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明末好国舅>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22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明末好国舅 分节阅读 227(1 / 1)

d子,杨镐明白,他这武力尚可,但政治能力明显不行的族侄,并没有看出张璟和李进忠二人,到底谁更需要在意。虽然杨镐久在诏狱,但仕宦多年的他,又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政治经验和嗅觉可都不低。刚才在杨勇说了他求李进忠的事情经过后,他就已经看出张璟这国舅爷是连李进忠都忌惮的人物,否则,最简单一点,为什么张璟拿了名帖给杨勇,那边李进忠就片刻不耽搁,给杨勇把事办了当下,杨镐便把他对张璟和李进忠二人之间的关系猜测,说了出来,一下子就说的杨勇傻眼。“小侄愚钝,竟然连这件事背后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看出来。”杨勇被杨镐这么一说,只能傻傻认错道。“哎这也不能怪你,你从小就不是头脑灵光的人,要不是你读书不行,我也不会让你跟在我身边,去沙场上谋出路的。”杨镐叹了一口气,而后想到了什么,有些责备道:“不过,你也是的,止生去国舅爷手下干了那么久差事,对于国舅爷和李公公的关系,肯定有所了解,他让你求国舅爷,你怎么不抽时间多问问国舅爷和李公公的关系呢”400、杨镐被黑的太久被杨镐这么一训,杨勇今天见杨镐的好心情,算是彻底被弄没了。不过,杨镐是长辈,杨勇自然不敢有怨言,况且,杨勇随杨镐征战多年,被杨镐训斥得多了,对此也是习惯,只能乖乖忍着认错。看着杨勇认错的样子,杨镐也不忍多训斥,只能草草说了几句,心里面,杨镐却是想着今日的局面,和他当初因为“讳败为胜”,被罢官,也差点进诏狱,何其相似。幸好,当时他走了万历皇帝心爱的郑贵妃的路子,再加上朝鲜和援朝的主要官员,把蔚山大败说成大捷的原因,集体陈情上奏,这才让万历帝顶住压力,只是罢免他,让他避过那场党争风波,否则,天知道他能不能活到现在。只是,没想到,那时候走了郑贵妃路子,后来依旧能起复做辽东经略,到了现在,误打误撞要走张皇后张国舅的路子起复,这么说起来,他这一生,还真是和皇亲国戚有缘啊牢房里的训斥声音,逐渐消失,等杨镐训斥完,然后告辞离开,为杨镐从诏狱脱身,以及之后的起复做准备。诏狱里,随着杨勇离开,锦衣卫又一次把牢门锁上,大牢又恢复了平静。想到刚才让杨勇做的安排,杨镐嘴角露出笑意,要是不出意外,看来他又可以逃过必死之罪,继续当大官了。至于会不会因为他投靠内廷的大太监,从而被士林讥讽,杨镐却是不在乎,他本来就是犯了死罪的人,要是不抓住救命稻草,反而在乎这些,那他岂不是要把命都丢了当然,要是换了其他的虚伪小人,遇到太监招揽,说不得即使心里想去,也会死要面子不受,除非他们已经确定了死刑,这些人才会露出心里真实的想法。对于这些虚伪的人,杨镐是看得多了,都是当官的,对他们那些人心里的小算盘,他还能不清楚要说当官的里面,有没有那种真正一身浩然正气,不惧权势,为了理想舍命相随,那绝对是有的然而,很显然,如今的朝堂中枢里,这种人是不存在的,要是存在的话,早就被各党群起攻之了,你保持中立都没用,因为这种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他各党的敌人。很快,杨镐就想到恐怕因为他的释放,未来的朝廷上下,又要闹得一阵鸡飞狗跳吧毕竟,以自己非东林党的身份,真要能从死罪里起复,那还不把那些一直没弄死自己的东林党人气死吗想着想着,杨镐的思绪就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场援朝战事,回到了他这一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因党争而差点害得他身败名裂,甚至差点身死的战事。