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重生之庶子为尊> 分节阅读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1 / 1)

d说明日去他府上品茶。”李墨染抱紧老国公的脖子,“爷爷,我一个四岁的孩子又不爱喝茶,为何让我去品茶”累的有些沙哑的童音,听起来很虚弱。“后日是太后六十大寿,圣上下旨,凡三品以上官员,须携带夫人及六岁以上的儿子出席。”老国公解释。“这又与我何干”那日,如果自己能去,便能见到赵元崇了。想到这里,李墨染垂头,掩去了眼底的失落。重生之后已过了四年,尚未有机会见到他,但李墨染不急,在自己羽翼未丰满前,他会耐心的等着。“圣上特别交代,安国公四公子李墨染也要出席。”“当真”李墨染眼睛一亮,熠熠生辉。老国公好笑的看着孙儿:“小染似乎特别高兴。”“那是自然,皇宫是这天下间最富丽堂皇的地方,孙儿有幸能得见,那是占了太后的光,能不高兴”李墨染看似玩兴大起的说辞,迎来了老国公的叹息。“小染还小,不懂这些。太子和静王都满了六岁,要开始上学选伴读了,皇上那圣旨的意思,有心人都看得懂,而且”老国公看着李墨染的眼神有些担心。他的孙子如此聪慧,小小年纪便引得了太后的注意,他日长大成人,这路怕是会夹在中间。“爷爷”李墨染眨了眨眼睛,故意不懂的看着老国公。他怎的忘了,皇家子弟,六岁开始学习知识,选择伴读。上辈子因为年纪相差,所以没能成为皇子伴读,李墨染双手暗暗握拳:赵元崇,今生我不会再浪费十年的时间,我不仅要助你打这江山,还要助你一统天下。我们上辈子约好的,要让大召国,四海升平。只是自己命薄,未等到四海升平,他便长埋地下,留赵元崇一人寂寞的活着。但这辈子,他会好好爱惜自己,决不再负他。“小染长大后,想做什么”一边问,一边老国公将李墨染的衣衫脱了,把他抱进木桶里,大大的木桶,爷孙俩开始洗澡。李墨染坐老国公的身后,帮着老爷子搓背。“贤臣良将。”李墨染用四个字来回答,又补了一句,“像爷爷您一样忠君效国。”但是,他忠赵元崇一人,也只效赵元崇统治下的国家。第13章 端磊之孙“去了端大人家要记得礼貌守规矩,万不可像在家里这般胡闹。”杨氏送李墨染到门口,又给他围了一条羊毛做的围脖。“母亲放心,孩儿隔天变去老师家,师母、师兄和墨染都熟悉着呢。”李墨染拍着胸膛保证。杨氏眼中的关怀不假,但这关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你这孩子。”杨氏轻笑,“就你顽皮。”她捏了捏李墨染的鼻子。这孩子,虽不是她亲生的,但从小养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又亲热,杨氏还是真心喜欢着的。特别是这几年,她以为李姬妾生了个儿子,老爷会更加宠爱李姬妾,不料却相反,自从生了儿子,李姬妾已经守了四年的活寡,而李墨染更是从不涉足李姬妾的院子,如此一来,杨氏便也放心了。只是心底还是微微惊讶,这四年来,老爷在她院子的次数比较多,自己的肚子却始终没有消息,每次想到这个,心里难免有失落,如果自己能生个儿子,那该多好。“母亲,您再捏我的鼻子,就歪了。”李墨染拿开杨氏的手,不满的瞪着杨氏。“哟,小小年纪,知道爱漂亮了。”杨氏不逗他了,拉着他的手抱他上马车,又吩咐下人,“好好伺候少爷。”“是。”马车,渐渐远离了安国公府。“夫人,天寒,您赶紧进去吧。”宫娘扶着杨氏。“宫娘,你说如果墨染是我亲生的,那该多好。”可爱又聪慧的孩子,谁不喜欢。“少爷自小养在您这,从不涉足李姬妾那,府上的人嘴巴严,只要大家不说,那在少爷心里,您便是他的生母。”宫娘安慰。杨氏笑着摇了摇头。端府。端磊虽是太傅,但文孝帝膝下的皇子,只有太子和静王刚满六岁,还未入国子监。因此,端磊这太傅目前在国子监里,等于是个闲人。也因此,他才隔天让李墨染去他府上上课。从安国公府到端府,隔着两条街,两柱香的时辰。