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南国江山> 分节阅读 10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07(1 / 1)

没办法去改变,只能日后趁着整编的时机加以整合。好在这次杨渥回广陵后着重与他谈到了军队私有的问题,这才引起了他的重视。对于这个问题,杨渥提出了换防的办法,而秦裴等人也提出了这个办法会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过杨渥觉得,所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说到底无非就是将领和手下士兵之间相互不够了解。这个弊端可以通过建立军校,培养将领,以及加强士兵训练等办法来缓减,相比于军队私有,随时可能造成动乱的问题,军队战斗力受到一点影响其实是可以接受的。更何况,换防制度即便到了后世也一样在使用,人民军队中经常出现高级将领对调的情况。而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乃是马匹缺乏、重文轻武搞得太过导致的武将地位太低、冗兵太多、军队长时间没有打仗导致的军纪败坏、将领能力低下等等,相比之下换防造成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原因。最终,在杨渥的坚持下,同时也在其他人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换防的制度被确定下来,只不过换防的周期从杨渥设想的三年一次变为五年一次。五年时间,只要不是太无能的将领,足够他们与麾下将士们熟悉了;而相比于如今从来没有换防一说,一支军队在一个将领手中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的情况,也好了许多。决定了换防制度后,剩下来的事情就要好办多了,杨渥决定仿照后世制度,向杨行密提出建立枢密院,专门负责军令;同时成立专门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的部门,考虑到如今唐朝还在,淮南不能明目张胆的建立兵部,所以杨渥打算将这个部门命名为统兵司,等将来再改为兵部。这样一来,可以做到统兵权和调兵劝的分离,避免任意一方独掌军权,拥兵自重。正文 第一百九十七章 讨论再续枢密院在唐朝就有了,但它的职责并不是负责军事,而是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的,由宦官担任,且不常设,所以淮南建立枢密院并不犯忌讳。零九小說網在场众人听了杨渥的提议后纷纷点头,将统兵权和调兵劝分离并不是杨渥的首创,这一点其实自古就有,唐初府兵制时代,各地的折冲府为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负责府兵的日常管理;府兵的调遣、指挥权则属于朝廷。按照规定,凡发兵五十人以上,除紧急情况外,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后才能发兵。只不过到了后来节度使泛滥的时代,各地统兵将领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就自行发兵的事情多了去了,根本管不过来。杨渥要做的不过是将被破坏殆尽的制度重新建立起来而已。“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军队编制的问题,目前我淮南军队存在编制混乱的情况,我打算进行调整,初步的方案是建立军师卫都营队的编制,具体的情况是,每百人为一队,设队正;五队为一营,共五百人,设营正;两营为一都,共千人,设都头;五都为一卫,共五千人,设指挥使;两卫为一师,共一万人,设都指挥使;两师为一军,共两万人,设都督;军是最大的编制单位。”杨渥看向众人道:“对于这个安排各位有什么意见没”几个文士对军事并不怎么懂,所以听了后没都在沉默,而几个将军因为涉及到各自的切身利益,所以也在仔细考虑其中的厉害,一时间谁也没有答话,客厅里显得有些沉静。