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北宋大表哥> 北宋大表哥 分节阅读 36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北宋大表哥 分节阅读 363(1 / 1)

d而言,年老的官员熬了多年的资历,品级自然也高一些,官大声音也就大,所以在刚开始时,反对的声音也远比支持的声音大。但是赵祯很快力排众议的表示了对范仲淹的支持,吕夷简等几个重臣这时也开始表态,甚至连病榻上的王曾也让儿子代为上书,表示支持范仲淹的奏折,磨勘制也的确是时候变一变了。随着吕夷简与王曾等人的表态,再加上赵祯的支持,于是一道开启了大宋官场改革的圣旨也随之发出,这道圣旨是发给范仲淹的,着令他与吏部的官员一同拟定一个新的官员升迁之法,而且官员的升迁以政绩、德行为主,政绩与德行突出的官员,可以优先得到提拔,这也让更多年轻官员有了升迁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苦苦的熬资历。两个月后,经过多次修改的“考课”制也终于制定完成,所谓考课,其实和磨勘一样,都是前唐对官员的考核制度,甚至这两个名称本来就是通用的,范仲淹他们在前唐的考课基础上,又设计出一套更加合理完备的官员考核制度,其中李璋也贡献了不少的力量,毕竟他熟知后世的历史,对官员的考核也有一定的了解。新的考课制度规定每年都由吏部对各个官员进行考核,主要是统计官员的政绩,以及官员在地方上的声望、个人的品行、年纪等等方面,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评定,而每三年一次大考,就是综合三年官员的表现给于任免升迁等等,六年之后还有再考,九年还有通考,如果三次大考有两次不合格,那么这个官员就将被撤职。考课制度一经公布,也立刻在官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考课制许多方面参考了磨勘制,但却加重了对官员政绩的评比,政绩突出的官员哪怕年轻,但也可以得到优先的提拔,反之如果一个官员十分平庸,想要再像以前那样混资历就十分困难了。随着考课制度的颁布,整个官场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也很快稳定下来,毕竟有赵祯和吕夷简等人的强力弹压,哪怕有人反对也改变不了事实,所以大部分人只能无奈的接受。不过再好的律法也需要实施下去才能起到效果,所以随着考课制度颁布之后,赵祯再次下令恢复御史台的职权,并且全国各州府设立监察御史一职,主要是监管当地官员,每年都要将官员的政绩、品行等登记造册上报朝廷,再由吏部结合平时官员的表现定级。大宋以前也有御史,但大都不管本职,御史的权力由门下省给事中、拾遗等官分担,现在御史台恢复了职权,原来的给事、拾遗等也转为御史。除了上面这些变化后,赵祯还对人事任免做了一系列的调动,比如韩琦进入枢密院担任副枢密使,富弼也进到枢密院中任职,杜衍去了尚书省,欧阳修则去了三司等等,这些是赵祯早就安排好的,现在也一切水到渠成。韩琦这些人都是官场上的少壮派,他们背后也有赵祯的支持,所以他们在进入到大宋的朝堂核心之后,很快也能影响到大宋政策的走向,当然现在还不是用到他们的时候,对于韩琦这些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还是积累经验,等到日后真正的成长起来后,才是他们一展才华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对大宋官场的改革也越来越深入,许多官职被重新划分职权,也有第一批贪腐的官员被查处,从而依法问罪,另外新扩充的监察御史也开始奔赴各地上任,他们不受地方官员的节制,可以直接上书朝廷弹劾官员,记录官员的表现等等,而随着他们的上任,之前的考课制也开始正式施行。然而就在今年冬天刚刚来临之时,一个噩耗忽然传来,久病于床榻的王曾终于支撑不住,于夜晚悄然离开了人世,不过据说他走的时候颇为安详,甚至他的儿女们也以为他睡着了,直到后来发现不对劲时,王曾已经安静的离开了。对于王曾的去世,赵祯也十分的伤痛,特别是他想到当初刘娥权势滔天,朝堂上除了鲁道宗和王曾外,几乎无人敢为他发声,可惜鲁道宗早在多年前去世,而王曾今年也走了,这也让赵祯在悲痛之下亲自去了王曾家中吊唁。李璋在听说王曾去世时也是长叹一声,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对王曾的去世还是感到十分的遗憾,想当初他与王曾初次相见时,对方已经位列执政,他却只是个帮刘娥守皇庄的小小外戚,但王曾却依然对他以礼相待,如果不是时机不对,说不定自己还可能成为王曾的女婿。