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白云深处有为家> 分节阅读 23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31(1 / 1)

d过的时候,吴瑛就在看热闹的人群里,看着那十里红妆,握紧了手里的折扇正文287 侄儿娶亲区区一个庶女,这嫁妆,比他夫人的都丰厚是的,吴瑛在不久前,终于又娶了一房夫人,是个六品官家的庶女,嫁妆一千两,压箱底的银子五百两。吴孙氏是要去侯爵府的,看到这十里红妆,眼睛都红了她现在的儿媳妇,老实巴交的很,捏圆搓扁随意,就是嫁妆攥得死紧,一点不贴补家里。而在莫灵山庄,一片欢乐喜气。在等待新郎来接的时候,吴有为又单独给吴佩儿塞了一千两的金票:“这个不要跟人说,给你的私房钱。”“父亲”吴佩儿激动的眼睛都红了:“已经够多了,女儿够用的”“出嫁呢,可不许哭啊”吴有为笑着摸了摸她头上戴着的全套金头面:“以后就是别人家的媳妇儿了,我这个当父亲的没好好教导过你,你母亲 在家我也会好好照顾如果有什么委屈,就回娘家来,你是有父亲母亲的人,方红卓我也敲打过了,你是我的大女儿,探花郎的女儿。“嗯”吴佩儿吸了吸鼻子:“父亲,女儿不孝,不能继续在您的膝下孝顺,给您做的衣服,您记得穿。姨娘不着调了些,可她没有坏心,以后就麻烦您了。吴佩儿心里是感激吴有为的,她还记得那一年,她刚及笄,还没有举办及笄礼,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条件举办。就被嫡母拿去要卖给商人做继室。那个商人都五十多岁“了,比她亲生父亲的年纪都大儿子都比她大一轮有余,孙子都满地跑了,就因为她是废后的女儿,庶出,不值钱,就要被嫡母拿去换聘礼,落为商人妇不说,还是继室她当时吓得六神无主,要不是父亲,她现在怎么可能十里红妆,嫁给锦衣卫试千户而且母亲打听过了,她过门之后,万大人就会给方红卓去掉那个“试”字,让他成为真正的千户。当年父亲、不,大伯,就是锦衣卫千户,还不如方红卓,方红卓可是北镇抚司实权千户,吴俊大伯当年才是个虚职而十七岁的时候说定婚事,十八岁的时候过礼定亲,十九岁,她出嫁了。之所以留到十九岁才出嫁,她也知道,是为了她好,一个是因为表示吴家对女儿的看重,不愿意她早早的出嫁,听说公主们都是十八九才嫁人的;另一个则是听药房里的女大夫说过,女子最好是过了十八岁再成亲,二十后再生育。提前生育盆骨不开,容易难产不说,孩子也身子骨不甚好。所以一直拖到她十九岁,秋天了,才出嫁。“麻烦什么,她想你了,就让人套车去看你,我跟方家也说好了,你母亲过去看你,他们不会说什么。”吴有为道:“你母亲苦了半辈子,只有你这一个女儿,他们能理解。“嗯,嗯”吴佩儿点头,头上的金凤步摇晃晃悠悠。方红卓终于过五关斩六将的到了闺房前,由锦衣卫里一个有才学的人吟了一首不错的催妆诗,等着新娘子出门了。吴琼背着新娘子出门的时候,小明德还记得扶着姐姐的大腿 别的地方他够不到,奶声奶气的道:“姐姐不怕,姐夫敢欺负你,明德收拾他”众人看看人高马大的方红卓,堂堂锦衣卫试千户,竟然被个小娃娃说收拾就收拾,都笑蒙了好么方红卓也红着脸道:“你放心,姐夫永远不会欺负你姐姐。”拜别了吴有为,吴有为看着花轿远去,舍不得了。“幸好嫁的不远,嫁的远了我 我肯定不同意这门亲事”吴有为撇嘴。“想了就去看看,怕什么”万通道:“万家也在进士巷里,还有你两个妹子在。三日之后,吴佩儿回门。方家送了十分丰厚的回门门礼,吴有为看吴佩儿羞涩的笑容,心里知道她过得好,拜见了岳丈,吴有为送了方红卓一个极品羊脂玉的摆件。方红卓能喝酒,但是吴有为没灌他,因为万通在,方红卓也没敢灌老丈人酒。回门过后,就算是走完了所有婚事的程序,忙完了女儿的亲事,就该是侄子的了。二房没有男丁,吴琼身为新郎官,又是个毛头小子,也不能当事儿,吴有为特意定在他入翰林院之前的日子给他们完婚。于是林素管家不仅要忙着嫁小姐出门,还要忙着侄少爷娶亲。八月辛酉,吴琼成亲,娶妻张氏,张元锦。早在定亲后,吴有为就慢慢的将六礼走起,吴孟氏知道张家没多少家底,给的聘礼十分丰厚,其中有不少布匹,都是适合老年人穿戴的,可以给张家二老做衣服。这点体贴,得到了张家两位长辈的欢心。定亲下聘,吴有为给二房添了不少东西。他知道一嫂的心思,怕自己家高攀张家,给不出匹配张家状元千金的聘礼,所以吴有为让人雕琢了十个极品羊脂玉摆件。自在观音、祝寿罗汉、寿比南山、刘海戏金蟾、大肚弥勒佛。观音送子、麻姑献寿、国色天香、大鹏金翅鸟、喜上梅花梢。甚至送了四套玉饰,十套玉佩,玉蝴蝶、玉黄鹂等等比比皆是。都是极品羊脂玉,绿色、乳白色、纯白色、乳黄色、淡黄色等等。这一份聘礼,绝对让张家满意,单独让吴琼送了张家一套玉雕的文房四宝,精致非常,完全可以当做传家宝了。张家也没含糊,张元锦的嫁妆也不少,聘礼增增减减,也都给带回来八分,加上张家给预备的嫁妆。还有就是这个时候,所有的新科进士们都回来了京城,别人的添妆也十分可观,一路抬过来也够显眼的了。状元之女嫁探花郎的小三元及第的侄子,成了京中的佳话,包括这场婚礼都很受人瞩目,甚至皇帝和皇后,万妃都赏赐了贺礼。不多,但是代表着皇宠。在拜堂之前,吴有为在椅子上,挂了吴傍的肖像。“我答应过你,你考中了功名,我就给你你父亲的肖像。”吴有为看着吴琼:“今日你成亲,二哥泉下有知,一定会很开心。“是,会开心的”吴孟氏穿着暗红色的喜庆服饰,这是这么多年,她第一次穿这么鲜艳的衣服。自从守寡开始,她就没穿过大红大紫等鲜艳的颜色,一直素色寡淡。今日是吴有为第一次见她穿的这么鲜艳,隆重。“谢叔父。”吴琼改了称呼。他以前都叫“叔叔”,但是从今开始,他管吴有为叫“叔父”了。拜堂的时候,吴孟氏流下了眼泪,这次,是高兴的眼泪。