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战国之名士崛起>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36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战国之名士崛起 分节阅读 369(1 / 1)

d到任何禹皇治水的遗迹,除了传说就是传说。这让他很郁闷,他可是想着将很多历史时间记录下来,汇集成册之后,供后人研学的文献。可是这个想法,让他落空了。原本,黄河在戚邑附近分道南北,变成了两条宽度都差不多的大河,一条从齐国入海,一条从燕国入海。而河水包裹的中间区域,靠近卫国边境的地方就是马陵。要说大禹在这里治水也说得过去,毕竟马陵的出现,卫国东北部有成为洼地的可能。要是没有人工开凿河道,似乎这地方也成不了鱼米之乡。斥候风尘仆仆而来,躬身道:“将主,都搞清楚了,赵军前日提前休息。昨日又急行军已经快迫近马陵附近。但是按照赵军的意图,似乎他们准备在进入马陵之前修整一日。然后用最短的时间穿越这片山林。按照赵军的习惯,今日丑时埋锅造饭,寅时出发。”“最晚辰时,赵军先锋会进入马陵。”“中军和后军呢”“相聚不远,最多也就五里左右。属下发现,似乎赵军军粮不足,这几日后面刺探的兄弟们传来消息,赵军营地里的灶坑异样。”埋锅造饭这对于野外行军的军队来说在正常不过的日常了。那么多少士兵会分配一个锅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了。按照魏军的标准,武卒会以两三十人为单位一口锅,因为武卒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武卒自己的扈从。可以说,最精锐的魏国武卒都是士一级的小贵族。他们有资格带着自己的扈从一起出现在战场上。而在其他诸侯,一般会以百人队为一个灶,轮流做饭的办法满足士兵吃饭问题。为什么这么做,是有原因的。都知道冷灶冷锅做饭需要的时间将是热灶热锅的两倍都不止。而消耗的燃料也是两倍以上。尤其是在野外,获取燃料不是太方便的时候,怎么可能让所有的锅灶一下子满足所有士兵的食物烹饪需求呢一支十万人的军队,灶的数量只需要一千个左右就可以满足全军需要。如果说十万人的军队有十万个灶,恐怕就是自欺欺人了。有经验的将军肯定不会上当,每一个士兵都挖一个灶,岂不是笑话所以有一个故事说战国时期孙膑用减灶法来迷惑庞涓。这个故事可能没有问题,但是故事传播之中就出现了问题,孙膑率领的齐国军队进入魏国之后第一天挖了十万个灶,第二天五万把齐国所有的军队都送到魏国,也不需要这么多灶啊尤其是这两个人都是对战争非常了解的名将,怎么不知道夸张到如此程度,真假一看就明,怎么可能庞涓会相信齐军伤亡过半的猜测斥候是军队中的老兵了,经验一点也不比军官们少,他的理由很简单:“将主,属下发现赵军的灶中的灶灰比之前薄了。”灰薄了,自然是因为煮食物的燃料少了。那么可以间接的反应出,赵军的食物不足。边子白颔首道:“赏”斥候满心欢喜的回去了,有一个赏罚分明的将主,对于他们这些小军官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苟变建议道:“将主,看来赵军的存粮已经不多。是否再晚上一日进攻,或者放在马陵北部偷袭毕竟骑兵都被安排在了马陵北部的平原上。到时候配合起来也方便一点。”“不用。赵军军粮是否充足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如今我军以逸待劳,在体力上就有优势。一旦变更战役发动时间,必然会需要调度,军中往来不易,容易出现错误。一旦被赵军发现,我军之前的准备至少要耗费五成的努力。”“其次,此战并非是列阵作战,而是偷袭。赵军是否粮食充足,对于偷袭没有意义。偷袭就讲一个快字。以最快的速度冲击毫无防备的赵军,以最快的速度击溃赵军最重要的中军,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这才是偷袭的目的。”“苟变,接下来的战斗就由你来指挥。我就不问了。”边子白说完,苟变也是一阵无奈。他既有欣喜,边子白足够开明的放权,让他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可同时,却因为身份并非将主,在调度之中多有麻烦。好在虽然遇到一些麻烦,但凭借他的豪爽性格,多半都能在极端的时间内解决。