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的一些李氏的族人。李必是李氏的族长,而他的长子李钰也是。李钰曾经尝试联络过这些贬谪西南之地,如今回到蜀国朝堂的李氏族人,可得到的答复却出奇的一致。一臣不事二主。这些人中,或许是因为惧怕,或许是因为贪婪,又或者是因为对于杨羡的敬服。尽管不愿意承认,他的那位兄弟,如今在蜀国水军中担任大将的李复,书信之中对于杨羡可谓推崇,甚至还劝李钰弃暗投明,不要与桓贼为伍。哈李钰当时看到这份回信的时候,简直就想要当面给李复两个巴掌。他难道忘了是谁让李氏一族流亡到西南郡那个鬼地方,让李氏一族几近灭族么要他为杨羡效力,不可能对于桓武而言,李钰是少数几个了解益州具体形势的属臣。在如今梁蜀相互较量的时刻,这样的人的确是珍惜的人才。最为重要的是,李钰对于杨羡的仇恨,却是实实在在能够让桓武利用的。桓武将李钰放在身边许久,也不得不佩服魏文的眼光,这个小子的确是个可造之才。虽然他不如孟清那么惊艳,却也算是梁侯府属臣之中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了。桓武想到这里,心中忽然起了一股悲痛。若是魏文没有死在蜀地,想必今日的梁军也不会落到如此的地步。一股怒气上涌,桓武剧烈的咳嗽着。“主公”一众属臣有些担忧,尤以赵业为最。桓武便是病重,每日仍然要处理不少的政事,长此以往,怕是撑不了多久。桓武伸了伸手,深深呼吸了一口气,抚平了心中的悲痛。桓武修为不俗,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很快便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还有什么事情”赵业看了桓武的样子,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奏折,当即跪在了地上。“骠骑将军尚书令羊检发来奏本,言主公数十年南征北战,居功至伟,有大功于社稷。周鼎衰微,夏氏无道,主公当上应天命,下顺人心,代周兴梁,肩承天下安危。”赵业一语,他背后的一众属臣个个都是惊讶无比,当即多跪了下来。桓氏早有代周之心,路人皆知。如今桓武病重,这话迟早有人会说出来。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最先说出这话的却不是桓氏中人,而是那个与大部分桓氏耆老有宿怨的羊检。要知道,在外人眼中,羊氏一族虽然重新获得了氏,可终究与蜀中的杨氏,桓氏一族的大敌有着血缘关系。羊检的身份很是敏感,众人本以为他会在这件事情中保持谨慎的态度。却没有想到,这石破天惊的话却是他最先说出来。而在场的一众属臣也相信,这将仅仅是一个开端。有了羊检的第一个例子在前,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劝进的奏本会如雪片一般涌进梁侯府中。“臣等以为骠骑将军所言大善,恭请主公顺应天命人心,肩承天下安危。”“桓武名微德薄,本只是一郡之长,幸得将士效命,在这乱世之中安抚一方百姓,又怎敢窥伺大位诸臣不复再言。”桓武没有答应,众人自然也不会认为桓武会这么快答应。接下来,更大的一波劝进的风潮将会掀起,而他们,已经站到了最前。390第三百八十三章 一步之遥羊检第一封劝进的奏本呈上之后,接着,整个神都都躁动了起来。本是隐藏在深海之中的暗涌,一下子呈现在了海面之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暴。一时间,这神都之中的文武百官,各地的郡县长官,乃至于梁军中的诸多大将、几位上将军,梁国内外,有份上奏本的官员都送来了奏本,要桓武登上那九五至尊之位。只是,身处在漩涡中心的桓武,却始终没有开口答应。星夜低垂,含章殿的大门缓缓打开,走进的是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人。这座大周帝国曾经的中枢之地,经过一场破坏,如今已经修补完整。桓武走了进来,他的身边搀扶着的则是赵业,这个与他合作数十年的老友。众星拱月,桓武一步步走进这座殿堂,看着大殿之中那高拱的帝座。自太祖开国,神都作为大周的东都,这帝座便屹立在那里,经历八百年的风雨,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四十多年前,桓武不过是一军校尉,连进入含章殿的资格都没有。