那时,万历二十年,倭酋丰臣秀吉侵朝,“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三都沦陷,“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六万余人。围绕着朝鲜之事,本就身处党争漩涡的大明朝廷,又不得不因为各党之间的争斗,为援朝一事争论。廷议再一次分为主战和主和派,朝鲜为我藩属国,因而主战者言之“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蓟辽,京师巩於泰山矣。今日发兵协守,为第一策”。有主战派,自然就有主和派,主和派如兵部尚书石星等“一意主款”,言之“诸将未得利,计无所出”。就在朝廷上下,因为战与不战的论题,再一次开启了争斗模式,各党相互争执之时,雄才大略、眼光独到的万历帝,直接从深宫走出,一意孤行的以皇帝之命,下令援朝,让当时拥有“东亚第一强军”浙兵的大明军队,过了鸭绿江,开赴了朝鲜战场,驱逐倭寇,保住朝鲜宗庙社稷。只是,战争,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战争的天平,也从来不是倒向一方的。战争初始,辽东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仅以身免。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总兵李如松指挥军队得平壤大捷,李如柏进复开城,援师既连胜有轻敌心,受挫于碧蹄管。万历二十一年四月,日军撤出汉城,于是,封贡之议起,兵部尚书石星接受沈惟敬封贡之议,并上疏朝廷,据理力争,后遣沈惟敬赴日本议和。期间,朝鲜水军与倭人互有胜败,而石星和沈惟敬等人,为了主和,对中日双方和谈条件两边欺瞒,并且一心欺瞒蒙混,竭力对万历帝掩盖丰臣秀吉的真实意图。最终,石星、沈惟敬等人事发,一直到万历二十四年,封贡失败。而后,万历二十五年正月,日军复大举侵朝,丙辰,朝鲜使臣前来明朝请援。二月丙寅,明廷复议征倭,三月,命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随之,升兵部侍郎邢阶为尚书,总督蓟、道、保定军务,经略御倭。杨镐尚未到朝鲜,就积极筹划,努力与朝鲜君臣沟通,了解军情,而朝鲜君臣也很快知道杨镐为经略,他们热情欢迎杨镐,朝鲜宣祖李昖甚至接见杨镐时,行了四拜礼。一般而言,朝鲜国王接见明朝天使只行揖礼,而当时宣祖李昖竟然行拜礼,且是四拜之礼,非常礼遇。可见,宣祖和朝鲜上下对杨镐寄予厚望,并且,之后他们积极配合杨镐,并且从一开始杨镐就肆意插手朝鲜事物的不满中,很快就因为汉城保卫战和稷山大捷,而被杨镐折服。丁酉九月初,日军三路进攻汉城,先陷南原府,府使任铵、判官李德恢、兵使李福男、接伴使郑期斌,皆被害:明将杨元仅以身免,全州府尹朴庆新、明将陈愚衷先期弃城逃跑。是时,“两湖州县尽被陷没。丁壮削发,以益其众,老弱及妇女无遗斩杀,积尸如山,兵祸之惨,甚于王辰。”朝鲜京师震动,汉城危在旦夕,杨镐接报,由平壤紧急驰援,九月初三日,抵达汉城。杨镐与宣祖匆匆一见,宣祖十分担心日寇进攻,对杨镐说:“大兵未集,戴势如此浩大,今感已到公州:将有直冲之患,未知前头防备,何以为之”杨镐回道:“贼若犯突,则当观其势,量其众寡,可战则战,可守则守。”看样子,杨镐似乎对于打日军,并没有准备一样,令朝鲜君臣担心无比,然而,其实他们都被杨镐忽悠了401、稷山大捷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对朝战争,日军吃了上次入侵朝鲜的亏,可谓是做足了准备,水陆共计约十五万日军,带着复仇的怒经理,恳告请停。”不过,战前,令朝鲜君臣十分恐吓的是原本没透露怎么对付日本人的杨镐,突然率数十骑潜出城。这让朝鲜君臣不明所以,他们亟盼杨镐能够出良策,以解汉城之围,可是杨镐竟然在敌强我弱的时候,直接偷偷出城,难免不让朝鲜君臣认为杨镐怕了,要逃亡。直到九月十四日,宣祖接到杨镐的咨文,咨文中,杨镐分析当时敌我形势,强敌当前,杨需要求国王“出公私帑簿,犒享士卒,以作背城借一之气”,这样加上明朝大军,方可抵御日军的攻击,捍卫汉城的安全。