苟变这段时间前军后军的往来,比边子白这个主帅都忙碌,似乎边子白要是不在的话,他就俨然就是上军主将了。可惜,苟变因为身份的问题,想要一步从中大夫步入卿一级别的官位,确实阻力很大。不同于边子白,他是世代都生活在卫国的国人,家族只是以商业发家的普通国人,可毕竟是土著,一旦身居高位,卫国将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顶级家族。这是朝堂上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甚至举荐苟变的国相子思,也不希望苟氏能够成为卫国的二流,甚至一流家族。这是打破卫国统治层面的势力,所有固有势力都会极力反对。子氏也是如此,作为卫国的顶级家族,他们也不希望突然间多了一个分资源的家族,这是从自己碗里往外送食物,是人都不会乐意。反倒是边子白,外界传言虽被证实,说他是从楚国逃来的王族后裔。身份够高。但是孤家寡人。如果边子白想要在卫国立足的话,就不得不依靠卫国的大家族,甚至在很长时间内会形成依附在其他大家族羽翼之下的局面。可边子白心思太深,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尤其是边子白很多时候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少年人,却没有搏杀出一片天地的狂妄,反而像是个毫无追求的老者,整日对一些美食之类的感兴趣,一个顶级贵族的子弟,怎么可以去从事庖厨的行业,如果当初没有子思,没有丁祇等人的干涉,边子白很可能如今是帝丘城内颇有名气的饭庄老板。而不是提兵数万,征战沙场的上将。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失去了树叶的遮蔽看上去有些萧索。但对于赵军来说,这样的季节对他们来说虽有行军上的不利,但同时也方便观察周围的情况。他们做梦也不会认为卫军会突然出现在马陵附近,黄河岔道之中,他们是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河道行军,想要遇到也难。同时,卫军要比赵军走更远的路在能在马陵附近拦住赵军。卫军会派遣斥候偷偷观察赵军,难道赵军会傻乎乎的没有反应。事实上,庞爰是在得到卫军按兵不动的情报之后,他麾下的大军已经开拔了。刚撤离马邑附近,就开始急行军。他认为一旦和卫军脱离,边子白对他也是无可奈何。事实上,赵军的行军速度并不慢。只是天气恶劣,才让他们比预期的速度晚了一天抵达。但赵军难,如果卫军想要追击,不仅仅要克服和赵军一样的恶劣天气。同时还要赶更长的路。庞爰不知道会有爬犁这种交通工具横空出世,爬犁也可以被称为雪橇。这种比马车更加简单,没有轮子,而且还不费畜力的交通工具天生就是为冬日大河冰面而生的。行动迅捷且不说,还不受天气的影响。马陵附近一个小土丘上,一棵看似不太起眼的枯树悄无声息的被放倒。另外一个山丘上,也有一棵枯树被放倒。就算是赵军的斥候再厉害,恐怕想要在一座土丘上找到一两个躲藏起来的人也不容易。而一座山丘上有多少树,谁也不知道。多一棵少一棵,谁又会在乎呢“少将军,没有发现异常。”斥候回来之后,冷得发颤,没办法肚子里食物不足,让他们在严寒中对于温度的感知更加的敏锐起来。庞诩点点头,下令道:“给中军传递消息,没有埋伏。前军进入马陵腹地。”往来信使不断,庞诩将手掌搭在眉毛上,打量了这座陌生的山林。马陵周围的群山并不高,甚至对于习惯了雁门哪些大山的边军们有些不屑一顾。而对于庞诩来说,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为不堪的日子,穿过马陵群山之中的道路,最多只要半天时间,就能抵达赵国边境了。和以前不同的是,他这一次是带着失败回到赵国。他还不知道回到邯郸之后,他们父子会经历什么样的厄难赵军以一场大败收场,这对于心高气傲的赵人来说,如同脸上被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份羞辱,恐怕最终还是需要他们父子来承担。至于公子重谁会在意一个公子犯下的错误呢庞诩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回头看了一眼疲态尽显的士卒,他作为主将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告诉身后的士卒:“兄弟们,过了马陵就是赵国边境,我们回家”“回家”“回家”在外多日的士卒,听到庞诩的话之后,顿时眼睛明亮起来。