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刘定之,太有名了。天顺改元,任通政司左参议仍兼翰林侍讲,不久又升翰林学士。天顺八年,明宪宗即位,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径筵。成化二年十二月,以本官入直文渊阁参与朝政。成化三年八月,进工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当时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宪宗说:“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上怜爱百姓的本意,请皇上体恤下情。宪宗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成化四年,刘定之时任礼部左侍郎,仍兼翰林学士他说自己是翰林还真没说错。不过这个人也是个能人,他认为万妃专宠,皇后很少能够见到宪宗,太子又未确立,代宗的女儿已十五岁及笄却还未下嫁。刘定之趁着久旱之时,一同上疏谈及这些事。并请求经筵时一并讲说太祖朱元璋亲作的书,赶除异端邪教,不要让其害政耗财。宪宗将其奏疏留中不下。当然,这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现在则有所改动,他上疏谈及的是柏妃,他觉得柏妃雍容太过,柏家也不成器,不想让宪宗皇帝太宠爱柏妃。万妃因为有两位公主,也算是诞育有功,加上女儿在身边,万贞儿并没有跟历史上那样,让人诟病她迫害宪宗皇帝的子嗣。只是宪宗皇帝一直没有儿子,这让刘定之很是担心。同年六月,钱太后孝庄钱皇后去世,周太后孝肃周皇后不愿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命太监夏时与怀恩召集辅臣,商议钱太后的丧葬事宜。阁臣彭时首先反对。次日,宪宗再召彭时、刘定之等重议此事,彭时仍坚持前议。刘定之更是坚持组训,当时的情况吴有为也知道,周太后差点儿为此萌生死志。最后还是吴有为给出的主意,万通告诉了宪宗皇帝,才解决了此事。按照历史走向,刘定之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只是宪宗皇帝倚重,时不时地赏赐下去,吴有为的灵水间接也惠及了他,故而现在的刘定之虽然已经六十一岁了,但是跟四十一岁似的,中气十足,精神十足。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说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而另一个人在他说完之后,也上前自我介绍:“本官商辂。吴有为:“”此次会试,主考官是俩大神啊商辂说完之后,便开始敬神,当然,拜的是孔子、孟子等等圣贤。又举着“肃静″、“谨学”等回避牌子绕场一圈,还有各种星宿神像,以防止贡院走水、大风等等。经过了神明,学子们果然缓解了一些紧张,毕竟心里没鬼的人,对神明也能坦荡荡。俩位主考官就让收掌试卷官取了新印出来的、墨迹犹未全干的考卷来,叫巡检军校散给众考生。这一场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考取了就能青云直上,入朝为官,考不中的至少又要等三年辛苦蹉跎。场中近万考生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激扬到了极点,在这种尖锐冲突的情绪中接过考卷颤抖着揭开卷面,仔细阅看题目。而吴有为他们则相反,这三十个几人早就在吴有为的“模拟考试”之中吃足了苦头,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都演练过了不止一遍。第一场仍是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这个时候模拟考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三十多个举子跟旁人不太一样,他们气定神闲,他们游刀有余,他们循循渐进。