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战国之名士崛起>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6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66(1 / 1)

d恕,最好直接仍在殿外的大鼎里头,架上火煮了,这才解恨。可谁让兴康嗅到了危险,竟然不知所踪。这让仲叔牙有种沉冤昭雪,仇人却逍遥法外的憋屈。心头的恨意竟然无法消除,咬着牙问抓捕兴康的殿前武士:“他家人也跑了”“这应该没有。”别说武士了,大臣们也很费解啊可仇人跑了,家里人不就留下了吗干脆,报仇没指望,就让兴康的家里人承担。很多人都想到仲叔牙的心思,不满之声传来:“祸不及家人,兴康虽说可能对你犯下罪行,且不可饶恕。但是他的家人可没有对你犯罪,你这样做,岂非君子所为”“小臣数年来以泪度日,以血洗面,可不就是为了这一日的到来。”仲叔牙嘶哑的哀嚎着,没有哭声,却让人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悲切,还有恨意。似乎兴康在他面前,他能将对方生吞一般,“如今仇人不见,心头恨意难消。小臣闻以为夫子之道,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还请衮衮诸公告诉小臣,小臣该这么做”“祸不及家人,卫国以礼仪传国,此事断无可能。”公叔旦开口,不仅是他,大殿上的不少大夫都觉得仲叔牙心胸狭隘,过于歹毒。但开口的也就只有少数几个人有这底气,公叔旦就是其中之一,他并非是地位超人,更多的是因为公叔家族没落了,连政治盟友都相继离去,只能靠自己苦苦支撑。于是朝堂上有发声的机会,他从来不会错过。“上大夫,小臣位卑言轻,但绝不接受从轻发落的判决。”仲叔牙也是豁出去了,他一个最不起眼的士官,竟然敢用道德去绑架在朝堂上的公卿大夫,胆子着实不小,子思没有开口。执掌礼仪宗室和贵族的宗伯南丰却没办法躲避,开口道:“要不赔金如何以杀人罪抵。”仲叔牙咬着牙道:“听说兴康有个女儿,年十五”“荒唐”“荒谬”“成何体统”就算仲叔牙心头有万分的委屈,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都是要脸的,绝对不会允许仲叔牙的要求。还没等他将自己报复的手段说出来,就被多位大夫呵斥。虽说朝堂上没有统一的意见,就算是担任主审的渠义,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罚金。刑不上士大夫,那是因为兴康所做之事还没有到天怒人怨的地步。罚金,甚至是重罚,才是解决的最好办法。当然,兴康在卫国的仕途也将终止。金也就是铜,和钱是一个意思。战国时期金并不一定是指黄金,更多的是指铜,尤其以青铜为主。只有特定的如:金饼,之类的才会是黄金。卫公的法律,杀人,普通国人只能以死相抵。而贵族杀人,只要对方不是贵族,在获得对方家庭成员原谅的同时,用被杀者体重等同的金赔偿既可。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万钱足矣。加上杀人犯法,需要缴纳给宗伯府免罪金等,最多十万钱,基本上罪责都能洗清。眼瞅着兴康是一时半会儿到不了案。他要是机灵一点,三四天前就拔腿跑了的话,估计这会儿功夫已经走出卫国的边界,进入其他国家了。卫国的律法对他已经失去了作用。卫公也对他无可奈何。案情回到边子白的身上才是正事。可太子姬训有种摇摇欲坠的恍惚,就连丁祇也觉得似乎应该提醒一下卫公。“君上”卫公早就观察到了太子的异样,他没有多想。兴康是什么人他很快就会从丁祇口中获得,谁的手下,给谁卖命,最终获得对整个事件的判断。卫公招手让阉人将太子送回太子宫,姬训这时候才惊醒过来,想要坚持,却怕引起卫公的怀疑,只能叩谢告退:“君父,儿臣不孝”帝王之家,当儿子的想要孝顺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卫公宽慰道:“身体不适就让医师去诊断一下。丁祇,传令让寡人宫中的医师去太子宫给太子诊断。”“君父,儿臣没病。”太子跪倒在地上,后背完全被汗水浸透了,内心的恐惧被一点点的放大,甚至有种大限将至的绝望,让他压抑的喘不过气来。