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虽然一个六岁的孩子,翻不起什么浪花来,但是赵宗旭毕竟是赵祯现如今唯一的儿子,在这个父死子继的年代,没有人会有什么别样的心思,就连赵允让,都似乎默认了赵宗旭的地位。三岁看到老这句话虽然有些不实,浪子回头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谁也不愿意轻易放下。尤其是皇家的人,他们天生就是权力怪物,对于权力,有一种让人心惊的敏锐感。赵宗旭在蓬莱读书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明里暗里的让赵祯立太子,确立赵宗旭储君的位置,如果她一旦回到开封,只怕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有些人急于站队,有些人想要借着皇子达成自己的目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日子总还是要过的。未央从来都不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大刀阔斧惯了,对于这些细腻的心思,就荒废了,所以他身边多了两个人,一个是范纯仁,一个是曾巩。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今年已经二十二岁了,天资警悟,八岁就能讲解所学的书,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几有父风。历史上说他,谋国甚远,当世若从其言,元祐党锢之祸,不至若是烈也。仲淹谓诸子,范纯仁得其忠,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知子孰与父哉至于曾巩,这家伙今年都三十了,被未央牢牢的按在蓬莱劳心劳力的,不算是出名,但是论及才学,比之范纯仁,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上,只是要说老成谋国,曾巩就差了一大截。毕竟一个纯学术专家,与一个未来在大宋朝廷有一席之地的人物相比,必然是不如的。他们两个此次,是作为未央的谋士出来的,这让未央很是不忿。不过滕子京言之凿凿,说未央身边尽是一些武夫,没有谋士,只怕未来做事没有个度,而且需要防范的人实在是太多,硬生生塞了进来。对于此事,没有捞着便宜的范纯礼,很是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老父身边不能没有人,他只能老老实实的在蓬莱照顾老范。回到开封,已经是六月份了,未央还未坐稳,就被赵祯招了去。他匆匆来到了崇政殿,赵祯满面喜色,还有政事堂诸公笑吟吟的说着话,就像是过年似的,每个人都开心不已。未央皱眉,京蜀直道开通,这些老家伙似乎都没这么开心过,到底是什么事情能让他们这么开心见礼完毕,赵祯喜笑颜开的道:“未爱卿,朕这里有大喜事,一起来乐呵乐呵。”老陈琳闻言,笑眯眯的拿着一本红色的奏章走了下来。未央打开一看,眉头皱的更深了,一枚悬针纹深深的镶嵌在眉心之中,就像是一柄利剑似的。契丹攻夏国,契丹以萧惠为河南道行军都统,时契丹师分三道,惠所将为南道。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文彦博大笑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韩相公如今在西北,伺机而动,把握战机,建立功业,就在眼前。”未央握着奏章不说话,文彦博愣了愣,笑道:“未大人似乎不以为然”未央摇了摇头道:“文相公,西夏与辽国两国皆是虎狼之国,都是我大宋的劲敌,他们狗咬狗一嘴毛,对我大宋是大好事。只是我大宋如今国力虽然日渐鼎盛,但是国策已定,对于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最好还是不闻不问的好。”此言一出,漫说文彦博,就算是赵祯都面色微变,最为激进的王安石更是义愤填膺。“未大人少年成名,只怕还不知道,我大宋子民对于辽国与西夏是何等仇恨,如今大仇得报,就在眼前,实乃天赐良机,为何不发兵攻打,说不定云州之地,也能一战光复。”未央叹了口气,看了看这柄神剑,不由有些后悔,这小子就是茅坑中的石头,又臭又硬,早知道就应该一直晾着他,可惜的是,这小子确实才能不凡,不好好用,简直就是对不起老天爷,何况以他的本事,早晚出人头地,挡时挡不住的。