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南国江山> 分节阅读 43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30(1 / 1)

资等目前尚未进行统计。”“嗯,我军伤亡如何”杨渥脸上露出笑容。“我军伤亡甚微,除了十七人阵亡外,另外还有七十六人受伤,损失战马二十多匹。”杨渥点了点头,毕竟是一场消灭了数千敌军的大战,只有十七人阵亡,这么一点伤亡还是能够接受的。他面带得意的看向身旁王彦章,见他脸色铁青,顿时知道他心中肯定对此结果感到恼怒。“看来王彦章心中还是放在梁国那边,没有任何投降的想法啊。”杨渥叹了口气。这样的结果按理说应该在他预计之中,不过不能将王彦章劝降还是让他感到有些可惜。“也罢,暂时留他一命,反正对孤没什么损失。或许等到将来梁国灭亡之后他就会投降了。”忠臣良将谁都喜欢,杨渥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成功将其生擒,自然要做一番努力,看能否将其劝降。“大王,接下来该如何,要不要派人去劝降董璋”这时,郭崇韬询问道。杨渥沉吟片刻,道:“暂时不必,现在董璋刚刚遭逢大败,只怕心中充满怒火与不甘,现在的他是不会考虑投降之事的;等他冷静下来后,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番了解,那时候咱们再派人劝降就方便多了。”“是,大王英明。”“传令下去,大军寻找合适地方扎营,派人将缴获的辎重运到新营地去;另外,史将军,你现在就去安排,将各路要道都占领了,以防董璋逃亡。”杨渥下令道。“末将遵命。”正文 第六百四十四章击契丹当杨渥亲自率军将董璋围困在郓城中时,北方局势终于出现重大变化。十二月中旬,契丹耶律阿保机终于在王郁的劝说下出兵中原,开始新一轮的劫掠。汹涌而入的契丹人号称有三十万大军,入中原之后先攻幽州,幽州守将乃是晋国大将李绍宏,此人面对气势汹汹的契丹军队采取坚守待援的策略。契丹人在此之前已经在幽州城下吃过一次大亏,当年大军围困幽州近两百天,日夜围攻,不知道损失了多少军队,始终未能将城池拿下,最后还被李存审统领的晋军援军打得大败而归。这一次面对同样坚守待援的幽州坚城,阿保机不敢再发起攻城,于是选择绕道南下,先围攻涿州。与幽州相比,涿州不管是城中守军的数量,还是积蓄的钱粮辎重,亦或是城墙的坚实程度都远远不如;再加上契丹人这几年经过卢文进这个汉奸的教导,在攻城技术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所以契丹军队围攻涿州十多天后,终于将其攻破,生擒涿州刺史李嗣弼。在围攻涿州的同时,契丹人又分兵南下攻打定州。虽说这次南下中原最早就是王处直鼓动的结果,但如今王处直已经被囚禁,王都取代了他的地位,契丹人自然不会再将定州当做盟友,反而想趁火打劫,攻取定州。面对契丹人的围攻,王都很快就抵挡不住,派人向晋王告急。“该来的总是要来,契丹人在这个时候入寇,反而是件好事,拖得越晚对咱们来说反而越糟。”镇州城外,晋军大营之中,在得知契丹人入寇的消息后,李存勖并没有感到焦急,反而松了口气。自从亲自领兵围攻镇州后,如今一晃快两个月时间过去,镇州却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迅速陷入崩溃;守军在议降不成后,反而坚定了抵抗的决心,张处瑾亲自登上城墙鼓舞士气,又拿出大量钱粮来赏赐有功将士,一时间守军士气大振,战意高昂。结果这两个月来晋军虽然不断围攻,但除了折损大量将士外,没有取得半点突破。除了镇州这边的战事进展不顺外,南面中原的局势发展也有些出乎李存勖的预料。首先就是吴军攻城掠地的速度实在太快,南方那些没什么兵力防守的城池会迅速失陷,这一点并不值得惊奇;宋州失陷的时候城中仅有三千守军,又是被吴军突然袭击,所以被吴军攻破也可以理解;但吴军围攻郓州就不同了。郓州距离杨刘渡不远,那里的守备情况晋军非常熟悉,深知郓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吴军同样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将其拿下;至于东面的各城池更是望风而降。