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夫夫孩子热炕头> 分节阅读 4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3(1 / 1)

d比巴穆大多少,说话也以小辈自居,很能讨得这些人的欢心。“要是他能抓到好猪崽儿,两根麻花都成啊”众人哈哈笑着答应了。农家油水少,油炸麻花已经是一个很好吃的东西了,一般人家都舍不得吃呢。巴穆这小子的确厉害,出来后用腰间的绳子几下就把两只小猪崽儿捆好了,拎在手里头跟在于良吉身后,听大家说笑还腼腆的跟着笑了笑。正好老倪家旁边的老高家的狗崽子也大了,于良吉顺手在老高家要了他们家两只狗崽子,自己抱着往家走。于良吉抱着狗狗走在前头乐颠颠,身后跟着拎着嗷嗷叫唤的小猪崽子的巴穆,看小老爷高兴了,他也跟着乐呵呵了。家里没有羊群,也不需要他去放羊,家里的牛和马都被拉去犁地了,也不需要他照顾。铲地不比种地,正经种地的庄户人家讲究“两铲一趟”,铲一遍地必然要用犁杖趟一回,这是给铲薄了的苗子盖盖土,防止越长越大的时候,根儿都露出来,那样一旦热一点,少下点雨的时候,容易晒伤苗根旱死庄稼。一夏天共要铲两回。等庄稼长成半人多高的时候,还要铲二遍地,这个时候的苗高了,草也长得快了,那个时候也是最热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起早去,太阳升起来了就回来歇晌,下午气温降下去了,再去铲地到天擦黑才回家洗漱吃饭和休息,第二天早上还要早早的起来,趁着天气凉快,赶紧干活。铲地可是最折磨人的活,铲头遍二遍地的时候,都是一边大太阳晒着,一边弯个腰铲地,果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架势,俗话说的“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就是这个意思种一年地就属这会儿最难熬,秋收只是累一点,并不很热,并不比铲地难熬。就因为这个,石宏大才死活不让于良吉下田铲地,他自己吃点苦没啥,小于举人可不行在田里的巴图和巴多爷俩儿算是累着了,这么捏着个锄头铲地,比他们俩打一天的猎都累石宏大也看出来了,这爷俩儿真不是能干农活的,只好在他们俩好不容易铲好了一根垄之后,驾着老牛犁地,他亲手教了两遍,因为是用的三铧梨,一次三根垄,快得很,走的还是直线,一个牵牛一个扶梨,正好其实要是石宏大自己,完全可以扶着梨走,老牛都是干习惯了的熟牛,它自己就能走的很好。不过是怕这爷俩儿抹不开面子,这才分了个活儿给他们。因为他发现这爷俩儿已经有点咬牙切齿的意思了,这脾气倔的老实人,一认真起来,谁不怕啊他真怕这爷俩儿着急出个好歹来没看脸都憋红了吗等到了中午,就都收拾一下回了家。而早一步回到家里的于良吉,则是趴在后头看自己家新抓回来的鸡鸭鹅狗猪,各个都很活泼可爱,没一个焉了吧唧的,看样子都能养大“小老爷,请回去洗个澡换身衣服吧”刘宋氏就站在十步远的地方,恭敬严肃的跟于良吉说话。“我这挺好的,换衣服做什么”于良吉还自我感觉良好“您的衣服都脏了,请换一身干净的长衫,这件需要清洗,还有,您出去听说趴了猪圈”刘宋氏一板一眼:“所以您也要沐浴之后,才能准备享用午膳。”于良吉:“”说得好像挺有道理于是小老爷就只能回去麻烦的洗了个澡,从里到外换了身干净衣服,没挑什么长衫,他挑了一套跟石宏大差不多的短打扮,料子薄薄的透气,领口和袖口绣了兰花草。他也洗完澡换完衣服了,石宏大也带人回来了。黄厨娘赶紧大碗茶送上,让他们先落座喝口茶歇一歇,那边就立马掀锅盛菜,烧火打汤。因着人多,女人们单开一桌,在东厢房吃,男人们就在倒座房门口,二门前的那块地方,摆了五张桌子,暂时用的是学堂里的椅子,二十多个人都能坐下。而于良吉和于宝宝就被放到了主屋用饭,单独一桌。上来的主食是二米捞饭。因着东家守孝,这肉食都是在北边巴家的厨房做的,红烧猪肉,每个桌子上都来了一大盆绝对够吃够实惠一开始买肉的时候,黄大厨还想着,能做个两三顿,谁知道回来后于良吉就说了,全炖上“小老爷,这样太实惠了吧”没见过谁家帮佣的能吃上这么多肉。