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李植身为坐镇高丽的大宋使节,自然要照顾一下自己的乡里乡亲,结果一来二去,许多永城人就搭上了这辆便车。郑关是李植的好友,他们郑家同样也是永城当的富豪,所以自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生意,事实上在几年前,郑家就借着李植的关系,与高丽人做起了丝绸上的生意,现在大宋运往高丽近乎一半的丝绸都来自郑家,当然李植家中在丝绸生意上也占有不少的份子。郑关是郑家未来的家主,而且他无心仕途,整天就呆在家里参禅悟道,不过这两年他父亲的身体不好,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也必须扛起家中的重任,无奈之下只能慢慢的接手家里的生意。本来像出海这么危险的事,是不用郑关亲自出面的,但是郑关想念多年未见的好友李植,索性就随自家的船队出海,并且事先也通知了李植,而李植也十分的高兴,甚至从高丽首都开京跑到港口准备迎接这位好友的到来。说起来这次也是郑关第一次出海,前几天也是晕船的厉害,幸好船上有大夫,喝了几天治疗晕船的药也很快恢复了,只是一连数天的海上航行也实在无聊,刚开始的那点新鲜感早就被消磨光了,今天总算是到达高丽了。沁港,也就是后世的江华岛,古时称沁,而且与其说它是岛,但其实与大陆之间只有一条约一里的海峡,因为水是咸的,所以被高丽人称之为盐河,而沁港也正是高丽设在这里的港口,因为这里距离高丽的首都开京极近,虽然这里的水纹情况差一些,但还是设立了一座港口,以方便货物的进出。郑关站在船头打量着越来越近的沁港,只见这座港口并不大,事实上沁港设立的时间很短,只是前几年高丽与大宋恢复朝贡时,才设立了这座小港口,而且因为这里距离开京太近,所以也不是什么船都能在这里停靠的,郑家的生意做的很大,再加上李植的影响,所以郑家的船队才能这里停靠。而在沁港东南的树州,那里才是高丽的第一大港,绝大部分与高丽交易的船队都会在那里停靠,而树州其实就是后世的仁川,当然了,树州港也仅仅只是高丽的第一大港,与大宋的广州、泉州根本没办法比,甚至连大宋北方沿海的几个港口都能完爆它。郑关的船队还没有在码头停靠好,他就一眼看到了站在码头上的李植,这让他也不由得兴奋的一边挥手一边大叫道:“李兄,在这里”李植听到郑关的声音也立刻看到了他,当即也兴奋的快步上前,而当看到这位多年未见的故友时,他也不禁激动的热泪盈眶,当即大声道:“多年不见,郑兄你可安好”“哈哈李兄不必担心,家中一切安好,另外李伯父也让我帮他带了书信”郑关这时再次大笑道,这时船也在泊位上停好,于是郑关立刻下船,而李植也兴奋的迎上前,两个多年不见的故友也都是激动的说个不停。“郑兄,这里不是说话之地,我已经让人在港口设下了酒宴,咱们边吃边聊”不过李植很快想到了什么,当下也立刻开口道。郑关自然也不会拒绝,于是只见李植一招手,立刻有两顶人抬的小轿抬了过来,这让郑关也是一愣,虽然大宋那边也曾经出现过人抬的轿子,但读书人对这种交通工具颇有争议,许多人都认为把人当成牲口用显得不仁,所以许多读书人都不愿意乘坐,再加上最近大宋不再缺马,于是轿子也就更少了,只是在一些山地才会出现。“高丽这边马匹更少,而且这边的贵族出行都坐这个,咱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了”李植当下也无奈的解释道。郑关也不是古板的人,于是也没说什么,当下两人乘着轿子来到港口处的一处庄园,这里早就摆好了酒宴,而且李植也没有请其它人,两人就这么相对而座,先是聊了一下分别这几年的各自状况,而郑关也把李植父亲的书信交给他,结果李植看完后也流了几滴眼泪,毕竟父亲的年纪大了,但他却无法回乡奉养。“对了,有一件事我得告诉你,可能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回去了”正在这时,李植忽然想到一件事,当下振作起来开口道。“真的那可真是太好了,什么时候回去,到时我给你接风”郑关听到这里也兴奋的道,虽然李植离开高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郑家的生意,但相比好友能回家这件事,些许生意上的事根本不足挂齿。