再对比晋军围攻镇州的进展情况,吴军这种攻城速度就有些惊人了。除了攻城速度惊人外,另一个让李存勖感到不妙的消息就是,朱友贞竟然选择让段凝来作为梁军主力统帅。段凝是什么人可以说除了朱友贞等少数人外,其他人都知道此人绝非大将之才:一个靠着贿赂,靠着阿谀奉承等各种手段登上高位的将领,他能有什么统兵能力朱友贞让此人为统兵大将,这不是在给吴军送菜吗所以在得知此消息后,李存勖便深感不安,同时心中感叹,当初晋梁夹河对峙期间,为什么朱友贞不让段凝为统帅,若是那样的话,只怕晋军早就击败梁军,如今也不必坐看吴军逞威了。“大王所言极是,契丹人此时入寇对咱们来说的确是件好事。契丹人迟早都要入侵,若是此时咱们将其击败,等到来年咱们南下与吴军争锋时,北方战线就能放心不少;否则咱们与吴军决战时,若还要时刻防备契丹人,可就不妙了。”天平节度使兼侍中阎宝出言赞同道。“不错,而且末将以为,镇州守军之所以战意高昂,坚决抵抗,无非就是觉得他们还有希望,认为契丹人会来救援他们,若是咱们将契丹人击退,或许镇州守军就会崩溃呢”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附和道。“大王,末将以为契丹人必须早早将其驱逐出境,以免其扎根中原,成中原之大患。”其他将领纷纷出言。在场众将都明白抵抗契丹人的重要性,深知不能让契丹人得到扎根中原的机会,不过说道该用多少兵力去对付契丹人时,众将却有了争议。按照各种传言所说,这次契丹人入寇的兵力极多,甚至高达三十万大军;当然,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有很大的水分,契丹人兵力虽多,但也不可能有三十万人,最多十五万就了不起了。而且契丹军队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都只是普通的牧民,临时乌合而已,让他们趁火打劫还行,真要打硬仗就不行了。契丹军队中真正的精锐军队并不多;若是晋军能将这部分契丹精锐击败,剩余的契丹大军自然就会崩溃逃亡。这样战例有很多,比如当初李存审救援幽州之战,晋军实际上对付的契丹军队也就两三万人,等这两三万人被击溃后,看上去气势汹汹的契丹大军便彻底崩溃了。否则若真是有三十万能够与晋军争锋的正规军队,甚至不要说三十万,只要有十万精兵,契丹人也早就侵占中原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每次入侵都被狠揍一顿。当然,虽然不能高估契丹人的实力,但同样不能低估契丹人的实力。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军队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机动性很强,即便遭到失败,其军队也能迅速逃离,可保根本不失。这些年契丹人每次入寇都遭到重击,却始终未伤根本,反而在一次次入侵抢掠中壮大实力,就是因为他们逃得快。而晋王李存勖虽然原本也是沙陀人,以沙陀部族兵为根基起家,但这么多年下来,沙沱族基本上都已经汉化了,不再以游牧为生。这就使得晋军之中虽然骑兵众多,比南方各国的骑兵都要占很大优势,但其军队却是以步兵为主。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面对契丹军队时,自然会受到各种限制,真正能用来对付契丹人的还是晋军的骑兵。但若仅仅投入骑兵去对付契丹人的话,目前镇州这边的晋军骑兵并不多,也就五千精骑,其余骑兵却是分散在各处,一时间难以集结起来。所以有部分将领觉得契丹人来势汹汹,兵力众多,应该小心行事,最好应该将镇州的主力都调去抵抗契丹人,只需留下少量军队用来牵制镇州守军就行。这时,前些天刚刚从璐州赶到镇州军中的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开口道:“大王,末将以为此次用兵以快不宜慢,只需以骑兵就够,若是将镇州大军悉数调往定州,不仅迁延日久,而且镇州留守军队不足,会给张处瑾喘息之机。”