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明末好国舅>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1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114(1 / 1)

d除了少部分人外,多数当官后,家里无论穷得还是富得,基本上财产都暴富了,他们的财产从何而来,猜猜也就猜到了。对于这些,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其实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没人去戳破此事,皇帝是担心戳破事情,会让固有的朝廷格局瘫痪不稳,引发乱子,这也是朱由校今天故意装作不知,提起朱元璋时的反腐的原因。而文官,是明知而不知,或许他们猜到皇帝知道,但在心里,他们都一心以为皇帝不清楚而已,纯粹是给自己找个心里安慰,所以但凡心里有鬼的文官,是很少在皇帝面前提这些东西的,因为说不得就把事情扯到自己身上,这也是很多贪污大案,都是案子出了,朝廷才查的。在贪污一事上,到了如今,所谓的防微杜渐,皇帝是知道这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到了大明中后期,官员贪污成性时,皇帝动不了官员,也只能想方设法的去民间捞钱了,毕竟官员贪的钱,多数原本就该是皇帝的。说来,贪污受贿一直是孳生在封建王朝肌体上的一颗毒瘤,不过到了明代,这种毒瘤却渐渐演变成了整个社会舆论中的非常合理的存在。在大明建国之初,贪污受贿这颗毒瘤就已侵蚀着这个新生政权的肌体。不过,由于朱元璋吸取了伪元灭亡的教训,加之他的贫苦出身,深知贪官污吏为害之烈,因此采取“重典治吏”,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反贪运动,从而极大地抑制了贪污腐化现象的孳生和进一步繁衍,使大明前期一百年中政治还算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可是到了中后期,贪污受贿这颗毒瘤已扩散到封建王朝肌体的全身,直接严重地威胁到明政权的存亡。随着政治的腐败,加之商品经济的刺激,明中期之后贪贿现象日益严重,早在处于明代前中之交的正统年间,贪贿腐化现象就已死灰复燃。正德、嘉靖以前,社会尚指斥贪污为不道德,正德、嘉靖两朝以后,则社会舆论大变,认为不贪污为无能。比如,大宦官王振就是英宗著名的大贪官,他把持朝政,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收受贿赂。江苏江阴县富家子弟徐颐,胸无点墨,因向王振行贿而当上了中书舍人,京师人们称之为“金中书”。地方官朝谨也必须向王振行贿,史载:“每觐期,振不问何品官,能具礼者,多至千金,少则百,悉得达,然必千金始得一醉饱而出,门昼夜不得合。”但这时,除王振及其走狗外,大多数官员仍能廉洁自律,纵有个别贪贿分子,也只能“暮夜而行,潜灭其迹,犹恐人知”。而至正德、嘉靖以后,随着政治的进一步腐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当时,“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为保住官位和谋求升迁,下级对上级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官场中的吃喝风、行贿受贿风也愈演愈烈,官员之间经常“具糖席,张嬉乐,具宾主纵饮,夜分而罢”。本朝大诗人谢肇浙便对官场的吃喝风时说过:官吏富豪“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之蛎房,北方之熊掌,东海之鳆炙,西域之马奶,真昔人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而吃喝风的盛行又进一步助长送礼行贿之风的蔓延,到了“纳贿受赂,公行无忌”,“无官不赂遗”,“无守不盗窃”。要说这些事情,手中握有遍布天下的情报网的锦衣卫的大明皇帝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大明中后期的皇帝都清楚,只是装作不知道而已,毕竟,于上位者而言为了政局稳定,一切都要以大局为重,真要是严格审查的话,恐怕整个国家体系就会崩了。