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皇宋锦绣> 分节阅读 7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77(1 / 1)

d进来了,他看着装在木桶之中的纯碱,直接称重,桶大概是40斤左右,他直接带走了桶,并且跟赵信签字,现在的苗家庄,可拿不出40贯,这点,赵信也没有强求,只要还款之后,拿过来就可以了。苗远千恩万谢,甚至跪倒在地,感谢提供这些东西,给村民们个赚钱的门路。庄户人家,在苗家庄这样的地方,或许不缺吃喝,也能够有些余粮,可是手头都不宽裕,偶尔通过赶集,把集起来的鸡蛋卖了,换上几文钱之外,就是每年的养猪了,赵信这样做,完全开辟了新的来源。对于此,赵信不在意,原来没打算这么快开启,算是给他们个赚钱的门路了,趁苗远没有离开,他提出了个要求,让他们留心下,兵营之中切动静。军队之中,那些军官之间有矛盾,大部分士兵们有什么状态,有没有抱怨,或者是被克扣军饷类的,特别是后者,旦发现,不但要调查的起因和推波助澜,还要第时间汇报。保州兵变,如无意外,应该是对付他的杀手锏,在没办法提前预防之前,情报收集工作相当的重要。苗远本以为赵信郑重其事的要求,是什么为难的要求呢,却是这个,当然是满口的答应了。又不是什么困难的,他们本身就准备多做兵营的生意,这些军汉们,也是整个保州餐饮业的最大销售对象,2500个云翼军的士兵,按照每天10个馒头来算,就是25万个。当然了,不能这么算,只要馒头的名声出去,在军营之中销售个两三万个,应该是没多大的问题的,算上整个保州,销售5万个馒头,甚至是10万,应该是不成问题,如果售价在3文的话,个馒头1文半的利润,10万馒头就是15万铜钱,这不是小数目了,天150贯。远景永远是远景,为了达成这个远景,他们必须要步步的去尝试,首先,就是做出来3万个馒头,这也是考验他们的最关键的步骤。当天下午,苗远几乎是忙的马不停蹄,布置人员,当然了,还有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准备发面,每家每户都有,却不太多,这个成为了最大的制约,发面的过程,也需要时间,他们起都准备了。全村人大概凑了足够24万个馒头的发面,顺带着,又做了很多,预计两三天之内,就可以达到极限,在此之前,每天大概就是5万个左右。数量庞大的面粉,开始跟发面混合,进行了定的加温,保证整个发酵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长达个晚上,苗起协调了个下午,安排人手准备,就等明天上午开始制作。个上午的时候,准备做出来3万个,加上下午的话,才6万个,哪怕保州有庞大的市场,他们也要能够做出来才行。在过来找赵信拿纯碱之前,苗远就开始组织了,大规模的蒸馒头,当然了,不能再在主宅的厨房了,哪怕主宅的厨房够大,也不可能容纳这么多蒸笼。这年头,家家户户都有蒸笼,馒头是大部分普通北方农户常用食物,可是就算按照个人天吃5个来算,家七口也就是几十个,平均两三天,或者是三四天蒸次就够了,次可以连续好几锅,蒸二百个。这些蒸锅的使用率不是很高,却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穷苦的篷,可不能放弃馒头这样廉价的东西。整个苗家庄,00多户,有00多个蒸锅,集中到起,看起来声势惊人的,却是有些杂乱无章的,苗远也知道,这是无奈的选择,铁匠哪里和木匠哪里,也都吩咐下去,需要准备大型蒸笼了。这里面,赵信海给他们个提醒,就如同后世的蒸馒头店样,高高的,超过10层的大蒸笼,这样节约人力物力,不是小的普通的蒸锅那么麻烦。铁匠和木匠们制作大蒸笼,要几天的时间,他们现在只有小的,苗远刚刚计算过,般的小型蒸锅,次性可以出30个左右的馒头,整个苗家庄,大概有蒸锅00个,只要人手足够,次可以出24万个,这已经够了,极限的话,每个下午都可以蒸好四五锅,如果保州每天的销量在10万个,是绝对够用的。24万个馒头,也是次完成极限,用来试水是最好的选择,要把这些东西给做出来,从下午开始弄,时间稍稍有些紧张点。好在,熟练的人员很多,几乎每家都有两个擅长于蒸馒头,其他人就算不擅长,也能够打打下手,比如说,揉揉面,和面。在苗起的宣传之下,整个苗家庄都参与到了这个庞大生意之中,不是个人两个人,整个苗家庄,除了超过50岁,行动不便的,剩下的可以正馒头的,最少有1200人,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妇女,成年男子只有300人左右。