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冲锋来,劈开大营的木门,留在大营里的汉人黔首们去不敢乱动。他们都从军不久,没有拼命厮杀的勇气;那些参与叛乱的兵卒是老油子,立即跪在地上求饶。只有前来打秋风的羌人牧民们,纷纷爬上自己的战马,惊慌失措的在大营里飞驰。“快逃啊我们回湟中去”一边飞驰,他们还一边用羌族土话吼叫着。高顺麾下的部曲有许多羌人,自然能听懂羌族话。见这屑人还准备逃窜,高顺当然要用箭雨让他们弄清形势。三轮箭雨过后,除了逃去的两万多羌人之外,整个大营区域里已经恢复了秩序。四万多汉人、羌人和杂胡人组成的俘虏大部队,皆已经蹲在地上,双手高举过头顶等待俘虏。他们皆面临惊恐之色,嘴里还不住的低声念叨着,“我愿降,不要杀我,我愿”这时,美阳城的西城墙上灯火通明。战场上厮杀声惊醒的北军五校的将士们。此时,他们皆站在城墙上观看着高顺部的动静。见叛军的大营里安静了下来,他们皆已经猜出是高顺部战胜了。“高君侯用兵果然犹如神助啊这下好了,我们不用再担心皇陵被贼军寇略打扰”这时,一位军官长叹了口气说道。美阳城附近是西汉皇家陵园区。为了大汉帝国的脸面,此地是北军五校死守之地。高顺却不关心那么多,刘汉皇室的陵园肯定没有眼前缴获来得重要。此时,他大马金刀的靠座在一把胡椅上,锐利的目光盯着不远处的四万多俘虏。因为太仓促,黄金甲的血迹他都未来得及擦去。此时,许褚率领的悍勇营负责警戒,防止这些俘虏暴动;李进率领的血虎卫负责给俘虏们绑上麻绳。见两千浑身血迹的铁甲人盯着自己,这些俘虏们早就吓得胆战心惊,魂飞不定了。见一群浑身还在滴着血的壮汉,虎视眈眈的盯着你看,任凭是谁也会心慌的。况且,这帮俘虏刚才不久还在酣睡作美梦啊。直到东方的天际有些发白,高顺才把战场打扫干净。这时,关羽、太史慈、甘宁、赵云和张辽等人,又押着一万多溃卒逃兵而还。第九十章 张温争功又是一番忙碌,直到朝阳升起普照大地之时,高顺才率部在美阳城的城西处安营扎寨,全军休整。这一夜火攻突袭加飞马突袭,将士们都疲劳到了极点,连身上的血迹都未清理干净,便昏昏沉沉的睡去。日上三竿,高顺才安排好军务,把执勤巡逻的重任交给娄圭后,准备小憩一番。然而,董卓此时却率领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美阳城的西门外。他听说高顺连夜击败边章和韩遂的十四万多叛军后,惊愕的张开大嘴愣在了那里。大嘴好长时间都未合拢,都能塞下一个大鸡蛋。见董胖子率部前来,高顺自然不敢放心去休息。他叫醒提前休息的典韦,二人率领一百骑来到了美阳西门外的荒草地上。此时,荒草地上的血迹还未清理干净,暗红色的血迹散发出浓浓的血腥气,和残留此地的战场杀气一起,在金色的阳光里升腾而起。见高顺浑身是血的驱马而来,董卓更是一愣神。旋即,他哈哈大笑道:“高左将军哈哈哈老夫恭贺你立下如此大功啊”说话的间隙,他还不停的上下打量着高顺的盔甲。时隔八年,高顺已经不是并州太原郡的那位无名小卒了。到了今天这般地位,高顺依旧还在战场一线冲锋厮杀,在整个帝国来说,可谓是仅此一人呐。想到这里,董卓不由得的暗叹:“高顺此人能文能武,将来可能是我在朝堂上的一大劲敌”思量间,他从战马跃下,在华雄的护卫下朝高顺走来。见此,高顺也仔细观察了一下身高八尺多的西凉猛将华雄。然后,他从战马跃下和董卓会晤。一番寒暄客套后,二人约定了一些私下交易。得到高顺的一些承诺后,董卓才挺着大肚腩率部安营扎寨。午后时分,车骑将军张温才率领袁滂、周慎、陶谦和孙坚等,一干文武将士来到了美阳城。得知高顺大败边章和韩遂的消息后,他兴奋异常,连忙命陶谦草拟战报,准备呈送京师雒阳报喜,好让雒阳中枢把心放到肚子里。与此同时,他还上表一个劲的催讨军饷和粮草辎重,并安排一名心腹立即返回雒阳城,准备在京师活动,图谋早日回到京师为官,脱离西北战场的大漩涡。见张温居然没有经过高顺同意便起草战报,陶谦很不高兴。他冷笑道:“张车骑汝若争功乎汝斩首有几何俘虏又有几何”闻言后,张温满脸通红,有些恼怒。