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战国之名士崛起>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22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224(1 / 1)

d他让丁祇去边境,因为边境很可能不久之后在他的控制之下,俨然,边子白已经成为卫国阉党中的一员,荣辱与共。第318章 夏祭人死如灯灭,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准确的说,太子训的进击之路还要继续下去。既然乐平不能用了,只能找一个代替者。贾弃,这个在他母亲身边服侍多年的太监终于有机会站到了卫国大型祭祀活动的幕后,成为太子训的左膀右臂。“殿下,宫中的事情就交给老奴,老奴一定给您办的妥妥当当的,不让人挑出一点刺来。”贾弃大包大揽的话,试图来打动眼前的这位主子,可惜他兴奋过头了,太子训可是在姬颓面前刚刚受过刺激,尤其是面对丁祇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力感。倒不是他怕丁祇,而是丁祇有他老爹站台,在太子训看来,丁祇做错了事有卫公兜着,办好了差事却有褒奖。这让准备接收宫廷和政务的太子训如鲠在喉。至于贾弃他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仗着他母亲,在后宫内作威作福的家伙,遇到了丁祇,这老家伙也要凉。更何况,贾弃这个小内官,虽说是后宫卫国夫人身边的宦官之首,可毕竟是他母亲身边的人,姬训更愿意使用他太子宫的人,而不是从他母亲哪里借调一个人来用。贾弃并不在他需要培养的人选之中,甚至应该在他舍弃的人之内。因为,他不可能用一个对他来说并不止知根知底的人。可惜,太子宫在之前的宫廷之中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他身边的人用起来是顺手,但要是放在卫宫之内,恐怕不服的人都要挑出来给他难堪。毕竟太子宫虽然品级不低,但是并非宫廷的主事,甚至历代帝王都将太子宫放在宫廷之外,一来是磨砺太子,而来恐怕就是防着太子拉拢宫廷中人,一旦发动政变,岂不糟糕两者兼有的情况下,太子宫的宦官恐怕真指挥不动宫廷内的宫人。无奈之下,只能捏着鼻子启用了贾弃。太子训无奈道:“既然如此,有劳贾宦官了。”“太子可不要这么说,折煞老奴了。”贾弃嘴里是这么说着,可心底是非常受用。仿佛他被太子礼贤下士了一番似的,等待他的将是大展宏图。太子虽然不喜贾弃,但既然用了这个人,还是要勉励几句:“宫中一应人等,皆由你调拨,配合好大司徒的准备。另外,孤马上就要如斋宫,在受斋期间不能出来。记住,在外行事要谨慎,但不要怕任何人,你代表的孤,不要让人欺了脸面。”贾弃心肝都激动地颤了起来。在宫掖之中,他的靠山虽然强硬,但还是没办法和丁祇相比。即便是他的靠山卫国夫人,也要听卫公的意思。虽说是宫中有权有势的宦官,可被丁祇压了二十年,这口气说什么也顺不了。可是有了储君的支持,他顿时觉得自己走上人生巅峰也就此一念之间。意气风发的贾弃终于还留着一点脑子,没有去找丁祇刁难。他也知道,在卫公活着的时候,丁祇在宫掖中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机会只能是等待卫公大行之后,丁祇失去了宫廷内最大的靠山,才是他贾弃搬到丁祇,正式崛起的时候。可是贾弃毕竟成了太子宫的主事人,而他虽然畏惧丁祇,但绝对不会怕丁祇的手下,还有那些不服他的宦官宫人。一场针对丁祇的大清洗在宫掖之中瞬间爆发出来,而贾弃,成了站在丁祇对立面的那个人。他根本就不知道,就算是卫公薨毙了,太子训也没有打算将他扶正的意思。不日,太子训正式沐浴斋戒。按照礼仪,这个斋戒的时间有点长,尤其是对他这个已过中年的半老头子来说。整日吃冷冰冰的食物,终日枯坐祷告,确实对精力有很大的考验。五日之后。斋宫开启,宫廷内的禁军全部出动,帝丘城内,三步一哨五步一岗,进入全部戒严的状态之下。而抵达帝丘的各国使团也从城内的主干道一一通过,进入勤农殿的位置。夏祭的筹备工作告一段落,准备祭祀前的倒计时。这日,边子白很不情愿的起了个大早,甚至孟轲都比他起得早。