吴有为心情更是平静,考试而已,对于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他而言,这简直是小菜一碟。只是他低头写的认真,刘定之跟商辂都从他身边路过,看了看他的房号,刘定之惊讶了下,商辂更是惊讶了。俩人对视一眼,纷纷回了上位。考试不难,难的是考试的内容,这一点吴有为学得不错,他这些年别的没做,字练得不错后来又跟张升和杨一清彼此学习,学问扎实,功底深厚,加上他到底是比原主的眼光宽广许多,写起来头头是道。第一天吴有为就在破题打草稿,深知卷面的重要性,吴有为当天并没有在试卷上写字,而是打草稿,修修改改,当天晚上,吴有为就烧了一点银霜炭,要了热水,用小刀子切了一块调料块进去,放上菜干,跟煮方便面一样,掏出晒干油炸过后的面饼放里头煮。古代方便面,吴有为为了会试没少折腾,早在四年前就给罗伦用过了。吃的热乎后,趁着还有一节蜡烛的火光,用自带的手纸擦了擦碗筷,用开水煮过简单的消消毒,就收了起来,自己则将那个小床打扫干净,铺上带来的毛毡,铺上厚实的大氅当褥子,盖上自己带来的软毛超厚毯子。枕着自己换下来的衣服,吴有为就在这个简陋的号房里入睡了。蜡烛也燃尽后熄灭。万通路过他的号房,特意打开门口遮风的毡子看了看,发现人睡了,小炉子里还烧着炭火怕自己的床凉,吴有为将小炉子放在了床下,隔着木头板子。不过因为炭块有限,吴有为没敢烧太多,睡着的时候就有些冷,他整个人卷在那小床上,只留在外面一缕头发,小小的一个看起来有点可怜兮兮的。万通看的心里难受,他是最知道吴有为的,虽然是个庶出子,但是从小也没吃过什么苦头,也就没了爹那会儿难熬了些,后来就顺顺利利的了。而且吴有为最怕冷,又嫌弃热,现在在号房里,什么都不敢多弄,进来的时候,他就发现了,炭带的太少了些。万通想了想,离开了。不一会儿,吴有为睡的更沉的时候,万通回来了,他带着一个像捞网一样的东西,不过是个放大版的好似饭勺一样的,里头装着几块银霜炭。万通从门口的毡子缝隙里递了炭进去,放到了吴有为床下的小炉子里这一夜,万通路过吴有为的号房四次,每次都给他添一点炭。等吴有为睡饱了起来,发现他的号房里跟他以为的不一样了他以为起来起码会冷一些,他烧的是炭火,不敢不给自己的号房留个缝隙让空气流通。所以早上起来必定是冷的,结果不是,他早上起来,这屋里是暖的,且他炉子里还有火这不可能啊他没半夜起来添炭火的习惯,他带了那么多厚实的东西就是为了怕把自己冻病了,才弄的大毛毡子。更让他惊讶的是,他醒来之后,就发现水车在外面给人送开水呢太巧就不是巧合了。他一想,就想到了万通的身上。这里最能便宜行事的便是他了。心里一动,不由得甜蜜了一把。起来抻了抻懒腰,收拾了一下,拿着铜壶出去要了热水,用小锅煮了一锅方便面,稀里哗啦的吃了,又喝了一壶的姜末水,手脚都暖过来了,将屋里收拾一番,吴有为坐了下来,展开考卷,提笔蘸墨,开始奋笔疾书。万通上午没有出现,下午在傍晚的时候出现,却是随着送水车一起来的,看到吴有为已经写好了试卷,还精神抖擞,心里十分慰籍。俩人于考场中相视半晌,虽然一字没有说,却觉得心里甜甜的。第二天跟第一天差不多,只是晚上的时候,不止万通一个人给吴有为加炭火,还有不少巡场的军士,给考生们加炭,虽然不能跟万通对吴有为那样,但是也防止了考生们被冻着凉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南方来的考生们,实在是无法习惯北七方的寒冷,半夜有人给加炭,当然是好事儿,不由得对巡场军士也尊重了起来,热水一直供应着,第三天,第一场考试最后一日。吴有为其实早就写好了,只不过他习惯的看了看,又找了两个地方修了一下,这才写上自己的名字,各种禁忌也撸过了不止一遍。只是考场中的气氛依然严肃紧绷,吴有为叹了口气,这样的气氛,在严肃的同时,何尝不是对人心理的考验呢心理素质差的人,是挨不过去的。正文273考完归家在过了中午之后就可以交卷了,吴有为就交了,交完之后收拾了一下,他可以歇息半日。然后将自己这个号房收拾了一下,马桶要换,要抻一抻懒腰,在窄小的号房里活动一番在落日前,收卷了。众位考生出门,可以归家休息一日。龙门一开,大家纷纷排队往外走,很多人呼朋引伴,又有不少家丁书童在找主人。他们三十多人聚在一起,被人接回了家。一个个的确是累坏了。可是一个个却还惦记着考试的内容,吴有为劝他们过去的便放下吧,考好考坏都交卷了,专心准备后面两试。