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阶级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别的不说,从他们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就能看出一二。在这几天里,郑忽算是彻底领略了一把翼城上层阶级日常的奢侈生活。餐餐有肉,顿顿食米,厚酒盈腹,美人在怀,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盘游田猎之车充盈于道途。这还只是晋侯方死未久的景象,若晋未逢丧,或许还有犹有甚之。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翼城群臣及贵戚子弟争相攀比。郑忽在随同翼城贵族外出田猎时,就见过不止一起贵戚之间的攀比事件。比猎获、比服饰、比女人,就没有一样是这些人不拿出来攀比的。整个翼城上层的糜烂程度,比郑忽想象还要严重许多。可以这样说,翼城的上层统治阶级日日撞亡国之钟而不自知。面对这样的景象,郑忽谈不上有什么过激的情绪。毕竟他又不是晋国世子。他只是想起历史上一些类似的例子。据说在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期,西晋的开国元勋何曾,侈忲无度,讲究饮食,一日之餐,值万钱。其子何劭奢靡程度更在乃父之上,一日之供,以钱二万。其余如石崇、王恺之流,争相斗富。奢侈攀比斗富与西晋的灭亡或许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上层统治阶级斗富的资本都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都是从人民的身上压榨得来的。所以,与翼城上层统治阶级的奢求无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异常艰辛。郑忽目之所及,见到的国人都是身着短褐,面黄肌瘦,不仅要为上层统治阶级耕种,还要为他们的游乐出人出力。道路两旁,晕倒的国人时常可见,青草之下偶有出露的白骨尚未被泥土完全掩埋。虽说剥削阶级的统治都是建立在对下层民众的敲骨吸髓之上,但翼城统治者的敲骨吸髓显然已经到了民众所能忍受的临界点。作为奴隶主贵族中的一员,郑忽也不得不在心里感叹,翼城的这一帮人真不懂得“可持续发展”为何物可以这样说,翼城的灭亡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若无曲沃代翼,晋国或许离亡国已经不远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晋侯还得感谢曲沃,感谢曲沃没有让晋国的社稷在此时倾覆,晋国的先人在地下还能享受到血食祭祀一直春秋晚期。“外臣赵公明见过世子”此时,赵氏府院门外,赵公明带领着其子赵夙及赵氏阖族上下在门口迎接郑忽及高渠弥的到访。“流亡之人,不敢当赵司寇如此大礼”郑忽目光直视年逾四十,胡须灰白,一副和善面相的赵公明,谦虚的表示道。说起来也是巧,郑忽所希望求取的大行人之职正好属赵公明管辖。赵氏一族,此时依旧是翼臣。如无意外,直到曲沃代翼之后,赵氏这才臣服于曲沃。这倒不是说赵氏对曲沃一系有多忠诚,相反,回顾一下赵氏的发家史就能知道,说好听点,赵氏一族极有远见,长袖善舞,说难听点,赵氏一族就是个墙头草,节操什么的,他们能吃到肚子里再吐出来。赵氏始祖乃蜚蠊子季胜,到季胜子孟增的时候,孟增就已经成为周成王的幸臣。要知道蜚蠊可是纣王的大忠臣,这大王旗变换的未免也太快了吧反观赵氏的老大哥嬴秦一族,直到周孝王时期,才开始发迹,原因还是周孝王在犬丘之时无意撞见秦非子的养马技艺高超。到幽王之时,赵氏族长叔带也和郑国的始祖郑桓公差不多,眼见周王室这条大船要沉,开始寻找后路。只不过赵氏没有郑桓公那么高的地位和能耐,只能带领着赵氏举族迁往晋国,事晋文侯,而这个时候,赵氏的老大哥赢秦还在为周王室的社稷流血流汗。两相对比,就能看出来,虽然同为嬴姓,是兄弟俩,但是一个淳朴,是老实人,一个奸诈,是个滑头。从叔带至而今的赵公明,赵氏已经在晋国历经四世。