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武功上面的开支。全国境内几十个兵镇,上百万的士兵,一年的军粮军饷以及军械,就要支出两三千万贯。而尧国一年的国库收入,本来就只有几千万,扣除掉文治武功这两大项,能够用在民生上面的很少。甚至很多粮仓年久失修,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缮,因为没有钱。很多官道也被雨水山洪破坏得不成模样,朝廷也没有资金来修缮,只靠着需要过那段路的人集资去修,要是没有人来集资,就只有任由它破坏。多的时候,比如说在和戎突人发动战争的时候,税赋征收得比较重,能够接近亿贯。一般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千贯,碰上灾歉之年更加的少。现在新帝登基,三年时间之内减免税赋,减免的额度差不多达到了以前标准的三分之一。这等于国库一下子就少了一两千万贯的收入,用在文治武功两大项的开支就已经很成问题,更加不用说国计民生了。国库没有钱,怎么实行仁政,那是一个大问题。“首先吏治要清明,”王大学士沉吟着说道,“现在很多官吏都是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在做官,当官就是为了发财,到了地方上横征暴敛,将皇上的仁政给破坏无遗,这样的人要着重查处。”正统同意道:“那种人确实要狠狠的查处,发现一个,严惩一个王大学士,你可以建立一个监察组,到各省去监察此事,只要发现有贪污的官员,就地免职,押解京城受审,所有家产全部抄没入官”贪官永远是最让人痛恨的,皇帝也痛恨贪官,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理论上这个天下都是属于皇帝的,贪官贪的是老百姓的东西,同时也是属于皇帝的东西,皇帝当然痛恨。何况打贪官还能够充实国库,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又问王大学士:“还有什么好的法子吗”减税和治贪,已经是王大学士所能够想出的全部仁政了。更改朝廷的制度,他是没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这是尧国一千多年来弄出的最好的制度,没有任何值得更改的地方。正统这样问他,他就将目光转向了池旭,说道:“池郎中这一次去关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方浩那边的作为,有一些心得,这个皇上可以问一问他。”听他这么说,正统就将目光转向了池旭:“池爱卿,你有什么建议吗”池旭又是惶恐,又是激动,有一种要掌握时代进程的方向盘的感觉,说道:“回皇上,我去那边一个多月的时间,确实有一些想法。回家之后我就开始写一部北上见闻录,要详细的叙说方浩那边的所见所闻所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众大臣一些参考。”“这是一件好事。”正统说道。顿了一顿,又说道:“著书的事情,爱卿回去以后可以做,写好了我让朝廷给你制版印刷出来,分发给朝廷每一个大臣,也给国子监的每一个太学生,让他们都好好的看一下。今天你就跟我好好的说一说他那边是怎么回事,把你所看到的都告诉我。”池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谢主隆恩”皇帝支持他著书立说,还帮他扩散,对于一个文人来讲,这是无上的荣耀,由不得他不感激。他正要说自己在边关的所见所闻,王大学士突然说道:“皇上,我觉得可以将大臣们都召集过来,让他们都听一听方浩在那边是怎么做的。”“此言有理”正统点头说道。他对侍立在身边的夏四海说道:“你多派几个人出去,将内阁各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都叫过来,让他们听一下。”池旭小心翼翼的建言道:“御史台的御史中丞和国子监祭酒也可以让他们过来。”正统点点头,对夏四海道:“赶紧去叫人。”夏四海问道:“皇上,要不要派人去尤大学士那边叫一声”正统脸上露出厌恶之色,摆了摆手:“去吧去吧,来不来是他的事情,叫不叫是我们的事情,也不差那一个人。”半个时辰之后,二十几个朝中大员都过来了,一起在御书房听池旭讲起他这一段时间在关外的所见所闻。池旭的叙述从一条雁城直到碧落城的水泥路开始,从那条水泥路起,就将那些朝中大臣给带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钢铁大桥,有水泥路,有各种各样的工厂,有好几层高的楼房,还有小学,有中学,有一天可以奔跑一千多里的汽车,有一天可以耕作几十亩地的拖拉机第三十九章 御前会议在京城一直都有关于关外的传说,但是有一些传说在很多人心里都是荒诞不经的,认为只是在夸张演绎,并不是真有此事。而且各种传说也不一致。那些传说都是去关外行商的商队带过来的,他们也说到了水泥的路面,说到了楼房,说到了各种各样的工业产品。但是每次都不一样。上一次还在说那边有着一两百里的水泥硬化路面,下一次那个里程就变成上千里了。上一次还说这有三四层高的楼房,下一次就变成八九层高的楼房了。上一次还说着那里将军们的府宅晚上都灯火通明,用的都是硕大的夜明珠,下一次就家家户户都用上了那样的夜明珠。前后的不一致,越来越夸张的说法,让他们认为这就是在胡说八道。可是池旭的叙述,却让他们明白了,那并不是在胡说八道,大多数的传说都是实情。夜明珠没有,是一种叫做电灯的东西,能够在晚上发出太阳一样的光芒。为什么路越来越长,楼越来越高,那是因为他们那边的发展速度很快,所以每一次说的情况都不一样。这一次池旭还带来了更多的不同。那横跨于大河之上的大桥,还有那跑得比马更快的汽车,可以自动清挖水底淤泥的铁甲挖泥船。每一样都是非常好的东西,都是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的东西。尧国没有,但是关外那个苦寒之地已经有了。为什么能够制造那些东西,池旭将这归功于方浩在所编教材里面提倡的科学。他特别提到了关外那些边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说到所有六岁以上的儿童就必须要上学读书,而且费用都由学校来承担。这让那些大臣们都感觉到非常的震惊。这样的做法,不要说推广到尧国全境没有那个条件,就算是只在京城这边推广也没有那样的条件。他们都是读书人,当然知道接受教育需要多大的成本。让所有适合读书的孩子都去读书,还给他们负担所有的费用,那个成本太大了,朝廷根本就负担不起。池旭这样说道:“我在那里弄了几套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教材过来,他们的教育不重视圣贤之言,却以科学为重。小孩子起就开始接触那样的学问,所以能够制造出那些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什么是科学”正统问道。“分科而学,即为科学。”