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每个电视电影都在歌颂那些军人,那些不是打倭寇而是打内战胜利的军人,有什么值得赞扬的他们杀死了自己同胞,会觉得有多荣耀么电视上,电影上,那些老革命还会兴高采烈自豪的谈起自己如何英勇的杀死敌人,而那些敌人,都是中国人,那真的恨荣耀么反正她非常痛苦,这场内战,任何胜利和失败,带给华夏的,都是痛苦。死去的人,拥有同样的血,同样的祖先,同样的土地生养的儿女,他们在自相残杀所以,每一次胜利,这些从战场上走下的军人,都觉得疲惫和痛苦,没有胜利的喜悦。而王玉桥每一次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战场,随后又疯狂的投入另一场战争,她觉得自己也许下一刻就会灰飞烟灭,但是活下来后依旧继续战争。如果不是知道前世的历史,也许她也早就崩溃了吧只要想起那些历史,她就觉得这些痛苦也不算什么,还能忍受下去。她绝不许那场民族浩劫再次到来。随着一场场内战胜利,王玉桥内战凶手民族败类反动头子战争犯刽子手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民国历史最顽固的反动派,注定被钉在历史的审判台上。苏党在革命根据地早就将写着王玉桥名字的人形牌子了多次了,演成了无数剧本,甚至南京城学生也将这种写着王玉桥名字的人形牌子当街焚烧,进步报纸对王玉桥的批判尖锐而犀利,人民呼吁审判战争犯王玉桥的呼声和示威每天都在总统府上演,就连国际社会同情苏党的进步人士也都对王玉桥此人进行指责,内战期间,战争风云雷电的时候,政治斗争也分外波澜壮阔。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王玉桥和丁云可的行为,在他们身后,石俊卿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这个时候,王玉桥更深的理解了李正戍为什么对石俊卿如此器重,视为随云派的希望,将几百年几代人的希望,交给了他。这个人,深刻的知道华夏需要走一条多么艰辛的道路才能破除种种艰难痛苦重新崛起,所有的痛苦,都是必然。当王玉桥再次胜利挺进的时候,军队接到总统命令,战争停止,即将进行和谈,军队原地待命,王玉桥丁云可返回南京。那一天军中知道消息的所有人都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只有王玉桥看着特别电报,心沉到了深渊。纵然强悍智慧如石俊卿,也挺不住了这一天阳光晴好,王玉桥默默的走向军车,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她手里捏得紧紧的电报上除了正式内容,还有石俊卿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国家,已经无法承受继续战争了这一年年底,王玉桥返回南京,虽然有着辉煌的战功,却受到民间和政坛上种种诘难和攻击,要求总统撤除其军职并交由军事法庭审理其内战罪行的呼声极高,甚至开始有了总统纵容军阀巩固其政党和政权的谣言,隐隐甚至有要求总统下台的呼声,也开始对总统担任民国总统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渐渐的,要求总统引咎辞职的说法越来越明显,这一时期,政府也暗潮汹涌,各种政治派别蠢蠢欲动,政客穿梭在南京及民国各地乃至国际各国,国际势力也开始介入。民国政府隐隐陷入政治分裂局面,以石俊卿为首的政治势力面临风雨飘摇处境,民间到处是停止内战和平解决的工农运动,学生运动,就连议会也开始提议通过了要求和谈的议案,总统被迫召回王玉桥。各政治势力弹冠相庆,准备在这场政治角力中分一杯羹。就在这一年年末,王玉桥回到南京,面临的就是这种乱局,沉默的军车开在南京重建的街道上,迎接她的是一群群得到消息散着传单的示威人群,王玉桥没有骑她的乌骓,而是将这百战骏马留在了军营,她觉得它应出现在战场和凯旋的地方,而不是人心难测的城市。黑色的骑军围护着沉默的军车走在南京城初建的街道上,肃杀而威严,所过之处,队伍竟鸦雀无声,被这无声的杀气压制得人人变色,原本准备扔去的烂菜叶臭鸡蛋的人们都悄悄后退胆战心惊,这个时候这些无畏的人群才似乎想起,这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王玉桥王屠夫。后面有人刚喊出一句“打到内战罪人”就被同伴捂住了嘴,街头以王玉桥为丑角的众多革命剧组演员也陆续停下演出,悄悄的收拾道具向后退,沉默的骑军走过街道,马蹄声声,军车轰鸣,一路远去。