三十多年前,桓武已经是一郡之长,秩二千石,可也只能在偏远角落里,看着那个曾经让他惧怕的大将军是如何走过最后的人生。直到启帝崩逝,三位辅政因帝位的人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而后便是各地诸侯进入神都,三位辅政之一杨忠率军退避关中,之后渭水大战,天下大乱,大周的一切都陷入了无序之中。当时的桓武也是进入神都的一路诸侯,尽管只有数千兵马,可他的位置要比原来靠前了许多。虽然还是无法进入核心,可桓武至少能够看着陈士、段恢、卢氏等一众顶尖的诸侯是如何在那帝座之前交锋博弈。而现在,桓武在赵业的搀扶下,静静地向前走着,走到离那帝座十步的距离,兀然停了下来。赵业有些讶异,可终究还是低下了头颅。看着这位近在咫尺的帝座,桓武心中的情绪有些复杂。他不是第一次站在这个位置,可却从来没有离这张位置这么近过。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说,如今的桓武想要跨过这一步,登上这张帝位,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然而,此时的桓武却是踌躇着。“当初杨幼庵离这张位置也不过一步之遥,为何他没有坐上去”一个问题,在这殿宇之中响彻。赵业抬起头来,拱手而道。“四十年前,人心在周。杨幼庵纵然手握天下兵马,执掌天下大政,可终究是借天子之名。他若是登帝位,怕是顷刻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将会相继勤王,动乱将会比渭水大战更甚。”赵业的答案很是标准,但却不是桓武所想要的。“文昌侯乃是大周忠臣,自然不会窥伺大位。”清悦的声音从一旁传来,一身简服,夏云杺在一名中常侍的搀扶下从一旁的侧门走了进来,登上了陛台,站在了桓武面前。夏云杺身旁的中常侍姓方,与蹇常侍一样,资格相当老。他跟随在夏云杺身后,看着桓武,面容相当戒备。“臣拜见陛下”桓武老迈的身躯重重复着二十年来的动作,向着眼前的陛下跪了下来。赵业本在一旁,动作慢了一拍,却也跟着跪了下去。尽管在赵业看来,到了如今这个时候,桓武所做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了必要。“起来吧”夏云杺并没有为难桓武,也没有想羞辱他,轻轻地说了这一句,亦如二十年来一样。“臣多谢陛下”不过,桓武的身躯终究老迈,便在赵业的搀扶下,颤抖着身子,几乎站不起来。“老臣不中用了,陛下见笑了。”桓武自嘲地说了一句,便如一个暮年的老人家一般,可眼睛中却是精芒毕露,“只是陛下真的认为杨慈是忠臣么”“昭昭青史,早已经盖棺定论。梁侯以为呢”夏云杺居高临下地看着桓武,年逾四十的她还保留着少女一般的面容。只是看向桓武的目光,却是相当平静,丝毫不像面对一位将要夺取她帝位的逆贼。“是啊他是忠臣。”桓武无力地说了一句。正如夏云杺所说,便是桓武此刻是天下最为强大的霸主,依然无法改变这一切。“可我桓武亦非逆贼。”桓武吐出了这一句,便像是放下了心中的大石一般,“不管陛下相不相信,二十多年前,我护陛下重返神都时,并没有篡位之心,亦有存周兴周之念。”“朕知道”短短的三个字,从夏云杺的口中说出,却比一万把刀扎入心中更让桓武痛苦。桓武的声音变得激亢,他抬起头来,直视夏云杺。“可陛下终究还是伤了臣的心。就在陛下进入神都,坐稳了那张帝位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要招杨忠进京。陛下天资聪睿,仁德明哲,是一代雄主。若与臣联手,这天下早在十数年前便已经平定。可是陛下终究选择了杨忠,背叛了老臣。”当年夏云杺下令杨忠进入神都辅政,乃是夏氏与桓氏决裂的标志。“天下从来只有臣负君,哪有君负臣”方常侍在一旁开口道,阴恻恻的声音中不乏杀意,可桓武并没有理会他。“试问,便是杨忠没有早逝,真的率兵进入神都,那么他做的真的能够比臣更好陛下又怎么知道,如今坐在这张帝位之上的人不姓杨陛下别忘了,当年渭水大战,杨忠选择救的不是陛下,而是蜀王夏云桦。”桓武问得很是赤裸,根本不像是一位臣子在问君王。他的话语之中满是不平之气。这么多年了,桓武一直想要向夏云杺讨一个答案。而如今,他也没有了顾忌。