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等他拍板拿主意。每天批阅奏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曾皇后素有才干,隆武帝很早就让她参与外政了。所有的奏章在曾皇后那里先过一遍,总结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隆武帝看的时候就方便得多,曾皇后有时还会写下自己的意见,隆武帝也往往欣然采纳。大明朝的规矩现在都乱了,隆武帝身边没有可用之人,干脆和曾皇后开起了夫妻店。“老奴庞天寿,拜见万岁爷”随着门外一声通报,庞天寿走了进来,跪下向隆武帝夫妻行礼,站起身后往桌案上扫了一眼,立刻叫了起来。“皇上,您怎么还没用膳这可使不得”桌子上摆着两副碗筷,几样小菜,正是隆武帝夫妻的晚饭,只是放的时间长了,已经没了热气,庞天寿转身要吩咐人重新做,隆武帝却拦住了他。“哎,广州这天气,凉了也没关系,就这么吃吧。”隆武帝夫妻坐下用饭,庞天寿在一旁侍立,隆武帝看着他笑了笑,伸筷子向旁边的凳子点了点,示意赐座。“万岁爷和娘娘在此,老奴不敢失礼”庞天寿连忙谢恩,却仍然站着不敢坐,心里还吓了一跳。太监是皇帝的家奴,权力再大,有些待遇还是不一样,皇帝给文官赐座很正常,哪有给太监赐座的“庞天寿。王坤要回来了,你知道么”隆武帝突然发问。“哦,老奴不知。”庞天寿心里猛的一跳,王坤也是宫中的大太监,前些日子去桂林办差,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回来。“朕的宫中无人,这段日子辛苦你了,等王坤回来,你帮着他把司礼监重新撑起来,能做好吗”“老奴必定尽心竭力”庞天寿再次跪下。重重地磕了个头,心里却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又委屈,又失望,说不出什么滋味。庞天寿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离最高的掌印太监只有一步之遥,隆武帝身边的大太监基本都没了。他在宫中大权独揽。这些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以为掌印太监已经是囊中之物,不料听隆武帝的意思,这个位子还是要给王坤“还有一件事,朕已经决定移驾桂林,广州这边就不用修缮宫殿。都停下来吧。”随着隆武帝的吩咐,庞天寿唯唯诺诺退了出去,来到了院子里面仍是失魂落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个突然的打击搞得他晕头转向到底是哪件差事办砸了,为什么就突然失了圣眷呢隆武帝心情不错,食欲正佳,一碗饭吃完还嫌不够,曾皇后亲手给他添饭,送到面前。“陛下,庞天寿可是宫里的老人,看他的样子,怪可怜的。”“妇人之仁。”隆武帝虽然在斥责,口气却并不严厉,又笑着解释道:“庞天寿的年纪大了,何必再把他放到风口浪尖上去,我这也是爱护之意。”皇帝和文官之间需要搞妥协,对太监却可以随意调配,庞天寿论资排辈应该担任掌印太监,隆武帝却另有考虑。他在福建登基之后,就受制于郑芝龙兄弟和东林党,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比傀儡也好不了多少。郑芝龙兄弟嚣张跋扈,东林党也不是善茬,隆武帝举步维艰,所以才会大力提拔何吾驺等南方派系,以制约东林党的势力,但一直成效不大。塞翁失马,因祸得福,经过福建事变后,正好在朝廷里来了一次大洗牌。东林党在福建事变中损失惨重,此消彼长,南方派系可以与之匹敌了,再加上汪克凡派系的平衡,几派势力互相斗来斗去,在各种问题上争持不下,最后都得隆武帝来拍板,皇权在无形中越来越大,隆武帝终于体会到做皇帝的乐趣。但是还不够,隆武帝觉得皇权还是太小,文武百官的权力还是太大,要不是文武百官互相争斗,他这个皇帝还是傀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利用皇帝的家奴太监。先把司礼监的架子搭起来,用“内相”制约文武百官,下一步再恢复锦衣卫等机构,才能真正掌控朝局。