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之所以东林党要抹黑杨镐的一切,无非只是东林党为了抹黑其他党派,而让作为其他党派的代表人物的杨镐躺枪,从而在真实历史上的崇祯年间,东林党在反击清算以非东林党为首的阉党派系中,顺带着旧事重提,牵扯出了杨镐而已。否则,在天启执政期间,在诏狱里一直没问罪的杨镐,怎么崇祯上台,就直接被问罪伏法,判了死刑呢至于杨镐在援朝之役被问罪讳败为胜,撤职的真相,那就得从首先弹劾杨镐的丁应泰说起了。丁应泰,湖北武昌府江夏人,时为兵部主事,负责赞画军务。说起来,丁应泰虽然被派到朝鲜策划布置军事,但是,本质上,丁应泰却绝不是主战派,而是封贡主和派,这么说的原因却是因为丁应泰是当时内阁首辅赵志皋的门徒。赵志皋,两度任内阁首辅,其字汝迈,号濲阳,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妥妥的浙党大佬。后世史载,赵志皋不植党,不怙权,稳重得大体,临下宽和,臣僚获得罪者,多尽力解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既已进了权利顶层,又如何能超然世外,赵志皋就算不想进那些官场权利争斗,但也不得不做,否则,他若是真的不结党营私,那为什么还要尽力去救臣僚此时明廷中,东林党未崛起,朝中各党自然也并没有团结一致,而赵志皋在封贡一事上,却是和兵部尚书石星一派的主和派,他们一起主导封贡事务,但封贡之议因欺骗万历帝失败,沈惟敬被关,石星被下狱,而首辅赵志皋虽然并没有参与石星等人欺骗万历帝的事情里,但也因此被万历帝勒令在家修养闲住七月,其职暂由次辅张位代理。张位,字明成,号洪阳,江西南昌新建人,彼时,张位乃是明廷中主战派的领袖。朝鲜战事重起后,张位暂时掌权,趁此时机,其“力荐参政杨镐才,请付以朝鲜军务。镐遭父丧,又请夺情视事,且荐邢玠为总督。帝皆从之。”在张位的举荐下,杨镐得以担负经理朝鲜军务的重任,与邢玠合作,共同指挥中朝联军,与日军决战。本来作为内阁首辅,被万历帝人为休养,权利暂时让副手张位接管,赵志皋就非常不满了,而张位又是和当时的另一位浙党大佬沈一贯一样,是朝中的主战派,是身为主和派领袖的赵志皋的对头。几番缘故,赵志皋自然与张位、沈一贯这两个内阁成员发生矛盾,而他也时刻想要翻盘,打击报复主战派,即使沈一贯和他一样,都是浙党的大佬,但是因为政见不同,赵志皋就不得不打击主战派。丁应泰被派往朝鲜,便是赵志皋的意思,当时他已被万历赦免,让他回朝视事,而重得首辅之权,赵志皋就预谋发难,对付主战派。因为赵志皋知道,一旦主战派成功把日军打退,那就证明他以和为主的策略是错的。那样的话,就证明他在大方向的错误,极有可能导致他的首辅位置不保,因此为了保证他的权势,赵志皋不得不对付朝中的主战派。丁应泰第一次来朝鲜乃是戊成正月,抵达朝鲜时,恰好蔚山之战结束不久,当时浙江游击陈寅,中军周升等将,在岛山之战中得罪杨镐,受到惩处,遂怀恨在心。于是,他们向丁应泰进谗言曰:“岛山之役,遗弃资粮器械无算,天兵死者甚众,以军中带来杂役及买卖人等顶补其缺,干没饷银,不分给,各营军马绝粮累月云。”丁应泰闻知此事,即想参劾杨镐,打击主战派,于是前往拜竭,杨镐并不知丁应泰心思,还把他当成朋友看待。当时,杨镐“出张阁老位所贻小帖示之,小帖中言岛山之战,经理功多,张欲为奥援,俾得褒宠云云。”这样,更让本就怀有敌意的丁应泰得了把柄,遂上疏弹劾杨镐,词连大学士张位。于是,大明朝廷里就这样掀起一个因党争而起的惊天大案,而且因为朝廷高层和边将的人事震动,极大干扰了明朝征倭之进程。同时,为了减轻和杨镐关系好的朝鲜国的说情效果,丁应泰之后又上一疏,把朝鲜也牵连进来。当时,丁应泰称他得到了一本朝鲜人写的书海东纪略,这本书实际上应为朝鲜申叔舟所著的海东诸国纪。