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至外交上的帮助。请魏国人帮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至少军械粮草都要准备妥当吧这还是其次,更多的是国内的大夫封地被抢之后会触发一系列的问题。补偿,是不现实的。可是不给一个说法,这些曾经不弱的士大夫恐怕就要离心离德了。等到他们来到卫公的寝宫之后,发现大司马公叔旦也在,作为老臣子,还是那种倚老卖老,没多大本事的老臣子,公叔旦平日里或许会逞强,但是面对赵军可能在半年之后的交战,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卫公问:“三军可妥”公叔旦答道:“上中下三军齐整,但缺乏百战雄兵,谁可为将”气地南丰差点跳起来破口大骂,你丫才是大司马,竟然无耻到这个程度,说什么没有将领可以带领卫国的军队,还要你这个大司马有何用就连卫公的脸色也不太好看,他发现自己的和平战略给卫国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没错,减少了军队的供养之后,国人承担的劳役和赋税都大大降低。但随之而来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军队真成了泥捏的一般,不堪一用。卫公姬颓干脆不去看公叔旦了,扭头询问子思:“可否让魏侯出力,以解燃眉之急”“战事未起,防患于未然只能以本国之力御敌。子虚乌有之事,说了赵人也会否认,一点用都没有。”子思也觉得卫公问这个问题小儿科了,双手一摊道:“总不能让魏军直接进驻本国城邑吧”这种事卫公即便答应了,地下的封君也不会答应。不说别人了,就连在场的南丰脸色都很难看,很可能这次赵军要进攻的方向是他的家族封地戚邑,一旦魏国的军队进驻了戚邑,那么戚邑还会属于卫国的吗南氏在戚邑说的话还能算数吗是,没错。南氏和魏国走的很近,但目的却不是成为魏国的臣子,背叛卫国。再说了,他和他的家族在卫国是公族,可是到了魏国呢谁在乎他是什么灵公后裔的身份,估计到时候连正眼都没有人会看他。要知道,戚邑在献公时期被晋国吞并过,要不是晋国内部自顾不暇,说不定卫国连拿回戚邑的机会都没有。国土至少要少三分之一自多。卫国大城三个,中等城池四五个,小城邑倒是很多,但都规模不大。而三个大城邑之中,朝歌规模最大,但仅靠魏国,不适合立都;戚邑最富有,有河水航运之利,加上是帝丘北方的最大门户,是卫国重中之重的重镇,说什么也不能丢掉。公叔旦愁眉道:“要打一场自然容易,可刚才听内宰说,对方很可能是庞爰。”“此人是谁”南丰的视线一直在国内,后者自己家的封地里,很少会去关系周围诸侯国的武将。而庞爰此人崛起时间太短,还不至于天下皆知的地步。他自然不会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但国相子思却连连变色,吃惊道:“此事当真”公叔旦点头道:“谁说不是,这家伙好好的在北边呆着,没想到让赵侯调到了邯郸附近。搜遍大司马府,恐怕也没有人能对付得了他啊”南丰心头暗暗恼怒,公叔旦这家伙简直就是涨别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总觉得自己不如赵军的将领,真要是如此不堪,还要你这个大司马干什么卫公一连多次听到了庞爰这个人的名字,被勾起了好奇心。但他根本就不想去搭理公叔旦,转而问国相子思:“此人可有过人之处”子思沉吟了一会儿,开口道:“此人原本是赵国北方一军将领,之前赵国进犯燕国,庞爰统帅赵军偏师以一军之力大败燕军于易水,破武阳,沿途攻城拔寨,无人能挡。”庞爰率领彪悍的赵军大破燕军,这不算什么大事。本来燕军就不强,在中原诸侯眼中没有多少存在感。可偏偏庞爰率领的军队在赵军之中并不算强,只能是作为地方守备军队使用的边军。能够打败燕国,已经出人意外了。而且燕国还是一个倒霉蛋,进入战国的燕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之中,经历了差点两次被灭国的大危机。一次是赵军的进犯,但是最终燕侯认怂,赵国也觉得燕国没有多少油水,人口也不多,就不再打下去了。但说来说去,是燕赵双方在边境的摩擦不断升级造成的,战争不过是解决矛盾的最后办法而已。另外一次就是齐国了,这次绝对是无妄之灾。齐侯看不顺眼燕国燕侯气地没处伸冤,他招谁惹谁了,被强大的齐侯盯上。