王玉桥再次回到她和无数战友用生命和鲜血守护的南京城时,没有欢呼,没有欢迎,只有仇视的人群。王玉桥下车,脚步再次踩在南京城的地面上,久久无声的看着这熟悉又不熟悉的南京,冬天的风中仿佛还响着当年的炮火,风里依稀有着那些熟悉的声音和气息,王玉桥慢慢的伸出手去:“魂兮归来,护佑家邦。”一片片雪花飞舞着落下来,南京城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石俊卿走出来看到的就是这一个画面,下马肃立的军人如同整齐的雕像,站立在纷纷雪落的天地间,无声无息的天地有着一种浩然广大的庄严,仿佛盛大的仪式,迎接着他们统帅的归来。石俊卿看着伸出手接住一片片雪花的那人,那如刀锋一样的眉慢慢的舒展,带出一种冷肃无声的郑重,仿佛对着天地许诺:“ 历史一定会改变”雪纷纷的下,仿佛听到一声声整齐的“诺”。一瞬间,王玉桥泪水满面。石俊卿走上前,王玉桥看向他,郑重的行了一个军礼,一字一句:“我们,一定会改变历史”石俊卿默默的还礼,被这一双闪耀着光华的眸子注视着,缓缓的点头:“好”这一年年末,关于和谈的激烈争执充斥着民间和政府,各家报纸上战火纷飞,就连国际报纸也连篇累牍的报道着发生在中国的各种激烈政治斗争和各地,国际社会极为关注,很多报纸下了断言,中国将面临再次分裂,这是战争导致的分裂,也是政治分歧导致的政治分裂,比起从前单纯的战争划分地盘,这种政治信仰导致的分裂,尤其难以和解。而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在这种严酷激烈的政治角力中,王玉桥悍然再次出征,年初就调集所有军队,连通友军,集结各地军阀,打破暂时停火防线,全面压向苏党控制区,一时之间,不仅仅苏党军队淬不及防,就连政治中心南京,也掀起轩然大波,要求总统引咎辞职的呼声全面升级,就连苏联和美国,都发出了抗议和不满的声音。各势力纷纷登场,石俊卿政权岌岌可危。没有人知道王玉桥如何说服总统,让他全力支持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即使在抨击最激烈的时候,石俊卿顶住所有压力,全力支持王玉桥联合各军全面进攻苏党控制区得战争,中华大地一片战火硝烟,和硝烟下流着同样的血的厮杀的军民。这是一场历史无法给出正义评价的战争,也是一场无法评价对错的战争,就像王玉桥所说,这场战争,没有荣耀,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将受到历史的审判,都是历史的罪人对于这场内战的意义,即使后世,也众说纷纭,无法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对于王玉桥,历史上很少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合格的军事家,政绩寥寥,战绩寥寥,诸多污点缺憾,但仅只其死守南京,就可当得民族英雄,所以其他的,历史学家都有意无意的忽略过去,除了小说家们对其“美姿容”极为满意。而后世对于小石总统的评价就极高,认为是华国最伟大的几位总统之一,但这位被人民爱戴的总统有着一个被后世历史学家遗憾的政治污点,那就是支持了内战,尤其是内战后期的行为,在能够和平时候,却全力支持王玉桥发动的大规模内战,是一种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只是小石总统政治不成熟时候的表现,毕竟那时候小诗总统还不满三十岁,政治经验的不成熟可以理解,急功近利的心情也不足为奇,这为他后来担任华国第一任总统积累了教训和经验,后来他获得“计划总统”这个称呼,可能也是吸取了这个教训。不管当时的政治风云如何以及后世如何评价,王玉桥发动的全面攻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几个月后南京各反对势力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宣布废除石俊卿总统职位,将之软禁,议会随即通过了总统改选,王玉桥等人被要求返回南京接受军事审理,新总统重新任命中原军司令华北军司令并宣布进入政治和谈。由于军事情报泄密和政治不可说的,正在作战的王玉桥和主力部队失散,王玉桥失踪后被新政府宣布为潜逃,以叛国罪通缉,中原军被宣布为叛军。华北军也被要求接管,丁云可被要求返回南京接受政治军事审理,一时间,风云动荡,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摊牌的时刻就要到来,或者沉默或者爆发。1949年秋,正是王玉桥失踪被宣布叛国罪的时候,东北军统帅李轻骑率狼军奔袭千里,冲入乱局,将陷入绝境的王玉桥救出,突围中小李将军战死,王玉桥进入东北。