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分节阅读 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6(1 / 1)

先弄一个不需要纯手工操作,可以自动动起来的碾磨机,皇阿玛觉得如何”第12章 火器“咳,皇阿玛觉得保成很好。”“皇阿玛,儿臣今晚在乾清宫休息吧。”太子殿下觉得他的皇阿玛今晚上有点心不在焉,透着点古怪。难道是那些外国传教士又折腾了想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安慰康熙皇帝,太子殿下决定今晚留宿乾清宫陪陪皇阿玛。小太子练字,康熙皇帝在旁边指点,时间过得很快,练完大字,父子俩各自去他们的寝室梳洗准备就寝。一夜无话。第二天早朝后,康熙皇帝批复奏折,小太子早早的结束了他的满文课,去景阳宫抱来四阿哥胤禛,在梁九功的陪同下带着一大队宫女太监侍卫去了宫内造办处。造办处在内务府的北侧,负责皇室宗亲和官员贵族的各种器具衣服制作修补等等等。里面中西艺人,民间匠师高手云集,木匠师傅们呆的地方叫木作处,主要负责各类家具木器的制作,根据风格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广和苏州两派。小太子没叫声张,在梁九功和内务府大臣海拉逊的陪同下,带着四阿哥慢慢吞吞的走走停停,“海拉逊大人,据你所知,哪位匠人有鲁班之艺”“回太子殿下,一般苏州扬州的匠人对于奇术比较精通,请允许奴才唤苏派木作处匠人主管过来回话。”海拉逊表现的分外谦顺。身为内务府大臣,他比任何官员都明白将将六岁稚龄的大清储君的聪慧,不说惠泽万民的牛痘的出现,单单玻璃这一项,就让内务府琉璃处一帮老匠人们佩服的五体投地,当然现在从琉璃处单分了,叫做玻璃处。“草民杨云参见太子殿下,参见四阿哥。”只听过小太子的名声,从没想过有一天能被亲自召见,敦厚的老匠人给小太子和四阿哥行礼,声音不稳,听起来应该是非常的激动。“杨主管免礼。”大约四十多岁,面容忠厚的杨主管让小太子觉得挺亲切。“杨主管,孤想要做一件木质器物,需要精通鲁班之艺的匠人。海拉逊大人推荐了苏扬两地的木匠们。你作为苏派师傅主管,可有什么人举荐”“回太子殿下问话,苏州的木匠艺人手艺都是好的,但是精通鲁班之艺的匠人却是在扬州。”“扬州有位叫黄履庄的年轻人,称得上是现世的鲁班。扬州也是因为有了黄履庄才出名。” 兴奋的不能自已的杨主管,嘴巴一咕噜就把他知道的,认为最符合太子殿下要求的黄履庄给说了出来。心神全放在太子殿下身上的杨主管,当然也没注意到旁边的海拉逊大人一脸的着急。黄履庄是个天才,他也知道,他还知道,皇上主子爷不喜这位啊。“黄履庄不在木作处吗”小太子知道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有名有实的匠人。既然这位黄履庄这么出名,为何听起来却不在京城海拉逊扯过袖子擦了擦头上冒出的虚汗,躬身回复:“太子殿下,关于黄履庄的事情,奴才,奴才,奴才不知情啊。”“不知情者不怪,海拉逊大人,你以木作处的名义宣黄先生进宫,孤要尽快见到他。” 小太子知道这个时代这类人才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不管事实如何,先见到人再说。海拉逊扑通一声跪倒,让安静的呆在一边的四阿哥刷的睁大眼睛。“太子殿下,请允许奴才回去稍稍调查一下。” 说着话,隐晦的瞄了一眼梁九功大总管。第13章 火器乾清宫总管太监梁九功面色不变,始终笑吟吟的不声不语。胤礽的小眉头皱了起来,海拉逊自以为隐晦,可是他岂会没有察觉四阿哥转头乖巧的看向自己的太子二哥,发现太子二哥皱眉也跟着皱了皱他的小眉头。“既如此,孤等你的好消息。杨主管,今儿个你的举荐很好,既然不知道黄履庄几时可以在京,孤和你们先开始慢慢研究。这几日孤尽快把要做的木器草图画出来,你们先把能做的部分做了,有不懂的地方来问孤。”随着一声声叠起的恭送太子殿下,恭送四阿哥,小太子让一名侍卫抱着四阿哥,率着一大队宫人慢吞吞的向着乾清宫回走。胤礽的心情控制不住的沉闷。