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南国江山> 分节阅读 44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42(1 / 1)

担心,所以过来看看。”李从曮恭恭敬敬的答道。“我无事,只是向在这里看看。”“父亲,那张汉杰二人为人粗鄙,且在梁国之时向来没什么好名声,如今梁国已经灭了,咱们为何还要对他二人这么客气”李从曮有些疑惑。“客气”李茂贞笑了:“是很客气,不过现在客气点,将来若是要取二人性命也不过翻掌之间的事情,就是客气一点又如何为父所担心的乃是吴国啊”当年刚刚在关中树立割据大旗的时候,李茂贞还只有割据一方的想法,安安分分的做一个藩镇,并没有更多的心思。不过后来朝廷彻底丧失权威,连唐昭宗都不得不向他求援,再加上那时候的他正处在全盛时期,势力强横,不可一世。所以在将天子劫持至凤翔后,李茂贞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进取天下的野望。然而理想是丰满的,事实却是残酷的。就在李茂贞做着当另一个曹操的美梦时,来自中原的朱温同样也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其实力同样处在全盛时期,连晋王李克用都多次被梁军击败,连晋阳都两次遭到围攻。当李茂贞的大军与正处于全盛时期的朱温对上后,李茂贞才明白朱温的威名的确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真的有那么强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征战后,李茂贞虽然凭借凤翔坚固的城池,给梁军造成极大损失,但最终还是在无奈之下被逼将唐昭宗交出去,以换取两家和谈。虽然那之后岐军又恢复了一定实力,并且一度卷土重来,夺回了大量之前被梁军占领的地区,但元气大伤的岐军却永远都未能恢复到全盛时期。同样的,他那争夺天下的雄心也在一次次败给刘知俊后荡然无存,只留下割据关中的野心还留存下来。后来晋梁争霸,岐国在东面的压力大大减轻,但与蜀国的矛盾又迅速激化,李茂贞又不得不连连与蜀国征战。蜀王王建虽然一心割据蜀中,但此人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麾下集中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名将,再加上蜀中富庶,钱粮充裕,所以接连取得胜利,夺取了大量岐王的领地。到如今,李茂贞的领地已经只有七州之地,而且久经战乱,兵疲民乏,元气大伤。好在天无绝人之处,就在蜀军步步紧逼之时,王建却病死了,接位的蜀主王衍套图享乐,毫无进取之心,这才让李茂贞能喘一口气。然而此时,李茂贞将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重大选择:该如何面对已经将势力发展到洛阳来的吴国。吴国北伐,一路势如破竹,这个重大变故早就引动李茂贞的神经,有大量密探被派往中原,不时将最新的消息传来。前两天,张汉杰、张汉伦兄弟二人赶来凤翔,既是向他请求援军,同时也向他寻求庇护。借此机会,李茂贞自然向二人打听到了之前那些密探无法得知的消息,也明白了洛阳陷落、梁国灭亡就在眼前。而今天又有消息传来,吴国已经灭了梁国,并且将派使者前来通告这一消息。派使者前来通告灭梁的消息,表面上看这是出于“盟友”的义务,各家以复兴大唐为旗号,联合起来对付梁国,如今梁国灭亡,吴国自然要派个使者来通报一声。但除了通报消息以外,这何尝不是吴王杨渥在向他示威,向他展现吴国的强大实力:“看,连梁国这种强大势力都已经被我灭了,你还是识趣一点,早早的来归附吧”归不归附吴国李茂贞目前还没想好,但对吴国的威胁他却忧心忡忡。之前不管是梁国也好,还是蜀国也好,虽然一度威胁到岐国根本,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都退去了,但如今元气大伤的岐国,还有实力击退吴国的侵袭吗“吴国实力强大,且尤其擅长攻城。虽说目前还有晋国作为牵制,但有黄河天险在,晋国难以渡河南下。