除了上面这些私人感情外,王曾的去世对大宋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以前有王曾的牵制,还能平衡吕夷简的权势,而现在王曾一走,再也无人可以制衡吕夷简,虽然吕夷简是个聪明人,但他性格上却有些缺陷,那就是太过霸道,没有了王曾的牵制,说不定政事堂就要成为吕夷简的一言堂了。王曾的葬礼由朝廷出资,而且赵祯在吊唁过王曾后,也请李璋代自己出席了王曾的葬礼,而王曾死后也被追赠为侍中,谥号“文正”。这天赵祯将李璋召到自己的御书房,相比垂拱殿,这里更加的私密,没有赵祯的允许,连李太后都进不来,而赵祯让人退下后,这才皱着眉头对李璋开口道:“表哥,王相走了,政事堂无人再能牵制吕相,我心中总感觉有些不踏实”李璋一听赵祯的话就明白他的意思,看样子他是想再选一个人牵制吕夷简,只是这个人选却是个大问题,所以才找自己来商议。第六百六十五章 丁谓“表哥,你倒是说说话啊,现在王相去世,你觉得谁能接替他的位置”赵祯看到李璋沉默不语,当下也有些着急的问道,虽然他想问的是谁能接替王曾达到牵制吕夷简的目的,但这种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皇帝他也越来越要脸了。李璋当然明白赵祯的意思,不过他这时也露出一个为难的表情道:“这你可真是难为我了,现在朝堂上的大臣有经验有威望的大都年老,年轻的大臣中也暂时没有能担当这个重任的人,所以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推荐谁”说到最后李璋也是无奈的一摊手,毕竟不是谁都有王曾的威望和能力,那可是当初能让刘娥忌惮的人,也只有把王曾赶走后,刘娥才敢冒出一些不该有的念头,而现在朝堂上根本没有人能替代王曾,更别说牵制吕夷简了。听到李璋的回答,赵祯也不由得露出失望的表情,当下十分苦恼的道:“如果实在找不到代替王相的话,那我也只能用别的办法了。”“什么办法”李璋当即追问道。“还能是什么办法,帝王心术而已,贬一下给某个人提个醒,免得他日后做错事。”赵祯也同样无奈的一摊手道。李璋听到这里也立刻明白过来,同时他也想到在原来的历史上,王曾和吕夷简同时被贬,随后王曾就去世,而吕夷简却很快官复原职,如果往深一点想的话,那其中的权谋也让李璋感到后背发凉。“可是现在朝堂正值变革之际,需要有人坐镇指挥,若是”李璋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想要从大臣中找出一个能够牵制吕相的人实在太难了。”赵祯这时也再次无奈的道,沮丧之下他连面子都顾不得了,直接把自己的真正用心说了出来。吕夷简不仅仅是拥护赵祯夺回实权的大功臣,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大宋还对外打败了党项和辽国,夺回了燕云十六州,这些功劳可不仅仅是赵祯的,另外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同样也将因此而记在史册上,有这样的政绩,想要找出一个牵制他的人的确是太困难了。李璋听到这里却忽然心中一动,当下猛然一拍手道:“错了错了,我们一开始就想错了”“什么错了,表哥你在说什么”赵祯被一惊一诈的李璋也吓了一跳,当即再次追问道。“我们刚开始就想偏了,以前陛下一直将王相当成牵制吕相的人,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想找一个各方面都接近王相的人来代替他,陛下是不是这样想的”李璋这时一拍巴掌激动的问道。“对啊,朝堂上再想找出第二个王相实在太难了,甚至现在连一个能接近王相的人也很难找到。”赵祯点了点头道,不过他还是不明白李璋的意思。“其实根本不必找一个与王相相似的人,我们只需要一个足够有名气、有能力,并且保证对陛下忠心的大臣来接替王相,从而达到牵制吕相的目的就可以了”李璋再次兴奋的道。“有名气、有能力、有忠心,这找一个与王相相似的人有什么区别”赵祯还是不解的问道。“陛下不要忘了,名气并不一定是好名声,有些人的名声并不好,但却举国皆知,另外陛下还记得当初丁谓倒台后,王相居功至伟,但大娘娘却偏偏不用他,反而用了另外一个人担任宰相的事吗”李璋这时忽然得意的一笑道。“王钦若”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立刻一拍巴掌道,当初王曾扳倒丁谓,一时间名声大振,几乎人人都以为王曾会被封相,可是刘娥知道王曾与自己不是一条心,于是故意将名声不好的王钦若召回京城拜为宰相,用以牵制王曾,结果王钦若感恩之下,对刘娥也是忠心耿耿,很快就帮刘娥稳定了朝堂。