196、与前朝之禁锢有何异“叶相公,你说的有些道理,那依你之见,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君子之风呢”朱由校问道。闻言,叶向高回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出身东林的人,才最有君子之风。”听了这话,朱由校心里暗道,果然,身为东林党魁,为了东林党的名声,这位素来有名声的内阁首辅,肯定只会说夸东林党人了。“那其他非东林出身的人里,就没有君子之风了吗”朱由校反问道。“不是,只是相对于东林而言,有君子之风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叶向高回道。身为东林党魁,叶向高自然要为东林党人说话,至于其他党派,他不黑都是好事情了,又怎么会去夸呢“嗯”朱由校淡淡的应了一声,不可置否,这让叶向高和其他人很是失。他们本来可都准备在朱由校面前,好好集体为他们吹嘘一番,向朱由校展示东林党人的忠诚君子之风的,可惜,朱由校根本不接啊,让他们很是郁闷。约莫过了小片刻功夫,朱由校又道:“那不知叶向高以为犯官贪污多少,当该斩头”“这容臣想想”叶向高迟疑了下没敢继续说话,朱由校的话于他而言是真的有坑,除非说个几百万两银子,否则他叶向高自己也脱不开干系。终究,这年头,高官贪污个几万两银子算事吗不过,这话叶向高自然是不敢直接和朱由校说的,否则,那就有些解释不清楚了,毕竟,天下间,能贪污几百万两银子的人,可没几个。而在叶向高身后,一众内阁阁臣,也都是眼巴巴的看着叶向高,希望这位首辅能把说的数字大一些,这样他们心里才会安心些。他们能爬到这个位置,自然不可能多干净,而贪污之事,他们自然也是有份的。当初他们之所以敢贪污,到的最后肆无忌惮的贪污,除了因为大明如今的社会上下的舆论容忍贪污,还有就是大明自太祖以后,对于贪污的处罚程度也是越来越低了。及至如今,官员贪污被查出,一般也只是抄家革职,发还原籍为民而已,而这种程度的惩罚,对于那些官员而言,简直就是不疼不痒。这种情况,和后世的天朝很相似,社会舆论之中,明面上对于官员清廉公正称赞之极,并且对于贪官污吏也是喊打喊杀,可是到了私下里,对于官员,似乎又潜意识的认为当官的就该有特权,以权谋私,区别只是看你能力,贪得大贪得小而已。看上去,社会既在谴责可又在容忍贪污,甚至于,大明还比天朝好,因为天朝抄家封存资产之后,还会追缴贪污所得,而大明,抄家发还原籍贯为民后,只要你能藏得住财产,官府也不会再追缴了。毕竟,人家以前都是体面的官老爷,就是仕途死了,各地官府也不会在故意针对,这也成了地方官府的守成定律,终究,谁也说不得他们会不会某一天也被查出那些龌龊事。而且,谁也不能保证,那些被治罪的官员会不会复职,毕竟在大明,若是你机缘大,遇到皇帝大赦天下。或者你还有钱和门路为自己运作,说不得某天皇帝就开恩,让你官复原职了。故而,此刻这些内阁阁臣心里很是矛盾,一方面他们在后悔当初没忍受住诱惑贪污;另一方面,他们却是祈求叶向高把数字说多一些,这些他们算算金额,若是距离上限还有距离,那就继续贪一些,拉近上限再说。只是,很显然,叶向高自己都不敢说出个具体的上限数字,又怎么能让他们如意最终,迟迟不敢说话的叶向高,只能硬着头皮行礼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此事一时之间,也想不出好的方案,需从长计议为妙,不如暂且搁置,待贪污赈灾钱粮的案犯入京,再招六部和大理寺等衙门的人,一起商议量刑事宜,可好”叶向高说话时,也是有些心虚,事到如今,他也只能将这事拖了,打算回去召集东林党内的智谋之士,一起商议这贪污砍头的上限额度问题。只是,不知道,朱由校会不会同意,想到这里,叶向高心里真是直打鼓。“好那就等那些案犯入京再谈吧”出乎叶向高的预料,朱由校竟然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当然,朱由校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过的,只听得他说完那话,又继续道:“不过,斩头这事可以拖着,但这些案犯,竟敢贪污朕给百姓的救命钱粮,必须要严惩,众卿以为如何”对面,叶向高等人听后,立即齐齐回道:“陛下英明臣等无异议”打击贪污受贿,这是官面上毫无疑问的政治正确,他们自然要赞成的。