而吴国的实力在吞并中原后必定大增,远超之前的梁国都不是问题。若是吴国派部分兵力牵制晋军,以主力向我发难,我岐国还能挺过这一关吗”李茂贞忧心忡忡。正文 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应“父亲既然担心吴国势大,那为何不派人以庆贺灭梁的名义去吴国出使,也可以看看吴国的实际情况”李从儼建议道。“派个人出使吴国”李茂贞明显有些兴趣。“是啊,吴国以前偏居南方,虽然不时有关于吴国的消息传来,但毕竟是道听途说,不实际派人去看看怎么能行至少也要搞清楚吴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兵力有多少,钱粮储备如何,君主是否贤明,将领是否英勇善战等等。搞清楚了这些后,咱们也就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李从儼的建议让李茂贞感到有些惊讶:自己这个儿子一向喜爱文事,对于军国大事没兴趣,也没什么过人的见解,不想此时倒是出了个不错的主意。吴国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但究竟实力如何,大家都没有实际接触过。当初吴国对付南方藩镇虽然一路上势如破竹,但南方的那些势力原本就比不上北方藩镇,至少李茂贞有信心若是换了自己也能击败他们。而这一次对付梁国,吴军同样是势如破竹,但不得不说吴国的“势如破竹”是建立在梁国实力已经被晋国极大削弱的基础上,做了“河蚌相争,渔翁得利”中的渔翁而已,并不足以说明吴军的实力。再加上晋国的态度尚未分明,或许自己不需要太心急李茂贞在心中想着。“那你认为何人可以作为使者出使吴国”李茂贞徐徐问道。岐王重武将而轻文治,若是要在麾下找出一两个统兵大将来,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要找到一个出使他国的合适人选那就不容易了,那些厮杀汉子只知道打打杀杀,出使吴国很可能会坏事的;而若是让文官去的话,岐王麾下又没有什么分量足的文官。李从儼道:“若父亲允准的话,孩儿愿为父亲出使吴国”“你”李茂贞心中微微一动,他正担心李从儼不关心国事,忧虑将来岐国后继无人,如今李从儼愿意担任使者,他当然不会反对;而且让自己的长子出使,也能够说明自己的诚意。“你若是出使吴国倒也可行,不过你到了吴国之后记得要设法与吴国交好,表明为父与吴国的交好之意,同时也要暗中观察吴国的局势和实力,并且探明他们对咱们的态度。这些事情你能做好吗”“父亲放心,孩儿又不是三岁小孩,这点事情还是能做好的。而且父亲若是不放心,可以让齐判官随孩儿一同出使,有他在一旁协助,肯定没什么问题。”李从儼答道。齐判官齐行知乃是李茂贞的幕僚,虽然官职不高,但其能力还是不错的,有他在,李茂贞可以放心。确定由李从儼出使吴国后,李茂贞也下定决心,先搞清楚吴国的虚实,同时判明吴国对岐国的态度,以及吴国接下来与晋国的关系,若是吴国真的势大难以抵抗的话,李茂贞也不介意向吴国屈服。就算向吴国俯首称臣又能如何大不了劝吴王登基称帝就是。到时候以他的地位和资历,杨渥怎么说也要封他为王才是;相信只要杨渥不傻,就不会在晋国威胁尚在、且他已经上表表示屈服的情况下向他发难。他如今已经老了,实在没有当年的雄心了,只要能保住岐国的如今这点地盘就行了,至于向杨渥这个“晚辈”屈服是不是很丢脸的事情那就不是他所要考虑的。与李茂贞的犹犹豫豫不同,远在夏州的定难节度使和灵州的朔方节度使,甚至还有更西边的凉州等地,这些地方势力在得知吴国灭梁的消息后,没有多少犹豫就决定改弦更张,转而向吴国上表称臣,希望得到吴国的册封。这些地方势力割据边疆已经有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早就习惯了在名义上侍奉中原政权,以换取对内部的“合法”统治权;不管是当初大唐,还是接下来的后梁,他们的态度都是如此;如今换了吴国也不例外。夏州定难节度使乃是李仁福,党项羌人在这里盘踞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根基十分雄厚,虽然论名气与岐王等势力不能相比,但夏州麾下有正规军队一两万人,还有数万党项部族兵随时为其效力,同样是一方强大势力,不比如今的岐王李茂贞弱多少。