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明末好国舅>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19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195(1 / 1)

d绪,张璟心里其实是有些愧疚的,终究,他是对众人撒了一个莫须有的谎。虽说这谎言里,也有真实的东西,不过,现如今受限于这时代工艺技术和材料的限制,能不能仿造得出来,那还真难说。严格来说,张璟这谎言也算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是希望他们不走研发制造时候的一些歪路,从而能更早的仿造出从后装弹药的火铳出来。因此,张璟最后定下了全力仿造后装弹药的火铳的目标,同时提出研发时,要尽量注意降低成本,从而节约资源,为后面的量产提供部分基础。当然,这种后装燧发枪系列的火铳,距离仿造成功还能遥远,张璟心里虽然希望毕懋康等人能制造出简陋版的后装燧发枪,但也清楚这更多的时候,也得看运气才行。而且,张璟知道,就算他们有了图纸,但是在短时间内,受限于这时代工艺技术和材料的的限制,哪怕让他们按照图纸样式去造,估计也很难会有好消息的。330、王安留中军器局关于新式火器的制造研发方向,就此便有了定论。张璟也和毕懋康他们说了无论他们有什么要求,只要张璟能满足的就一定会尽力满足,这得到了毕懋康等人的充分感谢。他们感觉到了张璟对火器的认真,以及对他们的重视,而众所周知,这军器局是皇帝帮张璟从工部抽离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皇帝也在一直关注着军器局,众人之中,除了毕懋康这种官当累了,年纪也大了,无心于仕途,一心一意只想做科技研发的科研工作者以外,其他的如茅元仪、陈明遇、冯厚敦等人,跟着张璟可不是为了一辈子缩在军器局这衙门里终老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当初听从方从哲的介绍,投靠恩主张璟,可不是为了混日子的,而是希望借助于张璟,能帮他们在仕途上有所助益。现在,如果军器局真的能仿造出张璟所画的那种火铳,甚至于退一万步来讲,张璟画的火铳他们造不出来,但如果他们能把毕懋康的自生火铳改良成威力和大明军中的其他鸟铳不相上下的话,那到时候一旦张璟把新的火铳献到皇帝面前,他们这些制造火铳的相关人物,还怕不会被皇帝记住,说不得能因此功,混个小官做做也不一定。于他们这些科举不算太得志者而言,哪怕是直接让他们年纪轻轻的去一府一县为低品小吏,他们也都不会有怨言,并且一定会鞠躬尽瘁,公正廉洁的把他们的官职做好,绝不会和那些暗地里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一样,失了自己的气节的。眼看着军器局上下一副干劲十足的样子,张璟索性就做了甩手掌柜,让毕懋康、茅元仪那帮人自己去折腾,而他自己,也乐得不用去管军器局科技研发这种费脑子的事情,可以把注意放眼于朝廷了。别说,没过两日,朝廷里,还真出了一件令内外关注的事情。这事情,发生在内廷,原因便是皇帝朱由校把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告老推辞的奏疏留中了,这消息传出,可是让内廷和外朝的不少人,都在怀疑皇帝的意思。中国从古至今,礼仪化源远流长,并且规矩严谨,大明自立国以来,也是吸纳继承了汉族不然不少的优秀礼仪,就比如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按照惯例,大明朝廷的实权重臣如内阁首辅、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些职位,皇帝一旦册封某人担任那些官职,被册封的人就要连上三次推辞不受的奏疏,而皇帝也要连下三次拒绝的旨意,最后再让臣子就封官职,从而表现出中华化里的君臣谦让之礼。然而,这一次,朱由校在册封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后,收到王安的推辞奏疏,却没有按照惯例,下旨拒绝,反而留中了王安的奏疏,这实在是让朝野内外不放心,担心皇帝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出来。