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十分安全。只是,在明白他不能改变张国纪对东林党的好感和帮助后,张璟索性也不想多和张国纪呆在一起,现在有了这宅子就好,既能藏东西,也能有理由避开张国纪的“尊尊教诲”接下来几日,张璟就是在自己宅子里,听礼部派来的官员传授礼节等等。他就是个混日子的,往人堆里扎头一起做礼节壮声势,不过简单的几个礼节动作,也被礼部的人训练了好几天,把张璟练了个半死。心里面,张璟也不由为张国纪感慨,怪不得张国纪要提前他那么早练宫廷礼节了,实在是作为正主的张国纪,要练的礼节更多,同时还要标准,在礼部那群老古板的礼节人员监督下,不早点排练的话,时间根本不够天启元年五月二十七,终于到了皇后册封礼,帝后大婚之日,准备许久的紫禁城,更热闹了起来。即使城内传言辽东败事,但这也并不能让渴望在皇帝大婚日子里,沾沾喜气的百姓们堕了性质。或许,就算证实谣言是真的,那些百姓也不会有太多失落的。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他们而言,辽东太远了,中间还有辽河以西挡着,他们并没有直面建奴兵锋,还不明白建奴的可怕。历史上,只有等到广宁失守,辽河以西全部沦陷于建奴,山海关外再无阻隔,京师百姓才能时刻感受到局势的凝重。一大早儿,勋臣功卿、王侯将相就汇集皇宫,各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等喜事物件儿,御路上也都铺满了红毡子、鲜花等等。礼乐制度是中华衣冠传承的重要基础,中国自古便是“礼乐之邦”,帝后大婚,自然不能无乐。中和韶乐设在太和殿前,丹陛大乐设在太和门内,法驾卤簿陈设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内。迎亲仪仗陈设在午门之外,其中有一顶皇后礼舆,两顶皇妃礼舆,三顶礼舆里,张嫣坐在居中的礼舆。而也只有中间的皇后这顶外罩杏黄缎子帷幔,上面用金线绣着凤凰,以示尊卑。“女乐”分设在乾清宫后面和交泰殿前面,那些够资格的王公大臣们喜气洋洋地站在太和殿丹陛上和太和殿庭院中,礼部鸿胪官作为天使,站在百官最前面,指挥着大婚有序进行。张璟穿着朝廷特制的礼服,站在殿内一角,静等礼仪开始。他和站在大殿中央的张国纪不同,有着众多王公大臣在身旁恭维交谈,显得寂寥无比。不过,张璟也乐得这样清闲,毕竟他不想和东林党人有太多纠缠,而这大殿上,又多数都是光宗泰昌帝即位以来,慢慢占据朝堂的东林党人,也没几个人关系和东林党人差的。“你这人哪里的大殿这么热闹,也不去和人家打招呼”悠忽之间,耳边传来声响,令得张璟诧异,连忙回身。“你是谁怎么来的”张璟看到身旁突然多了一个一脸严肃的少年,惊喊道。要不是看对方是个活生生的人,张璟还以为见鬼了,他都没听到声音,对方就在他身边了,这就像突然一个人影出现在你面前一样恐怖。“当然是走来的啊,莫非你以为我是”少年严肃的说着,就像个行走的死人一样。令得张璟眼睛瞪大,觉得身上寒毛竖起,背后发凉,不会这家伙真的是“哈哈哈你这人不会真的以为我是鬼吧”那少年见张璟样子,突然一改严肃模样,嘻嘻哈哈道。“你吓我”张璟恨恨道。“自然是吓你了,你这个人躲在这里毫无生气,本道人乃是天师嫡传弟子,方才见你天庭无主,害怕你神游虚空,特来唤醒你”“信你的大头鬼,满嘴胡言少拿这样修真小说的套路语,忽悠你大爷”张璟闻言大骂道,受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熏陶了二十多年的他,又把后世修真小白文看得多了,如何会信这家伙的话不过,骂归骂,张璟醒悟过来,确定自己被捉弄后,这才细细打量起对方。对方比他矮了一个头,年纪看着也比他小好几岁,穿着一身标准古朴的道士服,戴着道士冠,看着还真是个道士哦,不,准确来说,道童,实在太年轻了。“你个小道童,敢这么捉弄本国舅,信不信你大爷我现在就找人,把你这胡言乱语的家伙抓起来”张璟恐吓道,对方敢捉弄他,那就别怪他不计身份反扑了。“你认为我怕你”小道童皱了皱眉头,眉毛挑着反问道,看得出来,对于张璟和他作对,他很享受。“皇后是我小妹,就问你怕不怕”张璟扯出凤皮道,竟然被一个小孩子鄙视了,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必须要吓死这家伙。谁知,那小道士听后,只是稍微诧异的看了一眼张璟,再无异状。