原料是现成的,赵信提供的纯碱,没有要钱,小麦也是苗家庄的主要收成,他们去年因为小麦的价钱较低,没有卖出,5万亩,有四分之种了小麦,差不多有1万石左右,当然优先使用了的,1200人之中跳出来600个专门做馒头,按照1个人做50个的,今天上午最少可以做出来3万个。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生意,却让苗家庄都看到了希望,今天做的1200个馒头,并没有交给主宅的吃,而是分给了村民们,有些人只能够吃到口,可是就这么口,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劳动人民是质朴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赚钱的门路,却不是笨的,这个馒头跟原来的馒头,差别巨大,怎么可能没有市场,太有市场了,在坚信自己的劳动,能够产生价值的时候,迸发出来激情是无限。这晚上,对于很多的农户都是不眠之夜,他们怀揣着憧憬和感慨,很久很久都睡不着,最终在辗转反侧之中,进入到了梦乡,明天对他们而言,是特别的,是个新的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做着关于馒头的梦,分不清虚幻和现实。第一百三十四章 运输问题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苗远就起来了,所有人之中,他是最为激动,个可以改变苗家庄命运的大生意,可能对于赵信而言,要万贯才是,对于普通的庄户人家,多上几十文钱,已经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了。趁着天黑出门,摸到了晒谷场,新的蒸锅还没有到位,甚至为了蒸馍专门搭建的房间也没有建起来,只有选择村子之中最为宽敞的晒谷场。早在昨天下午,各家各户的蒸锅已经集中到了晒谷场,大小不,形态各式,整个下午和晚上,苗远都在协调,让蒸锅摆放的更为合理,除了00个最重要的蒸锅之外,还有案子,水缸之类的东西,这也东西也是蒸馒头的必需品。40斤纯碱粉末,也按照赵信的要求,准备混入到大量的水之中,其中部分已经在昨天,加入到了发面之中,另外部分,则会在今天揉面的过程之中加入。在苗远抵达晒谷场不就,陆陆续续就有人来,这是苗家庄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景象,以前恐怕只有麦收的时候,村民们这么积极,却不会这么早。苗远打心底里感激赵信,从四少爷来了之后,苗家庄切都向好了,他不知道那个长弓队到底有什么作用,只用他出人,又不用出钱,每个长弓队员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身处在辽宋交界的地方,辽国几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入侵过保州,居安思危,村子里面岁数稍稍大点的,都知道几十年前,北宋刚刚成立的时候,辽人有多么的凶猛,几十年前的澶渊之盟,可是在澶州打响的,那已经深入到河南腹地了,整个保州,河北,甚至连大名府,都已经失陷了。辽宋两国自澶渊之盟开始,少动刀兵,并不代表不动,多点武力,村子里面,也多了点保证,少量的悍匪,甚至连辽国的草谷渗透,都不是问题了,个都多点的正规军,固守苗家庄,足以抵挡3倍以上的敌人了。辽国的草谷渗透,不可能派遣大军的,两三百号人已经是极限了,哪怕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又不是花苗家庄的钱,苗远没有明确的支持和反对。相对于理解不了的长弓队,赵信为了组织这个长弓队,给的很多的福利,这些是实打实的。来的时候,带来的大部分的军马,留下的12匹军马,其余的都被苗远牵头卖掉,得到的钱,直接的换成了上百头大型牲口,这些还没有全部到位,可是对于苗家庄的提升已经相当的明显了。个牲口可以替代两三个人力,特别是针对开荒而言,没有牲口的,选择人力开荒的,是没办法,沉重的劳动,就算是壮劳力,也未必支撑的下来。苗家庄是远近闻名的富裕庄子,算的上开垦比较多的,可是多是集中在水源的附近,其他稍稍远点的地方,是没有开垦的。保守估计,苗家庄附近的荒地,最少也有3万亩左右,只是把这些荒地开垦出来,哪怕是亩产只有几十斤左右,就足以让苗家庄更加富裕。