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战国之名士崛起>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2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211(1 / 1)

d体的功效。其中暗合阴阳五行之道,能够滋阳润阴,乃我道门不传秘法。至于效果,初学者很容易找到法门,但是想要精进却不容易。”列御寇解释了一阵,随即想起在王诩家里,老朋友王诩神神叨叨的说,自己的女婿似乎有能力解决郑国被灭国的麻烦。想来现在回去应该能够碰到准女婿,可以试着去闻一闻。但是列御寇却并不抱任何希望。毕竟国无大事,唯祭祀和战争二者矣。一个小小的中大夫,或许在普通人眼中,是高高在上的神灵一般的存在,可是在处理战争的问题上,就算是国君也需要慎之又慎。正所谓:立不可怒而兴兵,将不可愠而致战。战争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国君君权的稳固,毕竟诸侯之中并非每一个诸侯都像魏国似的。拥有超越其他诸侯一大截的军力和后勤能力。站在列御寇的立场,他是不太相信边子白能够帮忙解决郑国存亡危机的,毕竟连列御寇都不看好这次郑国能不能挺过去。连普通诸侯的国君都办不到的事,难道边子白一个臣子就能做到于是列御寇在孟轲这里套话,可惜孟轲知道的也不多,倒是吃的玩的他都知道,可要说边子白最近和谁走的近,官场的盟友之类的,他一概不知。倒不是孟轲不想知道,或者听说了忘记了。而是边子白也好,南卓也罢,都不会在小孩子面前说官场的事,这是忌讳。再聪明的小孩子,也有说秃噜嘴的时候,无关紧要的事也就罢了,真要是性命攸关的事,所有人都要跟着倒霉。回到女婿家里,列御寇对将要分别的子辰道:“明日魏侯邀请,你带着师兄弟们去。”“那么老师呢”子辰没信心能够蛊惑得了魏击这等霸主,忍不住担心地问道。毕竟在列御寇的计划之中,魏侯是他们这次来帝丘最为重要的目标。可是列御寇却觉得魏击似乎对修行毫无兴趣,也不是说一点兴趣都没有,而是兴趣不大。主要还是魏击年富力强,还在壮年,平日里也没有体弱的特征,修行和长生对他来说吸引力不如老年人那么大。冲着列御寇的名声,礼节性的邀请而已,谁也不会当真。列御寇想了想,才开口道:“希望不能放在一处,魏侯虽说实力最强,但是其对我道门似乎并不热衷。除非三次邀请,老夫就不去了。”“老师不去,那件事岂不是要黄了”子辰大急。同样是郑人,谁也不希望看到郑国国诈被韩人终结,而眼下能够对韩侯产生足够威慑力的诸侯,魏侯魏击首当其冲。至于为什么郑国不愿意被韩人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直到如今,不管是郑人也好,其他诸侯也罢,都不认为韩人有吞下郑国的能力。可以说两个诸侯的实力对比,最差也在伯仲之间。而郑人却认为,韩人不如自己。比不如自己的人大败,甚至灭亡,是个人都忍不住啊他要是出面,只要说一句话,韩屯蒙就不得不考虑韩国接下来的窘境。可是在魏击无所求的时候,列御寇恐怕也没有机会进言魏击,以期待魏国干预韩国对郑国的灭国战。他决定再等一等,另外,列御寇还想到了一个盟友,卫公姬颓。姬颓虽说和他有过数面之缘,但列御寇相信说服姬颓要比魏击容易得多。他决定道:“明日为师入卫宫面君,你们几个见机行事。”师徒之间说定之后,才进入大门,而子辰等人在门口分别。边子白早早地在家中等着,等列御寇回家之后,就迎到了书舍之中。茶过三巡之后,边子白开口道:“岳父来帝丘是否为新郑之事”“你都知道了”列御寇没想到先开口问的边子白,而他这个当事人却似乎有种要忘记了的拖沓,反倒是他不寄希望的女婿却开口了,列御寇也不藏着掖着,当即点头道:“不错。新郑城内虽有三年之粮,可是贤婿你不知,郑军已经无作战之勇。不敢奢望恒公时代,就算是繻公时代,韩人敢出兵新郑,新郑上下必然同气连枝,战于沃野之中,一战而败之可如今,君不信臣,臣猜忌君,如何能战”作为郑人,列御寇也好,他的不少弟子也罢,都觉得韩人就是乘着郑国内乱才来欺负郑国,有本事等郑国安定,再来试一试郑国善战的威名,可不是说说的。十万武士,十万军,千乘之国,那个怕过连巅峰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也奈何不了郑国,可见其军队的战斗力强大。