在这个过程中,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就非常重要,既要有能力,又得一心为皇帝办事。庞天寿的资格老,能力也不算差,本来是掌印太监的不二人选,但他笃信天主教,和朝廷里的文武官员多有来往,都犯了隆武帝的忌讳。在办理丁魁楚案件的时候,隆武帝就隐隐约约听到风声,庞天寿和汪克凡派系之间有联系,随着恭义营离开广东之后,庞天寿又突然转换门庭,和东林党以及南方派系都走得很近,要是让他执掌掌印太监,司礼监和内阁沆瀣一气,隆武帝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庞天寿笃信天主教,也让隆武帝感到不放心,在他看来,这既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也说明庞天寿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未必能与内阁那帮大佬抗衡隆武帝和曾皇后吃过饭,两人接着批阅奏章,不时还聊上几句。“臣妾刚刚听陛下说,移驾桂林的事情终于定了吗”曾皇后突然发问。“不错,今天朝会上刚刚定下来,呵呵呵,何吾驺突然附议汪克凡,可惜你是没看到,吕大器的脸都气黑了”提起移驾桂林的事情,隆武帝更加高兴。对他来说,坐稳皇帝宝座是一等一的大事,重要性不亚于对抗满清,桂王朱由榔血统高贵,始终是个巨大的威胁,他去了桂林之后,把朱由榔随便赶到南宁或者什么地方,和翟式耜等人断了联系,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隐患。况且他有志中兴大明,如果一直缩在广东,就无法控制广西等地,所以在汪克凡的劝说下,隆武帝早就下定决心,要把行在迁往桂林。出乎他的意料,汪克凡刚刚提出这个建议,就遭到了其他文官的一致反对,隆武帝表面上虽然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很生气这些文官只想着维护自身利益,不堪与他们共谋大事。最后还是汪克凡有办法,拿第一次恩科的主考作交换,取得了南方派系的支持,移驾桂林的事情终于定了下来。隆武帝想到这里,心情很复杂,汪克凡似乎不是什么忠臣,却总能为皇帝考虑,为大明的利益考虑,这样的臣子到底该如何使用呢“依臣妾看,汪克凡确是个难得的忠臣”提起汪克凡,曾皇后的语气中充满了欣赏。在隆武帝和汪克凡之间,有些秘密别人都不知道,对曾皇后也没有说过。在曾皇后看来,汪克凡汀州救驾,赣州血战,又帮助隆武帝控制了广东,固然立下了一连串了不起的大功,但更可贵的是,他能在风头正劲的时候甘愿离开朝廷中枢,毫不犹豫把恭义营调回湖广,没有任何挟制朝廷的意思。有这样一支忠心耿耿的军队支持,隆武帝的腰板才坐得直,说话的底气才足。“是啊,汪克凡主动把恭义营调走,确实出乎我的意料。”隆武帝本来以为,汪克凡会借助兵权对朝廷施压,上下揽权,扩充自家派系实力。为了制衡汪克凡,他不惜把傅冠放在内阁的第三位,而其他派系入阁的人选都有两三个,而从实际看来,汪克凡派系几乎是无欲无求,除了紧守着都察院,从不参与其他的权力争夺,这让隆武帝很是感慨。他站起来走到窗前,默默看着天边的明月,不由得胡思乱想:“如果他以后能恪守臣子本分,等打败满清那一天,我就饶他一命罢了”“陛下,这个奏本你来看一看”曾皇后突然叫了起来,好像发生了严重的事情,隆武帝快步走过去,接过奏本仔细观看,两道眉毛之间立刻搅出了一个大疙瘩。这是少詹事朱天麟的奏本,提议招抚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这个朱天麟,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呀”隆武帝不再细看,把奏章啪地一声扔在了桌子上。在弘光朝的时候,借虏平寇的论调喧嚣一时,后来满清席卷天下,现在也没人提了,但在大多数南明官员心中,张献忠仍然是大明的死敌,“平寇”和“抗虏”一样重要。从隆武帝内心来说,是支持招抚张献忠的,但是朝廷刚刚重建,根基未稳,这个时候提出招抚张献忠,肯定又会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隆武帝没有信心说服文武百官。