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农门寡嫂的主母历程> 农门寡嫂的主母历程 分节阅读 23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农门寡嫂的主母历程 分节阅读 235(1 / 1)

d是茅坑里的石头一块,又臭又硬“那你想好怎么发展经济没有”得罪了别人还想要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你比别人强数倍。马如月真是替江智远担心了。当然有。江智远说起了自己的打算。“可是你还是没有钱。”马如月道:“现在你掌管的是整个户部,要钱的地方多得数不胜数,你那一百万丢进去响声都会听不见。”是啊,还要钱。“听我的,再印一百万的竞换券。”马如月道:“那些朝臣不是说咱们假公济私吗,说咱们利有户部赚钱吗,给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这样也行万一户部真的还不清怎么办“凉拌。”马如月耸耸肩膀:“你要是想还清自己就还清了,你要是不想还,那就欠着吧,反正我是最大的东家。”这话被那些跟风的人听见了想死的心都有吧。“我之所以不打算平白无故的捐出来就是这个意思。”马如月道:“朝堂上那些不要脸的要叫嚣着说我们这样那样,无非就是羡慕嫉妒恨。我要是直接捐出钱来了,以后有什么事儿都得让我捐,斗米恩升米仇,哪一次没有让他们如意就该说我的坏话了。以这种兑换券的方式去捐出去,你们户部赔不起我也认。”“这话要是被那些买了竞换券的人听见了一定想杀你。”然后再自杀江智远在心里补充了一句。马如月是真的就没想过要拿回这笔钱。“再发行一百万两做你的本钱,这样我就没有被追杀的风险。”马如月当然知道江智远说这话的含义:“然后将所有的调查结果都拿给我看看,我是你们户部最大的东家,自然是要监督你们的发展。”江智远真正是求之不得。嘉靖帝被江智远给搞蒙了,这不是不差钱吗,还要一百万两这钱当真是好赚是不是,以纸兑换银子“皇上,臣仔细想过了,想要将经济发展起来,想要连本带息的还上,臣必须得要大本钱。”江智远被嘉靖帝盯着半天不转眼,他就硬着脖子这样由着他看。反正眼睛是看不死人的。“你想怎么折腾都随你的便。”最后嘉靖帝什么都没有说,只丢了这么一句话给他。户部再发行一百万两银子的兑换券。买还是不买众人都在纠结。之前就害怕户部还不上,马如月却下单五十万。再来这债台岂不是越来越高筑了江智远这个人到底是年轻了一点,他简直就是在玩火一般。所以,他们得经得住诱惑,按住自己的钱口袋。少部分的官员却觉得这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江夫人都买五十万,我们还怕什么”“也是,江夫人做生意什么时候亏过本”“我不管了,我是要打算买一点。”“我也买一万吧”众人商议的结果就是大胆的干,胆小的看。一百万两银票很快又销售一空了。“有钱了,我们真有钱”黄大人守着那一摞的银票数了又数:“江大人,下官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银票,托您的福,让我真正是数钱数到了手抽筋。”“哈哈哈,本官也没见过。”江智远看着银票说道:“接下来,咱们就该玩点钱生钱的游戏了。”江智远其实觉得自己挺不容易的。他只是一个户部尚书,却是要管理全面的节奏。黄大人问怎么个钱生钱的法子。“最有钱的是什么地方”江智远卖了个关子。最有钱的当然是钱庄。“对,我们就是要开一个钱庄,以户部的名义来开。”江智远得了马如月的提醒知道钱掌握在朝中的好处肯定是很多的:“最赚钱的行当咱们都干。”他不仅要指导别人的生产发展,自己也要做示范。马如月说过,钱庄是最能让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钱庄垮塌了,那会激起多少民愤同样的,钱庄也是最赚钱的地方,存钱想到他,借贷自然也是想到他。“办钱庄”黄大人不可思议的看向江智远。“对,咱们办一个钱庄。”江智远点了点头:“存银比别家的息金高一点,借贷的息比别家低。”江智远知道有些人会放印子钱,钱给别人赚,不如给户部赚。