可是如今的郑国,从国相子阳被杀,而子氏报复刺杀了国君,郑国国内已经是一盘散沙。士卒也好,封君也罢,都已经不想给国君卖命。所以新郑的军队根本就不敢出城野战,深怕一旦出城,部分士大夫统帅的军队临阵倒戈,那么新郑将不攻自破。已经到了国君猜忌臣子,臣子不满国君的地步。新郑破城,也就在旦夕之间。就连边子白听到这样的结果,也是倒吸一口冷气:“难道情况已经艰难至此”“恐怕比这样的结果有可能更糟糕。”列御寇长叹道:“支持国君的军队不足一半,如今新郑城内最大的危机就是韩侯还没有答应郑人治郑的要求,要不然,城内军队会立刻倒戈,国君身死就在眼前。”边子白当然知道,韩屯蒙是不肯答应郑人要求郑人治郑要求的。且不说韩国耗费了所有的府库,为了这场灭国之战,韩国上下咬着牙死撑着。到头来如果只是得到做名义上的郑国之主,韩屯蒙如何能够平复国内世家对战争红利的诉求分人。分钱。分地。这是韩国上下都支持韩屯蒙对郑国战胜利之后的要求,如果不给,韩屯蒙的国君之位都可能保不住,更不要说他还打算将韩国的国都移到新郑。毕竟,韩国很悲剧的没有大城邑,现如今的国都阳城都是几年前从郑国手里抢来的,如果打下了新郑,灭亡了郑国之后,他把国都建立在郑国本土士大夫控制的城邑,试问:他还能睡得着第301章 冤大头帝丘看似一片祥和的气氛之下,隐藏着暗潮涌动的漩涡。谁也不知道,接下去几天之内会发生什么。赵国国君赵章肆无忌惮的坑了魏国五万大军,眼下看似这五万大军丝毫无损,可是接下来谁也说不准就溃败了,覆灭了。魏国真要是因为赵国背后下的黑手导致五万大军覆灭的话,魏国上下绝对不可能善罢甘休。从国君往下,一直到国人,都不能容忍赵国将魏国这个盟主不当回事的做法,还在背后捅刀子的卑劣行径。于情于理,都要起大军好好的教训一下无理的赵人。而与此同时,三晋之一的韩国已经将国内所有的军队都聚集在郑国的国都,似乎不灭亡郑国不罢休的态势。可以说,新郑之战,韩国赌上了所有的身价,一旦失败,估计连韩侯都无法承受失败对韩国国内造成的打击。可以说,这两件事任何一件有了确切的消息传出,整个战国,至少是中原的诸侯都要被惊动起来,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往日似乎挺活跃的一个诸侯,似乎被所有人都遗忘了。这个国家就是秦国,自从河西战场秦国被吴起大败之后,虽然耗费无数的府库积累,却依然还是无法夺回河西之地。国力却一再虚弱下去,如今彻底被列国所遗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国土面积丧失一半。国内可征召军队不足十四年前的二分之一。多次战争之后,人口不仅没有恢复,还在持续下降。而人口下降之后带来的恶果更加严重,赋税越来越少,耕种的土地也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赋税减少,粮食不足,导致秦国不得不采用更加严厉的赋税,农夫种地的热情就更少了。这简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秦国的国力在这几年不仅没有恢复,反而在下降。如今的秦公,也仅仅是通过设立华山附近的四个县,将秦国一再下降的国力稳定了下来。可要说恢复国力,对于秦国来说,恐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库空虚,甚至没有多少存粮可以支撑一场规模超过十万人的战役半年。种种迹象表明,秦国已经是过气了。这一点,魏侯魏击非常清楚,秦国的国力已经威胁不到强大的魏国,这也是为什么他同意了秦公赢师隰提出的割地赔款的条约,选择和秦国在河西战场停战。并将魏国的军队倾向于放在中原。尤其是对魏国威胁很大的赵国身上,出兵叛乱的中山郡,就是魏国将战略重心东移的一大变化。可是,刚刚稳定了国内局势的赢师隰开始琢磨了起来,他需要让秦国再一次走上列国的舞台。他不是一个能够忍气吞声的人,魏国加在秦国身上的屈辱,他会加倍的要求还回来。只不过,如今的秦国已经没有和魏国开展的底气和实力了。不仅实力不足让人看轻,而且国内封君的力量却似乎得到了加强。尤其是他预感到,国力衰弱,可是秦国的人口并没有下降,只是能够交税的人少了。更让他气得牙痒痒的是,他这个国君管辖的人都跑到了封君的地盘去了,国人太不爱国了。反倒是国内杜氏和甘氏这些大封君的财富不降反升,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人都逃到了这帮白眼狼的封地去了,而他却没办法对这些封地征税。