“咱要是不实惠点,人家该说咱们家抠门了,人给咱们家出大力呢,不吃好点咋成我这个举人还供得起大家一顿肉,以后午饭必须要有一个硬菜,剩下的你看着办,肉没有了就去买,家里我可是留了三百两银子当花销呢”于良吉说的可认真了。他觉得人家干活没点好吃的,能有力气吗下籽儿的那时候,他都没少花钱给人家吃肉了,这回自己家做了,怎么着,也不能降低水平啊黄大厨也就只好使劲儿的施展自己的厨艺了。二十多人的饭,不好做,大锅饭都是最考究厨艺的东西。这个时候青菜还差那么点时间,黄大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做了两菜一汤。另一个菜就是酱炖豆腐,这个菜是用大锅做的,全家人加上帮工都够吃一顿的了。汤是用的小菠菜切段,打了个菠菜鸡蛋汤,还往里头放了一大把虾米,这是于良吉提出来的。他是想给大家补补钙,家里那么一大包虾米就是预备着这个时候用的。于良吉带着于宝宝是黄大厨单独给做的小灶,一个木耳炒小葱,一个酱炖豆腐,一个清炒绿豆芽,一大碗菠菜鸡蛋汤,还有一个竟然是野菜拼盘遍地的婆婆丁、苣荬菜,这两种菜是很常见的野菜,采回来后蘸酱吃,进嘴稍稍有些苦味,但是据说有撤火的效果,尤其是春天,吃点这东西,正好下下一冬积攒的火气。于良吉并不多么讲究的一个人,黄大厨也是看准这一点,才给他们上了这道蘸酱拼盘。这个野菜是从大家带回来的柳条筐里的杂草里翻捡出来的,因为不太多,他就没给别人准备,看小老爷他们这边菜太单薄,才给上的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大盘子,里头放着的都是洗干净了的生菜,婆婆丁,苣荬菜,野山葱,还有自家小菜园里刚能够摘点下来的香菜。还有一碗鸡蛋酱,一摞切成了四四方方的干豆腐,用来卷野菜正好。于良吉自己先尝尝,味道不错于宝宝也要,于是他给宝宝也卷了个干豆腐卷,没敢多放婆婆丁,就给放了点儿苣荬菜,这个比婆婆丁的苦味儿淡一些。宝宝吃的可香了“不错不错,明天这个再来一份。”于良吉笑呵呵的看着小侄子吃饭。“您觉得好吃就行”一直守在一边看着的黄大厨终于放心了。“别忘了女眷那屋也要一份肉,可不能厚此薄彼。”于良吉想到这个年代依然有着男尊女卑的意思,不禁担心自己家的几个女士受委屈。但是他又不能过去,自从宋氏母女来了之后,家里越来越重视这个男女之别了。轻易他都不敢出现在宋氏母女面前因为石宏大跟他说过,宋氏母女就是因为上一个主家的人,对她们起了觊觎之心,才不得不远走他乡,从江南来了北荒。要是哪怕有一丝可能,谁愿意背井离乡呢“没,您放心,我婆娘是带着一小盆红烧肉过去吃饭的。”黄大厨不仅佩服自己婆娘有先见之明。其实他还真没想到给女眷那边加肉,毕竟女眷在家啥都没干,这就吃肉了他怕老爷会有想法,结果他媳妇儿说了,小老爷跟他们原来伺候的那家不一样,这盆肉肯定要端过去。他犹犹豫豫的答应了,结果小老爷还真问起来了“这就好,以后大家都吃一样的,除了我这儿。”于良吉终于觉得,这个大厨也不错了。黄大厨乐呵呵的告辞出去了,出去后还抹了把汗,看了看东厢房那儿,一伙大姑娘小媳妇的吃的偶尔有笑声传来。他摇了摇头,赶紧出了二门,随便挤了一张桌子,就开吃上了,他这一上午可没闲着,光想着怎么给他们做饭了。中午吃完饭歇了大概一个小时后,一伙人又出去上工了,黄大厨接着带三口人在厨房忙晚饭。还有明天的早饭也得提前预备上料。于良吉在于宝宝睡完午觉醒了之后,将孩子交给刘宋氏带着,和另三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自己去了前头的学堂。一进门就看到两个文武先生都在,林先生在整理书籍,这是要开学的时候用到的东西;洪先生在立木头桩子,这是要给孩子们练武用的靶子,还有几个矮小的站桩。“两位先生。”于良吉先拱手为礼。他早早的就让人送了米面油过来,甚至割肉的时候,也让人给两家各自送了五斤肉,还有好几只小母鸡和一只大公鸡,算是给他们下蛋吃的。“于举人。”林先生拱手为礼,洪先生抱拳为礼。