第四百零七章 一品诰命户部的责职是什么这个江智远简直是胡闹,不务正业嘉靖帝看着他呈上来的折子就皱眉不已。“皇上,户部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俸饷赋税等一切财政事宜。”江智远觉得自己除了皇帝的小金库及其皇家财政外,他是掌管了全国的财政,开一个钱庄也很正常。正如自家媳妇儿所说,钱财是国之经济命脉,掌握在手中才能说得上话。堂堂户部才十万两存银,说起来就是笑话。“臣筹措了两百万两银子,为的就是成为钱生钱的本钱。”江智远硬着脖子坚持自己的意见。“朕既然交给了你,就再信你一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关键是用的江智远还是真的能挺自己解决问题。他不惜以已之力得罪百官,力争让银子花在最合适的地方。他提出不给兵部银两,而是直接给给养的方法被朱大人气得跳脚却因着自己的压制只得照方进行。不务正业的户部大门外居然贴上了招商的招牌,京城但凡有能力的商家都可以来竞标,时间断价格巧质量还要好,先期做出六万套棉服送到边疆。更绝的是,他要求的是随机抽查,一剪刀下去捅开棉衣,看里面的棉花是否正常,还称重量,一旦有假,货物全收银两不付。这一招是在对方签单时就重点标注出来的,而且说得很明确,若是不接受就不要接单,以免影响送到边关的时间;若是接受,就得照协议来办。盈利不多,薄利多销,六万多件棉服算下来也有几千两银子的进帐,接受招标的商户有七八家,最后江智远选了两家来做。巧的是,这两家的后台是白家和江家。有说是他们官官相护,也有说是他们串通一气,更有人则是看好戏。谁知道,两家人本着不赚钱也要将这笔生意做好的打算,硬是将六万套棉服保质保量送到了西北边关。朱大人看着边关传回来的收货单一张脸冷了好几天。更让他生气的是,之后还会有六万套棉服送去,也就是说,江智远不仅揽了他的事,还让他以后无事可做。没给他一两银子就将整个西北边关将士的心给收买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发过两套棉服,江智远开了这个先例。以后怎么办有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兵部管的不只是西北,他已经收到了其他地方将领的意见,无一例外,他们都要像西北这样的待遇。江智远一竿子将这事儿给揭了过去,以后还有自己什么事而且,他敢保证,同样的钱他还做不了这些江智远是神经病,和他接触的人都有病。白家和江家都是一样的。既然他们要折腾,那就将这一摞的意见送上去。嘉靖帝看着这些折子心下有了主意,全部都丢给了江智远。就知道他们会来江智远也没有推却,直接接手了。一次生两次熟三次四次就摸着做了。他召了江白两家作坊的管事,照例签了协议吩咐了下去。兵部朱大人要钱吃了闭门羹的事朝堂的人全都知道。工部李大人拿着修筑护城河的单子掂量了又掂量,在看到朱大人时突然间觉得就这样挺好的。朝中众人都知道这个江智远女人会赚钱,他却是将钱看得紧得很。一说到钱他宁肯事情自己干,行啊,那就让他自己去干。修缮京城的护城河,一共需要花费九万六千两银子。这其实还是李大人斟酌着减了一些的。因为他知道十万两和九万六千两虽然相差不大,但是听起来要好听一些。这样的一笔数据交到嘉靖帝手上时他叹了口气。动不动就是十万两,就像他是开金矿的一样不过,现在他也省心了,直接就交给了江智远。江智远当场没有表态,他要核算。人工成本加起来,哪用得上九万六千两,六万九相相差不大。“累吗”马如月见他又在熬夜心疼不已:“你这样什么事儿都自己干十个脑袋也不够用。”知人要善用,马如月不相信他手下没有一两个合适的人选可以担起核算的责任。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一定要懂得分权。“这种事他们也没干过。”以前的户部是谁要钱就给,没钱就吵,谁会想着核算之事啊。反正皇上同意就记帐上,最后亏空也是皇上的事。“没干过就学啊。”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天生就是会的,都是从不会到会:“反正你再这样熬夜我是有意见的。”“好,我马上就来休息了。”接过马如月端过来热汤喝了轻声说道:“你先去休息,天冷别着凉了。”江智远不睡,马如月又怎么能安心呢。