没有办法呀?”周华摊了摊手。鲁盼儿也无奈,想了想,“我们再找章叔叔?”“也好,”周华点头同意,又热情地说:“我陪你们过去,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找到章处长,周华主动把情况说清了,又说:“我已经给了七千元赔偿,是所以相似情况中最高的,可他们还是不同意。处长,你看?”章处长想了想,“杨家的房子比较大,多赔一些也应该,这样吧,再加一千元,你们就签字吧。”鲁盼儿很无奈,“章叔叔,我们已经说过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赔多少钱,哪怕一万元我们也不要,我们只是想收回自己家的房子。”杨瑾也说:“章叔叔,你也知道,我在那里出生长大,房子里满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回忆。至于赔偿的钱,其实不少了,我们决没有想借机多要的想法。”章处长看出他们特别坚决,“这样吧,单位想办法为你们腾出几间房子,其余还是作价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