杨渥的编制方案最主要的好处就在于官阶分明,一个将领是什么职务能带多少兵都一目了然,不像之前,同样是指挥使,有的能指挥数千兵力,有的却只能统领一千兵力;而都指挥使这个职务的分化就更加严重了。所以这个方案的主要特点就是明确了指挥使和都指挥使具体能指挥的兵力数量,同时,在都指挥使之上又设立了都督的职务,这个职务显然只有淮南资历最老,功劳最大的那几个人才有资格去担任,一般的都指挥使不可能担任。比如秦裴,他虽然是都指挥使,但他的资历和功劳就有些不够,想要担任这个职务就有些困难。零九小說網而朱思勍、范思从、陈璠三人都是指挥使,按照杨渥的方案,应该会担任卫指挥使的职务,指挥五千人军队。当然,如果这次随李神福出征,若是朱思勍能够立下功劳,或许杨渥可以将他提拔为都指挥使,将来指挥一师兵力。“如果按照世子殿下的方案,只怕如今的指挥使和都指挥使中,有一部分人将无兵可带啊。对于他们,不知您打算如何安排”过了许久,秦裴首先提出疑惑。目前的指挥使带的兵基本没有超过五千的,有的还只有一千余兵力,将来却会统一为五千人,再加上杨渥还打算裁汰老弱,那么可以肯定现在的这些指挥使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会“失业”。都指挥使这个职务也同样如此。“我不是说了要成立枢密院和统兵司吗多余的将领或者调入这两个新设立的部门去,另外,那些裁汰的老弱将作为州兵负责地方治安等任务,这也需要将领去指挥,所以多余的将领也可以放到地方去担任地方守备。总之,多的就是的地方可以安置,这一点不必担心。”杨渥笑道。秦裴等人都点点头,对于这一点其实他们都不担心,毕竟他们都是杨渥的心腹,杨渥再怎么整编,他们也不可能成为“多余”的将领。至于说那些“多余”的将领会不会激烈反对,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一线带兵将领变成地方守备或者是枢密院和统兵司里面供职,这其中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不过在场之人都不怎么在意,毕竟有人权益受损的话,自然就有人会受益。而按照杨渥的方案,最后受益的肯定是留下来的人,比如指挥使,他们中大多数人之前指挥的兵力都不到五千人,整编后却增加到五千,自然会高兴;都指挥使也是一样的道理,指挥的兵力增加到了一万人;更何况还有都督这个新增的职务,那些当上都督的肯定都是淮南资历最老,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一批人,有他们的支持,其他将领即便反对也没多少用处。“一个军两万人,对付一般程度的战事是足够了,但若是遇到需要动员更多兵力的大战呢”朱思勍问道。如今南方的战事都还好说,一般两万人一下,或者两万人的兵力就足够完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不过这只是在战争还不激烈的时候,之前两次广德大战中,淮南军的兵力就只有两万人左右。但可以肯定将来的战争中必然会出现需要投入五六万人甚至上十万人的情况。“那就临时设立大都督的职务,由节度使府临时任命,负责统领几个军的大军作战,战事结束后便立即撤销。”杨渥沉声道。一个都督最多指挥两万人,而超过两万人的大军则由临时设立的大都督来指挥,这样一来,在平时,一个将领所能掌握的军队最多也不会超过两万,自然能减少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那么节度使的问题呢将来还会不会用人被册封为节度使”“不可能”杨渥断然道:“节度使这个职务将来肯定不会再册封了,即便册封那也是虚职,不会有实权的。”如今的淮南,节度使的问题其实还不是很严重,像田覠的宁国节度使和朱延寿的奉国军节度使,自从二人被杀后,这两个职务都没有册封,以后应该也不会册封。至于说目前权利与节度使有一拼的各州刺史,他们虽然实际上拥有同时执掌军、政、财的权利,但却没有那个名分,到时候对付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几人又问了一些问题,杨渥一一回答,这才点头同意。正文 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会在前面的问题讨论完后,杨渥看向负责记录的皮光业道:“刚才讨论的这些都记下来了吧回头记得给我一份报告。”“是,属下记下了。”皮光业躬身答道,他目前的职务相当于杨渥的秘书,专门负责这些事情。