在阉人的搀扶下,太子训离开了议政殿。而渠义继续对边子白案最后一个重要证人的审问工作。“仲叔牙,据你妻子说你给边子白送礼,不仅倾其所有,还将自己妻子的嫁妆中最为珍贵的绸缎都送给了边子白。而且小礼不断,三五天就送一次,难道就仅仅是边子白对你的同情能解释的吗”仲叔牙抬头看着渠义,执拗道:“小臣活着,不过是想着有朝一日可以一雪前耻,学士不以小臣身份卑微一视同仁,才觉得学士亲近。小臣的妻子不过是妇人之见,还请大夫不要相信。”仲叔牙俯身在地,而渠义却脚步缓慢的在其周围踱步,每一步都异常沉重,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人的心头,给人以震慑。突然,他开口:“你是否偷听了君上和内宰的谈话,知晓了边子白将要出仕,故意给结交贿赂”仲叔牙是个军人,卫人军队血性不足,至少敢作敢当还是有的,“少正大人,小臣不知。”“可有佐证”渠义问。仲叔牙摇头道:“没有。”随即又开口解释道:“诸大夫多虑了,小臣承认第一次送礼是想要请边学士帮忙,将小臣身上的惨事告知卫公。可是被边学士拒绝了。边学士虽收下了小臣的礼物,但也有了回礼,因为太过贵重,小臣心里过不去,只能尽绵薄之力想着小臣还有一点打猎的能力,才有了之后送猎物给边学士,以解小臣的愧疚之心。”“可有证人,可有证物”执政府对仲叔牙的调查是家徒四壁,能抵押典卖的都让他换成了金饼和绸缎,送到了边子白家中。用一句话来形容简直就是:破釜沉船,孤注一掷。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让他典卖和送人了,仲叔牙还敢说边子白回礼了,这让渠义心头厌恶不已,爱屋及乌,他甚至对边子白也产生了浓厚的厌恶之情。语气顿时冷冽的如同冬日的寒风,让人有种不寒而栗,“还敢狡辩,是否要老夫请示君上,降下大刑,才肯招”“小臣句句实言,不曾有半句谎言。”仲叔牙求饶不止,“边学士的回礼不是财货,更不是食用之物,而是半卷书,小臣通读之下惊为天赐。对学士的厚爱只有感激之情,还请少正大人明察。”“半卷书”少正渠义怀疑道。知识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甚至外界传言吴子四卷更是传国之宝。一座城邑的价值来换取,恐怕也是值得的。很多大家族都是用一卷书,或者一部书作为家族学术的传承,一代代的兴旺都和家学无法分割。“是否携带”渠义脸色稍霁,有种错怪了边子白的不忍。他也被边子白的大手笔给镇住了,败家子啊太败家了仲叔牙从衣服的夹层里摸出一卷很小的简牍简是指竹简,牍是指木牍,因为材质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摊开之后也不大,就三十来片木牍串成的书卷,而且木头片是新的,墨迹也是新的,顿时心中大打折扣。尤其是看到书名,更是闻所未闻。执政府的少正,不敢说博古通今,但是博览全书的资格还是有的。卫国府库中的典籍也不少,渠义也是见多识广的人。从书名判断,这应该是一篇文章,不成书,仅仅是一篇文章。价值就大大降低了。再说上面的字让渠义很不以为然,太丑了。要是边子白在边上,肯定心里不服啊他的大篆是写的不怎么样,可问题是他才学了几天比划不少,字能认出来就已经不错了。眼神在布帛上浏览了一会儿,八字一句,四字断章,文字很简单,也很简洁。明明是很简单的文字,却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短短几句话,就让他心头激荡不已,恐怕渠义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竟然跟着看过的字诵读了起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第101章 一篇雄文耀古今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就算是准备故意给子思难堪的大宗伯南丰,在听到了两句千字文之后,顿时有种难言的激荡,撞击着胸膛,仿佛要跟着大声念诵的激动。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突然生硬戛然而止,少正渠义有种嗓子眼被堵住似的难受。