能够建立后世西夏国,与宋、辽、金并立的势力,实力当然不会弱到哪里去。而朔方节度使韩洙乃是前任节度使、颍川王韩逊之子,韩逊在三年前死后由他继承节度使之位。可惜比起韩逊来,这位新节度使不管是驾驭部将的手段还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能力都差了太远,在这局势复杂的边地难以压服各方野心之辈,所以其麾下领地正在不断萎缩,权威正在受到挑战。得到吴国灭梁的消息后,韩洙当即决定派使者出使吴国,希望得到吴国的正式册封,借吴国的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至于更西边的凉州等地,那里的势力更加复杂,战乱更加频繁,派使者出使吴国的目的和韩洙差不多。当然,因为地方偏远的缘故,这些地方势力得到消息的时间要比李茂贞慢得多;而且与李茂贞不同,这些势力的统治者在得知吴王杨渥尚只称王,并未称帝后,他们在派遣使者请求册封的同时,也没忘记劝杨渥登基称帝,以继承天下大统。当然这些都是后事了。此外,在南方辰州、叙州孤寂了多年的马殷在得到吴国灭梁的消息后,这位与杨行密同年的枭雄也不得不再三叹息:吴国有此实力,吴王有此手段,他当年败得不冤。向吴国上书请降,交出大部分领地以换取两州之地作为保留地后,一开始马殷对吴国还充满戒备,毕竟谁也不知道吴国会不会遵守协定,保证他们的安全,所以他有所戒备也是正常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那些开国老将先后病故,马殷的实力可以说是江河日下;而吴国一方却接连夺取梁国大片领地,又收复了岭南,实力已远超当初,更非马殷能比。所以那时马殷就彻底熄了防备之心,因为防备也没用,还不如设法与吴国搞好关系。到如今吴国灭梁,他更是做了一个决定:不顾年迈,亲自前往朝见杨渥,并且彻底交出手中两州之地,以保全家族。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除了感到吴国势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家的几个儿子深感失望。马希声,马希范等,一个个能力没什么能力,却又野心勃勃,时不时的向马殷提出要派兵攻取西南诸地,以扩大地盘。如今老老实实的待在辰州、叙州尚且担心吴国看他们不顺眼,将来会出兵将他们给灭了;若是再对外扩张,只怕他的军队出兵之日,就是吴军兵临城下之时。更何况,这几个不省心的儿子相互之间还不和,争权夺利起来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有几次甚至都闹得差点兵戎相见的地步。马殷如今还没老糊涂,可以压制住这些小子;但若是哪一天自己不在了,这几个儿子岂不是要闹翻天只怕到时候整个家族都要给他们陪葬。深知进退之道的马殷自然不会那么傻,明知道大势不可违,那就最好顺从大势,何必强行而为,自取祸端相比于这些枭雄们对吴国灭梁各自做出选择,另一个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对此却丝毫没什么反应。这个表现得十分淡定的人就是蜀主王衍。自从继位以来,王衍可以说整天都在吃喝玩乐之中,对于政务不怎么关心。像他这种君主往往都喜欢亲近小人而远离贤臣,再加上他父亲王建当初大肆诛杀功臣,朝中有才能之人早就被杀得差不多了,现在的蜀国朝堂内早就是乌烟瘴气,朝政荒废。在王衍看来,中原有什么大变与蜀国何干他只要严守各地关隘,关上门来好好享乐就是。所以当吴国灭梁的消息传来后,王衍仅仅道了一声“朕知道了”,然后召集众臣简单商议一下。结果众臣都认为吴国受晋国的牵制,暂时不会对蜀国有什么野心,只需让边地蜀军加强戒备就行。得到这个结论后,王衍便放心下来,不再理会此事。洛阳。随着梁国的灭亡,整个中原基本上都已经落入吴国手中,但梁国旧地里却有不少地盘依旧处在观望之中。尤其是关中各地,在梁国覆灭后这么久都没有新的消息传来,这让杨渥很快就失去耐心。二月中旬,杨渥在洛阳检阅众军,并下令赏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