当初将迁都,将从治理了几百年的雍城迁到了位于潼关附近的栎阳,最大的原因就是雍城附近的土地都不是国君的,属于朝堂上哪些卿大夫们。一旦自己的一些做法引起这些人的不满,这些土地上数量庞大的农夫配备了武器之后,就是一支庞大到国君也无可奈何的军队。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将国都迁移到了落魄的栎阳。如果放任这样的结果继续下去,那么对于秦国和秦公来说,都将是一个绝对无法容忍的糟糕局面。他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地下的官员们联合起来罢免掉。可以说,是主弱仆强,除非他愿意当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傀儡。可赢师隰又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君主,他心里不甘心成为一个不管世事的国君。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在近二十年内发生的事,一旦放任秦国的封君们继续强大下去,秦国很可能步晋国和齐国的后尘,祖先的祭祀都要断掉,他就算不想和封君们冲突,最后也不得不在不断削封君实力的过程之中,双方放下虚伪的假装大打出手。当然,他还有一个办法。通过战争来破局,让他变成一个有号召力的国君,至少这样一来,他的君位会稳固很多。赢师隰需要破局,继续划分设县恐怕已经不现实了。毕竟甘氏有十二个城邑,杜氏十个,这两个士族拥有的城邑就快超过他这个国君的了。渭河中部,最为肥美的土地都是这两个氏族的,连后来秦国的国都咸阳,如今都是甘氏的城邑而已。可见,秦国的封君的实力有多么强大了。仅仅甘氏一族,只要他们有造反的心思,一个月之内,恐怕就能组建一支超过三万人的大军。可见,赢师隰的这个国君,是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封君们造反推翻的一国之主。这种局面对他来说,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赢师隰流落在外三十年,世态炎凉是这么滋味,他最清楚。从国君位子上下来的倒霉蛋,只有两个选择。死,或者逃。他一,不愿死;二,不愿逃;唯一的办法就是削弱世家的实力。而通过战争来稳定国内势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站在栎阳城的封丘上,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可是作为大秦的国都,栎阳太寒酸了,是无比落魄的国都,甚至是有辱国体的一座城邑。残破的城市就不说了,栎阳城内就没有几座像样的府邸。没有商业区,也没有娱乐区,城内的住宅也是低矮破败,似乎唯一看着有点气派的就是那高高的城墙了,大秦的国都竟然如同死气沉沉的墓地,到处都散发颓废的气息。“君上,司马予回来了。”身边的宦官悄无声息地走到了赢师隰的身后,轻声开口道。赢师隰回过神来,扭头看着宦官,问:“是渠梁回来了吗”“二公子没有来,只有司马予回来了。昨日抵达的蓝田大营,今日一大早,城门刚开,他第一个就进了城。”宦官的描绘之中,似乎司马予的举止给人一种忙碌的错觉。透着为王事颠簸的匆匆之态。显然,这小子给好处了。赢师隰右手握着腰间的剑柄,径直下了高台,背影渐行渐远,却留下一句话:“让他去正厅候着。”整个栎阳竟然没有一座宫殿,就算是贵为国君的赢师隰,也只能收拾收拾之后,住在一出原本城守的官衙之中。以至于他很少会住在栎阳城内,而是经常住在不足二十里外的军营之中。“君上,二公子在卫国都城遇到了一个奇人,让某带着书信回来一趟,交于君上。”一边说着,一边从胸口的衣服夹层里摸出了一片书简,递给了秦公。秦公摊开书简,注意力都放在书简之上,没有抬头,随意的问了一句:“渠梁这些时日都在做什么”“君上,二公子先遵从你的命令去了一趟郑国,见到了韩侯。不过韩国大军都聚集在新郑附近,而韩侯却忧于如何破新郑,只是接待了二公子之后,就不再露面。”司马予对于韩军在新郑城外的屡屡失败,也是颇为不屑。赢师隰挑眉道:“你们难道没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