论、表、诏这些小题不用提,考官也不会细看,背过的圣贤之作拿过来套一套就差不多了判,更是只要熟背大明律就能做对,毕竟依法行事嘛,谁也挑不出错儿,如果想不依法行事,就看看罗伦,当初多好的情况啊他可是宪宗皇帝第一个钦点的状元,还不是被发配到了南方那偏远之地要不是有双季稻和三季稻,又有那海外农作物,罗伦能不能被宪宗皇帝想起,还两说呢。所以枪打出头鸟,大家都不敢冒头了。最重要的是策问。不只第三场考试要考策问,最要紧的殿试也要考策问。策问的水准若不在二甲上,最好会试结束后就别再考了,以免沦为三甲,前程艰难的同进二月十二日。考试继续依然是三更起,半夜去排队,四更进场,搜检。这次吴有为又长见识了,因为都二考了竟然还有人夹带小抄不佩服都不行了,你夹带小抄有毛用啊给吴有为搜检的依然是万通只不过这次吴有为不再是分配到原来号房的地方了,不过也没太烂,分到的依然是好的号房,不漏风,不漏雪,朝阳,远离茅厕等地。考试的内容就不多说了,说了咱们也不能懂,吴有为考的时候,依然小心翼翼,他可不想再等三年了。二次考试依然费劲巴力,吴有为小心翼翼应对。等到了二月十五。便是会试三场中最后一场的策问试。这一场至关重要,因为”以经义或政事等设问要求解答以试士。“问的就是国家大事。自明朝开始,策问经义已经改成了问策。询问治国之道,历届以来,倒是让文人们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了。第三场最后一题,便是四个字:君问粮秣。就四个字,让你破题,献策。粮秣的意思,是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可是追根究底,还是粮食问题,明朝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小冰河时期的征兆,天气变化无常地动频繁,日食月食不断。收成一日比一日少,不然宪宗皇帝也不会那么重视农耕,没有粮食就要饿肚子,这江山他还能坐的稳么。怡巧前些日子,他们没少谈论关于种地的问题,古代是农耕为主,农业得到非常多的重视,只是天时有限,技术不行,所以只能靠天吃饭。哪像后世啊有个什么旱涝,政府都给发补助金,还监控粮食市场。大明这个时候,丰收了粮食降价,农民不赚钱不丰收粮食贵,农人们还是饿肚子。加上大明边军屯田,乃是祖制,实际上,这种祖制却让大明的官兵越来越像是务农的农人而非骑马打仗的士兵。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吴有为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才提笔开始写:臣对。君问,自然要臣对了。国家要安定,根本在粮食。如果人人都能吃饱肚子,傻子才造反。后世为什么有“康乾盛世”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能吃饱肚子,甭管穿的多破烂,起码不挨饿,而他们不挨饿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已经推广了玉米跟土豆,雍正年间的康熙御稻是让北方这边有些地方都能种植双季稻了。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并不是无病呻吟的,你想啊,粮食产量高了,百姓们日子就过得丰足,流民、造反的都会减少,赋税也能纳足。以此类推,税收得齐了,朝廷官员就能足额发俸,军土们也能领到粮饷。据已经做了翰林的李东阳说,现在的官员们,普通一点的翰林,一个月就给两石米的本色,折色都给不值钱的糙米,还常不给足数。而刘大夏那儿也好不到哪里去,刘健就更别提了。李东阳说的更可怜,他说翰林别看清贵,同时也清廉,他见过不少翰林都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在生活上就很窘迫了,去别人家赴宴吃酒,带上一尺布匹、半条咸鱼都能吃得高高兴兴。可他们因为有吴有为帮衬着,请客时随便就能上来满桌的鸡鸭鱼肉,美酒佳肴。都是因为他们认识吴有为,家里有吴有为给的分成,自家节省点用,日子还是不错的,李东阳在家也能挺起腰板了。虽然说李东阳的夫人也很贤惠,但是作为男人,靠夫人养家,这也好说不好听啊尤其是刘宣那样的人,家底薄,要是单吃俸禄,得攒几年才舍得这么请一顿多亏了吴有为跟刘健的夫人说投资买卖,每个月能有不少分红,才让刘健家里不那么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