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明末好国舅>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5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55(1 / 1)

d个姓气质,只是这种帝后大婚,都有特定的妆容,没法改变。想来另外两个贵妃,也是这般样子,有那么一刻,张璟觉得这就像是后世那些爱美去整容的,都整得一个样子,一点儿个性都没有。她们动刀子整容后,长得美没错,可以看过以后就忘了样子,让人成为脸盲,感觉都一样,毫无特色然后,张璟可不知道他这族妹的打扮,事前可不知请教过多少高人,昨儿晚上在宫里,为了给张嫣洗澡,更是让洗了足足一夜,烧火的太监们可都快把腰累折了。张嫣那妆,先用绿豆粉、香粉和成面搓,再用蜂蜜、花瓣捣成浆糊洗,最后涂了一层羊脂和素馨香,脸上又扑香粉,画眼线,涂眼影,描青眉,抹红唇,管你是谁,被这么一通装扮,看起来也一定象个瓷娃娃,放到一起这么折腾的女人里面,你能不能被亲戚朋友认出来都不好说。张璟不敢多看,院子里的香案早就准备好,待鸿胪官宣过圣旨,忙递过金册玉宝,迎亲天使恭迎皇后升舆启驾,大队人马出了张府回到皇宫午门,经太和门直到乾清门,由六位诰命夫人迎上来接迎皇后鸾驾。76、饿死朕了张璟和一应随行官员,跟在张嫣身后,步入乾清门,进入乾清宫,便见到了唱名恭贺后,在乾清宫里坐等的皇帝朱由校。真正的帝后婚礼大典,其实这才算是开始,之后张璟随着礼部一众官员,还有其他一应人等,跟在挽着张嫣手臂的朱由校屁股后面,随二人去坤宁宫拜堂成亲。道德经有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封建时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而皇帝的寝宫乾清宫,是“乾清坤夷”,天下清和,各地平安的意思。又有“皇帝是天,皇后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一说,而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故而皇后的寝宫坤宁宫,便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正好对应道德经中另一句“天得一以清”,乾清之意。故而,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坤宁宫和乾清宫一样,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不过在正德九年、万历二十四年两次毁于火,到了万历三十三年又开始花巨资重建。张璟步入这大明屡次耗巨资修建的坤宁宫,只见得殿内金碧辉煌,气派无比,端的是国母所居之所。可惜,无论它建得如何气派豪华,终究还得看拥有者怎么使用了。记忆里,真实历史上,崇祯的周皇后就是在这里自缢身亡的,不由有些唏嘘,也不知那些泥腿子乱兵,是如何糟蹋这气派宫殿和整个紫禁城的。甚至于后来螨清,竟然将这气派豪华的国母居住之所,用于祭祀,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仅仅只有皇帝大婚,因宫殿之名,才在此居住几天,某种方面来说,真是一种对大明的侮辱主婚官宣读早就拟好的结婚誓言,“朕承天序,钦绍鸿图。经国之道,正家为本。夫妇之伦,乾坤之义”,朱由校和张嫣行夫妻之礼,加封张嫣为皇后的礼仪这才开始。“传旨,行册封皇后之礼”朱由校对着身边的太监命令道。“陛下有旨,行封后大礼”“陛下有旨,行封后大礼”“陛下有旨,行封后大礼”随着太监一人接一人的大喊,原本负责迎娶的正副使,在入宫后便去奉天门等待。此刻听到旨意,便再次拿出朱由校给的圣诏,宣读制谕,正式通告天下,行奉迎大礼。坤宁宫内,皇后的宣册大礼正式进行,女官将九龙四凤冠佩戴于张嫣头上,张嫣穿戴完毕之后,走到香案前拜四次,然后由宣册官宣读加封诏命。