上辈子那些皇家或者大世家经常在他面前做出这个表情,他们觉得你应该懂,你应该理解,你应该妥协。你还年轻你天天埋头研究不懂世事复杂,要听他们的。不管事实真想如何,不管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如何,不能任性不能书生意气,一切,要为了帝国的利益。可是到底什么才是帝国的利益胤礽上辈子直到死也没弄明白。乾清宫里头,康熙皇帝正在和大臣们商量事情。胤礽看了看时辰,发现四阿哥也有些累了,就吩咐梁九功待会儿和康熙皇帝提一下,今儿个的晚膳也一起用,当然,加上四阿哥胤禛。然后他就领着四阿哥去了偏殿的暖阁午休。康熙皇帝和大臣们议事不久结束。大臣们都散了以后,康熙皇帝问起小太子,听到梁九功的回禀就去偏殿看了看。太子和四阿哥小哥俩头挨头睡的正香甜,想着晚膳时间也还没到,康熙皇帝就没舍得唤醒这小哥俩,悄咪咪的又回去御书房。“有什么事情,说吧。瞧你那样儿,可是关于太子”抿了口茶,康熙皇帝头都没抬,开始问话梁九功。“什么都瞒不过主子您。太子殿下听木作处的师傅提到黄履庄,吩咐海拉逊大人以木作处的名义宣黄履庄进京。海拉逊大人回复太子殿下先调查一番。”梁九功平铺直叙,没敢多加一个字,在御书房侍奉多年,梁九功时刻记得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不能说的哪怕半个字也不要吐露。压得死人的沉默蔓延在御书房里,梁九功低着头,几乎连呼吸都没有。御书房门前的树荫来了又走,响起了自鸣钟的报时声,铛铛,铛铛的十四下。一个小太监在探头探脑的趴着门边,不敢进来。时间很短,又好像过了很久。康熙皇帝重新端起来茶碗,“探头探脑的,像什么样子,去问问什么事情。”原来海拉逊大人在小太子离开木作处以后,爬起来就要处罚那位太过实诚的杨主管,可是又惦念着,小太子过几天可能还会亲自过来送图纸,就犹豫着不敢动手。憋着气回到他办公的地方,干坐了半天也不得劲,又怪自己干嘛多嘴让那个“棒槌”给太子殿下举荐人,直接说没有不就完事了吗唉声叹气的,知道这事情绕不过康熙,想着梁九功可能已经和主子爷提及了此事,当下就不敢再拖延,麻溜的赶到御书房,给小太监递了红封,求见康熙皇帝。“朕不想见他。梁九功,传朕口谕:太子要什么给什么,要人给人,要材料给材料,做得好有赏赐,做的不好朕摘掉他的顶戴。”“喳”梁九功心里狠狠的舒了一口气,感叹一声康熙皇帝对太子殿下的溺爱。悄悄儿的退出御书房,转头看到正焦急的不停踱步的海拉逊总管,梁九功立马端出来乾清宫太监们招牌的笑眯眯表情。怕小哥俩中午睡多了晚上会睡不着,康熙皇帝吩咐一声“传膳”,就去偏殿亲自唤醒还在酣睡的兄弟二人。乾清宫和内务府一个来回,又陪四弟胤禛睡了一个长长的午觉,小太子确实有点饿了,吃的有点急。旁边四阿哥有小太监们伺候着喂饭喂菜,也和他太子二哥一样,张大嘴巴,努力的吞咽。四阿哥记得太子二哥的话,乖乖吃饭,不挑食,就能快快的长大。长大了就可以给皇阿玛和太子二哥帮忙,看守库房,批复奏折。几次张嘴想提醒这哥俩,吃慢点,细嚼慢咽,可是又怕两个儿子听到他突然说话,呛着了。罢了,两个孩子今天确实是饿着了。康熙皇帝默默的重新拿起自己的金筷子,儿子们吃的这么香甜,他也不想干看着。第14章 火器用完晚膳,简单收拾一下,太子殿下觉得有的撑着了,尽力克制自己仪态,端坐着。四阿哥胤禛却是挺着自己的小肚子,求抚摸,求轻揉。康熙皇帝本来准备了一肚子的关于用膳礼仪的训话,又憋回肚子。有小太监机灵的上前给四阿哥揉肚子消食。至于太子殿下,在乾清宫侍奉的宫人,谁不知道太子殿下打天花痊愈了以后,就不喜欢宫女太监们的贴身伺候胖乎乎的小娃娃,还不到皇帝主子爷大腿,就要自己沐浴更衣。就连太子殿下的奶嬷嬷们,都被太子殿下赏了金元宝,送出宫回了自己的家。“皇阿玛,太子二哥,胤禛揉肚肚,舒服。皇阿玛,太子二哥揉肚肚。” 被揉的舒坦的四阿哥看殿里只有他一个在“舒服”,本着有福同享的道理,提醒自家皇阿玛和太子二哥。“四弟,二哥还好,不用揉肚子。皇阿玛,你要儿臣给揉肚子吗” 小太子说着话就起身,准备亲身上阵孝顺自家皇阿玛,给皇阿玛揉肚子。胤礽上辈子,打小就跟着爷爷学习设计机甲,他爷爷本身是研究狂人,教学的时候经常忘记吃饭,爷俩饥一顿饱一顿,经常有吃撑的时候。