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宗皇帝竟然也一言不发。万通总觉得这事儿透着古怪。“怕什么”吴有为安慰他:“吉人自有天相,娘娘能在宫里与皇爷有如此奇缘,上天必定不会让他们不得圆满。”万通在炕上被窝里搂着吴有为,听他说这话的时候,突然福至心灵,他记得长姐刚怀的时候,吴有为就说是个皇子;等准备贺礼的时候,吴有为准备的也都是一些男孩儿要用的东西,像是生女孩子送的贺礼,他一样都没准备。这还是万通有两次是看到林素管家整理贺礼的时候,问的,林素管家就说都是准备的男孩儿用的,据老爷说,宫里的太医就给号出脉了,是男孩儿。当时万通只是一笑而过,宫里太医要是能号脉号出男女,那才是真的“神医”呢,宫里的娘娘们还不得为了争这个太医给自己号脉打破头啊可是偏偏长姐就生了个皇子以前两胎都是公主的他觉得吴有为颇有“铁口直断“的架势,说什么,中什么就想起来了,吴有为好像对皇长子并不重视,如果换个人,就凭借吴有为那些神鬼莫测的师父门给吴有为留下的各种好东西,吴有为绝对可以随便投入柏家,柏珍恐怕都得倒履相迎。这个宝贝儿啊,到底是真的能铁口直断,还是 唉“是,你说得对”万通想通了一样,亲了吴有为一口:“不想了,想多了头疼,睡觉,睡觉”日子还得继续过,朝中的大事都跟翰林院仿佛没有关系,尤其是作为新科一甲的三个人,在翰林院里就是打酱油的,一般公司的新人也都这样,吴有为心态好,没觉得如何受到冷遇,张升跟杨一清俩看他这样,也跟他一样沉住气。反倒是吴有为过年的时候给出去的那些会员牌子,果然,大家都是斯文人,知道吴有为给他们这东西的用意,他们也不乱用,基本上正月里就带着家里人去吃一两顿,交朋好友的时候,如果是自己请客才会出示会员卡,平日里别人请客他们是跟着去吃,但是结账的时候从来不吭声。小小这才满意的跟吴有为汇报了一下,吴有为笑而不语。正月十五的时候,家里人都来看灯了,吴有为抱着小明德上街看灯,这孩子以前小,不敢抱出来,现在他大了,终于可以抱出来看灯了。吴有为抱着他,带着人在灯市上流连忘返,甚至还给小家伙儿猜中了一个谜语,赢得了一盏适合小孩子玩儿的小巧兔子灯。喜得小孩儿亲了吴有为一口,亲完之后才忐忑的看着他。吴有为也回亲了他一口:“我儿子真乖”小孩儿立刻就笑了,露出了一嘴的小奶牙。后头跟着的王芊芊带着防寒四件套,也捂得严严实实,看到儿子跟老爷这样,嘴角微翘,心里 却也庆幸,吴家倒了,还有老爷。吴有为平日里没时间带孩子,这娃儿是个乖巧的,又懂事,小孩儿看到什么都在大眼睛里映出一片光彩。正好走到另一个花灯挂满的地方,迎面却走来了一个熟人。魏国公世子,徐奎璧。这大明朝虽然重文轻武,但唯独有一些人例外,那便是勋贵。勋贵也是武人,但是却没有多少文人会愿意跟其对着干。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勋贵地位极高,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干不过他们啊。就算你每天,上书弹劾他们,人家也不当回事,便是皇帝看了,也只会笑了笑,不痛不痒的罚点俸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皇权统治的基础,还是在这些勋贵的手上,勋贵掌握着重兵,是真正忠心于皇帝的人。纵观整个大明一朝,勋贵之中,最尊崇的只有四大国公。镇守京城的英国公和成国公;镇守云南的黔国公;以及镇守南京的魏国公。哪怕许多王爷,都不如这些国公权势重。在大明,国公已经是绝味的顶端了,因为大明朝是不封异姓王的。便是当年的徐达,战功赫赫,也只是在死后追加了一个中山王的名号。大明可以给死,人追封异姓王,但是在活着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称王。