这一年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李墨染是在端府过的,所以端府上上下下对他很是熟悉,等于是自家少爷般。待安国公府的马车一停稳,端府的下人便出来迎接:“墨染少爷。”马车内伸出一只白玉般的小手,撩起了帘子,接着走出一个粉雕玉琢的男娃。男娃穿着浅蓝色的绸缎,绸缎上只用白色的丝线勾边,款式极为素雅,脖子上围着米色羊羔毛的围脖。如此上等的羊羔毛,一看就知产自裴州。裴州产羊出名,各式各样的羊肉做法乃是一绝,裴州出的羊油为各地的女子所喜欢,特别是富贵人家的女眷,很喜欢用羊油抹身子,使得皮肤细嫩光滑。不过,羊虽然好产,羊羔毛好的却不多,所以就算是有钱,也未必买得到。李墨染之所以能带上羊羔毛的围脖,还是托杨氏的福,杨氏的父亲乃裴州刺史。两月前送了几块羊羔毛皮过来,做一件披风显得奢侈,做一件皮草外衣又得不知道该给谁,于是杨氏便叫裁缝做了围脖,又缝了暗扣,三个女儿加李墨染,刚好每个人都有。剩下的毛皮又给李墨染做了双小靴子。此刻,也穿着李墨染的脚上,暖烘烘的。杨氏持家的确有道,至少三个女儿养的很好,虽然任性刁蛮难免,但姊妹间倒是相处的融洽。上辈子,大姐嫁给了静王之后,二姐三姐嫁的也都是静王这一系的人,许是李修早就做了打算。这辈子呢但有一点,李墨染一直不明白,上辈子是什么让杨氏和李修放弃了自己端家三代单传,端磊学富五车,但他儿子端文杰却资质平平,做了个小小知府,好不容易盼了个孙子端礼出来,虽是聪明,却喜欢舞刀弄枪,跟着端磊也不爱学习,平日遇上李墨染倒是跟在后面墨染弟弟墨染弟弟叫个不停。端礼,将来赵元崇的左膀右臂。上辈子他和端家没有来往,这辈子因缘巧合牵连在了一起。想来文孝帝信任端磊,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端磊从不拉帮结派,家里又没女眷在后宫,就算给了端磊再大的权势,日后也不会有外戚把持朝政。所以文孝帝才会那般放心。比起左相宇文霆,纵使贵妃宇文蕊得宠,但朝堂上,文孝帝更愿意听端磊的主意。“墨染弟弟。”李墨染前脚才踏进端府,就被旁边冲过来的混小子给抱住了,八岁的男孩,因为皮,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却也掩不住身上傲然的贵气,浓黑的剑眉飞扬,身上没有书香门第的儒气。端礼,赵元崇的从龙将军。第14章 相杨世庆“端大哥,你身上好脏。”李墨染嫌弃的把他推开。就算是男孩,到底也八岁了,靠着自己才四岁的小身子,很累的。“男子汉大丈夫,弄那么干净干嘛”端礼嬉皮笑脸,“爷爷说今日你会过来,你倒是先给我打个招呼。”“老师叫我来品茶,可我不懂茶。”走了几步,李墨染停下。“咋了”见他看着自己,那眸若清泉的小样儿令人喜欢。“端大哥,我脚酸,你背我去见老师可好”昨日蹲马步时间长了些,脚是真的有些酸痛。“呸。”端礼双手抱胸,“你又把哥当傻子”“端大哥自喻将来是大将军,怎的连我也背不动”李墨染眼珠子又一转,放出几分光华,“要不,我教哥哥工夫我李家枪法名扬天下,除李家子孙,外人可是学不到的。”如果端礼学了李家枪法,将来在战场上,更是能所向匹敌。“这个嘛”端礼牙疼,这个娃儿向来知道他的软肋,“你知道,爷爷不让我学。”“那有什么。”李墨染朝着端礼招招手,“蹲下。”端礼蹲下之后,李墨染在他耳边说了句话。只见端礼眼睛一亮:“能成吗”“自然。”“行,如果成了,哥给你三跪九叩都成。”端礼拍拍自己的背,“好弟弟,上来,哥背你。”“谢谢哥。”李墨染欢喜的扑了上去。“好轻,你就是挑食才不长肉。”“如果重了,哥哥哪里背的动我。”李墨染不以为然。端磊在书房里泡茶,泡的茶当然不是给李墨染那个小兔崽喝的。这不茶才泡好,就见自个儿那没出息的孙子背着李墨染那小兔崽出现了。端磊叹气,见过没出息的,还没见过这么没出息的。八岁的男孩竟然比不过一个四岁的娃儿,想到这里,端磊又有些欣慰,这个四岁的娃儿是自己的学生啊。“这两个娃儿倒是好。”书房里,还有一人。