“好既然如此,朕决定,只要证据坐实,便将他们贪污之事抄录邸报,传阅天下,将他们的姓名籍贯,所贪污银两,还有嫡系家人全部记上名册,让天下百姓都记住这帮人面兽心的东西和他们的家人,朕倒要看看他们还有没有礼义廉耻之心,苟活在这人世”朱由校又跟着说道:“同时,为了让天下官吏不敢再贪污,朕决定,从今日起,凡有官吏贪污受贿者,一律照此例办,将其名字、籍贯所贪污银两,还有嫡系亲属姓名,登记在邸报,传抄天下。同时,凡贪污受贿者,永不叙用,其子孙三代之内,不得参加科举,不得为官,诸卿以为如何”叶向高等人闻言,顿时觉得朱由校这话太狠了,这惩罚可比直接砍了贪污受贿的人还严重。毕竟,朱由校这不仅是要让天下人知道贪污犯的丑事,还要让他和他的嫡系家人都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并且要从此断绝他们家族可能再次崛起的机会,毕竟,三代没人能做官,哪怕你原本的官做得再大,那你的家族经过三代的空窗期,都得落魄,甚至于三代之后的子孙能不能出个读书人,都成问题。“陛下,此惩罚对于犯官家属,未免太过,臣觉得不若只传抄贪官名字籍贯和贪污银两上邸报,还有对其永不叙用便可,若因其贪污,对其三代子孙都如此严惩,此刑罚未免太过严酷,与前朝之禁锢有何异”很快,内阁阁臣刘一燝便出列建议道。197、账目上的人怎么处置刘一燝话说完后,其他阁臣也是跟着附和,要求朱由校不能因为官员一时贪污,便要禁锢官员三代为官,这是不公平的。他们认为,惩罚最多就是禁锢官员一代,即永不叙用,而不能禁锢三代。毕竟,在他们看来,官员违法,就要禁锢三代子孙,那是自汉到唐以来的恶政,应该坚决取缔。这些人也都是人精,虽然他们不清楚朱由校要禁锢犯官三代,是因为他们贪污百姓的救命钱粮而愤怒说得,还是另有他意,但他们明白,最多只能犯官永不叙用,但其他类型的禁锢,如禁锢朋党、子孙什么的,万万不可开,开了那是等于变相给他们自己套上枷锁。根本上,这些人其实就是在为他们自己,为天下官员争夺失败的福利而已。毕竟,若是因为贪污,而使得家族三代有影响,那无疑会毁了他们这些因为靠着科举成功,从而崛起的人和他们的家族的。自古以来,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罪臣再次犯罪,历朝历代都坚定不移地贯彻了禁锢刑,即禁止犯罪的官吏再次做官,并累及亲友子孙。禁锢,顾名思义,指封建王朝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也就是说,古代的官员一旦犯罪,则本人及其亲友终身将与官场无缘,并不会因为后期的优良表现得到做官的机会,以便保证官场的清廉与正气。而官吏一旦犯错,不仅损及自身,还要祸及亲朋与子孙,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汉代至唐朝,禁锢仅仅作为一种附加刑使用,类似于后世的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当然,虽然是附加刑,但这刑罚却是大大解决了官员腐败,与皇权作对,同时间接的增加了官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随着王朝繁荣,读书人越来越多,可官吏岗位越来越少的等一系列因为想要做官的官吏越来越多,而产生的问题。见刘一燝等人这么回话,朱由校心里冷冷一笑,他本来就是想用这禁锢试探试探这些人的,朝堂上的党争,他可是讨厌得很,然而却是无能为力,想要让文官不结党,不党争,那可真是太难了。所以,朱由校想要学学汉唐的禁锢党派的方式,来解决党争乱局。既然不能阻止你们结党,那就索性直接破坏你们的党派构成,让成员不得为官。只是,很明显,朱由校刚才的试探失败了,这帮人很明显早就把禁锢子孙亲友为官当成了禁忌,根本不会同意。而以东林党人为主的内阁如此,以此观之,恐怕其他各党,知道要禁锢犯官的子孙亲友为官,也不会同意的。“好那就只在邸报上传抄贪污官吏的名字、籍贯和他贪污的银两,并且永不叙用,日后但凡遇到贪污官吏,皆依此例严惩,这般为之,诸卿可有异议”朱由校没有和他们故意试探,而是直接了当的答应了。“陛下英明臣等无异议”众人相互看了一眼,明白这在小皇帝刚刚登基的头一年,便贪污赈灾钱粮的事情,让得小皇帝恼火,想让小皇帝减轻刑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