“朕不知道大司马当年若是进入神都,如今会不会比梁侯做得更好也不知道大司马若是掌握了朝政,如今坐在这帝位之上究竟是谁家但朕知道的是,大司马入蜀之后,扫除群邪,扶立皇姐,拥护夏氏社稷,至死也没有立国称侯之念梁侯以为然否”桓武听着夏云杺的话,心中忽然感到有些空荡。他无法和杨忠去比,因为杨忠已经死了。“所以,便因为杨羡是杨慈之孙,杨忠之子,陛下便信任他”391第三百八十四章 用心良苦桓武的声音回荡在殿宇之中,夏云杺却是没有回答。“杨羡”桓武咬着这个名字,那丝丝的恨意在场其余三人都能够感受出来。相较于杨慈带给他的久远的恐惧,杨忠给予他的遥远的背影,杨羡才是切切实实站在他和桓氏一族面前的对手。桓武无法忘记,正因为杨羡的存在,梁军一统天下的趋势被硬生生地打断,从原来的战略进攻变成了如今的战略防御。前些日子,蜀军入寇雍州,所带给桓武心中的震撼远远不只有表面上那损失的巨大数字。仓丘城下,渭水岸边,梁蜀两军完全便是势均力敌。蜀军在杨羡的统帅下,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原来的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换。放在几年之前,要说这天底下有一支军队能够在正面作战中逼迫梁军到如此程度,是不可想象的。“杨羡的确是桓氏的大敌,然而时间并不在他那。”“也许吧”夏云杺的话并没有多少的抗拒,算是默认了桓武的话,“可终究事在人为。”桓武摇了摇头,有些悲怆,“不管如何,那时的光景,老臣终究是看不到了。想起二十多年前,老臣与陛下相见之时,陛下一身麻裙,却难掩一身气度。陛下性格坚韧,乃是老臣平生少见。”桓武说到了这里,顿了顿,眸光闪动,脸上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笑意,似是在得意,又似在庆幸,又似在惋惜。“若是先帝能有陛下的手段,那么这天下又何至于沦为我等诸侯相食的猎场先帝最大的错,就是不该相信杨慈。”“大胆桓武,你身为人臣,竟敢妄议先帝”方常侍怒目瞪视,直言呵斥。身为夏氏的奴仆,方常侍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追随了夏亨烨父女一辈子。如今这殿宇之中的四人都是老相识,可却是争锋相对。“梁侯终于说出来了么”夏云杺的表情之中没有意外,桓武的野心便在这一刻暴露无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桓武终究是周室之臣,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会有所改变。帝位,对于一个将要死的人又有什么用”桓武没有动,可是身上的气势却已然改变。他依旧是那副佝偻的样子,可锋芒毕露。便是方常侍,这位殿宇之中修为最强的人,心中也是震慑。“可陛下也知道,天下的大势并不会因为老臣一人身死而有所改变。”所谓大势,便是梁蜀双方之间的力量上限以及双方能够抗压的强度和容错能力。梁国掌控中原七州,梁军有百万之众。纵使周南一败,桓彪二十五万关中军团尽没,十数年来梁军中的百战老兵损失惨重。可终究只需要三年时间,关中便会重新拥有十万大军,到时候上犀骑也会建立。梁军的事败固然惨重,可并非无可挽回。可蜀军则不同,蜀国的军力有二十余万,也只有这二十余万。便是有着杨纯、佟鼓那样的大宗师,可是蜀国的国力摆在那里,上限也就在那里,再加上蜀地天险,梁军攻蜀和蜀军攻梁绝对是两个难度,有着天壤之别。梁蜀对峙的态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然后维持这个态势,最终胜出的便会是梁国。这便是梁军天然占据的优势。“老臣将赴九泉,可也不愿意看着人世之间,再度陷入混乱之中,重蹈昔日覆辙。”桓武不顾身上病势,放声大笑,响彻殿宇之中。桓武的样子张狂至极,笑罢而言:“杨慈预见了那场乱世,然而却根本没有改变的意愿。忠臣何谓忠臣杨幼庵有着能力改变这一切,却执意与袁守成相争,眼看天下苍生万劫不复,却是漠不关心。而我桓武,手中鲜血遍染,数十年舍生忘死,扶立社稷,终于平定了中原,还千万百姓以安宁。可是在陛下和天下人的心中与口中,那位早已经死去了的大将军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