有种美味吃到一半,突然被噎着了似的。一篇好文章,是拥有让千万人感同身受的激荡和悠扬。千字文,自从南北朝时期出自周兴嗣之手,传颂一千多年,甚至在现代社会,都拥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地位。绝不会因为这是幼童启蒙之物而被看轻。历史上多少文豪大儒以书法形式誊写千字文流传千年。最出名的恐怕就是白居易,宋徽宗,还有元朝的赵孟頫的千字文长卷。在宋元之后,幼童启蒙有三本神书,一曰:三字经;一曰:百家姓;一曰:千字文。就文字的优美,文章的磅礴来说,只有千字文有这份荣耀。三字经和百家姓相比之下,黯然失色。就算是成年士子,时常念诵千字文都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大殿之上,沉迷在雄文之中的卫国士大夫们,渐渐跟随者渠义的声调,摇头晃脑地转悠起来,如同沐浴在阳光下的花草,舒展着身躯,晃动着嫩芽。可随着渠义声音的停止,一个个沉醉在美梦中被唤醒,扰人清梦的怒气顿时浮现在脸上。公叔旦更是瞪眼道:“渠义,还不快念下去”渠义也想啊,可他看了一眼简牍上的文字,无奈道:“下面没有了。”“没有了”公叔旦也不管别人,跳起来冲到了渠义的面前,一把抢走了简牍,先是翻看简牍正反两面,确然没有文字遗漏。看着简牍上如同蚂蚁爬似的大篆,抬眼撇了一眼渠义,“字太丑了。”渠义憋屈不已,心说:这字又不是他写的,是边子白的杰作好不好,和他有何相干。拿出这本书作为回礼,主要是边子白觉得自己会的古文在这个时代没有多大的用处。就连启蒙的读物之中,百家姓明显是背诵编撰的,赵钱孙李也就赵家王朝的时候敢这么写。要是唐朝的时候有人敢这么写,百家姓的作者指不定就要法办了。三字经就更不妥当了,大部分故事都是汉、唐时期的故事。在战国可都没有发生过,说出来肯定要贻笑大方了。想来想去,送书又体面,又有格调。尤其是在卫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孔子曾经就在卫国住过十多年,而且孔子的孙子孔伋也在卫国住过几十年。可以说,卫国是儒家思想最初发展的大本营。尤其是孔门弟子之中很多人都是卫人,比如说子路,子贡等人。千字文包括的内容虽说和儒家思想有一点的区别,天文、地理、农业、技艺都有,加上毕竟是儒家思想被定位主流时期的作品,拥有着很浓重的忠孝礼仪思潮。是一本能够给人竖三观的启蒙读物。而战国早期的文字,秉承春秋时代的读物特征,能简单,就简单,过于朴实。就论语而论,缺乏堆砌之美。就算是读诗经给人的感受也是朴素中见真情。可千字文恰恰不同,这篇文章很短,通篇也就一千个字。句子很容易理解,说简单点就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可简单中却给人一种不简单的味道,这才是在场的士大夫如痴如醉的最大原因。“上大夫”公叔旦从渠义手中抢走了千字文上卷之后,就没打算还给渠义,反而紧紧地攥在手中,眼珠子上下打量着仲叔牙。别看他们字眼中都有一个叔,可不是亲戚。公叔旦也是卫国公族,只不过他这一脉不如南氏显贵。底蕴是不缺的,自然眼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打量了一会儿,仲叔牙被看的有点心底发毛,这才小声的喊了一声公叔旦的爵位。后者意味深长的幽幽道:“嗯,仲叔牙。”“小臣在。”“本大夫问你,这千字文为何只有四五百字”四字半阙,八字一句。手中的简牍中有多少字很容易数清楚。仲叔牙道:“是半卷啊”“另外半卷呢”公叔旦紧追着问。仲叔牙有点恍惚,“另外半卷自然是在边学士手中。他给我的时候就只有半卷,对了,送书的是一个叫白圭的门客。他好像说过,得空的时候再将下卷誊写之后给我,让我耐心等待。”“那么另外半卷不久之后你也能得到”公叔旦心里越来越有底了,他对千字文的喜爱完全流露在表情之中。心里暗自下决心,势在必得。“边学士笃信至诚不会失信于我的。”仲叔牙本来就非常信服边子白,至少全天下只有边子白才让他有大仇得报的希望。公叔旦摩挲着简牍,心头是越来越喜欢,“我公叔家有尚书二十八卷,与你一半,换此文可否”公叔旦的想法立刻引起了公愤,这老家伙是要将此等美文占为己有。顿时引起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