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这是在古代,尽管有穿越前辈努力过,但是男尊女卑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乡野间,更是如此。而且付二柱家的这次做的太过分了十八里铺一向排斥外人,你可倒好,还引着外人去小于举人家门口大吵大闹,尽管那外人是石宏大的后娘。石宏大是落户在十八里铺,算是自己人,石张氏可没落户在十八里铺,她算个什么东西十八里铺哪怕是在刚成立的时候,也没被人这么欺负到家门口,付二柱家的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付二柱简直都要被自家的婆娘气死了“你说说你,为啥老是跟老于家做对老于家哪点对不起你了看不过眼就别看,于家现在是举人老爷家,不是普通的人家,你要是再给我惹是生非,老子就特么的休了你”付二柱都要被气死了,他当初怎么就瞎了眼,娶了这么一个败家的娘们儿。“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于家那个小兔崽子,考上举人又如何我家的闺女哪点配不上他”付二柱家的还记得当时志得意满的去说亲,结果被于家毫不留情面的驳回,她在家中夸下海口,娘家都宣扬出去了,结果呢娘家对此十分不满,连带着她回家都没个好脸色。“你娘家那点破事,还要连累我们付家不成告诉你,你要是再跟着于家不对付,我绝饶不了你”付二柱气哼哼的踹了她一脚。他们的儿子付家强就在门口那里偷偷的看着,他不懂,娘怎么又惹爹生气了从他记事开始,娘就老是惹爹生气,爹爹动不动就说要休了娘,一开始他不知道什么是“休”,后来上了学,明白了道理,也知道了这个字的含义。付二柱出门看到儿子付家强畏畏缩缩的在门口,一点好人样儿都没有,忍不住生气的道:“看什么看看你这畏畏缩缩的样子,就是个没出息的”付家强:“”关我什么事关我什么事关我什么事同时,在村子里,也对付二柱家的意见很大,这种情况,就是吃里扒外,弄个外人在小于举人跟前鹤声谩骂,别说小于举人了,他们都咽不下这口气。而村医付大柱家里也不消停,付大柱媳妇今天回了一趟娘家,付大柱带着孩子跟着去的,这不是到了春天了么给娘家人看看脉象,好好调理一下,眼看着就要春耕了。结果回来就听说了付二柱家的事情。付大柱媳妇别提多憋屈了“这幸好是分了家,要不然还不知道什么样”付大柱媳妇气的直掉眼泪,他们家现在的大儿子都上学堂了,若是以后想考个功名什么的,还不得求到小于举人那里这可是儿子的前程问题107付大柱家想到没分家前,老二家的一进门就故意针对她,各种隐晦的欺负她,好不容易,老头老太太短命,都死得早,他们分了家,不然她哪还有好日子过“既然都知道分了家,他们什么样,跟我们没关系”付大柱想起二弟付二柱,也很不想跟他是亲戚,但是没办法,他们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亲兄弟。怎么就不知道收敛他日子过得好,是在村里,要是在外头,付二柱家那点家底啥也不是“可是咱家大小以后是要考功名的,若是得罪了小于举人,咱家大小可怎么办”付大柱媳妇坐在炕上垂泪。“考功名自然有他先生。”付大柱挠头:“实在不行,就跟我一样,读点医书,学点医术,做个大夫。”“跟你学有个什么出息”付大柱家的高声尖叫:“我儿子将来可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当大官的,可不能跟你一样,一辈子就只能当个村医,我二儿子身体健康,将来可以报考军校,读好了当大将军”付大柱家的对两个儿子期望甚深,一文一武,将来他们家就是十八里铺最有名望的人家,再也不会被村长他们管着“你,你简直不可理喻”付大柱对媳妇的这种执着已经无语了。也不知道媳妇受了什么刺激,竟然一直坚持家里两个大了的儿子有出息,非要逼着喜欢习武打架的大儿子读书考功名,老实巴交喜欢种地的二儿子去学武考军校。