望着张璟刚才远望的方向,见到被人围着恭维呢国丈张国纪,小道童有些恍然道:“那是张国丈吧你刚才说你是皇后兄长,这样看来,原来你方才神游无主,却是在看你父亲啊”“那是我族伯,不是我父亲说你是个骗人的假道士,你还嘴硬连这个都猜不到,就别再你大爷我面前装模作样了”张璟听后,抓住对方语病,大喊道,一副得理不饶人之势。“我我不过是说漏嘴而已,反正你看的就是他。”小道童被抓了现形,脸色一红道。他才随父亲到京师没几天,对于京师的传言并不清楚,并不知道张璟的事情,唯一认识的张家人,还是刚才入殿前,随父亲身边,一起拜见的张国纪而已,如何能知道张璟的具体身份。这下子,直接被张璟打了脸,只能立马停止装逼模式,连忙找理由搪塞,维护他世外高人的天师风范。“是吗我可没觉得你说漏嘴,我觉得你就是个骗子,告诉你,再装骗子,我就叫禁军把你抓起来了。记得,以后别再拿你那些符咒、符水的破烂玩意儿,骗人了,就知道赚那些愚民的钱,不知道那些是百姓们辛辛苦苦积攒的血汗钱吗你们这么无耻的骗走,还有良心吗我告诉你,以后别再让我看见你装骗子了”张璟可不管这道童的理由,一顿吐沫星子乱飞的批评道。在这大殿里,被人无视,他心里说不在意,也不可能的,起码没人说话,就跟蛋疼了。现在,有个自以为是的家伙,自动出现在他面前做出气筒,张璟当然不能放过了,逮着机会,就上去一阵乱喷,直喷得这处世经历不丰富的小道童,怀疑人生了。当然,骂归骂,喷归喷,张璟可不敢真找人来抓这小道童,能进这太和殿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物,别看这是个道童,谁知道他还有没有隐藏的身份属性呢而且,说话时候,张璟也是时刻都保持着音量,将声音控制在只有他们两人能够听到的范围,和那道童一样,两人都不敢说得太大声,引人注意。终究,今日是皇帝大婚,若是说得大了,被大家注意,倘若不追究还好,要是遇到那种抓到机会就如鲨鱼见了血一样,上奏疏乱喷的清流人物,觉得张璟有失体统,弹劾他在皇帝大婚时,大声喧哗,是为大不敬的话,那可就找罪受了。君不见,就是围着张国纪的那些王公大臣,虽说和张国纪说话,但也控制着声音,毕竟,今天可是大明朝廷的大日子,重要场合里,无论你什么身份,也都得守规矩。“你再和我说一句看看,告诉你,我才是你大爷,你不过就是个国舅,可我”也许是被张璟“陛下驾到”稍顷,随着小太监公鸭嗓子的尖细嗓音大喊,天启皇帝朱由校驾临太和殿。“臣等拜见陛下,恭贺陛下大婚,吾皇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勋卿诰命闻言,顿时山呼海啸一般齐刷刷拜倒,向皇上“三跪九叩”行大礼,恭贺大喜。72、谁说大明没有揽权的外戚人逢喜事精神爽,瞧今天的天启,就是如此。他的气色很好,笑吟吟地登上龙椅后,便唤起了文武百官,大婚也就此进入了正式部分。礼部尚书孙慎行,手捧用明黄色的布,包裹在案上的金宝、金册、金印,走到大殿正、宝文。金宝,即为皇后、贵妃的宝印;金册,即为册立皇后之文书;金印,亦可称为凤印,其和金宝意思差不多,却为皇后独有,乃是皇后坐镇中宫,管理六宫的权利证明。其实,除却金印为皇后独有外,金宝也应为皇后独有,只是到了如今有了改变。大明开国初,朝廷规定,册立皇后时,皇后有金册、金宝、金印,而其余贵妃等,却是有册无宝。不过在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掌权时,因朱瞻基极宠孙氏,即位后便册立其为贵妃,并且有册有宝,待遇一如皇后。后来朱瞻基在宣德三年时,废了胡皇后,令其退居长安宫,并晋封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始开大明贵妃有册有宝之先河,并演变延续下来。虽然按理来说孙氏后来成了皇后,她得金宝,应该也算名正言顺,但毕竟孙氏得宝是在她为贵妃时,所以朱瞻基此举,其实说到底也是违背祖制了。可是,木已成舟,孙氏终究是贵妃得宝,礼制已变,因此大明后来也逐渐将贵妃得金宝,引为制度。当然,后来事实也证明,孙氏后来的行为,也对得起朱瞻基给她如此殊荣。那时,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为皇帝,年号正统,孙皇后也被尊为皇太后。