其中魏国公府镇守南京,但是在北京也有国公府,徐奎璧在京城主要是求医,谁让他身体不好呢,如今魏国公看他身体见好,就带着妻子在南京守卫,知道儿子病情好了正在张罗着给他说一门亲事呢。跟吴有为偶遇自然高兴,尤其是吴有为抱着的小明德。“这是”他现在身体好了,可以娶妻生子了,将来也会有孩儿,自然,现在看到谁家可爱的孩子就喜欢。“这是我儿明德。”吴有为颠了颠小家伙儿:“叫世子叔叔。”“世子叔叔新年好。”小家伙儿团团抱手拱了拱,可爱吧唧的道:“元宵快乐。吴有为一手抱着他,一手捂脸,这视词 怀是他跟小家伙儿说的么“快乐,快乐””徐奎璧顿时就笑开了花,从自己腰间解下一个绣工精致的荷包塞给小明德:“叔叔给你的见面礼。”能在这位世子的身上挂着的东西,肯定不是便宜货。小明德看了看吴有为,吴有为捏了捏他的小鼻子:“还不谢谢世子叔叔”小明德一呲牙:“谢谢世子叔叔。旁边的王芊芊赶紧拎了小明德手里的小兔子灯,让他能用小手抱着荷包。小家伙儿笑弯了一双大眼睛。吴有为不知道历史,上徐奎璧是怎么死的,但是看他现在这样子,想死,除非是横死,否则绝对能长命百岁。跟徐奎璧说了几句话之后,才各自散开,徐奎璧别看就一个人在京城里住着,身边却跟了不少人。正月十八过后,年味渐消,众人收了散落的心思,不再光想着玩儿了。而吴有为开始了在翰林院的第二次搞事情。他想趁着这次整理藏书阁,顺便弄个公共图书馆。吴有为打算建立一个公共图书馆,他跟翰林们说了公共图书馆的用途。筹建图书馆,当然是通过万通联系上了宪宗皇帝,皇帝批准的事情了,而且皇帝为了方便行事,依然动用自己的内库,不跟户部伸手要银子。这样一来,朝中大臣也不能说什么了。毕竟人家皇帝花的是自己的小金库,又不是国库,而且这两年,国库日益丰盈,官员们底气十足啊。“公共图书馆”翰林学士皱眉:“这名字不雅。”“那就叫大明公共图书馆。”吴有为直接冠上了“大明”二字。“为何要 公共二字可否去掉”刘健小声提议:“因为听起来好像是给内宦们准备的公共,公公,多相似“太史公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吴有为摇头晃脑:“公共,公为平均;共为合力。合起来的意思是:共同进行平均分配。挺合适的嘛。”最后,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因为冠上了“大明”二字,谁敢不从不过因为外面的书籍多而杂,不如翰林们亲自动手,抄写一批,然后刊印成册,手稿当然放在图书馆里,不得外借;但是刊印的可以售卖、外借等等。当然,抄书不白抄,按字数统计,鉴于文言文都是很简洁的东西,吴有为给出了十字一文钱的价格。百字就是十文钱,千字可就是一百文钱,万字可就是一千文钱,那就是一吊钱,等于一两白银。一个人,一天总能抄写万字吧一日一两银子,高工资了。这大明朝的官场之中,分为浊流和清流两股。像县令,知府这等治理一方的官员,一般都叫做浊流。而像御史言官、翰林编撰等人,则被称作清流。俗话说:清流好名,浊流好利。翰林院的这些人,都好名,你要是让他们收点孝敬钱,那跟要了他们的命一一样,会被他们记恨的;但是你要是求个字,求副画,却完全可以。他们卖字画并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而吴有为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提议,得到了他们巨大的支持,反正每日手抄书本,就能有润笔费可拿,又能留名在书上,简直是翰林们最爱干的事情了。正月里就在忙碌中渡过。二月二,龙抬头,啃猪头。二月辛未,大理寺少卿宋旻,侍郎曾翠、原杰黄琛,副都御史滕昭巡视畿南、浙江、河南、四川、福建,考察官吏,访军民疾苦。另直隶有巡抚等官者,命亦如之。其实就是让他们去巡视天下,看玉米的栽种情况如何各地虽然都说是丰收,可宪宗皇帝还是要审核一遍,看有没有人冒功领赏,再有就是军中的屯田如何辣椒可还好如今辣椒和烈酒齐头并进。都是出口的大宗买卖,尤其是那“烈酒“还不用粮食酿造 大明可坑惨了那些嗜酒的外族人。