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城一改再改,成为了一个老城套着新城,新城套着王城的尴尬城市。以至于,城门数量都是错误的。不说城门,连城墙都不直,作为卫公的子孙,公孙鞅每一次出城门都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恓惶。在城门收税的卫兵看到是一辆高头大马的华丽马车,一阵急飞狗跳的驱赶平民,不为贵人打赏几个,而是怕让贵人恼怒,记恨。“城防如蚁穴,长此以往,卫人以何为庇佑,卫国以何为庇佑”中二病患了的公孙鞅,在出城门不久之后,就开始大放厥词。这种话,在卫国朝堂内是红线,是底线,还是无法弥合的伤疤。谁也不敢轻易将这条伤疤揭开,让自己不痛快,让别人也不痛快,让国君也不痛快。二十郎当岁的公孙鞅还不懂得明哲保身在官场的重要性,面对一个让人束手无策的烂摊子,他着急了。可以说,公孙鞅已经开始操起了国君的心思。相反,边子白却心情大好的看着初夏的麦田,天公作美,晴空万里,微风拂面,麦浪沙沙,这时候的帝丘城外的景色是最让人迷恋的,他只是下意识的回答道:“魏国不是一直在保护卫国吗或许,这种保护能够延续几百年也说不定呢”魏国边子白得到的回答是一声带着蔑视的冷哼。卫国,魏国,别看读音上一样,根本分不出来。可魏国是什么身份,叛逆,乱臣贼子,和齐国的田氏是一路货色,眼里都是阿堵物的周王,虽说是被高利贷逼急的王。可毕竟还是王啊他的威仪呢他作为王的尊严呢三家分晋,不过也是近几年的事。可周威列王总不能给点小钱就认下赵、魏、韩三国拥有侯爵,承认其诸侯地位吧这三家的势力都是在晋国,一旦承认了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等于是告诉他们,你们瓜分晋国寡人认了。这种恶例一旦敞开,强大的世家一旦发展到了能够取代国君的实力,就可能化家为国,臣子再也没有效忠之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齐国的田氏就废除齐康公,进一步获得齐国的统治权,最终在齐康公死后,田氏也完成了化家为国的操作。可以说,没有三家分晋,田氏恐怕还没有敢犯天下众怒取代齐侯的胆量。当然,田氏的家主田和给周安王年年进贡,周安王对田氏还是很感激的,在一群白眼狼圈子里混,总算遇到个良心好一点的了,能不让他欢喜吗可以说,这两件事的发生给所有野心勃勃之辈都展开了一条捷径,通往一国国主的捷径。恐怕很多年后卫国的一个商人吕不韦也是存着这样的心思资助了秦国公孙异人。面对这样的一个卫国,公孙鞅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脸色,甩着长袂,手中鞭子在空中抽出一道虚影大吼道:“魏国,虎狼之都,怎么会有好心”没有避震的车轱辘,欢快的在坑洼的道路上跳跃着,屁股却颠地快要碎成八瓣了,边子白早就没有俯瞰黄澄澄麦浪的闲情雅致,死死包住车把哀求道:“公孙兄,还请手下留情,小弟实在受不住如此颠簸。”公孙鞅兴趣缺缺,他这个年纪是张狂的年纪,对于宝马豪车有种超乎本身价值的爱好。他更喜欢风,追逐风的那种感觉:“贤弟,你也太稳了一些吧”看着边子白如同生死一线的表现,公孙鞅兴致大失。“公孙兄,还是说一下我的事吧。我们出城不就是说南家的事吗难道你忘记了。”边子白可怜兮兮的看着公孙鞅。他真的消受不起这个年代的跑马驰车的感觉,反而是遭罪,感觉自己就像是个面口袋,里面装地都是土豆。大的往下沉,小的往上跳,豪气的感觉没有,但脑仁都快跳出来了却是真实的感受。“南家啊”公孙鞅一手拉住缰绳,随后意味深长的拉长了音调,有故意卖关子之嫌:“这家人已经投靠了公子罃。公子罃边子白有点想不起来,这个公子是何来历他在卫国的这些天,对于卫国的政权还是有所了解的,卫国公子里,公子训的名声最显。同时还有公子恒也有不错的声望,另外就是到处招惹是非喜欢武事的公子歧,可公子罃是何来历,他还真的没有听说过。可要是没来历,偌大的南氏可不会投靠这个不起眼的公子。公子,也是诸侯国公之子,可以说是国君的继承人。一个毫不起眼的公子,怎么可能获得卫国数一数二家族的效忠本来就很不合理,那么很可能这个公子罃并非是卫国公子。“不是卫国公子”边子白自言自语,他也没有试着问,而是自己猜测。