“不知那个花天师算得准不准”隆武帝心里暗暗嘀咕,花晓月早就告诉他,张献忠很快就会死在清军手下,等到大西军群龙无首,再行招抚就容易得多。“留中不发吧。”隆武帝决定拖下去,能拖一天算一天。同一天晚上,汪克凡正在会见一位特殊的客人,两人言语投机,相谈正欢。“恕我直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元子张家玉字的兵太多了,不能都带去湖广。”汪克凡虽然在拒绝,话却没说死。“家玉当然明白,若是裁成五千兵,可否随汪军门北上”张家玉满怀希望地看着汪克凡。“五千还是太多,裁到两千才行。”汪克凡大手一挥,又砍掉了三千人。未完待续。。正文 第十章兵部门外的争吵张家玉和汪克凡一直聊到深夜,告辞回到自己的住所,乘兴铺开笔墨纸砚,点点刷刷,笔走龙蛇,连着写了两封疏文和一份奏本,修改润色了一遍后又重新誊写,过了三更天才上床休息,但是脑子里过度兴奋,反复回忆着和汪克凡谈话的细节,过了好长时间才迷迷糊糊睡着。心里有事睡不沉,早上天刚亮,他立刻就醒了过来,匆匆收拾一番,随即赶往兵部衙门。朝廷刚刚重建,条件简陋,六部衙门还没有自己的官署,都挤在丁魁楚原来的总督府里面,至于六部之外的一些小衙门,比如通政司、詹事府什么的,连总督府都挤不进去,就在附近占用民房办公。虽然天色尚早,来上班的文武官员却已经很多了,大小九卿,六部长官,侍郎和郎中等等,彼此碰到了都要下轿行礼,官小的站在路边,等官大的先走,来来往往,热闹非常。张家玉是兵部给事中,按照官场上的规矩,还不到坐轿子的资格,只能骑马上下班。他刚刚拐进街口,就不断碰到熟人长官,见到来往的大佬太多,只好翻身下马,把缰绳扔给家人,拱手也站在路旁。“早知道这个样子,应该晚点来了。”张家玉心里有些烦躁,他平日里不在兵部衙门上班,不了解这里的情况,今天一大早赶来,就是不想引人注意,悄悄把该办的事情办了,不料他早别人也早,反而碰到了上班高峰。来往的官员都是满面红光,谈笑风生,张家玉旁边还有好几个低品小官,每次路过一个大佬。他们就会嘀嘀咕咕地议论:某某大佬刚被提拔为礼部侍郎,仁兄肯定会跟着高升,某某大佬即将出任大理寺卿,贤弟八成要换个衙门高就了张家玉这才反应过来,朝廷各个衙门都在忙着设置机构,安排官职,难怪大家如此勤勉。这种事情一向和他无关,张家玉左右看了看,有意向后退了两步,躲在那几名小官的后面。但是。有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他了,不时向这边指指点点,互相还低声说着什么,脸上的表情各式各样,但都不怎么友好。轻蔑、戒备、冷淡、敌视,不一而足。张家玉只低着头。一声不吭在历史上。张家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为了抵抗满清以身殉国,但生前的声名却很差,仕途也非常坎坷。这里面的原因,还要从崇祯十七年说起,当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张家玉投降了大顺军,成了仕途上的重大污点,后来逃到了南方,还因此被关进了大牢。等到隆武帝上台之后。张家玉被任命为兵部给事中,在江西和揭重熙等人并肩作战,曾经打败过金声桓的部队,后来在战场上负伤,回到福建后遭到排挤,被迫告假返回东莞老家。接下来就是隆武帝汀州遇险,苏观生准备拥立唐王,作为苏观生的东莞老乡,张家玉也参与了这件事,后来发现隆武帝没有死,张家玉的处境更加尴尬。在南明朝廷里,投降过大顺军的官员,都是“顺案”的罪臣,被所有派系排斥打压,张家玉又参与拥立唐王,又犯了重大的政治错误他本来把希望放在苏观生身上,但是苏观生刚刚出任两广总督,一切以稳定为主,对广东官场维持现状,只带了少数亲信幕僚上任,张家玉就被彻底晾了起来。名义上他还是兵部的给事中,但因为请长假,在兵部已经没有实际的位置,除此之外,他还挂着一个“监督总理”的头衔,却不属于朝廷的正规官职。所谓“监督总理”,是隆武帝派给他的一个临时任务,让他到广东筹措兵饷,以支援赣州战役。张家玉也不负重任,奔走于潮汕和惠州地区,招降了好几万农民军,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