四世而居司寇高位,赵氏的长袖善舞可见一斑。一个标准的外来户,在一群原住的异姓大族和晋国公室的虎口夺食,其难度可想而知。更别提历史上翼城灭亡后,翼城的大族如怀姓九宗者,团灭,唯有赵氏得以保全。郑忽面前那位眉清目秀,一双大眼炯炯有神的赵夙还能随晋献公出征,得封耿。要说赵氏在私底下和曲沃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郑忽是不信的。虽然史书上对赵氏的这段历史从未提及,但是从未提及,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更别提,赵氏和现在的翼城大族格格不入,郑忽至今还未听说过有赵氏子弟争相比富,溺于游猎的事情。赵氏绝对算是翼城的一股清流。只可惜的是这股清流屁股下面有一坨翔。这不是郑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从古至今,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差不多都是这个尿性,家族的存亡永远是第一位的。除此之外,节操什么的,不要也罢。一个人一旦肩负家族的大任,再高洁的君子也会被锤炼成一个毫无节操的小人,或许表面上仍是一副君子做派。这是必然的。入正堂,一番相互推脱之后,郑忽实在拗不过赵氏一族的热情,居主位,赵公明及赵氏的族老及年轻子弟作陪。如此隆重接待郑忽的,这还是郑忽在这几天里遇见的第一家。这倒不是说其他家族对郑忽有怠慢,只不过没有赵氏这么隆重罢了。从这就能看出赵氏的崛起绝对不是偶然。有这个家风在,赵氏经历这么多变故依旧能混的如鱼得水是必然的。再次寒暄几句,郑忽和赵氏族人闲聊起来。他的拜访翼城大族的目的,原本就不是求人办事之类的,而是在探探虚实之余,和翼城的大族先熟悉熟悉,广结人脉,为以后做准备。、所以,闲聊的气氛也相当轻松。赵氏的族人也有意照顾郑忽的情绪,绝口不提郑国及中原诸国之间的事情,只是关心一下郑忽在晋国的这段时间饮食起居是否习惯。第二百一十三章 风投郑忽一连十数日访问翼城的世卿大族,这些事情自然会有人向晋侯汇报。事实上,自从郑忽在那场宴会上吊了小子侯的胃口之后,小子侯一直心痒难耐,时刻关注着郑忽的一举一动。“卿以为郑忽意欲何为”翼城宫殿的后花园中,小子侯边走边向嘉父询问道。“此事郑世子亦尝至臣家,臣听其言,未闻其有所求,其意如何,臣不敢妄自揣度”嘉父虽贵为翼一系的执政,又是扶保文侯子孙的大忠臣,但他也不过中人之资罢了。休说与前任执政卿栾成相比,就是比之赵公明也多有不如。不过,这已经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了,翼城的其他世卿大多还不如嘉父。小子侯叹了口气,他也被郑忽搞的一头雾水。话说,他和郑忽也算是有一面之缘,在朝正时还有过短暂的交流。郑忽入翼十余日,遍访翼城的世卿大族,唯独和他这个熟人交流不多,这不能不让他心里犯嘀咕。这是其一。其二,郑忽被宋鲁蔡三国所逼,被迫流亡,若其想复仇,何必到翼城来齐国,大国,又与郑国关系极好,郑忽为什么不去齐国,反而到晋国来,晋国翼城和郑国的关系一般不说,还自顾不暇,根本没能力助他复仇。再者,郑忽不愿居官就算了,他本来想赐其以黄父作为采邑,郑忽却坚决不受,最后请求了一块不受控制的陉庭作为采邑。这就让小子侯更加迷惑了。陉庭居汾水之畔,土壤肥沃,人口繁盛,地理位置很重要,这些都不假。关键的问题是陉庭是个三不管地区。既不服从翼的管辖,也不服从曲沃的管辖。他的父亲晋哀侯就因为攻打陉庭,才被陉庭联合曲沃给干掉的。郑忽难道不知道这事小子侯确实很疑惑。“卿以为郑忽为人如何”小子侯再次问道。嘉父低头思索了一会,这才道:“臣窃闻郑世子宽而爱人,能辛苦,有智力,掠蔡,灭温苏子国也称温国,伐戎狄,皆其功也,恭敬谨孝,郑伯爱之,尽逐三公而立之,今其奔我,郑伯尚遣郑之良臣高渠弥伴之,其得志于郑国可知矣”小子侯默然不应。“外臣送世子”赵氏正堂内,微醺的赵公明执意要亲自相送郑忽。“赵司寇止步,忽不敢受长者相送之礼”一番推托客气之后,赵公明最终从善如流,让他的儿子亲自送郑忽及高渠弥回馆舍。待郑忽出赵氏府院,只剩下赵夙及一二侍卫扈从亲自护送郑忽,其余参与宴会且陪送郑忽的赵氏子弟尽皆回到正堂,默默的坐回原位,一言不发。两刻钟之后,赵夙回到正堂。