他目光锐利的盯着陶谦,大声喊道:“高左将军也是本将军的麾下战将战败之责由本将军承担,战胜之功自然也是本将军调度有方倒是你这位参军来到西征大军后,却寸功未立,一谋未献,又是为了哪般”“呵呵张车骑、陶都尉二位皆不要争执,我去把高左将军请来议事”见张温发飙准备责罚陶谦,执金吾袁滂笑呵呵出来的打圆场。袁滂字公熙,豫州陈郡人,曾任九卿之位的大司农,光禄勋和三公之位的司徒一职。此人信奉中庸之道,从来不得罪人。在雒阳中枢很有人缘,士人一党和阉寺一党都很尊重他。见曾任三公之位的袁滂来打圆场,张温自然不会发飙,陶谦也不敢造次,准备立即起草大捷的战报。不过,经过此事后,张温和陶谦却越发不和了。时间不久后,高顺、董卓、周慎等等,张温麾下的一帮将校皆来到了车骑将军行辕。因高顺实施夜袭之计成功,打败了西凉叛军,众人自然个个脸上含着笑意,来到高顺的身旁恭贺他。他们如此作态,当然还有一些目的,自然是想要从高顺的手中分得一部分战功。高顺对他们的行径当然心知肚明。他想早日离开西凉,自然不愿独自包揽全部战功。因此,他主动把战功分出大半,让张温主持分配。张温当场投桃报李,分配一些金钱和粮草辎重给高顺。因为此,这场军事会议又召开的气氛和谐融洽,众人皆抱着希望而来,含着微笑而去。离开之前,他们皆来到高顺的身旁,给高顺行礼后才敢离开。会议上,张温决定乘胜追击敌人。他命令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剿边章和韩遂的叛军,参军事孙坚随军一道前往,又派董卓率领三万大军去讨伐羌族的先零部落。总之,十万北军五校的大军都有任务。而只有高顺部刚刚才历经大战,被安排在美阳城外的大营里休整,以防万一。当然,这是众将领争功的结果,也是高顺故意后退于战事之后的计谋。送走众将后,张温含笑和高顺商量:“高将军,你俘获的俘虏能否分给本将一万人”“不行这些俘虏本将还有大用”闻言,高顺脸色不悦的回话。他率部来三辅平叛,图得就是人口之利,怎么能把人口让给张温这位好大喜功的虚名之士这张温刚刚分得大功劳,肯定会跻身帝国三公之位,是有点膨胀了。一念至此,高顺有点鄙视眼前的这位车骑将军张温,脸色不悦的说:“张车骑欲是要俘虏,大可亲率大军追击边章和韩遂二贼,亲自俘虏便是”言罢,他一甩衣袖,便匆匆离开车骑将军行辕。“嗤”一旁不远处的陶谦见此,忍不住笑出声来。见高顺扫落自己的脸面,张温顿时臊红了老脸,嘴中啐道:“北疆蛮子就是无礼狂妄不识礼数”老好人袁滂见此,立即好言宽慰张温。张温红着脸离开中军大帐,对陶谦和高顺两人的印象很差,遂与高顺和陶谦不和。回到自己的书房,他立即上表雒阳中枢,推荐高顺为凉州刺史,兵加封征西将军,在车骑将军帐下行走。高顺却没把得罪了张温放在心上,回到大营后开始安排朝朔州押运俘虏的大事。他唤来大将关羽,嘱咐道:“云长朔州初创急需大量人口来恳田和饲养战马牲畜等,本将欲安排你率部押送一批俘虏回五原郡如何”“主公此事恐怕不妥啊”闻言后,关羽皱着眉头回话。他近日来一直在读史刚看春秋,对于政事总是也略有精通了。第九十一章 高顺耕田见关羽第一次就政事来劝谏言自己,高顺感到很惊讶。历史上,眼前这位万人敌的大将军,曾经坐镇荆州,威震华夏。若不是孙权和曹丕两家联手攻击关羽,三国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那时候的关羽,文能治邦,武能征战天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统帅。“无妨如今的帝国财源匮乏,我军只要费些金钱,便能消除此事带来的灾厄”见关羽有些疑惑,高顺含笑解释。言语之间,他已经把高氏团队的政治秘密都透露不少。关羽见高顺神态自若,便欣然领命统领自己麾下五千骑卒,押解四万多人俘虏北上。与此同时,高顺留下五千名汉人俘虏做辎重兵,跟随大军作战。送走了关羽等人,高顺便率领三万五千人在美阳城外的荒地上恳荒耕田、兴修水利和修葺官道。他亲自脱下铠甲,身着普通衣裳和将士兵卒们一起劳作。