“这个还说不准,不过你们的生意也要注意一下,最近高丽可能会有些不太平”李植说到最后却忽然有些严肃的道,高丽人最近有些膨胀了,竟然对大宋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这也使得大宋对高丽的态度也发生一些变化,而身为使节,李植也最敏锐的感觉到自己也许不用再呆在高丽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高丽人疯了郑关正高兴自己的朋友终于能回大宋了,却没想到李植竟然说高丽最近可能会出事,这让他也不由得紧张起来追问道:“怎么回事,高丽不是咱们的盟友吗,而且西边的辽国自顾不暇,这边能出什么事,难不成是高丽内部出了问题”“高丽前段时间拿回了鸭绿江东岸的几个州,使得他们的实力大涨,但人心不足蛇吞象,高丽王竟然想趁着辽国衰弱的机会,主动出兵攻打辽国,侵占鸭绿江西侧的土地,我看他们的野心不小,似乎是想重现当年高句丽的盛况。”李植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道,这些事情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也算不得什么机密,而且他和郑关只是私下里讨论,以郑关的性格肯定不会外传。“什么高丽人竟然还有这么大的野心”郑关听到这里也不由得瞪大眼睛不敢相信的道,高句丽与高丽虽然只差一个字,但实力却是天差地别,毕竟高句丽可是曾经与隋唐两大王朝抗衡的国家,而高丽的前身泰封,虽然号称是后高句丽,但其实却是新罗人的分裂势力,后来吞并了新罗和百济后才建立了高丽,与高句丽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嘿嘿,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高丽以前面对辽国几乎是屡战屡败,使得他们只能屈辱的向辽国称臣,但这次却趁势打败了辽国,夺取了丢失的土地,这让高丽上下都有种复兴之感,野心膨胀之下,有这种错误的认知也就很正常了。”李植说到这里时,也露出几分不屑的表情,在高丽呆的越久,他就对这种小国越是鄙夷。“夜郎自大,恐怕说的就是这帮高丽人,就算辽国再怎么衰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他们这点国力,能守住鸭绿江已经十分不容易了,竟然还想吞并更多的土地,简直就是在找死。”郑关这时也是无奈的摇头苦笑道。“更可笑的还在后面,高丽人不但觊觎鸭绿江以西的土地,而且还煞有介事的做了一番分析,最后可能觉得以高丽目前的实力攻打辽国有些困难,所以他们竟然向咱们大宋提出一个过分的请求”李植说到这里脸上的不屑也更加的严重。“什么请求,该不会是请咱们一同出兵吧可是我记得咱们与辽国刚刚达成新的盟约,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打辽国”郑关听到这里也好奇的追问道。“如果只是一同出兵倒也简单了,可是高丽竟然提出想要咱们大宋的火器制造之法,特别是火药的配方,你说这不是失心疯是什么”李植说到最后也是一摊手无奈的道,当他从高丽王口中听到这个要求时,也感觉对方是不是吃错药了,但在对方的一再坚持下,他也只能把这件事报了上去,毕竟这么重大的事他可做不了主。“什么高丽人真是疯了,火器也是他们这种小国敢觊觎的”郑关听到这里也气的一拍桌子怒道,大宋之所以能打败党项和辽国,火器可谓是居功至伟,所以大宋上下对火器也是重视之极,特别是火药的配方更是绝密,除了配制火药的工匠外,其它知道火药配方的人绝对不会超过三个。“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后来我发现高丽人是真的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向我们纳贡称臣之后,咱们大宋就有义务要帮他们,所以提出这种要求也就很正常了。”李植这时也有些无语的道,来到高丽这么久,有时他还是无法理解高丽人的想法。“真是疯了,朝廷那边怎么说,我想肯定会把高丽斥责一顿吧”郑关当下感慨一声,随后又再次追问道。“朝廷那边暂时还没有回复,毕竟这件事我也刚报上去没多久,估计奏折也刚送到陛下手中,不过我估计斥责都是轻的,毕竟咱们刚与辽国达成盟约,本来就要求高丽暂停与辽国的敌对,可是他们倒好,非但不听,反而还要主动进攻辽国,丝毫不顾忌咱们这个宗主国的面子,事后又提出这种要求,简直就像是故意恶心我们似的。”李植再次回答道。“难怪你说高丽最近可能要出事,这要是不出事才怪了,看来我得早点做准备,免得到时高丽引火烧身,到时殃及池鱼”郑关当即做出判断道,高丽即准备招惹辽国,却又得罪了大宋,这简直就是自取死路,看来高丽的生意也要撤出一部分了,免得到时损失更大。