赵公明喝了一口热汤,一改方才的微醺之色,精神颇为抖擞,而后扫了一眼在场的赵氏族人,开口问道:“二三子以为,这郑世子如何”“外貌庄敬,谦和而内刚,大国之君子也”赵公明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起身发表自己的看法。“博闻退让,不以尊贵骄人”“厚重谨行,不耻于退败”“色恭遵礼,无淫志”陆陆续续,又有好多赵氏族人浅谈自己对郑忽的印象。等所有人都说的差不多的时候,赵公明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儿子赵夙。赵夙见状,起身冲赵公明和所有的赵氏族人拱拱手,这才道:“二三子之言皆是也,其人入则言笑晏晏,出则武步刚刚,吞吐志意,监察成败,远侔古人,建事立功,绰有余暇,虽遭一时之败,然汤有夏台之囚,文王有羑里之厄,皆不害于功成”“易曰:潜龙,其是之谓乎吾恐晋水小而浅狭,非可以容之也”这个评价是相当之高,高到惊掉一地眼球。在场的赵氏族人,也知郑忽确实不凡,但他们是在没看出郑忽能不凡到如此程度。这未免有些太夸张了吧真不知郑忽给赵夙灌了什么迷魂汤,才能让他对其推崇到如此地步。这是在场所有赵氏族人的共同想法。赵公明对于赵夙的评价并不惊讶,老于世故的他,早就练就了一双瞧人的慧眼。事实上,赵氏经历这么多大风大浪还能绵延至今,靠的就是家传的识人识时势的能耐。“二三子以为郑世子此来,因何而来”赵公明接着问道。此言一出,很多人都默默的垂下头开始思考起来。郑忽遍访翼城的世卿大族,他们都有所耳闻,但从没听说过,他提出过什么要求。而且他访问赵氏,感觉更像是朋友之间的普通拜访,很难摸清他到底有什么目的。唯有赵氏的二三族老,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他们这些人曾经从父祖辈的口中得知过赵氏是怎么在翼城扎下根的。郑忽遍访翼城的世卿大族,其目的不言自明。不过,这是赵公明用来考校小辈的问题,他们自然不会插嘴。“窃以为,其人欲立足于翼也未可知”良久,赵夙的话打破了堂中的沉默。“欲立足于翼,何必辞官,何必请邑于陉庭”赵公明再次反问道。他想看一看,他这个儿子此时肚子里面究竟有多少水。赵夙的前两个回答,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其实已经大致猜测出郑忽或许想插足翼城的军政。想想看也知道,像郑忽这种人,打仗的本领不小,给司徒而不受,赐黄父而推辞,偏偏看中了陉庭。陉庭不靠战争能夺回来吗话虽如此说,但他依旧没搞明白郑忽想要担任何职。司马之职,即便小子侯愿意给,翼城的世卿肯定不会答应,这点郑忽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赵公明其实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既然知道郑忽的大致目的,下一步,他自然要在晋侯面前为郑忽求官。这样一来可以和郑忽结好,算是提前投资,正如赵夙所言,他也不相信郑忽会一直困守在晋国这片土地上。与郑忽结好,差不多就相当于与未来的郑伯结好。自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此时正是风投绝佳时机。即便失败了,他也没什么损失。而且,赵氏和曲沃后路也有。既然这样,就没什么不能尝试的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才是赵氏赖以生存的诀窍。“儿不知”赵夙拧着眉毛,有些纠结,他心中确实也有些和赵公明差不多的想法,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最终只能表示不知道。赵公明叹了口气,也未再多说。第二百一十四章 亡国之策转眼间,已至五月中旬。郑忽来翼,也已经半个多月了。这半个多月的时间,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造访翼城的各大世卿家族。通过这段时间马不停蹄的拜访,郑忽在大致摸清了翼城虚实之余,也让他在翼城的上层露了一把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