因为战乱、干旱和蝗灾等,美阳城外谓水两岸的农田大部都抛荒,青草都长到了半人来高。见高顺不训练兵卒,而是率领大家垦荒,娄圭很是不解。他私下问高顺:“主公你为何放下身段来和黔首农人一般劳作”“农人壮丁皆是兵卒,兵卒皆是农人,大秦帝国便是因此而统一天下的吾今日之举,便是让麾下门徒都要领悟此理。这便是耕战之策的高妙之处也”高顺含笑答。因此,娄圭也放下帝国名士的架子,和高顺一起参加劳作。赵云、武安国、周仓和李进等一帮出生农人家族的将领见此,心中因而越发敬佩高顺。此事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几日内便在潼关以西的三辅地区传扬开来。两位有志青年闻讯后,准备前来美阳县一观究竟。他们二人,一位是京兆尹郡的功曹杜畿,一位是左冯翊郡的张既。杜畿字伯候,京兆杜陵人,名门之后却已经家道中落。他少年丧父,由继母养大。继母却对他很不好。皆便如此,杜畿还是格外孝顺继母,以报答继母的养育之恩。因为此,他才被郡守赏识,征辟为京兆尹郡功曹。当听到名满天下的高顺居然率部在美阳城外垦荒,杜畿便立即跟太守求情,加入前往美阳县运输钱粮辎重的队伍,一探此事虚实。张既字德荣,右冯翊郡高陵人,家境富裕却不是士人家族。他相貌英俊,被冯翊郡太守赏识,在太守门下担任小吏。当听到名士高顺亲自耕种后,张既便自告奋勇的加入给前线送粮的队伍,准备前来看个究竟。且说车阵将军张温,看到高顺身穿粗麻衣裳犁田时,很是不解。他甚至有些不屑的说:“由此时看来,高蛮子的确是出生粗鄙的农夫家族”这一句话传到陶谦的耳朵里,让他很生气。他也出生粗鄙的寒门,因为被太守赏识才走上帝国的政坛。于是乎,他也褪去宽袍,穿上粗麻衣裳加入高顺的垦荒队伍。见此,高顺含笑打趣道:“恭祖兄你这个南蛮子和我这个北蛮子共同执犁垦荒,是要被天下士人笑掉大牙的”“哈哈哈老夫哪管他那么多,只图心中畅快便是了”闻言后,陶谦哈哈大笑道。于是,他和高顺的关系亲善了起来。因霜期临近,种下什么农作物都不太好,高顺于是率领麾下的兵卒将士们种下有“牧草之王”美称的苜蓿草。这一日,秋日的骄阳正高悬于头顶之上,高顺率领大军在给种下去的草籽浇水,杜畿和张既二人,便跟随着西行的运粮队伍缓缓而来。与之同来的,还有从雒阳京师前来宣读诏书的小黄门左丰。“高君侯果然身先士卒,不愧是士人典范啊”见高顺正挥汗如雨,人群中的杜畿不由得暗自赞叹。他交接好政务后,便立即来到高顺的跟前,朝高顺拱手参拜,嘴中说道:“京兆末学后进士子杜畿参见高君侯”“嗯你怎么知道我是高顺”闻言,高顺诧异的问。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目光柔和看着面前的这位相貌不凡的青年官吏。杜畿此时脸色微红,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兴奋。他稍稍酝酿一番,才恭恭敬敬的说:“将军虽然衣着普通,却总有虎士相伴左右;将军虽然同是在劳作,动作却不是很娴熟。由此两点,杜畿便能猜测将军的身份来”“哦哈哈哈你是位智者,将来成就定然不凡可有意来本将军麾下效力,助本将早日平定羌人作乱”闻言后,高顺哈哈大笑道。说话间,他目光平和的盯着杜畿,关注着这位青年官吏该如何抉择就在这时,身高七尺五寸左右的张既也来到高顺身旁附近。他见高顺如此夸赞一为年轻的官吏,不由得也刻意打量了一番杜畿。旋即,他朝高顺躬身行礼:“左冯翊青年学子张既,愿意拜入高君侯门下听令”“哦”听到这番话,高顺有些诧异的看向张既。张既外貌也很俊朗,约莫二十岁左右的模样,也身穿官吏服饰。“今天的太阳这是打西边出来的怎么同时有两位青年俊杰来访”高顺心中嘀咕了一下。随后,他含笑道:“欢迎三辅良家子弟前来效力”其实,高顺这是在说客气话。现如今,他麾下文武俊杰无数,还有大量的三千门徒在帮衬,已经不缺士人的支持了。见高顺还算和蔼可亲,杜畿真想投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