家里俩儿子每次见到他们的娘,都恨不得退避三舍,小儿子看到两个哥哥的架势,也对娘亲亲近不起来,一个女儿还小,也就她跟着付大柱媳妇亲近些。“我望子成龙怎么了”付大柱媳妇拍着炕沿:“我儿子必须是最好的,最出息的,于家都能出个举人,付家为啥就不能出个进士出个当官的”她在于良吉中了举人的事情中,看到了希望,她家的儿子必须能比于家的于良吉还要有能耐要是于良吉知道她的想法,再结合她的年龄,就会知道,这妇女八成是更年期提前了,顺便还有点更年期综合症。想什么是什么,还有点强迫症,非要自己的儿子比别人强,要不是因为小儿子和小女儿太小,她也得上纲上线。付大柱出了门,觉得还是外面的空气新鲜点,让自己能喘口气,屋里那位太厉害,他有点上不来气媳妇以前不是这样的,只是生了小女儿几年之后,脾气就慢慢的变了,越来越不可理喻了。付大柱家发生的事情,于良吉不知道,他只知道现在他需要好好哄于宝宝,小孩儿刚才被外头吵闹的声音,吓到了。“不怕,叔叔在呢。”于良吉抱着于宝宝,轻轻的拍着他的后背。“叔叔,那个人为什么在咱们家门口吵”于宝宝有点哆嗦的倚在于良吉怀里,不懂为什么有人上门吵架。“她是个坏女人,当人家后娘,却不对人家好。”于良吉用于宝宝能听懂的词汇告诉孩子,分清好赖,明辨是非。108四月备籽石宏大没有因为后娘找上门来就耽搁开荒,已经四月了,眼看着就要下籽儿了,开荒很快就完成了。在开荒后没两天,一场比较大的春雨及时的下了下来,都说春雨贵如油,在东北这边更是如此。于良吉在家已经开始选择种子了,趁着春雨刚下,地还是不缺水的时候,要赶紧下籽儿了。玉米是必须要种植的,这东西产量高,抗饿,很多人家的主食都是它,但是荒地不行。根据朝廷惯例,荒地头三年都是不收税的,三年之后才收半税,五年之后才收全税,他名下的土地加上荒地,也将将够五十亩,刚好免税。石宏大的那二十亩全都是荒地,正好也免税。东北这边的土质疏松,但地质肥沃,适合种花生。花生又名长生果,营养价值高,花生苗也不用多么精心的伺候,且花生榨油也不错,花生油也很实用。各种好处都不少,于良吉就决定先种植一年花生,反正不用交税,种什么都成。哪怕卖不出去,自家也能消化掉,实在是花生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不论是大酒楼还是小酒肆,茶馆、戏院之类的地方,都缺不了它,平时的小摊子上,也是一盘油炸花生米,最好最简单的下酒菜。再退一步,不是还能榨油呢么农家人吃油不易,除却动物油脂,就只能用植物油脂补充。所以花生应该是不愁卖的农作物。于良吉就决定那片地方种花生好了石宏大没意见,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他们有的是时间和力气。于良吉挑了不少玉米种子,这年代没有尿素,没关系,不是有尿么他攒了一点于宝宝的童子尿,配了不少白开水,用来泡种子。这样种子有力气,能保证健康的发芽钻出土壤。说白了就是发芽率高,长出率高而已。除了玉米和花生外,自家十亩地还要种植小米,于良吉发现这里的小米也不错,到底是绿色食品,而且南方那边不知道为什么,就知道种植的大米,小米却很少,每年还要拉着大米来北方换小米。说北方的小米比南方的好吃。于良吉在家育种了差不多十天,等玉米种子发芽了,他就都交给了石宏大去种植,反正有车有犁,倒是不用担心他。石宏大顺着一排一排的地垄挖好小坑,然后在每个坑里放底肥,底肥是标准的农家肥,除了比较脏,味道比较臭,这是最好的肥料。离了它,这庄稼虽然也会长,但是绝对部会长多大,每个玉米棒子多长出那么一厘米,就多好几粒,一亩地多打一些粮食。要是不放农家肥,放什么这是在古代,哪里找化肥去放好底肥之后,再将已经发芽的苞米籽儿播到每个坑里,为了保证出芽率,每个坑里最好放三四个种子,不然万一这颗种子发霉了,或是被虫吃了,又得麻烦重新种,都放好了之后,就是用锄头将坑填上,土不用填太多,适量即可。