不仅孟轲,连带着孙伯灵都已经准备妥当。对小孩子来说,装扮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因为没有完成冠礼的孩子,基本上就只有一种装束,花衣服,也就是常说的采服。头发也很简单的千篇一律,用总角来梳理。但是对于官员,就不一样了。首先是冠,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冠,像祭祀这样的活动,是最为重要的活动。国之大事,一在祭,而在战。反正没有比这两件事情更加重要的了。尤其是祭祀,还是排在战争之前的大事,可见重视程度有多么高了。朝冠,朝服就不用说了,这是祭祀专用的服装。当然,也有穿白服的,是祭祀凶事的专用装束。比如卫公姬颓死了,那么从太子训之下,就不得不穿白服来祭祀告天。反正不同的祭祀,有不同的规矩。夏祭算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规模大。连带着祭祀之前,也一样要斋戒吃生冷的食物,同时忌酒,忌肉。反正规矩一大把,是个人就可能出错。边子白很不耐烦地在赵果和赵朵的服侍下穿戴着朝衣,这套衣服,边子白很不喜欢,因为朝服为了好看真的是为了好看,加入了很多皮子制作的装饰品,比如说蔽膝,就是围在腰间抗住膝盖以下的一种围裙一样的装饰品。之所以用皮子做,一来,皮子挺括,看着衣冠楚楚的好看。二来,皮子上可以镶嵌描绘各种纹饰和贵金属,显示身份高贵。可是这玩意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又重,又累赘,还不透气,天热的时候穿在身上简直捂的人要命。不仅如此,朝冠也是皮做的,看着挺好看,但是味道很重,加上包巾之后,更是闷热无比。尤其是在出汗之后,就像是捂着汗脚的袜子一样,整个人都是晕沉沉的。好不容易穿戴整齐了,边子白发现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赵武驾车就走,好不容易在城门口赶上了队伍。这才让一行人松了一口气,边子白放松下来之后,扭头发现有一个长相富态的胖子,对着他嘿嘿傻笑。这让边子白很纳闷,这是谁他根本就不认识啊第319章 熊二不理他边子白虽是个被陷害狂想症患者,重度的。当然了,大部分的预感都对了,总是有歹人看他不顺眼,要害他。好在他机智他的这种想法肯定是不能说出来的,毕竟别人不说,就他的下属,耿直青年公孙鞅听了这话都要跳出来指着边子白反驳:“你不害人,已经谢天谢地了。”耿直,是官场的绝缘体。自从边子白不管内史府的差事之后,公孙鞅还以为他报效国君的机会来了,努力工作,内史府的属官们一个个都被他逮住处理公文。当然,有些人他是不管不了的,比如说大司徒家的两位少爷,南卓,连端木方他都没办法管。可是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于是,习惯了舒坦的内史府官员们都被公孙鞅压榨地喘不过气来,更让人糟心的是,他们任劳任怨之后,却没有落到好。主要是公孙鞅这个家伙太把内史府当一回事了,以至于六官衙门中,至少有四个对他颇为不满。内史府的工作是整理各部的文书,然后请示国君之后给予批复,有些重要的国事将做出檄文昭告天下。位卑权重。但真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就大错特错了。执政府是六官之首,公孙鞅自然招惹不上。毕竟,内史府的往来公文,上一级的审批在执政府手里。可是司徒、司空、司寇、宗伯府的公文不少都被扣了下来,甚至还驳斥了下去。这种做法无疑是打脸,公孙鞅也不想一想,他一个下大夫的身份,竟然敢不给卿大夫面子,这不是找死吗于是这会儿功夫,公孙鞅被免职了。免职的理由很强大,让他专门接待各国使团,内史府的工作先放一放。原本公孙鞅是准备来找边子白告状的,太气人了,内史府也没有个新的主官任命,名义上还是边子白为内史令。而公孙鞅这个小令身份被边缘化之后,整个官舍之内竟然连一个主事之人都没有了。内史府实际当家的成了没有多少存在感,谁也不待见的潘毅,这才是真正的卑微之人。可潘毅他连下大夫都不是。上士的身份,仅仅是底层官员的官职,他怎么可能管理偌大一个内史府于是,乘着夏祭的机会,公孙鞅准备来告状。也不算告状,是希望边子白出现在内史府的时间多一些,别尸位素餐,占着位置不干事。