未央皱眉道:“诸位相公,要说对外用兵,本官自认也有些心得,一统天下这种事情,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就算是我们把辽国灭了,把西夏平了,那又如何总归需要让大宋子民过上好日子。如今大宋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各大直道工程,都已经开始上马,本官倒是认为,两国交战,正是给我们的一个机会。”文彦博不忿道:“未大人,你口口声声说是机会,请问是什么机会”未央笑道:“修路这种事情,自然是需要人的,我大宋招民夫修路,也是需要死人的。既然如此,何不与两国商量一下,买下他们的俘虏一个俘虏,咱们或以茶砖,或以金银,或以经卷之类的换取。听说他们对大宋风华崇拜的紧,两相得利的事情,岂不美哉”众人悚然一惊,看向未央的眼神都变了。这种绝户计,也亏你能想的出来。自古以来,战俘这种事情,都是双方交换,或者拿东西去换回来,只要操作得当,那些战俘回来,就是战力。按照未央这种搞法,你们拿来大宋换取紧俏物资,大宋用这些战俘修路搭桥,就算是死了也没有人操心,不是自己的人,也没有人心疼,反正就往死里用就是了长此以往,两国只要战乱不止,人丁必然削减到一个可怕的地步,到时候大宋岂不是坐收渔利,这可比自己撸起袖子上场干,来的有利的多,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万里河山。第376章 改变天下的大事在大开发、大建设的前提下,在未央的力主下,在皇帝坚信不疑的支持下,政事堂诸公,还有边关诸将的请战,终究是无疾而终。很多人都在猜测,为何在如此天赐良机之下,在大宋国力鼎盛的时候,不对外敌展开攻击。就连皇帝赵祯,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对未央的决定坚信不疑。未央自然是清楚的,如今大宋的基础建设,说好听点,就是刚刚起步,说难听点,就是有一点点的萌芽,这是极为脆弱的,也是极为艰难的时刻。只有渡过这一段艰难的时候,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拓边,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然正的决定是稳妥的,大宋积弊重重百年之久,虽然近些年改革变法,有了大变化,但是真正同时与两国交战,他们未必就不会联合起来,到时候大战之下,很难保证,大宋国内不发生变化。”说话的是范纯仁,他一向对朝政看的比较清晰,虽然没有正式入朝,但是早有功名在身,不像曾布,还是个白身,而且他在范仲淹身边二十余年,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朝局的把握,甚至比未央来的还要清楚。曾巩笑道:“尧夫兄说的不错,我虽然对政事不精通,但是在书院,曾经住持过数次推演,清楚大宋的软肋,也清楚大宋如今的形势。”未央点头道:“两位都是大才,放在我身边坐幕僚,实在是委屈了,若有机会,我一定举你们入朝为官。”范纯礼摇头道:“然正,你是天下奇才,自然要做大事,这些小事,你就不用操心了,以我们的本事,要是想入朝为官,早就去了,之所以耽误到现在,甘心给你做个幕僚,其中的意思,你应该知道。”未央不由叹息一声,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不一样的,比如眼前这两位,可能是在书院呆久了,寻求理想的方式都不一样了,他们不寻求名留千古,转而追寻一种别样的风景。“两位兄台,未央就算是再奇才,也不过是一个人,再过些年,终究需要有人接下这一摊子事情,我总不可能一直庇护大宋吧”曾巩奇怪的看着未央道:“二郎,你今年才不到二十,说这些做什么士大夫七十致仕,你才多大就算是比谁先死,似乎也是我们走在你前头吧”未央无语,翻了个白眼,懒得理会这个情商不足的家伙。范纯仁无奈道:“好了好了,都是自家人,说这些丧气话,我们从蓬莱过来的时候,已经得了授意,给你当幕僚军师是一回事,其他的事情还是要做的。”这次轮到未央奇怪了,他不由问道:“师兄,啥事”曾巩笑道:“自然是办学了。”未央皱眉道:“办学在开封”曾巩说道:“滕山长认为,如今大宋日渐富庶,百姓却依旧蒙昧,这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且当初然正曾经说过,要让大宋子民人人有书读,莫不是空言”未央闻言苦笑,当初年少轻狂,确实说过这么一句,只是没想到滕子京依旧记得清楚,如今未央位高权重,知道要做成这种事情,需要多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还要让世家大族把持天下文脉的力量打压下去,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日久天长的谋划,甚至数年数十年数百年都不一定能实现。