后至正统十四年,瓦剌背信弃义,犯边挑衅,寇掠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当即果断决定,北征瓦剌,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爆发,为瓦剌所俘,大明数十万精锐也因此尽失,朝廷文武重臣共有百余人丧命殉国,京师告急,大明陷入自开国以来的空前危机。是时,正是这位时为皇太后的孙氏,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渡陪都的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年号景泰,他便是后来的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之后,随着大明忠臣,汉族英雄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以京师所剩老弱残兵和抽调来的各地疲惫之师,共计二十二万,关闭北京九门,并列阵九门外,以血肉之躯,抵御瓦剌大军,守住北京,化解了危机,充分证明了孙氏值得朱瞻基如此做。而后来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其中也有孙太后的功劳。若非是孙太后允许,孙氏外戚的暗中辅助,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才更容易完成那复辟之事。否则,若是没有孙太后允许,英宗不能复辟,没有子嗣的代宗,又不肯立亲兄英宗之子,大明兄终弟及的法统制度不能正确运行,也不知大明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关于皇位的腥风血雨。随着皇极殿的礼仪完毕,便见礼部安排的鸿胪官接了节、册、宝、印,便直趋午门去迎接皇后和贵妃三人去了。看着那鸿胪官离去,张璟心里不由自主的心热起来。他知道,再过不久,张嫣就将成为大明的国母,而他张璟,也将正式确立自己国舅的身份。只是,这一世,张璟还能让大明亡国张嫣如真实历史一样殉国华夏大地为鞑子所占,汉族为异族奴役凌辱不能绝对不能不说大明忘了,他张璟的好日子也没了,就是为了汉民族不再被打断脊梁,为异族奴才,张璟都不能让这事情发生。只是,将来的他该如何去做,才能挽救这一切毕竟,大明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外戚不得干政揽权,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张璟。虽说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炆这三人,都没有完全按这祖制行事,但到了后来,基本成了惯例,后代之中,几乎没出过揽权外戚。若是原本,张璟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一些知识,在不违背身份原则的情况下,通过他对皇帝朱由校的影响力,不断改变大明这还没有彻底烂掉的摊子,令其再次崛起。可是,受制于人,那终究太慢了,而且有些事情,不经他自己控制,很难办成。更何况,若是做得太越界,还会被清流文官那帮人弹劾,实在得不偿失。不过,在刚刚看到那金宝,想到孙太后和她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复辟的孙氏家族时,一个不成熟却有人实践过的想法,出现在他心头。孙氏家族当时在英宗复辟后,不就成了揽权的外戚吗其家族一门在那场政变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其中孙太后兄长孙继宗更是再次之后,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揽权,势力庞大。孙继宗,字光辅,忠会昌伯孙忠之子,天顺元年发动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因功进侯爵,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为都指挥佥事者,都改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而孙继宗死后更是赠郯国公,谥荣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