而在江南之地,大片的山地上,长出了甘丁丑,因春日干旱,皇帝命人祷雨于郊外祭坛。宪宗皇帝在人选上,考虑了许久,他最后钦点简王代帝祷雨,李东阳为诵读官,诵读祭文。别看只是在祭坛上站着诵读祭文,那也是无上光荣的事情。翰林院里不少人都激动不已,这可是翰林院集体的光荣。倒是李东阳,还能沉下心来,静静的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祭文,在那一日朗读出来。结果他刚读完将祭文投入烈火,就有风云骤起,等燃烧成灰后,细雨缓缓飘落,整整下了一日一夜,解了春日的干旱情况。戊寅,振广西饥。广西因为是苗地,又分寨子,土司颇多,如果闹了饥荒,是要出事情的,以往大明是一手打一手拉,因为人太多,赈济不过来。现在不同了,大明有的是粮食罗伦那边三季稻已经在沿海种植成功,不过三季稻仅仅供给自己人种植吃用,双季稻就送去赈灾。大明的大手笔让外族,人知道大明不缺吃穿,但凡是不愁吃穿,必定兵马精良,一下子,这些人就老实了许多。而工部的人也开始往翰林院跑了,户部送来了去年翰林院要的防止蠹虫蛀书的东正文294 成华六年的春天三月甲申,免湖广、山东被灾税粮。宪宗皇帝如今粮食充足,人也大方了起来,免税粮免的很频繁,他越是如此,外族的人越是不敢得瑟,因为能减免赋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强盛,也不能不需要赋税啊同样的三月,还有清明节。明朝在清明重阳都有假期,休了一日,祭祖。此次祭祖,吴有为让吴琼担任了主祭,让他慢慢的接手吴氏一 一族。三月同时也是开春的时候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年,大明的辣椒、玉米、番薯、土豆等等,种子充足,遍地开花;三季稻也正式被南方的沿海地区接受,双季稻成了南方水稻的不二选种。壬寅,诏延绥屯田。殊永为平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傅恭、顾恒监军,王越参赞军务,备阿罗出于延绥。河套,是大明俊臣心里的一块旧伤疤。四月,天气正式转暖。吴有为嫁了最后两位妹妹,分别嫁给了小李秀才和小张秀才,这俩人如今是陶文书院正式的教书先生了。虽然只是教导小班的先生。而陶文书院有长大了的孩子,学校毕业后,不能考科举,但是可以进入德川任职,记账算账,自己培养起来的算账先生,当然要比别人放心。初夏的气候是干燥的,也是干爽的,春风拂面,杨柳依依,翰林院开始清理第一座藏书楼了。这一日,吴有为是带着吴琼以及陶文书院的小张秀才、小李秀才去的,这两位现在是他妹夫了,三个名额,也就他们俩和吴琼能用上,小明德太小了,带来也做不了什么白白浪费一个名额。翰林们也都带了三个人,基本上没有人不带满名额的,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己的儿子没儿子的带孙子来的占了百分之十。剩下百分之五带了侄子或者侄孙的。仅有百分之五是带着自己学生来的。像吴有为这样的,带着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别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身为三甲之一,张升带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张元锡,以及两个陶文书院今年已经考中秀才的学生。今年不是会试之年,所以二月开始便考童生试了。陶文书院有两个人考过了童生试,他们都是出身清白的农家子弟,跟着张升来长见识的,张升至今依然挂着陶文书院客座山长的名头,当然,杨一清和吴有为、张伦,都是客座山长。这些不是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