南氏家族的最大生意就是奴隶,而从魏国来的尤其多,那么这个公子罃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是魏国公子他堂堂大国的公子为什么会让南氏来交好我”“交好”公孙鞅忍不住讥讽:“你也太高看你的身份了,我敢保证公子罃根本就不会知道你这么一个人,一切都是南氏所作所为。”“不可能啊我又帮不上什么忙。明白人都知道,我是要在卫国当官了,卫公礼贤下士,我辈岂能是薄幸寡义之人。”边子白说话滴水不漏,还假模假式的虚空抱拳,仿佛他真的要给卫慎公卖命似的。仅看公孙鞅脸上的表情,就能知道,他不相信:“得了吧,这话你还是觐见主君的时候说吧”说完他叹了一口气,沮丧道:“卫国的舞台太小,鞅虽不知贤弟的志向在哪里。可眼下的卫国确实没有办法实现贤弟的志向,就和你说过的那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卫国这片洼地,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公孙兄要离开卫国”“我怎么这么可能离开卫国毕竟我还是公族,离开了卫国,什么都不是了。”公孙鞅叹气道:“我的意思是,子白贤弟大才,辅佐卫国都是下策,更何况去投靠南氏南氏资助贤弟,多半是觉得贤弟有才干。推荐给公子罃。只要贤弟在魏国获得重用,南氏必然会被公子罃更加看重。”对于公孙鞅离开卫国,边子白是很清楚的,历史上这家伙应该先去了魏国,然后再去秦国。帮助秦孝公嬴渠梁变法成功,一举击败魏国,奠定了秦国的霸业,结局和魏国另外一个名人吴起差不多,得罪了秦国的大部分权贵,最后被杀。要是边子白的代入是一个神棍,那么他会掐着手指头告诉公孙鞅:“仁兄贵不可言,却不能善终。恐有死无全尸之祸。”就算公孙鞅武力值偏弱,遇到这样咒骂自己不得好死的神棍,他的武力值也会暴涨,然后将边子白按在地上摩擦到怀疑人生。好在,他们是朋友,至少表面上是。两人的关系多少有点互相欣赏,站在边子白的立场上,他觉得自己高攀了。公孙鞅的好意再简单不过,边子白对名人多少有点敬畏。王诩这种一开始不知道名头,胡乱得罪,之后知道对方来历,却无法挽回的不算。至于南氏,边子白不是看不起对方,想要让他投靠,估计没那么简单:“公孙兄多虑了,南氏购买的奴隶,我是按照高于市价给的。至于这辆车,南氏昨日送来之后,我回礼了。”对于边子白的反应,公孙鞅是深感佩服的,但边子白捞钱的速度,恐怕也会让他心惊胆战。毕竟南氏送来的这辆马车,仅两匹没有杂色的枣红马就价值不菲,起码五金不止。加上一辆装饰豪华的车的价值,对于普通的士大夫都是很靡费的开销了。可边子白在卫国官场才扑腾了十来天都不到,就已经能够送出和一辆豪华马车等价的回礼,这捞钱的速度,也是没准了。第043章 酒囊饭袋公子罃魏侯是个博爱的人,他对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很喜欢,这导致了魏国后来很大的隐患。不过这是以后的事,眼下公子罃正在积蓄力量,投效他的将领在河西征战,他希望凭借功劳能够让他父亲做出决定。一个野心勃勃的公子,如果投靠他可能有从龙之功这些有用吗对很多政客来说,这样的投机收获很大,也是最为理想的效忠人选。虽说失败之后的后果多半是死无葬身之地,可万一要是成功了呢可这些对边子白来说都没用。他是一个靠着点亮科技树就能在战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横着走的妖孽。根本就不需要冒险就能获得的地位,金钱和权势,凭什么让他去用命博这不合理,也不是一个聪明人该做出的选择。忽视魏国公子才是他最好的选择。就算是公子罃真的当上了魏侯,到时候只要见识到了边子白的才能,他还得捏着鼻子降贵纡尊来请求边子白能够在魏国出仕,辅佐他成就王霸之业。这是任何一个当权者都会做出选择的决定。求才若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事实上,边子白要是做的更过分一点的话,应该表现出对公子缓的不屑,甚至痛骂几句,才符合他的人设。毕竟,野马难驯,可野马也出良驹,这是不争的事实。真要是傻乎乎的见到权贵就投靠,边子白就算是满腹经纶,学贯东西,也不会引起当权者的重视。至于南氏一个在卫国吃里扒外的士大夫家族,公子罃身边的白手套,对边子白来说一点威胁都没有。