“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吧”于良吉笑眯眯的打招呼,然后看他们俩准备的好像没什么可缺的了。“是差不多了,只是这学堂的名字,还有规矩,还没定呢”林秀才提醒小于举人:“这可是要山长你来负责的事情。”饭饭元年空。手打,转载请注明133 十八学堂于良吉这才想到,自己还真是有责任学堂的名字我都想好了,规矩的话,我回去想想。”于良吉觉得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回去一路上都在想,到家之后就在书房里写写画画。最后于良吉给自己的学堂起名“十八学堂”。这是我们十八里铺自己的学堂,我希望以咱们村子的名字来命名。”他是这么跟老村长解释的,而且这个名字会让很多孩子有一种归属感。还有大人们也会认同自家村子的学堂,不会觉得没有张家村那个公立学堂好。实际上,根据原主的记忆,张家村的学堂,教学质量,还真不怎么样又定制了校规十八条,其实就是照着前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来的,不过是组成十八条,用来迎合学堂的名字。下午黄大厨出去了一趟,回来就带着好几条大草鱼,原来今天车达为了给车姥姥和车爷爷补身体,在前头的河里撒了个网,是那种大眼的网,捞大鱼,小鱼顺着眼儿就走了,大鱼搂上来一看,好么,个顶个五六斤啊恰好让黄大厨给看到了,赶紧跟人套近乎,买下了他手里的五条大鱼,回来就泡上了粉条和干蘑菇。晚饭的菜是油炸花生米,鱼锅乱炖这个菜依然是在东边刘家的厨房做的,草鱼个头大,刺儿也粗,这么大个头的鱼不怕扎到人,炖上粉条和干蘑菇,那味道鲜美的,要不是于良吉他们吃不得荤腥,石宏大都想让他们尝一尝了。汤是紫虾米汤,也很鲜美,还放了些香油进去。主食是苞米面贴饼子,里头放了些鹅蛋,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儿,吃起来那叫一个香于良吉和于宝宝同样单吃,黄大厨给做了蒜蓉小油菜,清炒小白菜,以及一个油炸黄生米。主食跟大家伙儿一样,是苞米面贴饼子。说实话,要不是看在小老爷非要跟着一起吃大锅饭,黄大厨还不想往贴饼子里头放鹅蛋呢一口气放了二十个鹅蛋进去,黄大厨都心疼自家的蛋了因为有着公共浴室,谁想洗澡了,看好日子,单日子是女的去洗澡,双日子是男的去洗澡,避免尴尬和冲撞。帮佣的衣服脏了,也可以留下来,家里的几个妇女洗个衣服还是能办到的,还给晒干送回去。他们只要一个目的,就是铲地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这些人玩命的干啊结果第二天,黄大厨就找上了刘文喜,采买去家里东西用的飞快尤其是蛋类,已经只能支撑一天了,肉类没有新鲜的,只好就地解决,刘文喜买了两家大鹅多的人家的大公鹅,一个八九斤的样子,一口气买了四只回来,也仅够一顿饭吃的。这个时候青黄不接,连土豆都没吃了,白菜更不用提了,就剩下点干菜,也不能顿顿都吃啊刘文喜只好找了大老爷石宏大,板着脸告诉他,家里缺东西,要去县城采买了。于良吉听说之后,立刻认真的用馆阁体写了繁体字的“十八学堂”,让去县城大采购的石宏大带着去牌匾店做个牌匾回来,挂在学堂正门上。“这个名字好”石宏大一看这名字,就觉得起得不错从前就知道有的村子排外,尤其是什么石家村,张家村的,对外姓人都很不友好,但是十里铺是杂姓村,同样,因为杂姓村的关系,很受人欺负,更团结,要是相处不好的话,同样排外,别的村子可能是冷暴力,这个村子恐怕就真的能出手赶人了。“这两天都累瘦了,今天去城里采购东西,就当歇一天了,骑马慢点走,不着急。”于良吉看到石宏大有些晒黑了的脸心疼了下。都说不让他跟着干了,偏偏不听,非要跟着一起下田。“多一个人多份力,咱家地多,铲地快的话,二遍地的时候就能轻巧些。”石宏大看四周没人,猛地欺身上前。于良吉惊讶的抬头看他。就看到石宏大的脸,对着自己就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