他的奶奶就一边数落爷爷一边给他揉肚子。等他奶奶数落完,胤礽就去给同样吃撑,摊在沙发上的爷爷揉肚子。所以在他的记忆力,这个揉肚子,真的是家人之间正常的互动。而且他此前上过的礼仪课中,也没有说不能揉肚子不是或许皇阿玛和他一样,是不喜欢被宫人贴身伺候着。康熙皇帝还没来得及表达因为小太子行为的惊讶,就听另一个儿子四阿哥也站起来道:“胤禛也给皇阿玛揉肚肚。”不知道是要训一下训儿子们的礼仪,还是要感动儿子们的孝顺,真怕儿子们过来给他揉肚子的康熙皇帝,憋着一肚子的闷气,板着脸赶紧开口:“都做好。皇阿玛不用你们伺候。”转头又吩咐:“梁九功,吩咐伺候太子殿下和几位阿哥的宫人,中午的时候,注意给太子和小阿哥们们准备一些吃点,先垫垫肚子再午睡。空腹直接午休,睡醒了感觉饿着了就猛吃,不利于养生。”怕儿子们又折腾出什么奇思妙想,康熙皇帝随即起身,带着小太子和四阿哥小哥俩御花园散步。秋天的御花园和夏天的时候一样满园芬芳,各种花卉争相斗艳。再加上这午后橘红色的阳光一照啊,暖烘烘的,康熙皇帝干脆亲自抱起四阿哥胤禛,和小太子殿慢慢的走在通往绛雪轩的小道上,莫名的满满的温馨的感觉。绛雪轩前有五株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的时候,宛如红色雪花纷纷降下一般,遂将此轩名为绎雪轩。而现在正是海棠花的花期,海棠花虽小,但是花朵开满枝头一簇簇的样子可以说是繁华满目,五株海棠花盛开,颇有一股壮观的味道。皇家父子三人落坐绛雪轩,康熙皇帝指着其中一簇未开的海棠花,要考小太子:“保成,皇阿玛考考你最近的诗词功课。就这簇未开之海棠,背诵一首诗。”“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太子殿下张口就朗诵了这首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康熙点了点头,“选的诗倒是取巧。那你和皇阿玛说说,这首诗以你的理解,主要说的是什么”“回皇阿玛问话。儿臣喜欢最后一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引自唐朝大诗仙李白的那首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中的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儿臣以为这是元好问先生在自己前途无望的时候,年老归家,借助诗词,满怀希望的对儿辈们谆谆教诲,要稳重不要争一时之气。”顿了顿,小太子站起身,躬身施了一礼,面容恭敬,满眼的濡慕之情,“儿臣感受到皇阿玛对儿臣,和大哥,三弟,四弟,五弟,还有六弟,也有同样的期望。儿臣和哥哥弟弟们一定努力进学,不负皇阿玛的期望。”康熙皇帝点了点头,“恩。不错,保成能理解皇阿玛的这份期待,很好。一直关心指导兄弟们的功课,做的也很好。”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虽然尚趋于表面,但还是不错的。毕竟才六岁稚童,岂能理解元好问先生暮年失意的心境。能知道体谅皇阿玛的这份苦心,已经是极为难得。太子小小年纪,天分如此显露,康熙皇帝总是提着心,害怕“伤仲永”,害怕“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更害怕太子在他没保护到的地方,被有心的逆臣贼子们伤到。天资过人,更是非常人可及的聪慧灵敏,作为一个皇阿玛,当然是最珍惜太子的这份才华的,也越发的疼爱他,想要把他护的好好的。这是爱新觉罗家族列祖列宗的保佑,得天之幸,才有如此佳儿。可是同样是因为深爱太子,他更不想看到太子沉迷进去钻研这些,属于“下九流”,不务正业的奇门巧技。保成是太子,大清国的储君,这是不能也不会有更改的。既然不喜欢西方传教士,那就不喜欢。汉人也行,只要品行忠厚,没有二心,召进宫也可以。太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