让他死去吧公孙鞅的提醒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让他既庆幸又失落。庆幸的是,边子白要比他想象的要聪明,或者说奸猾的多,处于朋友,他似乎看到了边子白能够在任何一个诸侯国混到风生水起;失落就不用说了,源于自己的判断太差,还应征了老师王诩的不屑。在王诩看来,小狐狸是不需要告诫的。那个混蛋小子远比他估计要油滑的多,计谋这种东西,表面上看是智慧的产物,可实际上光有智慧是没有用的,还需要一颗谨慎的心脏。提防任何人,防范任何人,才是一个资深政客该有的生存之道。关于这一点,他在自己的老朋友吴起的身上体会深刻。吴起就是一个表面上沉寂在权利,欲望,甚至美色的卑鄙家伙。可是他却有一颗时刻都行走在悬崖边上的心。另外,他连对自己都能下得去死手的人,这样的政客,只要获得国君的信任,就能在政坛上大放异彩。换一句话说,中人之姿的人,只要做事足够谨慎,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王诩是资深老政客,他是混迹在诸侯争霸阶层的顶级智囊性人才,作为一个卫人,却对卫国这潭浅水毫无兴趣。谁让他的弟子公孙鞅对卫国还抱有希望呢更让他郁闷的是,公孙鞅这个傻蛋竟然一点都没有学到他身上的优点,却一个劲的奔着道德君子的路数而去。王诩在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利用边子白这只小狐狸,作为公孙鞅的磨刀石,期望他的这傻徒弟有所改变至于他离开帝丘的原因,说是访客,其实去找徒弟了。和公孙鞅这样固执的家伙呆在一起,王诩虽说是当师傅的,他也怕自己的智商被他的这个弟子拉低了。尤其是最近,他想要和人动手的念头也来越多,以前他只要略施小计,就能阴死对方,人一旦冲动了,说明脑子就不够用了。现如今他一门心思想要动手,足以引起他的重视。他知道,一旦自己动不动就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他的才华正在离他远去。一个智者最怕什么恐怕最大的威胁就是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王诩正是感受到这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威胁,才想起了找子弟的念头。至于他期望的,弟子如云的场面根本就没有到来。死乞白赖要跟他求学的白圭,是看中的自己的女儿,王诩平日里看着这蠢货,就想要一棍子打死他。公孙鞅就不说了,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帝丘城内公卿家族都有家学,没有人打算跟着他这个在卫公面前说句话都不顶用的糟老头子厮混。就算有人知道王诩可能继承了吴起的兵法,可卫人本来就不尚武,对于兵法的兴趣寥寥。再说了,吴起有兵法吗随都知道吴起是一个学了一身儒术的流氓,他先是去了鲁国拜师在曾子的儿子曾申门下,学习儒学。因为孝道的问题,被曾申不喜。之后又去了魏国,拜在子夏的门下求学。试问,孔门倡导的仁义之师,在道德制高点上嘴炮无敌的思想下,怎么就冒出了一个兵法大家所以,吴起的兵法很可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所以,很多人对吴起是否写过兵法,持有怀疑的态度。再说王诩,一直给人是一种老好人的形象。一生仕途似乎都没有参加过战争,恐怕吴起兵法是子虚乌有的存在。没有了兵法,那么求学王诩学什么呢很憋屈啊他好像什么都会一点,什么学问都没有发扬光大的机会。加上王诩选弟子极为苛刻,让他忽然发现,自己继续在帝丘城傻等,有绝学断绝的风险。这让他情何以堪于是,拜师者寥寥,无一不是他判定的蠢材,自然也没有资格成为他的门生。王诩错误的估计了他在士大夫子弟面前的名气,不是说一点都没有,但要说不远千里投入他门下,他想多了。外出寻找弟子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王诩一口老血憋在胸口,站在云梦山巅憋屈到让他怒目不已的程度:“老子可是当过楚国上卿的啊为什么找个看得顺眼的弟子这么难”他可不知道自己的傻徒弟还在帝丘城内傻呼呼地为自己的才学不足而担忧,公孙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