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的大阿哥,有点儿不好意思的请求道:“大哥,孤觉得这兔子挺灵性的。既然它能跑来寻求救命,我们就把它放生了如何”“太子殿下喜欢就好。皇阿玛,太子二弟,胤褆告退。”大阿哥对于小太子要把兔子放生,一点儿都无所谓,一只兔子而已。他之所以跟着一直追,不过是不甘心它能在自己眼皮底下跑掉。刚刚看到它逃到,一向心软的看到蚂蚁都挪脚的小太子跟前,大阿哥就知道这兔子今天是注定逃得一命了。“多谢大哥想让。”示意一个侍卫拿个笼子过来,把胖兔子给送了进去,“好好照看着,等胖兔子醒来,就在林子里,找个安全的地方把它放生了。”“奴才遵命。”那个侍卫看向这只兔子的眼神也是啧啧称奇,如此聪明能跑的兔子,确实是平生第一次见。康熙皇帝对此暗暗点头,他也看出来这只兔子的不凡之处,虽然它和其他兔子一样胆小怕死。可不管是不凡还是普通,既然都跑着跟前来了,就理当留它一命,不可贪恋追杀。一个小插曲过后,胤礽继续刚才的话题,“皇阿玛,玩具处现在已经分为三个院子了。内务府的各个处现在都是拥挤不堪,大家伙儿都喊着要扩建地盘。”康熙皇帝也知道这个情况,可是他一时也没有好办法解决此事,紫禁城就这么大点儿的地方。“以前觉得皇宫很大,很空旷,老是想着把它塞满,多些人气儿才舒坦。现在反而又感觉它太小了,不够用了。朕回去后把紫禁城的各个宫殿再好好盘算盘算,看看哪些地方适合腾出来给你们做研究用。”“民间有才华天分的年轻人要搜罗组织;几个新办学院里的成绩好的学子,更是需要好好的安置。花了这么多银子,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好苗子,可不能给浪费了。”“皇阿玛圣明。儿臣找个时间,把那三个院子的匠人们,全部系统的考察一番,重新做安排。这第四个院子就专门负责研究飞机。”即使是一心一意做实验,不问世事的匠人,也都是人,普通人。而人的天性它就是如此,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矛盾和分歧,分帮分派。对于这些小事,只要他们闹起来,不影响正经事儿,胤礽向来是不管不问,甚至是视而不见的。可是这几年随着皇阿玛不断的送学徒进去,人员安排逐渐开始杂乱,分工也不明确。胤礽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已经察觉到这个人才浪费的苗头,心里就一直在琢磨着怎么调整比较好。现在皇阿玛既然要建设玩具处的第四个院子,他也就直接借着这个机会,把现有三个院子里的所有人员,全部打乱重新安排。而且,飞机实验可是会要人命的,这个也要大家事先说明,要不要进第四个院子,让他们自己决定。想想在原来的历史上,那些为了人类可以飞行的梦想,亲自投身实验的科学家们,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胤礽都只有钦佩和尊敬。康熙皇帝自然也想到飞行实验非常危险这点。所以他对于飞机的研究,虽然心动不已,却也是心有顾虑,神色犹豫不定。没办法啊,实在是宝贝儿子对于器械的热情太大了,让他不得不防。“说起这个飞行的事儿,朕记得,在元末明初,跟随前朝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功臣里面,有一位特别关键的人物,叫陶广义。”“他因为在火器方面的成就,在战事中立了不小的功劳,被明太祖皇帝赐名陶成道,官封工部侍郎,人称陶万户。陶成道在晚年特别痴迷于各种飞行实验,甚至是亲身上阵,因此丧命空中。”“皇阿玛,儿臣也知道这个人物,陶成道先生应该是人类飞行事业上,进行飞天登月实验的第一人。”“等我们哪天登上月亮了,也找一座山命名陶成道山,皇阿玛觉得如何” 胤礽兴致勃勃,一脸跃跃欲试的兴奋。一双桃花眼波光闪动,不自觉的笑成了两道弯弯的月牙儿,风流流转间,就跟两个小勾子似的,勾人心魂。华夏的航天事业,这次可不会在落后于西方国家了。自己国家历史上的伟人们,当然是我们自己来做纪念,才能让他们没有遗憾,含笑九泉。看着儿子难得露出的笑意满满的小眼神儿,康熙皇帝乐了,心里琢磨着这个“也”字。