杨渥点点头,本来他还打算再说说军衔制和建立军校的问题,不过这时候何依依进来给众人上茶,又送上一些点心,众人纷纷起身说着“多谢夫人”的话,把何依依羞得脸色通红,倒完茶水后匆匆逃了出去,临走前还狠狠瞪了杨渥一眼。她和杨渥的关系在场之人基本都听过了,即便是骆知祥等新投效的人从朱思勍等人的话中也听明白了。不过她的身份地位太低,即便杨渥很喜欢她,但也没有成为正室夫人的可能。因为何依依的打断,杨渥这才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他们这一番讨论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很久,距离和周邺、李承鼎约定的晚上聚会的时间也没多久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咱们所讨论的事情大家记得要保密,万万不能泄露出去”杨渥严肃的看了看在场几人,沉声叮嘱道。军队整编的事情何等重大,若是被泄露出去,杨渥想象不到后面会出现什么麻烦,在场几人也明白保密的重要性,连连点头表示明白。零九小說網“骆先生,沈先生还有杨先生,你们几人既然被封官了,那就尽快去报到,把该担负的职务给担负起来。朱将军,这一次去李将军军前效力,你要尽量建立功勋,回头我也好为你升迁。”杨渥直言道。“是,属下明白。”“多的就不说了,今晚我还有一个宴会,就先告辞了。你们再讨论一下,回头也好好想想,看还有没有别的问题,下次讨论的时候再提出来。”杨渥起身离开,先去他母亲史氏那里问好,当初朱延寿被杀后,朱夫人自然被杨行密给休掉了,如今史氏母以子贵,成了后宅的主人。一番问好后,杨渥换了一身衣服,这才在程勋等侍卫的护佑下动身赶往周家。实际上,这个时候距离宴会开始还有段时间,杨渥之所以这么早过来自然是为了见见意中人。这段时间他因为战事或者公务,一直都忙得不可开交,回到广陵后虽然和周梦洁也见过两次面,但每次都只是匆匆聊了几句便离开了。今天趁着来周府的机会杨渥自然要好好见见她,与她聊一聊。刚到周府,便见到周邺和李承鼎二人匆匆来到府门前迎接。“世子怎么这么早就到了如今距离聚会的时间不是还有半个时辰吗”周邺有些奇怪。杨渥有些尴尬,心中想着周瑜的后人怎么会出这么个憨厚的人,难道他就真不知道自己这么早来的目的吗一旁,李承鼎打趣道:“世子这么早过来自然是去见令妹的,好不容易来你家一次,咱们还是不要耽搁世子的时间了。”李承鼎是杨渥的亲姐夫,关系自然亲密,说起话来也非常随意。见他还要取笑,杨渥赶紧将话题扯到他那位很久没见的二姐身上去。聊了几句后,杨渥向二人告罪,在周家下人的带领下去见周梦洁。与此同时,淮南各个功勋家的公子,只要是现在在广陵的,都纷纷赶往周家,参加宴席。这一次宴席说是庆贺杨渥成功平叛归来和加封节度留后,但内里的意思无非就是想知道杨渥对他们这些勋旧的态度如何。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杨渥被加封为节度留后,将来他肯定会培养自己的亲信,这一点大家心中都有素,也能够理解。不过勋旧们担心的是,杨渥会不会只顾着培养自己的亲信,对他们这些追随杨行密创业的老臣弃而不用,甚至大肆打压。杨渥记得,历史上的那个他似乎在即位后就有打压勋贵,大肆任用亲信的行为,其结果就是徐温、张灏二人造反后,各路大将们虽然心中不满,但当他们发现徐温二人并没有废除杨氏自立为王,而是立了杨渥的二弟杨隆演为新的吴王后,便接受了这个事实。好在这一世的杨渥通过这一年的征战,不仅成功的在军中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同时也与一批将领建立了牢固的关系。比如一同共事过的李神福、周本、台濛、王茂章等,这些都是军中威望深厚、功勋卓著的一批将领,他们对杨渥的性格较为了解,知道他虽然竭力培养亲信,但对淮南的老将也非常礼遇。所以这些将领也是最支持杨渥的勋旧,与杨渥的关系较为亲密,并不担心将来杨渥上台后会打压他们。除了这些打过交道走得近的将领外,还有一批资历老、威望深的将领与杨渥却没有打过交道,比如远在海州的大将张训,歙州刺史陶雅,庐州刺史刘威等,相对来说与杨渥就要走得远些,对他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对今晚的聚会也更加重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