因这书内容有些不妥,借着这书,丁应泰上书攻击朝鲜,说这本书充分暴露了朝鲜人的狼子野心,并列出朝鲜的三大罪过:其一,勾结日本人,企图恢复高丽旧土;其二,大书日本年号,小书明朝年号,奉日贬明;其三,妄称太祖,世祖等庙号,这是对大明的大不敬。当丁应泰弹劾的两份奏疏传来,自然引起了悍然大波。明朝方面,臣之中,在朝鲜的监军御史陈效当即上疏,指出“东事难欺,烦言难据”,其说:“抚臣杨镐负气任事,严急招尤,功次未分,怨谤渐起,失意奸将与被逐流客,游言丧败,都市如簧。而赞画主事丁应泰堕奸将高策之计,复以其身证之,恐烦言一布,士庶交疑,恩仇徒快群谗,国家反成戏居。乞专劾科臣公同总督熟察情形,备查功罪虚实,公私不辨自明矣。”武将里,总督邢玠也立即上疏辩言:“应泰以丧师酿乱,奏报不实。”而部将吴惟忠、茅国器、许国威等二十三员将领也一同上疏,为杨镐辩护,为他请功。他们称:“盖杨经理,先住辽阳道,即焦心力备,有征倭火器数万,搬运朝鲜。及任经理,邰住平壤时,值南原失守,福地剥肤,鲜士民扶老携幼,悲号夜遁,数百里不闻鸣吠,鲜之君臣,拟发宫眷,舣舟待逃。此何等景象,孰肯不爱死以磨虎牙也杨经理挺身跃马,二昼夜驰至王京,分发诸将,授以方略,遂有稷山、青山之接。既在鲜京,益修战具,裹储粮走险集,出前所制运火器,急攻蔚山。乃冲冒矢石、雨雪,为士卒先,倭人惮之,自是不敢复出。鲜人获衽疮痍,伊谁之力况当其时,南北异将,马步异用,若非杨经理推心一体调度,马以卫步,步以济马,则蔚山之役,必相猜忌,岂能使诸将,今无间宵”奏疏之中,这些有着不少曾经戚继光手下的浙兵将领,对杨镐的品行大加称颂,即使他们是南人,而杨镐是北人。405、陈情疏南北兵之争,在援朝之役里,也是明廷党争中,能够让功勋卓著杨镐撤职的主要因素。毕竟,若无浙江游击陈寅等将领向袁应泰进谗言,内外结合,给了丁应泰弹劾杨镐的理由,否则,任丁应泰再如何作为,没有致命的理由,也弹劾不了杨镐的。这种事情的发生,原因便是南兵和北兵争功所致杨镐是河南人,他本是明朝北方地主集团中的成员,对于军队,自然在地域上更与北方军队亲近。在加上杨镐早年立的军功,便是和北兵一起,故而对于北方将领李如梅等人,杨镐必然更为亲近,在论功方面,肯定有所偏袒。如此,对于南方将领,杨镐自然有一定程度的疏远,这一点,即使是事后为杨镐求情的浙兵大将吴惟忠等人,与杨镐的亲近程度也不如北方将领。这样自然引起南兵的不满,而杨镐在朝鲜之役里,被陈寅等南方将领弹劾的“鸣金而退”之事,便是南方将领不满杨镐的最好的证明。事实上,在朝鲜史料里,蔚山之战里,陈寅率兵冲入敌阵,斩首数百,连攻下两寨,将攻下第三寨时,杨镐见左协副总兵李如梅部队未到,恐陈寅独占战功,忽鸣金收兵,致功不成的这件事情,却是有另一番记载。那就是陈寅不是因为杨镐鸣金收兵才退兵的,而是他攻了两寨后,自己负伤,麾下兵马也损失严重,主动退兵的,而杨镐也是看出内城岛山城难攻,这才改变战略,鸣金收兵,使用围城战术的。不过,主将杨镐尚未命令收兵,陈寅等人却带领攻寨兵马退兵,自然要得杨镐惩处。正是因此,再加上平日里杨镐对于南方将领,确实不如北方将领友好,种种原因,致使陈寅等人向丁应泰进谗言,为的就是把杨镐这个偏向北方军队的指挥官撤职,以达到他们报复的目的。有明一代,地域之争,可谓是贯穿整个朝代,到了中后期,愈演愈烈,这一点无论是文化人还是军队,都是如此。甚至于,不只是南北之分,相邻的省,也是争斗不已,党争便是最明显的记忆。即便在朝鲜战场上,也能看到地域之争的深厚的影响力。正是明廷之中,首辅赵志皋和次辅张位的权利角逐,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政治斗争,南兵和北兵的争斗,三方结合,这才促使了杨镐被弹劾的事情,大到明廷要立即换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程度。