可等他要准备开口的时候,就见边子白回头望了望,然后又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混迹在祭祀官员之中,这让公孙鞅这个反应不太敏锐的家伙也感觉到了异样,也回头看了几眼,一次两次,没有发现异样。等到三四次的时候,他才在人群之中发现了一个胖子,傻乎乎地笑着。这个人很可疑恐怕真不是,因为这人公孙鞅认识。他自从被剥夺了内史府的主事权自后,就整日混迹在各国的使团之中。当然,规模大的使团根本就没有人会待见他,比如说魏国的使团,国君亲临,接待他的规格肯定不能低了,不然引起霸主老大不开心,所有人就要倒霉。尤其是最近的霸主老大被赵章气地肝疼,正愁着没地方给他发泄。像是鲁国、宋国、燕国等诸侯,也是国君来了,让一个下大夫接待,也不合适。地位差太多,是对这些诸侯的不敬,至少要有一个上大夫的身份,或者是公室中地位较高的长辈才能不至于失礼。就算是齐国、秦国的使团,他也没有捞着。一个是国相,一个是秦公嫡子,都不是他一个下大夫能够平等接待的。但是也有一些诸侯只不过派出了边境的官员充当使团,楚国的平城君,越国的琅琊郡守正是这类的官员,楚国和越国都没有心思参合中原的事务,原因就是楚国被巴给揍了个鼻青脸肿,想着报仇呢,没心思来中原参加会盟。越国的国力太弱,根本就无法搀和其中。而那个胖子,就是平城君。胖子年纪不大,靠着家族的余荫继承了平城君的爵位。但年纪不大,但是脾气却不小,公孙鞅对他的感觉也不太好。放下了告状的心思,公孙鞅低声在边子白边上嘀咕道:“子白,你认识平城君”“平城君我不认识啊”突然冒出一个平城君,让边子白很惊讶,顺嘴问道:“哪国的平城君我可不知道有什么朋友还是裂土封君。”广义上说,拥有封地的大夫就是封君。可是狭义的封君只有一种,拥有主城封地的大领主。比如边子白和公孙鞅,在获得了大夫的爵位之后,都在司徒府邸获得了一份封地,而且两个人的封地都在卫国和赵国的边境处,都是一个村子的规模。只不过边子白的封地里至少还有人,听说男人都被赵人抓走了,可恶的赵军连在生育年龄的女人都没有放过。也就是说,边子白的封地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可谓惨的一逼。可也要分和谁比,和南氏的封地当然比不了。戚邑有码头,有城邑,还有城外广袤的农田,城内店铺林立,码头人头攒动。但是和公孙鞅的封地相比,他的封地至少还有人。而公孙鞅的封地内,除了残垣断壁之外,只有小动物。不同于中原的诸侯国,楚国国土广袤之极,人口众多。但是相比其广袤的领土来说,楚国的人口也不算什么。地盘太大,就给国家的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历代楚王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分封封地,用贵族的领地来作为国家治理的补充。于是楚国到处都是封君,地盘从几十里到几百里不等,而封君制度也是楚国几百年来不变的国策。而楚国封君的责任也是连带的,他们需要更随楚王征战中根据封地的大小组建军队,必备军粮,可以说楚国军队之中中级和低级军官的提拔,都在封君手里。因为这些军官都是他们封地的子民或者家臣。要是遇到一个安分的国君,楚国的封君们会过得很舒服。但历代楚王都不是安分的主。甚至楚王出征,打了败仗就羞于回都的也大有人在。总之,楚国国策就是,楚王出征,甭管规模如何,总要捞点什么回来,不然没脸见人。而吴起的变法,看似在军队之内用军功提拔士卒,仅仅是对军队进行了变法和改革。但实际上是打破了封君体系的最关键的权力任命。也就是说,如果楚王一直沿用吴起的变法,那么楚国的封君体系将面临崩塌的威胁。这也是吴起不受楚国贵族待见的最主要的原因。平城君是楚国的老贵族体系中的一员,他在楚国的地位不高,这也是为什么轮到公孙鞅去接待的原因。公孙鞅低声道:“楚国的平城君,封地有八十里。是楚国的大贵族,但是上任平城君在宜城战败,回到封地之后,就郁郁而终,才让他继承了封地。”这时候,那个胖子也挤了过来,他可不管什么使团和朝臣的队伍不在一起的限制。反正他们这种小人物,根本就凑不到前面去。可是当他开口打招呼,边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