而这一次,比燕赵之战更加危急,齐国的军队直接打到了燕国的国都,凭借一举围住了燕国的国都。要不是燕国地处北方,冬季不适合作战围困,齐国大军退去。说不定,燕国就此灭亡了。这也是燕齐之仇的根源,也是后来燕王拜将乐毅,联合五国联军,差点灭掉齐国的原因。但燕国再不济,也比卫国要强吧卫公大惊失色道:“这可如何是好”公叔旦很不合时宜的开口道:“恐怕只能固守,南氏善守,或许拖个半年,赵军也就退了。好在魏国就算是在河西和秦军连年大战,但魏国并不愿意看到赵国做大,必然会阻止其扩张。”南卓再也忍不住了,跳起来破口大骂道:“戚邑承担了卫国三成赋税,你的干禄之中的米粮皆产自戚邑,一旦赵军进犯,你就让我南氏固守,眼睁睁的看着我等流血,而你却躲在帝丘,要你这大司马有何用”“堂堂一国大司马,却不思报效君恩,却整人尸位素餐,害人害己。”别看南氏善守这话连南卓自己都自嘲过,可自己家有多少本事,南丰还不清楚吗就算是将南氏所有人的血都流干,恐怕面对赵国名将庞爰,也奈何不了啊公叔旦被同是卿大夫的南丰训斥的面红耳赤,但也无可奈何,无奈至极,干脆破罐子破摔,腆着脸问:“老夫也相上阵斩杀赵狗,可你看老夫要是带兵出征,你觉得有用吗”公叔旦抱怨的话,惹的君臣一阵无语。要是这老家伙出征的话,恐怕卫国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都要葬送在他手里了。别看公叔旦是大司马,这家伙是个脾气暴躁的文官啊当年要不是每人愿意当大司马,也不会轮上他出任卫国的大司马。第176章 苟变拜将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卫国有良将吗恐怕算起来还真有,但基本上本土卫将在卫国都没有出头之日,不得不选择出走其他诸侯,才能获得扬名天下的机会。战国时期国家观念并不重。甚至诸侯之间的关系也和后世的欧洲差不多,诸侯公族往来通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已经淡化了因为地域而造成的隔阂。之所以眼下的局势到处都是剑拔弩张,多半是因为小诸侯都被吞并之后,几家独大的结果。眼下的卫国,顶级人才已经留不住,普通人才没有出头之日,公族还有本土派互相又不信任,加上内部人才的凋零,才导致了眼下的局面发生,要打仗了,没有领兵的将领。倒不是完全没有,只是靠谱的没有。在卫公的寝宫之内,这场卫国最为高级的会议一度陷入了僵持。主要的原因就是,执掌卫国军队的公叔旦毫无作为的和稀泥,加上本土势力代表的子思也不是强势人物,而封地一直遭受赵国威胁的南氏长久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主和派心烦不已的姬颓揉着脑门,心说:寡人都这么大的年纪了,还不给人清净,可恨。可他也知道,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盯着他看着,等着他做出最后的决定呢不得已,他开口说了一个算是有一定建设性的决定:“此事不适合朝堂商议。”“不商议,如何获得对策”公叔旦早就不想当大司马了,禁军听命于卫公,上军和下军都有公室卿大夫统领,他这个大司马完全成了一个没有多少话语权,管着后勤军械,还有养马的官僚,颇为无趣。当然,就算是把军队让给他指挥,恐怕他会更烦。所以,在场众人之中,公叔旦是仅次于南氏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赵军办法的人。而安排一个统军将领,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重中之重。他也知道集思广益的好处,朝堂之上如果能够统一意见,将倾国之力凝聚成一股绳的好处。但是他害怕一个更加荒唐的结果,这才不敢将真相宣布出去。卫公惆怅道:“眼下知晓此时的人不多,就算以后多了,只要执政府,也就是国相没有亲自承认,谁也只能将赵国的狼子野心当成谣言。可万一要是寡人点头承认了赵国的阴谋,国中大夫有多少要为赵国奔走矣”卫公姬颓也是忧心不已。说了,国内的士大夫要投降,他拦不住,也拦不了;可要是不说,到时候战争发动之后,封地在赵卫边境的士大夫多半要不满。可相比投降者无数的场面,卫公还是觉得装不知道更好。为此,他甚至在商讨对策的过程之中,连太子都没有招来。目的就是拦截消息,毕竟太子作为储君,在很多场合能够真实代表卫公态度。