所以他犹豫了一下道:“子固兄,是不是操之过急了”曾巩与范纯仁相视一笑,同时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然正,此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未央俯首,正色道:“固所愿耳,不敢辞也”话是这么说,要办学,自然不是弄一所学堂,也不是弄一座学府,而是一座如同暨行书院一般的书院,从小学到大学,一样不能缺,从书籍到先生,一样不能少。当初暨行书院,是靠着滕子京的名声,再加上几位相公的帮助,五湖四海的名士大儒来到蓬莱,再加上未央坑蒙拐骗,才有了现在的暨行书院。这是不可复制的过程,就算是未央也不成。所以筹备办学,自然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来。未央没有这个心情去做,这种细腻的活计,自然是要范纯仁与曾巩去办的。说是幕僚军师,这两位来到开封,立刻撒丫子就跑,留下未央一个人在府中凌乱,好不凄凉。大宋朝廷对于办学这种事情,一向是支持的,所以无论是名士大儒也好,百家之人也好,只要能教授人读书写字的,都受到欢迎。只是范纯仁与曾巩要办学,那可就动静不小了。办学是要上官府报备的,经过开封府的事情,那肯定是四面漏风,没几天的功夫,就传的满开封都是,就连赵祯都知道了,甚至还有心思问两句,不过也就是问两句,其他的倒是没有再问。只是政事堂诸公就不淡定了。范纯仁是谁曾巩是谁一个是范仲淹的亲儿子,几乎算是衣钵传人,一个是暨行书院的实际掌权人之一,论及本事,与苏老泉不相上下,那都是大教育家,天下才子,恨不得日日相随,聆听教训。这两个人都是暨行书院一脉,妖孽中都拔尖的人物,他们要办学,自然惊动八方风雨。未央是干什么的作为天下集团的董事长,暨行书院的创建人,自然是要遮风挡雨的。不过这风来的猛了一些,这雨来得骤了一些。未央也没想到,不过是想办个学,开封就神神鬼鬼的来了一大批人,这些人一个个衣袂飘飘,头巾簇簇,眼睛都扬到了脑门上,一副看不起人的样子。“这都什么事啊”未央哀怨无比的看着曾巩与范纯仁,这俩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让未央很想上前捶他们一顿。曾巩满不在乎的道:“你还怕他们不过是一绣谈老儒,无能之辈。”范纯仁也一脸赞同的道:“可不是这还能难得住你”未央气急,怒道:“你们要做事,让我冲锋陷阵,这就罢了,谁让咱们是一家人,只是这动静似乎大了一些,你们到底要做什么”曾巩骄傲的抬起头,“做什么自然是要改变天下文脉的大事”未央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第368章 普通义务教育未央着实被吓了一跳,曾巩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他心神动摇,不能自持。深知历史的他,自然知道在这个时代,往前数一千年,往后数一千年,都是文人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世家大族的时代。科举的横空出世,固然让寒门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读书这种事情,太费钱了,就算是在大宋,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倾尽家财,也不见得能培养出一个读书人,而且这个读书人无论是眼界还是见识,都比不上世家大族出来的人才。未央创建书院,不收学费这一项,就让寒门子弟趋之若鹜,取而代之的,自然是读书识字的上涨。未央不喜欢世家大族,但是却不能否认,这些人是大宋基石,甚至可以说是中华基石。世家大族,不乏一腔热血者,比如眼前两位,就是最好的证明,朝堂诸公,又有几个不是出自世家不说别的,但说贪墨一项,世家大族的子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钱财不缺,虽然不能说视金钱如粪土,但是真正贪墨的并不多。寒门子弟却不同,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