宣读完毕之后,内官便把皇后带来的张国纪的贺表,送到司礼监备档记录。而后,张嫣在宣册官的指引之下,一一册赏那些为她婚礼谋划出力的女官和主婚者。这些人其实都是按朱由校意思选来的,换而言之,就是朱由校给他们机会升官而已。当然,张璟不知道,这些人里,本来会有客巴巴的册封,朱由校想让客巴巴利用这次册封皇后的机会,加封客巴巴为“奉圣夫人”,给予权利,让客巴巴替他好好清理内廷中的外朝奸细。结果,因为张璟找了张国纪,说了客巴巴和张嫣有龌龊之后,东林党人从张国纪那里听到这事,自然要阻止。在礼部尚书孙慎行以皇帝乳母,身为长辈,参与皇后册封礼,不合礼制为由,坚决拒绝,朱由校无奈,只能做罢这个提议。深知这些礼部官员死脑筋的朱由校,没想过若是没有张璟提醒,孙慎行他们也不会在意一个皇帝奶妈的加封,只能就此做罢,准备再找合适机会,提议以客巴巴身为乳母,养育他有功的加封事宜。眼见册后事宜完了,张璟以为已经差不多,结果看到中堂的仪仗队开了过来,朱由校和张嫣上了仪仗,在中堂下的女乐鼓匠的乐声中,出了坤宁宫,才明白还没完。接下来,张璟跟着朱由校和张嫣的仪仗队伍,先去太庙祭拜列祖列宗,昭告祖先皇帝大婚,立了皇后。当然,在此之前,朱由校便派遣官员到太庙和天坛地坛祭祀过了,以告慰天地,这次来相当于告知长辈后,带媳妇给长辈看。不过,张璟看着太庙上里的那一排灵位,心里嘀咕真迷信,你老朱家的列祖列宗真有灵,也不会让李自成打到京师,害我妹妹上吊殉国了。期间,张璟又看到张应京那小屁孩了,他穿着道袍,在他父亲这一代的“张天师”张显庸身边,一本正经的为帝后祈福了。想来,若非是这祭告太庙太神圣,否则以张应京的性格,他是绝对不会这么老实的吧一阵应有的套路祭祀结束,张璟又跟着二人,去宫中长辈的寝宫谒见长辈。按理来说,神宗和光宗的诸多妃子健在,二人应该一一拜见才是。但很显然,因为某些原因,朱由校这次以长辈众多,一一拜见耽搁时间为由,只选了神宗的刘昭妃和光宗的李康妃,作为他祖父和父亲遗留妃子的代表谒见。不过,明眼人都知道,朱由校是害怕去见神宗时,国本之争的关键人物郑贵妃,和传闻将他生母孝和王皇后,殴打凌辱致死,并且是移宫案主角的李康妃而已。至于所谓的耽搁时间,不过是朱由校的说辞而已,大不了让神宗、光宗的妃子,各集结在一个宫殿谒见不就好长辈见过了,张璟觉着也该差不多了,结果,又被告知,他们得随朱由校、张嫣的仪仗一起,再去午门接进两位回宫皇妃。这一下子,不少人心里都是要骂死那些礼部官员了,就像张璟这种打酱油的,也是从四更天开始忙碌,忙到现在曰上三竿,也是累的腰酸背疼。朱由校也是快累疯了,刚办喜事时的高兴劲儿一扫而空,本来少年郎憧憬着的大喜的日子,结果这么来回折腾,简直比他做那些闲暇时光的爱好活计还累。而且瞧着三个瓷娃娃似的毫无生气的老婆,朱由校更是兴致全无了,完全没有他当初选秀时的那般有个性特点了,凤冠霞帔之下,连朱由校当初看中张嫣的大凶器都看不明显了。好不容易捱到皇后率两位皇妃在乾清宫行了拜见夫君之礼,朱由校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大婚礼成,命令这新进门的三名后妃,再去后宫去见其他皇室宗亲。而朱由校自已,则是赶紧命令仪仗队伍,送他到皇极殿去,准备赐宴款待文武百官和来贺的勋臣功卿。朱由校这么着急,原因也简单,自是因为他肚子饿极了。当然,不止是他,跟着朱由校一起赶去皇极殿的张璟等人,其实个个都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了,好几个年纪大的礼部官员,体力不支,都要人扶着,才能走路了。张璟瞧见,心里暗骂,活该你们自己造的孽,就该自己受着,偏要连累小爷我,饿死你们才好。“你们快点好不好,皇极殿那么近,怎么还没到啊”中途,天子仪仗队显然体力也消耗差不多了,走得很慢,这让肚子饿的朱由校,一阵埋怨。原本身份低微,一直没资格在帝后大婚时说话的李进忠,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连忙宽慰朱由校道:“皇爷,不要急,大家都累了,皇极殿很快就到了。”