池旭说道,“他们就是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劳动等等都分门别类,识字明理,只不过属于语文一类,在他们所学的东西里面,所占分量很轻。数理之学,才是他们最看重的。”“识字明理,才能够懂得圣贤之言,才能够懂得治国之道,那才是第一等的大事。不去学这个,去学那些奇技淫巧的知识,那不是教坏孩子吗”有大臣愤怒的说道。他这话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池旭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他们能够发展的那么快,就是因为学习那些奇技淫巧的知识,才能够制造出火药,制造出大炮,制造出炮弹,甚至制造出电灯,制造出汽车来。”那些响应的大臣都说不出话来了。奇技淫巧又怎么了人家就是能够制造出碾压他们的东西出来。正统眼睛一亮,问池旭:“学好了那些知识之后,就真的可以制造出那些东西来吗”“他们已经制造出那些东西来了。”池旭回答道。在那里呆一个多月,实际上他也知道方浩那边能够制造出那些东西,并不是因为学生学的那些知识。学生学那些知识之前,就已经制造出了那些东西。学了那些知识也未必就能够制造出大炮和炮弹呢,因为他粗略的看过,并没有那样的技术。但是,为了推广方浩教材里面的那些知识,他只能够夸大那些知识的作用。他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学了那些东西,对这个世界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而那改变是向着好的那一面做出的改变。“大概要多长的时间呢”正统问道。“我看了他们的教材,从小学到中学一共是十年的时间。”池旭道。“十年”正统脸上闪过一丝失望。十年时间太长了,谁能够确定这十年之内方浩不打过来呢“方浩到边关,一共也才十年左右,学那些东西应该用不着十年吧”有人反驳。“他的教材是针对大多数人的,”池旭说道,“至于他本人,据他所说,小时候就得到了异人传授,而且从他的诗词文章也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天才,远非我们可比,对于他我们不能以常理推论。”对于方浩是天才这种说法,但是没有人反对,他的表现看起来确实挺天才的。不管是当兵打仗还是下马治民还是吟诗作赋,甚至包括种田,都没有他不精通的。这样的人不是天才,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天才这种说法了。有大臣说道:“可是等到十年之后,我们这边的人学会制造那些东西,他们很可能就会弄出更厉害的东西来。”“万物有其终极,也许这就已经是最厉害的东西了呢”池旭说道。虽然他自己并不相信。至少他在望海城那边就了解到方浩要制造出很大的铁甲大船,那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可是现在他只能这样说。反驳了那个大臣之后,他又说道:“而且至少,我们学了这些东西,能够让我们这边的实力提升,比不学要好。如果担心十年之后我们学会了这些东西之后,还不如他们,那我们没有学这些东西,岂不是更不如他们”“池爱卿,你做得很不错,弄了几套教材过来。”正统很高兴的说道,“你这些教材可以印出来,发给天下读书人来学习。”“皇上圣明”池旭很激动的说道。但是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可是那些教材,对方浩歌功颂德之处太多,我们也应该做出一些删减才能够印出来。”第四十章 教育改革现在这一次会议虽然没有明着说要对付方浩的崛起,可是意思谁都懂,就是为了应对方浩。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习方浩那边的技术,倒也不是不行。可是给方浩歌功颂德的东西肯定不能够存在,要不然那就是在帮助方浩了。正统听到池旭这么说,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先由内阁几位大学士都看一下那些教材,商讨一下怎么可以印出来,什么不能够印出来。”想了想,又对池旭说道:“让你带了几套教材过来,那就送一套到皇宫里面来吧,朕也想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给方浩歌功颂德的。”当下就决定了,池旭将教材送一份到皇宫,再送一份到内阁,有内阁那几位大学士一起审核哪一些可以印刷,哪一些不能够印刷。有不少大臣都认为这样很不可取,觉得给那些子民学习圣人之言就可以了,老老实实的读书,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一步步的完善自己,那才是一个和谐完美的世界。那些奇技淫巧真的没有必要去学习,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他们那样反对,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恐慌因为他们一辈子学的都是这些圣人之言,也是靠着对圣人之言的理解众多的读书人之中脱颖而出,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这个地步的。那是他们的优势。现在要学那些技巧性的东西,他们却一窍不通,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会影响到的就是他们在知识领域的地位,影响到的也是天下所有读圣贤之书的读书人的地位。甚至在很多人眼中,这比朝廷被倾覆更加的严重。朝廷被倾覆,只不过是另外换一个皇帝,他们这些读书人一样的,可以做官,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是教育方式做了改变,他们这些书香门第积累起来的知识优势不再存在,以后能不能够保证富贵,就很不一定了。可是正统不这么想。他要的是自己的实力变得更强,那些读书人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影响,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义务去考虑。只要学习那些知识,利用那些知识能够让这个国家更加的强大,他可不会考虑那些读书人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影响。他们这一场会议不知不觉就已经开到了半夜,决定了教材的事情,这才散去。这些大臣们都是有皇宫的太监和大内侍卫亲自送回府上的。池旭一个正五品的官员,也是第一次享受了这样的荣耀。参加这一次会议的,除了池旭之外,最低品阶都是正三品,每一个都是掌握重权的大人物。他能够参与其中,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次去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