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立刻就会蹦出“繁华”这两个字。相比之下,辽国中京这边就差多了,虽然街道上也有不少人,但店铺就少多了,显得这里的商业很不发达,特别是过了城门口这个比较热闹的区域后,再往前走时,街道上的行人立刻少了许多,其中除了一些衣着华丽的贵族富人外,剩下的普通人大都衣着破旧,更有不少打着补丁,看起来与东京城的普通百姓相差巨大。看着人烟稀少的街道,甚至让李璋有一种萧条的感觉,不过想想也正常,之前大延琳的叛乱对辽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哪怕现在叛乱已经平定,但辽国在短时间内恐怕也恢复不过来,另外李璋记得耶律隆绪恐怕也支撑不过今年了,等到新老皇权交替,恐怕辽国内部会再次发生动乱,到时说不定还有机会。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感觉自己的心情好了许多,随后他们的使团被安排到中京的驿馆暂住,那个可恶的耶律左牙也终于和他们分开了,接下来就是要等辽国安排人送他们去见耶律隆绪了。大宋的官制十分复杂,辽国在这一点上也不比大宋差,南面官与北面官各有一套行政机构,每套机构主要还是继承了唐朝时的那一套,但又受到大宋的影响有一些改动,另外辽国的朝堂核心又有他们独特的一套机制,如果不仔细研究的话,一般人也根本搞不清楚。不过上面这些和李璋没关系,他只需要等着辽国派人就行了,而在等候的这几天里,他让使团的人也在中京转了转,顺便也打听一下消息,结果竟然得到一个并没有得到证实的传闻。耶律隆绪这次好像病的极重,据说已经数次昏迷,而辽国太子耶律宗真本来坐镇中京,但现在也已经赶往行宫那边,另外还有其它几个皇子也都离京了,虽然上面这些消息都只是传闻,并没有被证实,但外界却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再加上李璋对历史的了解,更让他断定耶律隆绪这次恐怕真的撑不住了,说不定自己还会亲眼见证辽国新旧皇权的交替第三百九十五章 抵达捺钵驿馆之中,李璋伸了个懒腰走出房间,外面也是一片忙碌,富弼指挥着使团的人正在忙着收拾东西,因为昨天他们已经接到消息,今天将会有人带着他们赶往辽国皇帝的行宫,所以从昨天开始,使团就忙着收拾东西,富弼更是一大早就起来亲自指挥查看,生怕落下什么东西。相比富弼,李璋这个正使就显得清闲多了,不过这也很正常,李璋这个正使负责外务,平时与辽国官员打交道都是由他出面,而富弼则负责内务,使团内部的事情都由他来负责,两人分工不同,富弼看似繁忙,但其实压力不大,而李璋则承担了外部的所有压力。驿馆提供早饭,李璋也随便吃了点,辽国这边的饮食可不怎么样,李璋又是个比较挑嘴的人,所以对这里的饮食实在不怎么满意,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说不定他会亲自做饭。就在李璋刚吃过早饭,就见驿馆外来了一队人马,其中为首的是个十分年轻的契丹人,虽然长得十分高大,但看长相应该还不到二十岁,只见他来到驿馆当即也十分客气的道:“在下奉命前来接待大宋使团,不知哪位是李中使”“本使李璋,不知兄台如何称呼”李璋这时也上前还礼道,相比耶律左牙那个莽夫,眼前这个契丹就要有礼貌多了,不过越是这样的人越是难以对付。“李中使真是年轻有为,在下耶律仁先,现在太子帐中任祗候郎君,这次奉命带大宋使团前去陛下的捺钵”只见这个年轻人见到李璋时也是眼睛一亮,当下再次行礼道。李璋听到耶律仁先这个名字也不由得心中一动,因为他记得在原来的历史上,这个耶律仁先号称辽国名臣,特别是他极受辽兴宗,也就是现在的辽国太子耶律宗真的信任,甚至连耶律宗真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拜耶律仁先为尚父,可以说耶律仁先的一生极尽荣宠,对辽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来是耶律祗候,那这一路就有劳了”李璋虽然心中惊讶,但表面却是不动声色的客气道,祗候郎君是类似亲卫的宫中侍卫,虽然级别不高,但却必须要由贵族子弟担任,而且还要深受皇家的信任,耶律仁先年纪轻轻就能担任这个职位,难怪日后那么受耶律宗真的信任。“李中使客气了,不知使团什么时候能动身”耶律仁先当下再次一笑道,他的出身可比那个耶律左牙强多了,他父亲耶律瑰引,封燕王,官至南府宰相,他一出生就是辽国的顶尖贵族,但表面上却十分的和气,不过李璋却知道,这个耶律仁先看似平和,但其实傲气是藏在骨子里,他只是不屑像耶律左牙那样把傲气都写在脸上。