对于庄户人家来说,粮食是根本,哪怕再多的粮食,也不嫌多,没有丰年的储备,那里有荒年的度过,从十年前开始,北方的气候就变得不太好,苗家庄有两条小河经过,还好点,些缺水的地方,已经开始绝收了。实际上,大部分获得耕牛的家庭,已经开始了开荒,首先就是靠近苗家庄最近的地方,接下来,就是边界,预计会投入上百头大型牲口和最少400人,按照每个人力平均15亩的数字,今天就可以增加近万亩。如果说,这些只是对粮食,对农业上面的提升,现在赵信拿出来的生意,才是改变苗家庄的根本所在,篷们都不傻,他们从这个馒头的口感和大小上面,可以分辨出这个馒头是不是畅销了,这种前提下,他们也拿出了全部气力,做好这件事。在苗远起床之后,昨天选定的晒谷场,陆陆续续集中的不少人,部分还不是被选入到蒸馍的人员之中的,他们的心中都是包含着希望,这是赚钱的机会,也是改变他们生活的机会。面发的好不好,是关键,苗起看到有人来了之后,找了几个最熟悉蒸馍的妇人,负责检查面,都是村子里面的发面的把好手,这次发面的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多,在赵信的提点之下的,用热水壶来保温,差不多四五十度的温度,促进了面的发酵,现在,都是比较出色的程度的。个个的检查完毕,就是和面和做馒头的过程了,个人平均才50个,对于熟练工来说,这不算什么问题,忙乎了个多小时的时间,所有的蒸锅都上笼了,热水被木柴加热,烟气升腾。如此热闹的场景,在苗家庄,还是第次,赵信其实也来了,他只是远远的看着,没有走到近前。说实话,他没有多震撼,后世的人口更多,些以人为主的记录,在国外是异常艰难创下的,中国人只要想,随便找些组织者,就能够分分钟破掉,万人舞蹈,万人太极拳,甚至大型歌舞表演,苗家庄这才多少人,还不是那么的整齐。赵信更加注意的,其实是这旭众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苗家庄的主要的燃料还是木材,部分是捡到的些枯枝落叶,另外部分,则是开发出来的木柴。使用木柴烧火,是从最早到火诞生的时候,就开始利用了,到处都是树木,木柴是最容易得到,这样浪费太多了,木材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长弓的出现,注定会让长箭的数量激增,不同于箭头和尾翼,箭杆的位置是最没有技术含量,大部分木材都可以使用,这样算下来,木头还是应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好了。中国是产煤大国,煤炭利用的历史可以追述到青铜器,甚至更早的时代,甚至保州附近就有煤矿,把蜂窝煤弄出来,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燃料,节约,热量高,制造起来也不麻烦。赵信想到这里,忍不住自嘲的摇摇头,想这么多干什么,穿越者的见识之中,可以被做出来的很多的,馒头是这样,肥皂也是这样,蜂窝煤同样是,不用蜂窝煤,在燃料问题上,块煤更好,在大规模的生产馒头的前提下,只要蒸箱够大,块煤更方便。接近个小时的蒸馍过程,是较为漫长的等待,可是包括蒸馍的,还有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上千人都聚集在晒谷场上,他们不是说没有交流,小声的说这话,可是精力的重点,都集中在蒸锅上面,这是寄托了未来希望的蒸锅。说实话,哪怕每天150贯,平均到每个村民身上,也不会超过50文,可这是活钱,源源不断的活钱,庄户人家不同于出外干活的,吃自己的,住自己的,耗费很少,几百文的活钱,就能够干很多的事情,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衣服家用,年到头,可能就是紧着这么多钱了。现在,足不出户,只要付出劳力,可能每天都能够赚十几文,甚至是二三十文,这对于城市打工或者是在运河上面搬运的,不算很多,对于庄户人家来说,这点都不少,当然是干的热火朝天。漫长的等待之中,锅锅的馒头新鲜出笼了,苗起带着几个婆子,锅锅的检查,主要是品质,昨天只是两千个,今天却是3万个以上,万品质没有控制好,砸锅了,那就麻烦大了。每锅随机的挑选两个,进行品尝,两千个馒头而已,现场差不多近千人,就当是享口福了。结果让人满意,今天馒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