公子训真要在不合适的场合说多说几句,这已经和卫公亲口承认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在卫国执政就是如此艰难,子思仰头看着大殿的房梁,心里空荡荡的,别的诸侯国恐怕是担心机密知道的人了,会泄露出去,从而最终影响制定的计划。可卫国不一样,主要是担心敌人太强大,侵略的决心很大,被泄露之后会引起投降派的主动投靠。当然卫国境内最大的投降派是卫公,底下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士大夫也好,卿大夫也罢,都眼巴巴的盯着卫公的决定,并且坚定不移的跟随卫公的英明决定。也不排除有喂不饱的白眼狼,非要和卫国主流贵族过不去的存在,但不多。可架不住,这些人都在卫国的北方。都是被赵军打怕了的本土小贵族。反抗赵军,别想了,根本就打不过。可要是跟着国君投降魏国或者齐国,有句话怎么说的:“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倒霉的还是在边境的士大夫们。当然,第一个投降的贵族肯定要被鄙视的,软蛋。就算是在软蛋遍地的卫国,也同样要被鄙视。但随后发生的事恐怕真没有人拦得住了。有心投降的人会出现一种盲从心理,第一个投降者是耻辱的,反倒是第二个投降者的耻辱感会减少很多。以至于,等到投降的人多了之后,会有种弃暗投明的心心相惜。最后投降的人多了之后,国君发现计划没用了。是逃去魏国是逃到齐国才是卫国的主旋律。没有第三种选择,至少对于卫人来说,他们习惯于二选一,比喜欢多选。一般来说,卫国最常见的战争模式就是,敌国军队一眼望看不到头,然后主将或者封君登高望远之后慌得一逼,傻乎乎的带着所有的家当逃到了城邑之中。这时候投降,连带路党的好处都捞不着,不仅捞不着,还有可能所有的家当都要被充公不仅家族数百年积累的宝物要被抢走,连带着家族的府库也会被如同蝗虫一样多的军队啃食殆尽。这绝对不能忍。利益为先,保命其次,是不是觉得卫国的贵族有种商人的独特潜质这也是为什么卫国被称为商业之国的原因,每一个卫人都有成为商人的潜质和商人性格。但同时,因为眼界不够,有远见的大商人不多。别以为出一个吕不韦就真的能说明卫人经商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了。可实际上,卫国的商人规模很大,但顶级商人根本就没办法和其他诸侯国的顶级商人比拟,最大的原因就是背后没有足够强硬的后台。同时限制卫国商人最大的困扰就是,没办法将财富换取更有用的权势,失去了商人到政客的转变机会。毕竟,能够成为端木家族的人可不多,子贡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商业天赋很好,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天下知名的名士,要不是他身份是卫人,如果是齐人、晋人,他的成就肯定会更高。商人需要后台。这个后台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顶级的大贵族。在卫公宣布要保密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老臣子们看他的眼神怪怪的,这让他心头有些不满,看寡人干什么难不成,以前战事不利,最后认怂,都是寡人的错不成公叔旦纠结了一阵,他发现私下的迷议都快要结束了,可是将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于是开口道:“君上,此战将领不知有何打算”“这个嘛”卫公有点为难,看向了南丰。往日在朝堂上的炫子狂魔大宗伯,此时被姬颓的目光盯住,慌得一逼。他哪里有什么作战经验可是作为卫国上将统帅,同时也是卫国抵御北方强敌赵国的第一人,似乎满朝文武除了他,真没有人可以取代。“君上,往常都是守城。可您也知道,戚邑近水,赵军几乎从来不会攻打到戚邑附近,臣弟羞愧,没有和赵军对战的经验。”南丰说的是事实,按照各国的军制,分成募兵制和仆从制,前者是国家出钱出来粮,供养士兵和军官,作为常设军存在。而后者就简单多了,各地的封君都有私兵,士大夫也有仆从,在国家征战的时候,这些士大夫也好,封君也罢,都将相应国君的命令带着自己封地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