“我们使团已经收拾完毕,随时都可以上路”李璋当即再次开口道,他算是使团起的最晚的一个,其它人早就起床收拾好东西了。时间已经不早了,李璋和耶律仁先当即决定立刻启程,于是使团跟着耶律仁先一起离开了驿馆,耶律仁先率领着一队几十人的亲卫,他们都是太子耶律宗真的手下,这次本来是被调去行宫听令,顺路也带上了李璋他们。辽国的军制和大宋相差极大,比如辽国是全民皆兵,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都列入兵籍,这也让辽国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的兵力,不过这样一来,每次发生战争,都会对辽国的农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各种的税赋,更让贫苦的牧民不堪重负,这也是之前大延琳叛乱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辽国和大宋一样,国内都已经产生重重的矛盾,如果不进行变革的话,肯定会严重影响国力,事实上辽国已经开始走下陡路了,而大宋那边因为立国晚一些,所以情况比辽国好一点,但也只是相对的,否则也不会有后来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了。耶律仁先带着李璋他们从中京的西门出城,然后一路赶往大福河,那里也是辽国皇帝春季行宫的所在地,总的来说,辽国皇帝的行宫一般以按季节变换,主要是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现在已经是春天,所以行宫就选在了大福河,距离中京不到三百里。辽国早期的时候,皇帝行宫的地点并不固定,停留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但是到了中后期时,行宫的地点就固定下来,一般春天行宫都会在鸭子河,在后世的吉林塔虎城附近,而耶律隆绪这时的行宫地点却在西边的大福河,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呼虎尔河。使团带着大批的礼物,所以速度并不快,当天晚上只能在野外住了一晚,由此也能看出辽国真的地广人稀,连距离京城这么近的地方,竟然都找不到可以入住的城镇,事实上除了汉人聚集的析津府,辽国的其它地方大都是以游牧为主,所以百里无人烟也是很正常的事。第二天一早,李璋他们继续赶路,一路上倒是偶尔能见到一些牧人,不过在他们靠近大福河时,外围却出现了许多巡视的宫分军,所谓宫分军,也就是皇帝行宫的禁军,平时行宫的守卫主要都是由他们负责,至于原来大名鼎鼎的辽国皮室军,现在已经成为地方驻军,不再负责行宫的安全。刚一见到宫分军,李璋就感觉有些不对劲,因为这些宫分军的巡视实在太严密了,一路上李璋他们遇到了七八队巡逻的小队,而且每一队见到他们都会上前严格的盘查,也幸亏耶律仁先身上有太子的令牌,这才使得他们可以顺利前行。就这样又向前走了数里,前面终于出现一条大河,而在河岸边,一座毡车为营﹐硬寨为宫的行宫也终于出现在他们眼前,这里就是辽国皇帝的捺钵,一座行走的皇宫。不过就在李璋刚来到这里,立刻感觉这里的气氛不对,整个捺钵之中刀兵林立,来往之人都是面带紧张,外围的军营中也处处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这让李璋他们也不由得紧张起来。第三百九十六章 又被软禁了又被软禁了李璋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刚从刘娥的软禁中出来,不远万里的来到辽国,结果刚来到耶律隆绪的行宫就被软禁了,他们整个使团被安排到一处军营之中,平时也只能在军营中活动,虽然吃穿不愁,但却见不到耶律隆绪,更出不了这军营。“都尉,辽人这是要做什么,难道就这么一直软禁着咱们”富弼这时背着手走在李璋的身边,眉头也紧紧的皱起问道,他们来到这里已经快十天了,但却一直被关在这个军营里,哪里都去不了,刚开始还没什么,可是现在连他也慢慢的失去了耐心。李璋这时也抬眼打量着军营外的情况,他们居住的这个小军营并不多,四周以栅栏和牛车隔离,外面也是一片又一片的营帐,时不时可以看到巡逻的契丹宫分军。