送入洞房之后,开席,吴有为在外接待官客,吴孟氏在里面接待堂客。官客就是指男客人;堂客是女客人。在婚礼过后,三日回门,回门门带的礼物也十分丰厚,回来之后,吴有为开了祠堂,在族谱上,吴琼旁边,写了:娶妻张氏,状元张升张启昭之女,闺名元锦。他写的详细,一是对张元锦的看重;二是给家里后人留下更多有用的信息。写完了族谱,吴有为道:“你既然已经成家,就该有个字了。”“是,叔父。”吴琼作揖:“请叔父赐字。”“嗯”吴有为沉吟了一下:“仕吉。仕,仕途。吉,吉利。“吴琼,吴仕吉。”吴有为道:“因为家里的姓氏关系,起名字一定要 慎重啊”吴琼想到了吴瑛,当初起的“青玉”这个字,结果呢吴青玉,无情雨还是无情什么吴瑛换了两位妻子,听说娶“了第三任。可不是么,吴这个姓氏,取名取字的时候,是得当心,因为一旦弄不好,它就没了没有急事,就是没事,仕途最求的就是平稳,平步,才能青吴有为则是不想让吴琼顺应吴瑛,什么美玉,名字上已经是美玉了,足够了。赐了字,又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叔父还是要回到京中吴府居住吗”吴琼吃着饭,问吴有为。“嗯,马上就要去翰林院 上班了。”吴有为道:“你在陶文书院好好学习,争取考个举人回来,如果跟你岳父一样,能成个状元,那才是佳话呢”岳父女婿都是状元,该多好“那不敢保证。“吴琼笑道:“您倒是对侄儿信心十足。”“努力嘛”吴有为道:“正好你守家在地,也帮我看着点山庄,有什么事情就让人进城跟我说一声,你母亲守寡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盼到你成亲了,早日生个大胖小子,让她带着,她就圆满了。吴琼脸红了:“嗯。吃过了团圆饭,吴有为就让人收拾东西了。吴家村一连经历了两场婚礼,热闹得很,不过婚礼过后,就要秋收了,众人肚子里油水足,干活也起劲。今年的大明,秋日再次丰收,边境上的玉米长的比麦子、高粱健壮,秋收的时候,亩产达到了千斤。边境的屯田足够自给自足,在人畜都能吃饱的情况下,守边的将军在秋收之后,立刻联合当地的镇守太监,给京中报喜。八月中秋节一过,吴有为他们就进了翰林院。前三甲一般来说,都会进翰林院。因为一甲是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进入翰林院的,而且会直接授官。“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职。其他的进士,都要参加翰林院选拔,经过考试合格者,才能入翰林院,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考不上的其他进士,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所以吴有为他们三个进到翰林院,他跟杨一清就是正七品官职,翰林编修。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一般来说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由榜眼、探花授编修。翰林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明、清时,改从进士中选拔。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由榜眼、探花担任。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当然,也有观政的意思 当然,这里也是未来朝廷宰相的出处,所以翰林院,也被人称为“储相馆”。正文288 进翰林院吴有为第一次进翰林院,在后世,清朝的翰林院已经几经风雨,破败不堪,小的可怜,而是真正的明朝的翰林院,是很大的,有单独的翰林藏书院,里面七栋藏书阁,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在后世,清末民初的时候,因为国家的薄弱,很多人都觊觎那些藏书,但是那个时期的文人们,宁愿纵火,烧掉它们,也不想让祖宗们的心血,流落海外。悲壮,但也悲哀。如今吴有为却十分珍惜翰林藏书。当然,他们刚来,这第一天,翰林院里的人都在。翰林院有学士一人,正五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二人,从五品;翰林院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翰林院侍读二人,正六品;翰林院侍讲二人,正六品;翰林院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翰林院典籍二人,从八品;翰林院侍书二人,正九品;翰林院待诏六人,从九品;翰林院孔目一人,未入流,就是没品;翰林院史官修撰,此职位无定员,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无定员,正七品;翰林院检讨,无定员,从七品;翰林院庶吉士,无定员,未入流。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自唐朝以来,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等;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等等;至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