先前军器局被皇帝从工部抽离,熊廷弼顺利复职等事情,可都让朝野内外看出来这小皇帝不简单,要是不注意点,说不得王安当司礼监掌印的事情,又要出什么波澜。因此,不少和王安交好的东林党人,不想夜长梦多,希望赶紧把王安登位的朝廷程序走完,所以纷纷上疏朱由校,说礼法不可废,王安既然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从而上了推辞奏疏,那朱由校就该按照礼法,赶快把这事情解决。礼法,一直是东林党人把持言论,弹劾他人的利器,当年万历帝就因为礼法,在国本之争里被东林党人搞了个灰头土脸,而这一次劝皇帝赶紧同意王安上位的奏疏,对比国本之争而言,完全就是小菜一碟。本来,众人以为皇帝是因为对王安有其他地方不满而反悔,所以才留中王安的推辞奏疏的,他们已经准备只要朱由校拒绝,或者也留中他们奏疏,从而明白朱由校是反悔圣旨的话,他们就会再次上疏,必要时候在朝堂示威,以死相逼,也要让朱由校把王安上位的礼仪程序走完。只有走完礼仪程度,王安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位置,才是名正言顺的,要是这程序没走完,王安就彻底掌司礼监、提督东厂,那未免就有些不合利法了。就在东林党人手中奏疏准备再上书皇帝时,宫里却是传来消息,说朱由校看了众人奏疏,竟然说了一句“王安的推辞奏疏原来是礼法的原因,朕还以为是他老了,不想做那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了”。这话一传,当下就让那些憋了一口气的东林党,立刻泄气了,皇帝不知道礼法,他们又能说什么不得不说,这话传下来有奇效,一下子很多原本想借此机会继续上疏朱由校的人,竟然为此主动为朱由校找起不知礼法的理由出来。他们都说是皇帝年纪小,很多礼仪方式并没有学到,因此在见到原本打算重用的王安上书推辞后,不明白王安的意思,所以选择留中不发。当然,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得,但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这是皇帝是装的,其实他是另有目的云云。不过,少部分人虽然这么想着,但却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因为他们的声势,实在是太小了。就在大部分人等待了几日,以为王安很快就会走完三让的程序时,朱由校又让他们不明白了,因为朱由校竟然依旧留中王安的推辞奏疏,根本没有下旨拒绝。如此,那可真是让不少东林党人怒火中烧,又一次奏折雪花般的上书朱由校,要求朱由校帮王安完成礼法程序。可以说,满朝都被朱由校这不着调的举动弄懵了,完全不知道这皇帝到底在想着什么,不过大部分人,都是想着和朱由校斗,让他帮王安彻底正名。只是,也有少数人看出了其中微妙,张璟就是其一,因为他根本不信朱由校会不知道君臣谦让之礼,只能说这里面有其他的事情。331、王体乾求救张璟认为朱由校不可能不知道推辞官位的礼仪,也是有原因的。最主要一点,就是朱由校如果真的不知道这礼仪,那在百官上疏后,他早就会下旨拒绝王安了,然后再和王安再演一出君臣和睦,三辞三受,最终不得不受的谦让戏码。现在,朱由校明显拖着这事,一定是故意的,里面一定有原因,但这原因,张璟却不知道。想到貌似李进忠入了司礼监,王安就离倒台不远,张璟觉得说不得是李进忠在搞鬼,也许两人已经在司礼监斗起来了也不一定,明白这一点,当下,张璟便去找李进忠了。谁知,去了李进忠府邸,见到他后,李进忠竟然说他也不知道朱由校是什么用意。而张璟后来言语里试探他和王安在司礼监的关系时,虽然听到他说进司礼监后,王安对他有敌意,似乎没想到朱由校在让他当掌印太监时,又插了李进忠这颗钉子进来,但张璟并没有觉得李进忠和王安关系有多差。毕竟,当初李进忠能在身为皇长孙朱由校身边待下来,也有王安和魏朝的帮衬,如果不是因为朱由校登基后,一直和王安有摩擦,李进忠说不定和王安关系要好到一定地步了。清楚这些,张璟心里就奇怪了,既然李进忠和王安关系并不是非常差,并没有到那种水火不容的地步的话,那李进忠又为什么要把对他也算有恩的王安斗倒,难道仅仅是因为客巴巴吗突然之间,张璟觉得他好像不知不觉间把九千岁的上位理由给弄没了,因为好像魏忠贤和王安斗起来,主要原因好像就是客巴巴。最开始,客巴巴和魏朝在宫里是对食夫妻,后来魏忠贤不知道什么原因第三者插足成功,客巴巴和魏忠贤在一起了。