这人听声音虽然苍老了些,但威严很足。“恩师眼宽,给瞧瞧这两娃儿以后的路怎么走”原来另外一人,便是当今右相,杨世庆。“他们双眼有神,目光炯炯,自是聪明之人。这路,他们自己知道。”杨世庆笑着闻了闻茶香,“好茶。”“爷爷。”“师祖好。”端礼放下李墨染,两人并肩走进书房,又礼貌的问候杨世庆。“右相大人好。”“老师。”从称呼中就听得出,前者虽有几分叛逆,却也非常忠厚。后者顽劣,但又聪明。“墨染啊,这几日不见,你倒是又长高了。”杨世庆对李墨染,是喜欢的。作为先帝的老师,他经历了三朝,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但像李墨染这般聪明又知分寸的孩子,却从未见过,更重要的是,他才四岁。“方才端大哥还说我轻了,师祖您又说我长高了,结合起来便也是说我瘦了,是最近念书太辛苦,我累着了。”李墨染义正言辞的为自己叫委屈。“哈哈哈”杨世庆听了大笑,“那你倒是说说,你老师又教你什么了”“墨染,你这小兔崽又存心来气我不是”端磊吹胡子瞪眼的。“老师说,师祖之才华横溢,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听听你这学生的话,就是说到人心里头去了。”杨世庆把李墨染抱在怀里,“墨染可知君臣之道”“老师”端磊出声,李墨染还小,教君臣之道过早了。杨世庆抬手,示意没事。“自古仁君是贤臣的伯乐。”李墨染这话,有两层意思,若是碰到仁君,他便是贤臣。若是碰到昏君,他也许是乱臣。只是不知,两位博古知今的人,可是听懂了他的意思。“那太子和静王,墨染会选谁”杨世庆问。若不是知道端磊是站在太子那边的,李墨染今日还不敢夸夸其谈。但就算知道,他尚且只是一个四岁的孩童,只能用自认为天真的表情问:“太子是谁,静王又是谁”“瞧瞧我都忘了,墨染根本不认识他们。”“老师,今日咱们是品茶的,墨染也来喝喝看,待会儿给老师做首诗。”端磊出声。端礼看看这位,又看看那位,突然很想问一句,叫他来是干嘛的第15章 太后寿宴十一月十八,林太后六十寿辰。皇宫门口,停着众多马车,其中一辆属安国公府。而杨氏,携子李墨染,就在这马车上。“墨染,进了皇宫之后不许乱跑,要一直跟在母亲身边,见着穿着官府的男子,要喊一声大人好,见着穿着华贵的妇人,要喊一声夫人好,可是听明白了”杨氏也是第一次进宫,紧张自然也有,但李墨染年纪小,她更担心。“母亲放心,孩儿会一直跟在母亲身边。”李墨染乖巧道。“恩。”杨氏下了马车,又把李墨染抱下来,牵起李墨染的小手。李墨染抬头看着杨氏,上辈子,在自己小时候,杨氏也是这样牵着他的手,这双手,让李墨染觉得很温暖。后来长大了,自己嫁给了赵元崇,帮静王夺储成功,这短短六年的时间,他和杨氏也开始形同陌路了。在安国公府的这十多年,杨氏从来没有亏待过他,甚至让他觉得,这女人就像是自己的生母。回过神来,杨氏牵着他,已到了太后设宴的琼林苑门口。心,突然开始跳动。他进了皇宫,皇宫是距离赵元崇最近的地方,那人跟自己,近在咫尺。李墨染的眼神四处溜达,周边有很多夫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而那些个孩子,有九成是他上辈子所熟悉的。“李夫人。”穿着华贵,姿态端庄的夫人,是恭王妃。恭王赵启奎,是先皇长子,文孝帝的哥哥。如果文孝帝不是过继给林太后,那么这皇位,按照长幼有序来说,便是恭王的。只是召国吸取了汤国的教训,废除了长幼有序的规矩。恭王世子,今年九岁,名叫赵元浩。恭王是个闲王,所以在上辈子赵元贤夺储的计划里,恭王没有参与,后来赵元崇起兵攻入京城,恭王还是个闲王。和赵元崇婚后的第二年,李墨染完成了请民法就去世了。后面的事情,他一无所知。赵元贤夺储成功之后,他被打发了。在赵元贤给的那个院子里,他开始撰写请民法,讲的是战后的改革法,请民,为民请命的意思。因为他知道赵元崇会打进来,但是长达数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