一切全都靠人工,根本没有任何机械。幸好他们家有小于举人弄的犁杖,卸下铧之后,就剩下后面收拢的那部分,直接趟上垄就行了,不用人工给种子盖土,这就省下了大量的时间。109得到认可春播是很累人的,石宏大又不让于良吉下田,于良吉只好在家做好后勤工作,做饭,和挑选种子。原主有个放大镜,是当时考秀才之后,嫂子给买的礼物,现在于良吉用它来挑选种子。于宝宝很乖的在描红写字。干农活就是累人,于良吉就去有养鸡的人家,收了不少鸡蛋回来,加上自己家每天也能收几个蛋,除却受精蛋找了乔大娘代为孵化,其余的都吃了。谁让他们家吃不得荤腥呢。只好用素的补一补,顺便跟孙大爷打了声招呼,每天依然送一壶豆浆过来,因为春播都是早早的下了地,孙大爷也早早的上门送豆浆,每天于良吉都给石宏大带上半壶,休息的时候就让他喝上些豆浆,另外还带了一壶水,白开水。因着开了春,这村子前头的大河也开化了,有人下网捞了点开江鱼上来,于良吉托乔大娘买了一些,做了之后,中午去给石宏大送饭的时候,捎带上,让他在地头吃好了,家里就没沾荤腥。“小于举人啊”这天,老村长来了。在农忙的时候能登门,必定都是着急的事情,于良吉赶紧给开门放了进来:“您怎么来了有事找小二来说一声就行。”佘家小二就是老村长的二儿子。“今儿来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你家那个犁杖,我看挺好用的,你家地要是种完了,能不能、能不能出借一下”老村长眼巴巴的看着于良吉。他家那犁杖虽然看着怪模怪样的,但是种起地来是真不赖啊开荒的速度快,趟垄的速度更快,还有那个耧车,石宏大一个人,种二十亩地的谷子,两天时间,完事了这是什么速度这速度别说老村长了,就连石宏大自己都眼红不已“当然能了,等他今天回来,估计就种完了谷子,耧车没用武之地了,您就拿去使用吧”于良吉笑呵呵的道:“我巴不得大家都来看看新鲜玩意儿,若是能加快大家种地的速度,就是好事儿,等大家闲了,每家置办上那么一两个,到时候咱们村儿恐怕还得增产呢。”“好好好,我就说小于举人肯定不会忘了乡亲们,你先头说怕新事物大家接受不了,我就说他们见识浅,现在咋样一个个还不是腆着老脸来求我了哼老子让他们别扭”老村长气哼哼的道。“您别跟他们置气,这都是尝试,尝试好了,大家才能不损失,尝试不好了,也就我一个,种地的时间晚点,不怕啥。”于良吉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他知道,这些人讲究资历,觉得种地还是他们这些老庄稼把式才靠得住,像他这样的“读书人”,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料,他要是没做出成绩来,谁听他的啊“还是你心眼儿好”老村长明白于良吉的意思,说实话,他一开始也对小于举人半信半疑,那东西看着怪怪的,没想到用起来忒好使。这下子大家伙儿都傻眼了等石宏大种完了谷子,他们也都认可了于良吉,不愧是举人老爷,连种地都比他们能耐110第二件事“呵呵,您老吃茶,吃茶”于良吉赶紧给沏茶倒水,一般人家都是一碗糖水甜甜嘴,到他这里行不通,岁数大了,给喝糖水万一糖尿病了咋办还是喝茶吧,家里最不缺的就是茶叶,还是上次县太爷奖励的时候,给的半斤红茶。“这茶叶味道真好”老村长抽旱烟,也喝茶水,只是平时喝的都是一些最次等的茶叶末,像这种茶叶,能看到叶子脉络的,太少见,而且味道醇厚绵长,和平时的太不一样了。“是上次县太爷送来的贺礼,您喜欢的话,回头我包一两给您带回去慢慢喝,我年轻,喝茶的时候少,别放过了味儿。”于良吉趁机提起送礼的事情,本来他就是这么想的,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在这里,他可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