回家,他们再也不用在这个冬日没有温暖的火炉而抱怨,没有一口热食而担忧。疲惫的身躯再次爆发出躯体中残余的力量,军队咬牙上路。而在远处的一个山沟附近,苟变面色变换的看着最近的一棵消息树倒下之后,他知道赵军终于来了,他忍不住攥紧了手中的剑柄,心中激荡不已,终于要到最后的较量了,他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半年,现在他终于等到了。第520章 托孤冬日的山谷静寂,仿佛沉睡住了一般。庞爰站在车上,这副样子和他在塞外作战的时几乎一样,挺拔的后背和坚毅的举止,可以让他的士兵相信他们的将军和他们同在。可是这一次,他内心中少了不可一世的霸气,带着受伤和伤口,如同厮杀失败的野兽,需要一个不起眼的洞穴,可以然他躲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静静的舔食着血淋淋的伤口。但在回到赵国之前,他还不能这么做。他需要强撑着表现出他强硬的一面,给士兵们最后的信心。尤其是他大概能够猜到回到赵国之后自己将面临何种厄难的时候,这种强撑着的样子,让他内心更多的是无奈和悲哀。狡兔死走狗烹,他还远没有到毫无用处的程度。可是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结局,这让他很不甘心。可不甘心之后,又能如何难道带着没有粮草供应的赵军打回去内心的凄凉,仿佛加速了他外表的衰老,如果卸掉头盔,在他近前的部下们都会发现,将军老了,几乎在几天之内花白的头发一下子变成了满头白发。而悲伤的气息是能够传染的,赵军之中有士兵的朋友死在了卫国,也有乡邻死在了马邑,甚至兄弟也有死在战场,这些人都无法回到故土。带着一份强烈的不安,庞爰看着满是萧索的山谷,感慨万千。“下令,全军快速通过谷地。”“全军快速行军。”“跑起来,都跑起来”一道道军令下达之后,变成了一通嘈杂的喧闹。这在以前,边军绝对不会如此不堪,可是眼下,士卒们饥寒交迫,根本就迈不开腿进行高强度的行军。可是回家的期待,又让他们不断的透支着身体内最后的一点力气。“此战过后,军中再无庞爰之名矣”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让庞爰胸口仿佛被巨石压着,沉重的透不过气来。他想起夏祭的时候,在卫国帝丘遇到的那个小子,原以为小国的弄臣,不入流的存在。可是让他想不到的是,一旦成为了对手之后,庞爰面对边子白总有一种有力没地方使的无奈。从一开始的坚壁清野。卫国境内的村庄竟然将所有的人都转移去了城邑,让赵军失去了以战养战的便利。打击粮道。让赵军不得不分出精力来对付偷袭粮道的卫军,却让卫人寻觅到了可乘之机。偷袭陶丘。彻底断绝了赵军继续作战下去的物资保障。一步步,他从不可一世的骄兵之将,却陷入了如今的泥潭之中。说是罪有应得,庞爰是说什么也不会认同的。他不是没有洞察过边子白的战役意图,边子白当初准备固守平邑,然后背靠卫国的邺城,让赵军在进攻开始之后有畏首畏尾的难处。庞爰看出了边子白的用意之后,果断的从荡阴直插大河渡口,在马邑渡河之后,猛攻马邑城。这一步,算是先机,被他觅得,按理说赵军获得了战场的主动之后,就应该处处占据主动权。如果边子白率领主力南下,赵军就在马邑附近和卫人决战。当时的赵军没有理由失败。如果边子白固守不出,那么拿下马邑之后,赵军近可攻戚邑,甚至直接攻击卫国国都帝丘,震慑卫人。可惜,他高兴没多久,就开始麻烦不断。马邑的殊死抵挡让他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公子岐不可能投降赵国,一个投降的弱国公子,在赵国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但如果公子岐能够在马邑表现良好,那么对于他来说,在卫国的地位能够通过此战的表现就能稳固起来。这一点,庞爰看透了,之所以看到了其中的关键,这才放弃了招降的打算。可之后的战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边子白扭转过来了。因为边子白很让人无语的是采用了一套他的办法来对付庞爰。就是不搭理赵军,他打他的,我打我的。逐步将赵军的粮道给断绝了。这让庞爰很奇怪,更让他难受的是,边子白似乎一直都留有余力的做法,总是能够让他在承认失败后,安慰自己的时候,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