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万历皇帝对于功勋卓著的杨镐和次辅张位的猜忌,这也是朝鲜国王连续为杨镐发陈情疏,万历皇帝都不采纳见证所有事情的当事国的建议,一意孤行的原因。为了救杨镐,朝鲜宣祖国王在陈情疏中,表达他那种吃惊的心情时说:“距始而疑,中简讶,终乃大骇,且惋且闷,如横舟巨海震风骇浪之中,篱师忽去,憋然以待死亡之无时也。”对于杨镐被弹劾,朝鲜上下实在是意想不到。他们对于杨镐到汉城以后的战功,深表称颂:稷山大捷,解汉城之围;蔚山之战,虽未收得全功,但也大大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深知杨镐熟知朝鲜事务,对于朝鲜战事,尽心尽力。而现在,正是杨镐部署全面抗倭战争,将收复失地,赶走倭寇之际,却受到明廷弹勃,并被撤职归国,确实出乎意外。陈情疏中,朝鲜宣祖对杨锦称颂备至,其曰:“伏见抚臣杨镐,自膺简命,锐意东事,与督臣邢玠、按臣陈效,协谋宣力,弹竭思虑。其一心讨贼,尽瘁图报,素所蓄积,而勇往直前,不避险艰,当机刃发,任怨敢为,最其长处也。且莅任辽道,经理多年,请委本国残败之状,痛惩棍徒科扰之弊,约己甚简,冰蘗自伤,束下甚严,秋毫不犯。至于樵烫,轮回标兵,而日供菜、粒,捐俸钱而取给,申明法禁,戒戢各营,驻过之地,民皆晏然。此则小邦三尺童子,亦所叹服。”而对于令蔚山大战功亏一篑的岛山之役,朝鲜宣祖,也是对杨镐的战功称赞有加。其曰:“岛山之役,杨镐以文职大官,擐甲上阵,暴露虎穴,过十二昼夜,一同提督及诸将,励气督战,焚烧内外寨栅,斩获千余级,清正穷戚一穴,渴馁几毙。是盖旷世之奇功,而不幸天雨急寒,士卒多伤,我势已疲,而贼援大集,固将有腹背受敌之患。杨镐与麻贵,密察事机,宣令左次,仍将遗下粮饷,尽行焚烧,挑选马军,身自为殿,贼不敢追蹑。即其事状,终始如此,令贼徒胆破,遇有小邦人扮作天兵貌样,则辄皆走避,不敢恣意樵采。是孰使之然哉若征剿实绩,则既有小邦跟随陪臣,又有领兵诸将,目见具悉,其进退先后、人马失亡、功罪查核,自有公论。天日在上,岂容虚诳”作为一国之君,通过这份陈情疏,朝鲜宣祖对于杨镐的人品战功皆称颂备致,同时,对丁应泰指责杨镐欺瞒隐漏,不以实闻,也不予认同。正是因此,在看到朝鲜方面为杨镐求情后,为了报复,丁应泰之后又上一疏,把朝鲜也牵连进来。丁应泰弹劾有三:其一,丁应泰称他得到了一本朝鲜人写的书海东纪略,而这本书实际上应为朝鲜申叔舟所著的海东诸国纪。因这书内容有些不妥,借着这书,丁应泰上书攻击朝鲜,说他因为听到辽民说朝鲜为了恢复辽河以东的“故土”,所以“诱倭入犯”,与倭寇合作。而他不经意得到的海东纪略一书,里面有关日本的内容,正是朝鲜“诱倭入犯”的证据。其二,朝鲜轻视中国,不尊明朝,书中有不遵明朝正朔,庙号僭称祖称宗,有违藩国礼仪。并且,朝鲜大书日本年号,小书明朝年号,奉日贬明,有不守本分,有犯上作乱之嫌。其三,丁应泰指责朝鲜国王昏庸无能,当今国王李“暴虐臣民,沈湎酒色”,并且与杨镐等明朝将领结党营私,“诱倭入犯,愚弄天朝”。这道弹劾奏疏传开,可谓是风波更甚,若非朝鲜方面知道丁应泰弹劾之意,否则说不得就让明与朝鲜的合作,出现决裂。406、御极二十六年,未见忠直如此人者。其实,丁应泰如此对待朝鲜,除了为了报复,也是为了反驳朝鲜,让他们帮不了杨镐求情。况且,丁应泰弹劾朝鲜的奏疏,除了弹劾朝鲜君臣,让他们自顾不暇以外,其实也是在弹劾支持杨镐的参加援朝之役的大明文武。因为丁应泰的奏疏说得明白,朝鲜与杨镐结合,欺骗皇帝朝廷,这明显戳,东征将士之专意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