“嗯,高丽人国小力微,但却又极有野心,特别是他们老是觉得自己是高句丽的后代,所以要重现当年高句丽的荣光,以前是没有机会,现在刚取得一点胜利,他们的野心就立刻暴露了出来,像这种小国根本难成大事,如果咱们大宋灭掉了辽国,说不得也会像当年的盛唐一样,直接出兵灭掉这帮跳蚤似的东西。”李植在自己朋友面前也放开了,将这些年对高丽积累的不满也彻底的发泄出来,虽然他在高丽也被奉为上宾,经常被高丽王宴请,但越是与高丽人接触,他就越觉得高丽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听到李植对高丽人的评价,郑关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他很少见到李植会如此贬低别人,看来他在高丽生活的的确不太过如意,当然也可能是李植离家太久,思乡之下连带着对高丽也越发的厌恶了。酒宴过后,李植安排郑关与自己一起回到开京,毕竟他身为使节,一般都要呆在都城之中,也方便随时与高丽王沟通,不过现在上面的命令还没有下来,他也不知道该怎么答复高丽王。就在李植在高丽接待自己的好友郑关之时,远在京城的李璋和赵祯也在商议着关于高丽的事,对于高丽不听大宋的命令,又提出讨要火药这种过分的要求,李璋也是气的不轻,不过想想也正常,这个东北方向的小国似乎从古至今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第七百三十八章 花草皇帝“火器肯定是不能给的,别说火药了,连枚手雷都不可能给他们,不过我现在担心的是高丽不听话,万一在咱们与辽国一起攻打党项时,他们在背后出兵偷袭辽国,从而使得辽国分心的话,可能会让咱们的计划受到影响。”赵祯这时抚着胡须低声道,自从他蓄须之后,就养成了这个小动作,有事没事就喜欢捋两把。“咱们本来也没指望辽国,不过高丽这个小国实在太不识抬举了,这才刚收回一点土地,就连咱们的命令也不听了,甚至还觊觎咱们的火器,如果不给这帮高丽人一点教训的话,我怕他们日后还会登鼻子上脸”李璋这时对高丽的怒气还没有消,当下再次愤恨的道。“这个表哥你不用担心,我已经下旨让人断了对高丽的援助,另外派往高丽的使节也召回来,让那帮高丽人冷静一下再说”赵祯当即开口道。之前为了鼓动高丽攻打辽国,大宋答应了对方一批援助,当然了,这批援助不是一次全给的,而是分批给的,之前给了几次,现在高丽既然不听话,自然也不用再给了,使节的召回也表明了他的态度,想必用不了多久,高丽就会派人来求大宋。李璋听后也点了点头,虽然他对高丽十分恼火,但现在还不是对付他们的时候,一来高丽对大宋还有用,能够帮他们牵制辽国,二来大宋也分不出兵力,毕竟连海军都去了东南北岛,陆军更是准备着攻打党项的事宜,根本抽不出兵力来。聊了几句关于高丽的事,李璋两人又商量了一下李朝的事,狄青那边最新的战报已经送回来了,战事进行的十分顺利,估计现在他们已经杀到升龙城下,而且李佛玛也逃回了升龙城,召集了不少兵力,看样子是想与他们在城下决一死战。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李璋和赵祯都认为李佛玛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这并不是他们太乐观,而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退一步讲,就算是狄青战事失利,但在大宋强大国力的保证下,他完全可以组织第二次、第三次进攻,而李佛玛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李璋与赵祯现在已经开始商议如何治理打下来的李朝,本来李璋这种偏僻之地根本入不了大宋的法眼,但奈何现在要开发南洋,而李朝的位置就十分重要了,至少沿海一带的港口要占据,方便来往的船只停靠,所以李朝也必须控制在手中。这里要说一些,因为大宋这个时期航海业不发达,所以海船大都是近海航行,甚至可以说就是贴着海岸线航行,有时肯定会绕远路,所以有些直线到达的航线还需要慢慢的摸索,当然这肯定需要时间。半个月后,狄青那边果然传来捷报,升龙城被攻克,李佛玛在看到城破之后不肯投降,带着妻子儿女聚于皇宫,然后一把火烧了自己全家,说起来李佛玛本来还有其它几个兄弟,但早在多年前就因为造反被他杀光了,现在他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