1949年9月5日,石俊卿离开南京,进入江南军区,随后,江南宣布独立,江南军宣布脱离民国。1949年9月9日,东北三省宣布独立,东北军宣布脱离民国。1949年9月10日,华北宣布独立,华北军宣布脱离民国。1949年9月10日,中原战区宣布独立,中原军宣布脱离民国。1949年9月15日后,各地军阀宣布独立,军队脱离民国政府。1949年9月底,南京成为孤城,刚成立不久的南京新政府垮台,各个活跃着拟参加胜利盛宴的政治派别政治势力风流云散。、第 165 章1950年1月1日,各地推举石俊卿为总统,石俊卿宣布成立华夏共和国,史称华国,石俊卿为华国第一任总统,这一年,石俊卿任命丁云可为谈判代表,签订了和苏党的和谈协议,内战结束。各国乐见其成,华国政府和各国的外交良好,承认外债,这也是华国建立得到各国承认的原因之一,除了依旧追究倭国战争罪行的行为让美国政府有些不快外,各国政府对于华国成立表示了欢迎。华国政府对外展现的现代国家的形象获得赞誉,华国政府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制度以及政党轮流执政制度参考各国制度结合本国制度,具有良好的政治管理能力,而后逐渐实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经济发展,经过三任总统的管理之后,华国渐渐成为和美国苏联并肩的大国,在美苏冷战期间斡旋调解,政治地位稳步提高,被两方皆称为友邦,这也是石俊卿总统的外交纲领的一贯传承,石俊卿总统认为“外交无敌人,只有合作才有利益。”这句话成为后来的各位华国外交官的座右铭。倭国最后依旧成为美国的附庸,这是王玉桥前世历史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倭国的战争罪责和战争赔款没有任何国家和人敢于废除,即使美国想要偏袒其走狗,但也只能表示:“对于错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都需要正视改正并得到相应的惩罚,我们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这是不再犯错的基础,也是法治的基础。”王玉桥虽然始终认为自己没有真的改变历史,但事实上,历史确实是改变了,这不是王玉桥一人之力,是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获得的。就像华夏的崛起,是亿万华夏先烈前赴后继血洒大地才锻造出新的华夏新的荣耀,绝不是一人一党能够做到的,没有救世主,没有大救星,百年挣扎,亿万人的努力,如果抹杀这些,将功绩无耻的揽在自己头上,必将成为历史的笑料,即使当时无人敢言,后世也将耻笑之,此为各政客政党所戒王玉桥后来生下一个遗腹女,取名李忆。王玉桥身体在战争中受损极大,又因为突围东北时候受伤没有得到即使治疗,以及随后悲痛小李将军战死导致差点流产,致使身体急剧衰弱,华国建国之初,王玉桥解除军职,前往美国治疗两年后归国,随后被任命为外交部长,以后担任过各种职位,但都避免军职,除了被华国授予华国十大元帅时穿了军装。战争时候把持军队的随云恶少们,在建国后都卸除军职进入各部门,有人说这是石俊卿总统杯酒释兵权,也有人说这是王玉桥之力。但不管怎样,在华国政治上,文官治理国家,军队掌握在总统手中,是符合华夏一贯的政治习惯的,能够避免建国之初的军权风波,在历史上都是具有高超的政治才能才能做到的,也受到历史高度评价的。而通常的历史书上,建国之初一般都会有着险恶的政治风波,这是为华夏文化所形容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悲剧,很多朝代都在重复着这一现象,只有很少的几个朝代可以避免,而华国政府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一悲剧,不得不说,这是华夏的幸运。历史学家因此更加肯定小石总统的政治才能,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王玉桥的功劳,虽然后世学者通过研究王玉桥的生平,对于王大少有没有这种政治远见很报怀疑,但是由于王玉桥有着建国之初主动卸除军职的行为,随后其他元帅将军纷纷或者转职或者卸甲,造成建国之初大规模的军权交接潮流,历史学家也不免有些猜测的,这种论点也颇有市场,只不过越研究王玉桥此人,历史学家越有些吐血而已。政治远见神马的,凑巧的吧凑巧的吧至于后来王玉桥拿出大量资金建立军人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