李存勖听了连连点头。李嗣昭接着道:“契丹人此次入寇,主要是被王郁所诱惑,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劫掠货财而来的,并不能解救镇州的危难。大王近些年连败梁军,契丹人屡次入侵也被我军击败,大王威振夷、夏,契丹人若是听到大王亲自率军到来,一定士气大挫。”“所以这一战以骑兵为主,我军只需锉败其前锋部队,后面的敌军就一定会逃跑,何必动用镇州大军,枉自浪费时间和战机”李存勖听得热血上头,慷慨激昂道:“兄长说得对,帝王的兴起,自有天命,契丹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孤曾用数万军队就平定了太行山以东的广阔地区,如今对付粗鄙的契丹人,若是就要动用镇州的全部军队,那么将来对付吴军还要动用多少军队呢”“孤意已决,就以五千精骑前往,阎将军留下统领大军围攻镇州,切不可给张处瑾喘息之机”众将见他已经下定决心,当即大声应道:“末将遵命。”第二天,晋王李存勖从镇州亲自率领五千精骑前往定州救援,同时派遣神武都指挥使王思同率兵驻扎在狼山以南以牵制契丹人。李存勖的果决进兵大大出乎契丹人的预料,对晋军的到来毫无准备;后来晋军与契丹人交战,虽然中间一度遭遇险情,连李存勖都被契丹军队团团围困,差点冲不出敌军包围圈,对晋军奋勇作战,最终还是击溃了契丹人。就如同李嗣昭所预料的一般,在契丹前锋被击溃以后,后续的契丹军队果然仓皇而逃,晋军衔尾追击,一直向北追到易州。此时正好遇上十几天连续下大雪,平地积雪有几尺厚,契丹军的人马都没有吃的,冻死饿死的人不绝于道。面对如此惨败,耶律阿保机举起手指着天,对卢文进道:“老天没有让我到这里来”此时的他回想起当初出兵时,他的妻子述律后曾经劝阻过他,可惜他没有听从,最终导致如此惨败,一时间深感后悔。自此之后,耶律阿保机对卢文进大失所望,不再像从前那样信任。而另一方面,李存勖在击败契丹人后,亲自带兵追击。契丹人走,晋军也走;契丹人休息,晋军也休息。在此期间,李存勖看到契丹人在野外宿营的地方,地上铺的草都是环绕得方方正正的,像编织起来并用剪刀剪过似的,虽然契丹人已经离开这里,但地上铺的草还没有一棵是乱的。见此情形,再回想起这次用兵期间所遇到的险情,晋王李存勖也不得不心怀感叹地道:“契丹人执法严格,所以才能这样,这一点中原地区的很多军队都有所不如啊。”这些年下来,契丹人的入侵虽然都被击退了,但契丹的实力却是与日俱增,而且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显然契丹军队的纪律性也在不断增强,不再是当初那支乌合之众。而严格的纪律正是一支军队强大的根源,契丹人原本就以骑兵为主,若是再有严格的纪律加以约束,将来必定成为中原之大患。想到这,李存勖心中大为忧虑。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在李存勖率军北上定州与契丹人交战时,中原的战局也在发生变化。青州城中,淄青观察支使,兼平卢节度副使韩光嗣的家中,书房之内,闪烁的烛光不断跳跃着,让房间里面忽明忽暗。“已经联系妥当了吗不会出什么差错吧”韩光嗣的脸上充满担忧之色。在他的身前肃然站立的是一位年约二十岁的青年,此人面色儒雅,颇有威严,看上去比韩光嗣显得更加沉稳有气度。这青年人不是旁人,正是韩光嗣的长子,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韩熙载。虽然说历史上的韩熙载更多的是以那幅韩熙载夜宴图而闻名,不过他能做到南唐宰相还是有一些能力和才华的。韩家作为官宦世家,韩熙载的曾祖父韩钧曾担任太常卿;其祖父韩殷,任侍御史,到了他的父亲韩光嗣这一代则在青州担任平卢节度副使,不过都没什么名气。这一次吴军攻打青州,韩熙载原本正与好友颖州人李谷在外面游历,得知青州遭到围攻的消息后,两人便迅速返回青州。这个时候颖州早已经落入吴国手中,李谷的父亲在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