然而,对于杨镐这般命令,朝鲜上下并不太满意。毕竟,要是按杨镐所说得犒军,朝鲜的贵族们都得把他们家里的钱财粮食报给杨镐,而因为私心作祟,不少人即使知道可能要亡国,但还是不愿意把家里的钱财粮食拿出来。只是,无论他们怎么有异议,向来胆大爱冒险的杨镐,可不会管他们,一朝权在手,敢违抗他命令,杨镐可是会毫不手软的杀人的。作为明军援朝军务经略,杨镐也是明朝钦差,手中的权利必然大的很,杀起人来,可以这么说,除了当时的朝鲜国王,其他人敢违抗杨镐的意思,杨镐都能第一时间杀了他。靠着这些权利,以及朝鲜宣祖和其他臣子的信任,朝鲜上下,只能拿出金银粮食,按杨镐说得犒赏汉城内守军,并做出背水一战的样子,等待日军到来。日军得知此事,轻敌不已,为求赶在明朝后续援军入朝鲜之前占据有利形势,日军在名将黑田长政率领下的第三军团前锋精锐,不顾一切向汉城挺进,迫近稷山。而这一切,无论朝鲜和日本,其实都中了杨镐的计策,因为胆大疯狂的杨镐早就安排好了对策,那就是就在稷山组织战斗,给日军狠狠一击。九月己丑,杨镐突然请宣祖出视汉江,增加军队士气,“上不得已而行,人心汹惧,士庶皆荷担而立,内殿避兵西幸。”杨镐自来汉城后,一直在朝鲜君臣面前做出没什么实际应对的样子,这些都让朝鲜君臣倍感恐惧,以为杨镐是个花架子。然而,就在当日,杨镉收刹了前方捷报,原来杨镉早就部署了作战计划,那就是借助稷山的地利优势,发挥军队中骑兵的特点,出奇制胜,伏击黑田长政和他率领的第三军团一万人。这一战,明军靠着杨镐的大胆谋略,利用日军的大意,创造了奇迹稷山大捷一万名精锐的日军前锋,被两千明军骑兵揍得仓皇撤退,若非是毛利秀元和日军后续的二万五千人赶到,明军知不敌,只能退去。“先是,贼自陷南原,乘胜长驱,进逼京钱。经理杨铺在平壤闻之,驰入京城,招提责不战之状,与提督定计,密选骑士之精勇者,使解督生、牛伯英、杨登山、颇贵领之,迎击于稷山,诸军及我人皆莫知也。解生等伏兵于稷山之素沙坪,乘贼未及成列,纵突骑击之,贼披靡而走,死者甚多。又遣游击摆赛,将二千骑继之,与四将合势追击,又破之。”明军只有两千人,却在日军十五万兵马的眼皮子底下,差点把日军先锋一万人团灭了,稷山大捷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即使日军兵力上一直占优,可是日军却愣是不敢和明军野战。可以说,日军在稷山被打怕了,而一直到后世,都有研究这段历史的日本学者,为了面子,都死咬说黑田长政是跟十万明军交战,而不是几千人,这才败的如此之惨。若非是杨镐以弱兵拖得日军不敢冒险,成功拖到明军援军的到来。换而言之,如果不是杨镐的胆量,保住了朝鲜,要不然现在的朝鲜,说不得就长成了日本的了。朝鲜君臣在想着怎么逃亡时,不声不响间,明军取得了稷山大捷的胜利,汉城之围遂解。而事情到了这一步,朝鲜君臣如何会猜不出杨镐早有计谋,但是他对朝鲜君臣只字未提,致使朝鲜君臣整日在惶恐之中度日。不过,伏击捷报传来,杨镐谈笑之间,运筹帷幄的解了汉城之围,朝鲜君臣这才喜出望外。十月二十日,汉城之围已解,宣祖在宫中接见杨镐,宾主双方行揖礼坐定之后,宣祖对杨镐保卫汉城之功,心表感激之情,曰:“顷者贼逼畿辅,都城几不守,人民散亡,无以为计,不得已奉宗社,于外,姑避寇虐矣。今则天兵大至,凶锋少退,故奉还宗社,再安京城。此莫皇灵之远畅,又实由大人威德之致,不胜感激皇恩,仰拜大人之赐也。”言语之中,宣祖把所有汉城保卫之功,视作杨镐的功劳,也正因为杨摘解汉城之围,致使以后朝鲜君臣世代皆传诵杨镐有“再造”之恩。那之后的一百多年后,英祖二十六年,朝鲜英祖过素沙,望桥南平原浅草,问此处是否杨镇破倭之处,承旨黄景源答曰:“经理密道牛伯英、杨登山、解生、颇贾等,击矮奴于此,又遣摆赛将二千骑,为继援矣。”英祖闻言,遂“立马慷慨久之”,可见稷山之战在历史上,对朝鲜影响深远。402、蔚山之战的真相后世中国,对于万历援朝之役的战事经过,极其简略,流传下来的,也都是篡改居多,各种史料里,几乎只有重点提及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