她索性坐在了旁边听他分析。“我总觉得这个人工成本太高了,又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江智远拿着李大人的折子算来算去都有一个结解不开。马如月接过来也看,最后却是发现了一个问题。李大人所罗列的人工其实是重复了。他总共列下了多少人工多少钱,然后又单独罗列了石匠的工钱是多少。事实上,用了石匠干活的地方根本就用不上土方了。“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江智远一拍脑门:“还是夫人厉害”马如月笑了笑,她不是厉害,只不过是对什么事儿都保持着上辈子的小心谨慎罢了。而且,马如月觉得这个人工也是有水份的。为何一定要给人工费来算。而不用劳役来抵消。户部也掌管着全国劳役赋税问题。“出工了就可以抵劳役抵赋税。”马如月道:“这样也可以节约很多的。”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以工抵劳,也不是只有这个朝代才有,只是没有充分的应用。马如月提出来后江智远就觉得很妥当。而且马如月提出了是分段分工,安排人监工负责跟踪,工段上标记上领工人、监工人名字,档案记录修建人的身份。“这样一是能避免人多拖沓,二能保证工事质量,有据可查,有事可追职,落到人头上就会有更好。“马如月一一分析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江智远受益匪浅。李大人成功的将京城修缮护城河的事交了出去,忍不住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这根本就是费力不讨了的事。这玩意儿,年年修年年不牢固。这次交给了江智远,修了出来好不好他不管,明年再修的时候他就有借口了,总要找一个替死鬼来替他背锅。江智远这边接手这事也不恼,他按着马如月教给的方法先来个招标,然后分包出去给了各个小组长。在人工安排上,以工代劳的方法一贴出报名的人涌跃前来。一个组六十个人,由小组长监管,虽然是没有工钱的差事,却是要管饭。这是马如月特意给江智远的建议,让人做事总要让人吃饱。普通的劳苦大众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更何况是这种下重体力饿得相当快的情况下呢。江智远也是以工代劳的形式招了厨娘,大锅饭煮起,菜里还添了油荤,这应该就算是修缮护城河最大的一笔开支了。吃饱喝足,开工一声令下,自然是干劲十足。李大人写了在枯水期抓紧时间两个月之内修缮好京城这条护城河。结果,江智远简直逆天了,全线开工,仅仅用了短短四十六天时间速战速决不说,还在两个人流量大的地方给架了两座过人的石拱桥。验收的时候江智远邀请他上去看看。站在桥上李大人心里感慨万千。就这样的速度和质量,自己交给下面的人真正是干不出来。等知道整个工期修缮费用开支后他哑然了。“一共花了三万两银子,这其中伙食开支用了一万两,余下的两万两银子是用来买了石材之类的建材。”江智远笑道:“本官也是占尽了管理劳役赋税的优势。”“人多确实好办事。”李大人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是对江智远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六部之中,最厉害的是吏部。掌管着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勋封、升降和调动等事。除了皇帝钦点的官员,一般的官员升迁调动都要经过吏部的,吏部尚书黄大人的权力实际上最大的。但是,最近出尽了风头的是户部的尚书江智远。先是和兵部朱大人掐得厉害,然后接过了自己手中的烂摊子。当这些工程摆在眼前的时候,李大人不得不感慨,朝中若是人人都如江智远,何愁不国泰民安。李大人验收了京城的户城河后给予了肯定的答案,这让江智远感激不已。“李大人,一个人做事并不难,难的是能得到人的认可。”江智远和李大人并排走在宫殿前:“智远年纪轻,做事易冲动,也得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