“不错,当初大娘娘能用名声不好的王钦若牵制王相,陛下也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来牵制吕相。”李璋笑呵呵的再次道。“丁谓”赵祯脑子中立刻蹦出一个名字,丁谓的名气就不必多了,号称当初的第一权臣,连刘娥都差点被他夺权,可惜后来却被刘娥算计,从而被贬到崖州,如果自己能把调回来的话,肯定能牵制住吕夷简,而且丁谓的名声太臭,除了忠于自己外,他根本没有其它的选择,因为只要失去了他的支持,丁谓肯定会被人第一个收拾了。“丁谓你就别想了,他去年就死在光州了。”李璋这时双手一摊道,说起来丁谓当年也是权倾朝野,作为宰相,哪怕被贬,死后也应该得到追赠,但丁谓的名声太臭了,所以死后也没有人上报,赵祯当然也不知道。“死了他不是挺有度量了吗,怎么死的这么早”赵祯听到李璋的回答也是一愣。据说丁谓被贬到崖州,随后又被调到雷州、道州、光州等地,加在一起“流落贬窜十五年”,然而丁谓却极为看得开,哪怕在外流落了十五年,回乡时依然两鬓乌黑,连根白头发都没有,这在当时也被传为一件奇谈,许多人虽然不齿丁谓的为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度量。“陛下怎么忘了,丁谓去年死的时候就已经七十岁了,哪怕现在还活着,以这个年纪也不方便再担任官职了。”李璋再次无奈的道,丁谓就算再有度量,但年纪却是不等人,古代寿命都短,六十就算长寿,更别说七十了。得知丁谓死了,赵祯也不由得有些唏嘘,不过随即他又无奈的道:“没想到丁谓也死了,本来以他的身份,倒是最合适的人选。”“陛下也不必失望,丁谓虽然不在了,但依然有其它人符合陛下的要求,比如当初大娘娘留下的几个人,就算陛下敢不敢用了。”李璋这时笑呵呵的开口道,这时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此人虽然不及丁谓,但却比丁谓更加合适。第六百六十六章 程琳当初刘娥当权之时,在朝堂上也安插了不少的心腹,比如王钦若就是刘娥的死忠,不过王钦若也有底线,那就是刘娥不能篡位,不过像王钦若这种有底线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绝大多数刘娥的心腹大都一些阿谀奉承之徒,有些人的人品更被人所诟病,李璋向赵祯推荐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家伙。“程琳他他能行吗”赵祯听到李璋口中道出的人名时,也不由得瞪大眼睛问道。程琳的名气的确比不上丁谓,更不及王钦若能位至宰相,但他却依然是刘娥最大的心腹之一,当初刘娥当下时,程琳一直把持着开封府尹的职位,要知道开封府尹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能坐上这个位子的大臣,日后几乎都有入政事堂的资格。然而程琳也不知道是目光短浅还是真的对刘娥太过忠心,使得他做了一件大傻事,那就是向刘娥献上武后临朝图,这几乎就是变相的鼓励刘娥称帝,虽然这使得刘娥对他也越加的宠信,可是刘娥的年纪注定熬不过赵祯,所以当赵祯当政时,程琳也就悲剧了。赵祯当初曾经为了稳定朝堂,刚开始并没有对刘娥的那些心腹下手,反而还给他们加官晋爵,但是在赵祯从稳了皇位后,这帮人就开始倒霉了,先是程琳丢了开封府尹这么重要的职位,被调到尚书省做了个有名无实的尚书左丞,后来又一直在户部、吏部这些有名无实的地方打转。可以说在那几年里,程琳的官职一直都是那种说出去好听,但却没什么实权的虚职。其实程琳这个人虽然人品有问题,但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当初鬼丐就是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剿灭的,另外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时,开封城中“盗讼希少”,曾经在益州任职时还扑杀过当地的邪教做乱,以他的这些政绩与资历,本可以稳进政事堂的。但是武后临朝图这件事却一直是赵祯心中的一根刺,所以程琳一直只能蹉跎于官场,前两年赵祯可能是看开了一些,终于给程琳一个实职,那就是让他去北京大名府担任留守,虽然大名府是北方的重镇,但却远离了朝堂,基本不可能再回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