整个捺钵其实就是一座大军营,也可以看做是一座移动的城市,外围全都是军营,也就是宫分卫的驻地,而里面就是耶律隆绪的皇宫,他与后宫的妃嫔等人都生活在那里,另外还有皇族贵戚、文武百官随同,平时的政务也都是在这里处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接风使节时,辽国皇帝一般都是赶到中京的皇宫中接见,很会在捺钵接风,但这次对方却让使团来捺钵,可是他们来到这里后却被严密的看守起来,不允许李璋他们四处走动,再结合之前打听到的消息,这让李璋心中也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彦国不必着急,难道你没发现外面的辽国人比咱们还要紧张吗”李璋这时再次笑呵呵的道。“都尉你是不是猜到了什么”富弼这时再次问道,他平时主要关注使团内部的事情,所以对外界的消息并不怎么了解,再加上他发现哪怕被关在这里,李璋也依然一副轻松的表情,似乎一点也不着急“呵呵,其实也不能说猜到什么,只是我感觉捺钵这里的气氛很熟悉。”李璋当下再次淡定的一笑道。“熟悉”富弼听到这里也是一脸的疑惑,搞不明白李璋话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见李璋这时收起笑容,然后扫视了一下营外那些严密的守卫,这才再次开口道:“记得当初真宗皇帝去世时,皇宫中同样也是守卫森严,驿馆中的使节也被严密监视,严禁他们向外传递消息,直到陛下登基之后,这种情况才被解除。”李璋的话一出口,富弼也不由得脸色大变,过了好一会儿这才万分震惊的道:“都尉你的意思是说,辽国皇帝已经驾崩了,所以我们才被软禁起来”“如果是驾崩的话,外面的人恐怕就不仅仅是紧张了,而且到时整个捺钵都会行动起来,毕竟无论是新皇登基还是处理旧皇的后事,都需要大量的人员行动起来,甚至还可能回到中京,所以我猜辽国皇帝应该是病的极重,甚至已经生命垂危,所以整个捺钵才会如此紧张。”李璋这时再次淡定的一笑道。辽国皇帝去世,新皇登基,这对大宋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特别是李璋记得在耶律隆绪去世后,辽国还经过一场长达数年的动乱,更进一步削弱了辽国的统治。富弼听到李璋的话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如果耶律隆绪生命垂危,那么一切也都能解释的通了,而且他也知道,无论哪个国家,新旧皇权的交替大都伴随着各方面的动乱,一切没个几年时间难以安定下来,而辽国内乱也就意味着大宋身上的压力减轻,难怪李璋这么轻松。“都尉,如果辽皇真的驾崩,那我们要不要找机会把这个消息传回去”富弼这时忽然兴奋的再次开口道,如果朝廷得知这个消息的话,肯定也十分高兴,到时作为第一时间传递消息的人,肯定也能得到朝廷的夸奖。“暂时还是什么都不要做,免得刺激到辽人。”李璋当下再次一笑道,他们虽然被软禁,但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与外界联系,比如野狗,而且大宋在辽国也有不少的情报人员,比如皇城司,完全可以通过他们把情报传回去,不过李璋却不打算这么做。听到李璋这么说,富弼也没有再说什么,毕竟李璋是正使,而且别看李璋年轻,但能力与眼界都远超自己,这点也是富弼最佩服李璋的地方,所以只要是李璋的决定,他就会全力配合。接下来的几天里,使团依然被软禁在军营里不得出,李璋也让使团完全许松下来,该吃吃、该喝喝,反正现在也出不去,不如就好好的休养几天,不过谁也不知道,他心中并不像表面上那么轻松,主要是他想早点回去,毕竟六月份就是青织的产期了,而现在已经快到了三月了,如果再见不到耶律隆绪,恐怕他就赶不上孩子的出生了。想到青织,李璋也不禁有些惆怅,离家这么长时间,他也十分的想念家里,特别是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为人父了,更让他有种如在梦中的感觉,好像一切都变得不怎么真实了,同时肩膀上也好像有些沉甸甸的,等到孩子出生,他也将在大宋留下一条自己的血脉,而为了自己的儿孙着想,他也绝不能让大宋重复历史上的悲剧,周围这些明着暗着的威胁,他也必须要清除干净,为儿孙们创造一个平安的环境。李璋想到上面这些,也不由得感觉身上增添了无尽的动力,千万不要小看一个父亲的决心,为了自己儿女的生存环境,他可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就在李璋想着心事之时,忽然只听军营外一阵喧哗,这让他也是一愣,随后就走出了自己的营帐,紧接着只见紧闭的军营大门忽然被打开,然后一队精锐的契丹骑兵飞奔而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