他猜测,在原来的历史上,西方国家那帮蛮子,不光是首先登上了月亮,还无耻的把月亮上的一座山命名陶成道山,以此炫耀自己,嘲笑中国人的落后。理解了儿子心里的那份不甘心和小遗憾,康熙皇帝大度的表示,“皇阿玛答应你,就命名陶成道山,再命名个路易一世山也行。”“皇阿玛这辈子要是能看到那一天,那可真是不枉此生了。”听到皇阿玛满是遗憾的感慨,胤礽对此倒是很有自信,“皇阿玛,你今年才三十一岁,儿臣估摸着,在六十九年之内,应该可以做到。”呆了一下的康熙皇帝,回过神后,轻轻的拍了一下儿子的光脑门,笑道,“行,皇阿玛就努力和老天爷争取,亲眼看着儿子造出飞机,登上月亮采根桂枝下来。”“你还别说,今儿这个野兔聪明的找了你救命,说不得就是一个好兆头。这月亮上面可不是就桂花树和月兔,吴刚嫦娥吗”这下轮到胤礽发呆了。他要不要告诉自家皇阿玛,月亮上坑坑洼洼的,光秃秃的,几乎是真空地带,一个活物都没有,压根儿就不适合人类生存第96章 飞机不过, 胤礽的问题压根儿就不是是问题,因为康熙皇帝接下来的这句话, 才是重点。“所以,为了让你的皇阿玛能安心的活到, 你飞上月亮的那一天,这个飞机的研制实验,你就不要亲自参加了。画画图纸,坐镇指挥一下就好。”胤礽又是一呆,“皇阿玛,您放心,儿臣有分寸。虽然儿臣很想, 但是不会和陶成道一样,亲自做飞行实验的。”“只是,这个飞行实验的人选, 还是要好好的挑选一番。毕竟,危险性太大。”在已知的人类的飞行历史上, 像陶成道这样, 以身殉科学事业和飞行梦想的人, 很多,很多。因为做研究的人都明白,在很多时候, 是只有本人亲自去做实验,才会有最切实的感受,目前的研究中都有哪些问题, 需要朝哪方面改进等等。当然,胤礽更是明白,康熙皇帝不会答应他亲自参与。估计玩具处里面,包括黄履庄在内的所有匠人大师,皇阿玛都不会让他们亲自做飞行实验,毕竟要培养一个顶尖人才出来,实在是太难了,时间太长了。而大清,现在各行各业大力发展的时候,最紧缺的就是人才。“这方面你不用担心,玩具处只负责研究就好,其他的事儿都有皇阿玛来安排。” 儿子这么心软善良,到时候万一有人因此出事,就怕会承受不住打击。还是他给操办为好。胤礽明白皇阿玛的心意,却是轻轻摇了摇头。他的目光穿过面前一丛丛开的烂漫繁华的月季,紫藤,郁郁葱葱,苍茫千里的老林子,在京八旗军的驻地村庄,看向那宛如神龙抬首,遥遥拱卫着京城的西山山脉。峰岭连延,层峦叠嶂的“神京右臂”,在晚春午后的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好似也变得温柔多情了起来,把它臂弯里的整个西山林区,都给变得暖烘烘的,一直暖到人的心里,绵延柔和,不让你感到丝毫的灼热烤烫。“儿臣谢皇阿玛的维护。只是做飞行实验的人,需要把他的飞行感受和一些具体数据反馈回来。所以在挑选人选这个方面,儿臣还是要参与的。”“儿臣很感动皇阿玛的心意。皇阿玛您请放心,儿臣总是要经历这些。”没想到儿子会拒绝的康熙皇帝,闻听此言,又注意到儿子脸上那坦然镇定的表情,感动欣慰伤痛各种情绪交杂在心里,酸酸麻麻的软成一片,让他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恍惚间他好像又看到当年将将五岁的小太子,奶声奶气的说要帮他分忧,立志研制牛痘防疫天花的情景。“皇阿玛的胤礽,终于长大了吆。”可不是长大了嘛这几年里头,康熙皇帝不断的北巡,南巡,北边打沙俄收蒙古,南边剿海盗倭寇,一年里头有半年的时间是在外头奔波劳累,指挥战事。胤礽的伤势还没稳定,只能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必须跟着大臣们商议国事。等他伤好利索,手腕可以拿笔写字了,当然就是直接批复所有的奏折。这可不是康熙皇帝在的时候,先把重要的折子都批复好了,只留给他简单的那部分,也不是是在他批复完后,再给他做检查核实。独自面对那一本本轻薄的,小小方方的奏折,胤礽只觉得它们这一个个的,都好像装载着大清的万水千山,万千子民一样,重逾千斤,让他用已经痊愈的双手,捧起来翻阅一下都甚是困难。沉甸甸的国事压在他的肩膀上,压的他透不过气,每天忧心忡忡。每一次落笔之前,哪怕都已经反复的考量,琢磨,透彻于心。