说完以后,李进忠又对着仪仗队催促了几句,不过,很显然,收效甚微,紫禁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几个宫殿来回抬着,路程也不近,他们力气实在是不多了。眼见快不起来,朱由校只能碎碎念道:“成个亲怎么这么累现在都这样了,晚上和明天还不得累趴下吗”张璟靠得近,听到这话,噗呲一笑,显然,朱由校有些婚姻恐惧症了。“笑什么信不信朕现在治你大不敬之罪”朱由校自然听到张璟的笑声,脸色一红怒道。张璟听了吓了一跳,却又不敢答话,朱由校这话明显开玩笑的,回啥都不好,只能强忍着笑意。“哼算你识相,朕今日大喜,不和你计较,他日你去办差,记得一定给朕好好做事,否则今日的事情,朕肯定治你罪”朱由校说道。张璟听了一愣,办差办什么差皇帝你说清楚啊他刚想询问,结果又听到朱由校自言自语起来,显然,张璟是没机会问明缘由了。只见,朱由校嘴中呢喃道:“待会要多吃些东西,不然得等到晚上洞房,喝合卺酒时,才能再吃着东西,而且按照礼部的说法,我还不能多吃,真是便宜了那些吃朕菜的内侍。不行,这些规矩朕得要礼部那些官员改改,不是活遭罪吗朕不能让儿子都这么遭罪,不对,凭礼部那些人的个性,绝对不会改的,肯定说什么礼仪不可废,说了也是白说怎么皇帝成亲这么累啊,饿死朕了”77、国丈无爵朱由校抱怨了半天,仪仗队伍也终是到了皇极殿内。面对着殿内百官公卿的再一次恭贺,朱由校已然没了成亲的兴奋劲儿,摆摆手命令众人免礼,而后便令在殿内维持秩序的王安,再次宣旨了。这是一道奖励对朝廷有功人士的亲属家眷的推恩圣旨,又称“推恩封赠”。今日宣读,就是朱由校为了感谢皇后和贵妃亲属,送给他三个老婆,为延续大明社稷有功,推恩赏赐他们官职爵位的旨意。王安神情一肃,揭开包裹在内侍递过来的黑色御案的黄布,取出里面一卷垫在黄布上,用黄绸系紧,两端各有密蜡封口的黄布圣旨。不过,王安却是没有直接打开,而是示意在场的另外两名司礼监太监,上前察看圣旨封口是否完整。确认完整后,再由其中一名太监签押,王安方能宣旨。这是大明宣旨制度,最大程度的保证皇帝的圣旨的严密性和不出现矫诏等不法的事情。如果宣旨对象是地方官员的话,则还要经过几道审验程序,再由陪同官员签押,以确保圣旨无误,之后还要备案在册,随时供察验。并非像电视剧里那样,皇宫里随便派来个人,到地点后,摆了香案,摊开圣旨一宣了事,接旨人只要将旨意往家中一供就行的。本朝制度,圣旨从票拟到批红至下发,前后至少要经六道程序,内中最关键的一道却是必须要有六科给事中的附署。凡此所有,缺一不可,缺一即为假。为假者,接旨人皆可如接皇帝中旨般,拒诏封还圣旨。甚至若是宣旨人和你不对付,你作为接旨者,完全可以反告对方假传圣旨,反正这旨意是没通过内阁票拟的,完全和假圣旨一样,不具备任何效果的。这一点上,就可知道大明出现那么多当权宦官,为什么他们无一不是想控制内阁,就是要和内阁交好的原因。毕竟,你一个太监,就是能有批红的权利,内阁不票拟,但凡接旨的人性子有点强硬的,都能完全可以不理睬你那不正规的破旨意。这也是为啥大明提拔的宦官那么多,能够掌权留名的只有王振、刘瑾、冯保等人,包括未来的魏忠贤的原因,只因为他们能力都很强,把触手伸向了内阁。不过,也不是说所有圣旨都走这程序,比如皇帝私下发的中旨,就是绕开内阁,未经内阁票拟的,也没有司礼监批红,因而,在程序方面,中旨简单很多。然而,因为中旨在法理的“不正规性”,接旨人接不接旨意,承认不承认,完全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当然,王安的这道诏书,明显是经过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只听得,王安用他尖细的嗓音,大声宣布旨意。“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社稷存亡,在于宗庙传续,今朕之后宫充盈,后妃亲属,多有其功,故当奖之。咨赐皇后张氏父国纪为都督同知,弟璟为工部员外郎,贵妃王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