魏朝被戴了绿帽子,对手还是比他混的差的魏忠贤,当然不乐意了,所以肯定要和魏忠贤反目,连带着,原本因为魏朝才对魏忠贤重用的王安,也自然针对起魏忠贤,两方这才开始明争暗斗,在内廷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自然出乎意料,宫里根基浅的客魏二人,有着朱由校这个外挂靠山,把太监大佬王安斗倒台了。要不然,没有魏朝和魏忠贤争客巴巴的事情,张璟可不认为王安会愿意和皇帝朱由校的心腹为敌。以他们两方的势力,一个是先帝遗老,宫里势力不小,另一个是新帝近臣,若没有那些感情纠纷,以王安、魏朝对魏忠贤的照顾之恩,两方和平共处,一起掌握内廷,也并非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过,很明显,随着张璟早早派人杀了客巴巴,魏忠贤还没有机会第三者插足魏朝和客巴巴的感情,那自然的魏忠贤对于王安没有什么太大的过节仇怨。唯一能让二人不对付的也就是皇帝朱由校对王安的不满,让二人就算心里还有点旧情,但面上得斗起来。终究,李进忠为了向朱由校表忠心,自然不可能和让朱由校厌恶的王安走得近了,甚至于李进忠在某些时候还要“忘恩负义”的在朱由校面前和王安斗个你死我活。也许,日后两人彻底斗起来,也有因为这些本来不该有的小斗,最后没把握尺度,彻底成了大斗,其中,说不得有朱由校的推波助澜也不一定。原本还想从九千岁这里知道点东西,顺便看看他会不会对付王安,没想到,出乎张璟预料,九千岁竟然暂时根本不想和王安斗法争权,这实在让张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好在,李进忠也不是呆子,虽然进入司礼监没几天,但对于司礼监的事情也知道不少了,便给张璟提了一个名字,让他去问问。而这个李进忠推荐的人,却也是张璟的熟人,那就是王体乾。听到这个名字时,张璟初显诧异,后来通过李进忠知道王体乾当司礼监秉笔太监很久了,若非是因为王安的权势,才会和王安官职一样,却成为王安之下。本来,卢受死了,如果没有王安和王体乾抢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不得这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就是王体乾的。而以王体乾在内廷这么久所积累的的能量人脉,朱由校和王安之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一定能知道些什么,这是刚刚进入司礼监,对很多事情都不知道的李进忠所不能比的。明白了这些,张璟索性也就不耽误了,正好在军器局初次迁移时,他还欠王体乾一顿酒席,完全可以趁这次机会补给王体乾。今日正好王体乾休值,不用他去宫里伺候,张璟的人到了王体乾别府里禀告后,便告诉来人,他今日都有空,让张璟选地方,就今日聚。送信的人回来后,张璟虽然诧异王体乾竟然这么心急和他见面,但想到他这么做,必然有原因,便又派人再去王体乾府邸,告诉王体乾,晚上二人约在百味坊见面聚宴会。到了晚上,张璟和王体乾聚宴见面后,两人都无心吃饭,只是简单喝了点酒,吃了点菜,草草了事。张璟还没想好怎么问朱由校和王安的事情,没想到王体乾却早早主动跪倒在张璟面前,开口求救。“国舅爷救救咱家,现如今内廷凶险,陛下有意对王安动手,到时候一旦事起,王安在内廷的亲信,必然无一幸免,咱家想不到除了国舅爷,还有谁能救咱家,今日有幸见国舅爷,所以只能求救了。”王体乾突然这么开口求救,可把张璟弄懵了,王安不是还在内廷好好的,怎么就要出事了虽说真实历史上王安是肯定要倒台的,但貌似还不是现在吧莫非,王体乾真的像李进忠所说,知道什么当下,张璟连忙扶起王体乾道:“王公公,使不得使不得万万不能如此”然而,王体乾却是拿定主意要张璟同意一样,任凭张璟怎么扶,他都不动。言语里,王体乾依旧求救道:“国舅爷不答应咱家,咱家就不起来。”“”闻言,张璟一阵无语,他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情况,王体乾就这么厚脸皮求救,这让他怎么救但是,瞧王体乾这架势,张璟若是不答应,肯定不可能从他嘴里问出什么。因此,想了想,张璟最终应道:“好吧我答应就是不过,王公公先得起来才是,你得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我才能知道该怎么救你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