可他还是害怕。他怕,因为他一个字,一个笔画的不对,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怕他这一个批复下去,就影响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民生。所以胤礽是真心的感激阿茹娜格格。感激她在最初的时候,天天进宫陪在他身边耐心的开导,指点。否则只靠胤礽自己一个人,要坚持下来这个过程,更是要艰难许多。大格格有上辈子处理政事的丰富经验,也完全理解他的忐忑不安,惶恐忧惧,谨慎郑重。毕竟,在她的上辈子,她第一次留守京城,单独处理政事的时候,也是这样天天战战兢兢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般。日夜不安的提着心,吃,吃不香;睡,睡不安,就怕大清境内哪个地方出现了什么突发状况。更惨的是,这种焦虑惊恐的情绪,你还不能向外说。因为你心里清楚明白,其他人知道了,不管表面上怎么安慰劝导,背地里都只会认为你是矫情,无能,炫耀。当然,她更不能和在外头打仗的康熙皇帝提一个字,怕他跟着担心,影响到战事的指挥调度。偏偏康熙皇帝每次有事出京的时候,还特别的想儿子,历史上是这样,这个世界还是这样。每一封寄回京城的信都特别厚不说,还经常把他遇到的一些当地特产什么的,也随信寄来。关键是,他还希望胤礽也给他回很多字的信。阿茹娜格格上辈子的这个时候,既是对于康熙皇帝不在京城,没人天天约束着他而高兴,也确实是思念身在远方的康熙皇帝,每次都认认真真的给他写回信,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好的方面的小事儿一一告诉康熙皇帝,博他一乐。可是现在的胤礽不一样,他不是曾经的阿茹娜格格,因为一出生就失去母亲,两岁被封为太子,看似荣光无限其实是高处不胜寒,把康熙皇帝当成世上唯一的亲人,唯一的依赖。他本人心如止水,每天的生活静如深潭。参与玩具处研究,进学上课,批阅奏折,给大臣们商议好的折子上盖章签字,照顾小弟弟们,给太皇太后,皇太后请安问好等等,忙的他把时间都是以秒来计算,脑袋里那一根玹时刻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松懈。至于每天锻炼身体,以图尽快掌握从胖和尚那里得来的半甲子功力的艰辛苦痛,和单独处理政事的紧张不安等等,他和阿茹娜格格的上辈子的时候一样,也不会拿这些去和康熙皇帝讲。而且他本人写信的风格两辈子就是那样儿,就和他的性格,或者批复奏折的风格一样,一般来说十个字左右,加上问候语等等勉强凑个几十个字。捧着那张纸来回看了几遍,也没看出一朵花来的康熙皇帝,忍不住的就在回信中问了,儿子你怎么啦皇阿玛给你写信十页纸,你回信十个字你是不是不舒服啦皇阿玛寄给你的当地冻鱼你用了吗喜欢这个味儿不你给皇阿玛寄来的最新香型的小肥皂,皇阿玛用着很好,可惜康亲王那个厚脸皮的跟皇阿玛讨走了两块,如此巴巴的唠叨个不停,康熙皇帝寄回京城的信又多了几页纸。逼急了的胤礽就把他每天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在每次给自家皇阿玛回信的时候抄上一份。然后吩咐所有的兄弟们姐妹们,每天每人都要给康熙皇帝写一封信交到他手里。不会写字的小弟弟们小妹妹们,就算是印个手印儿,脚印儿,也要印满一页纸。少年太子自觉,所有的信件加在一起,应该比自家皇阿玛的来信份量更重,更多页数了。于是就在他每次给康熙皇帝回信的时候,把这些所有的信件,统统打包寄给思儿心切,身在远方的康熙皇帝。阿茹娜格格每次看到,胤礽捧着康熙皇帝那厚厚的一叠来信,一目十行的几分钟看完,然后刷刷几笔的写完一两张纸作为回信,就觉得特别,特别的解气。觉得胤礽是帮她的上辈子向康熙皇帝打抱不平了。话说回来,胤礽这样硬着头皮,哆哆嗦嗦的几年坚持下来,总算是做好了心理建设,能够在他耿直无私,不懂周旋的性格上,稳妥的处理好他平生最不擅长的大小政事,担负起一个留守孩子的看家重任。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