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综合其他>残明> 分节阅读 30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02(1 / 1)

县竟然有这么多人家同时新建房屋,富足程度又超过了他们的想象。离着县衙还有几百步的样子,刚刚得到消息的永宁县令带着属官前来迎接,见礼寒暄之后,把汪克凡一行人引到县衙,入寅宾馆安排食宿休息。相比那些新建的宅子。县衙和寅宾馆就显得有些破旧了,不过大明历来有不修官衙的传统。顾炎武和黄宗羲没觉得有什么奇怪。让他们奇怪的是,永宁县令唐咏罡竟然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白面无须,脸上还有几颗青春痘,典型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和他们心里的能吏形象差的太远。这个刚及弱冠的年轻人,怎么看都其貌不扬,但是永宁县的富足更摆在眼前,难道说,他有施政的秘法不成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饱学宿儒,养气功夫过人,虽然存着一肚子的疑问,却能耐着性子,慢慢地洗漱用饭。寅宾馆安排的这顿饭明显用了不少心思,既不铺张,几样菜肴又颇为精致,除了肉食之外,还有两碟窖藏的蔬菜,大冬天吃起来极为可口,只是其中一盘模样古怪,顾炎武和黄宗羲都不认识。因为正赶上过节,大家一起喝了两杯,顾炎武和黄宗羲心里有事,美酒佳肴都味同嚼蜡,对那盘没见过的青菜也没有在意。散席之后,汪克凡单独召见唐咏罡,两个人说了好一阵子话。好容易等到召见结束,唐咏罡告退要走,顾炎武和黄宗羲连忙赶上去,客客气气请他到屋中,讨教治理永宁县的施政方略。“两位先生看来是误会了”唐咏罡对这两位著名的前辈很尊重,恭敬说道:“晚生出身于隆武三年的恩科,赴任永宁尚不足一年,本县得以大治,和晚生并没有太大干系,万万不敢掠人之美,粉饰功劳”“一年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了,前任永宁县令是吉安府王家的子侄吧想来是有几分本事的,不过创业难,守成更难,永宁能有这个局面,唐大令又何必过谦我和梨洲先生真心请教,还请指点一二”顾炎武见他推脱,轻飘飘几句话就堵了回去,一定要问个究竟。在汪克凡面前,顾炎武因为地位悬殊过大,又有求于人,难免患得患失,但他当过官,打过仗,这些年又走南闯北,名符其实的老江湖,在唐咏罡这个毛头小子面前就显得游刃有余。“这个嘛,说来话长。”长者问,对勿欺,唐咏罡只好仔细解答:“据我所知,早年间永宁县没什么特别之处,在江西诸郡县中算是最贫苦的几个,隆武二年又被清军攻陷,士绅逃散大半,百姓苦不堪言。可是自打汪军门领军收复此地之后,永宁就眼见着一日强过一日,明明加倍征收赋税,乡里间却日益富足”黄宗羲惊讶地问道:“噢真的加倍征收赋税,却不是轻赋薄徭吗”没搞错吧横征暴敛,却能国泰民安,天下哪有这个道理“决计不错,晚生赴任之初也颇为惊讶,想不通其中的缘由。”唐咏罡有意停顿一下,吊足了气氛才说道:“晚生后来才知道,本县有一千余子弟在楚军,只要家中有一人当兵,每年就能送回来十余两银钱,若是做了军官或者立下军功,家中的银钱就更为宽裕。”井冈山就在永宁县境内,作为楚军的老根据地,吉安营和刘淑的部队里有很多永宁子弟。黄宗羲恍然大悟:“不错,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节呢千余永宁子弟从军,足可惠及万户百姓,听说楚军从不拖欠军饷,难怪永宁如此富足。”顾炎武却连连摇头,说道:“那也不对永宁虽是小县,也有近十万丁口吧就算军饷可以接济上万户百姓,其他人又凭什么过活”“这就是汪军门的功德了”唐咏罡笑着说道:“楚军在永宁开矿设厂,百姓们只要肯下力,一年到头总能找到赚钱的活计,况且本县的官田都由县衙统一管理,虽然加倍征收田赋,却免去了各种杂捐,算下来比租种私田划算得多,哪怕贫苦百姓也不愁温饱。”井冈山修械所,一度是楚军唯一的兵工厂,负责为大军提供装备弹药,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清军最猖獗的时候,湖广和江西都相继沦陷,井冈山地区是楚军最重要的后方基地之一,所以这里设有很多机构,大力进行基础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很大,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山沟里开矿设场,能赚钱吗”顾炎武只听说过工场,没听说过工厂,两个字音同字不同,含义也有些类似,倒不妨碍他的理解,但是他对井冈山地区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对唐咏罡的解释并不信服。“百姓愿意租种官田这倒新鲜,你快说说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黄宗羲关注的角度又不一样,对国之根本的农事更为敏感。明朝灭亡原因很复杂。比如社会的经济结构起了变化,从单一的农业社会向商品社会过渡,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上层建筑却没有及时发生转变;又比如明末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天灾不断,贫苦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不得已揭竿而起;还比如国家制度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内耗和资源浪费,以至于和汉唐宋这几个朝代比起来,明朝总是让人觉得特别憋屈;再比如更比如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黄宗羲还没有意识到社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对农事更加关注。不过这也没什么错的,农业方面出了问题,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粮食吃,老百姓就要造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个题目太大,一下子说不清的。明天一早,汪军门就要上井冈山巡视,两位先生若有兴致,不妨同去走一趟,晚生再仔细解释。”唐咏罡连连告罪,汪克凡刚才给他布置了好几个任务,正等着回去一一落实,不能再陪着这两个好奇宝宝海阔天空的聊下去了。未完待续正文 第一零一章 官田汪克凡缺乏人才,很想招揽顾炎武和黄宗羲,甚至包括脑后生着反骨的王辅臣。但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只靠言语忽悠并不容易,哪怕像大耳贼刘备一样摔孩子外加哭鼻子,也未必能让他们忠心投靠。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看,看看楚军和其他的军队有什么不同,看看楚勋集团的所作所为,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做出选择。合则留,不合则去。所以汪克凡要带他们一起巡视,以加深对楚勋集团的了解。对王辅臣的策略稍有不同。此人虽然身为武将,却是个眼快心活的人尖子,稍稍流露招揽的意思,他就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权衡考虑,汪克凡还没有想好这个人该怎么用,所以不会开出太高的筹码。王辅臣年纪轻轻,还没有家室,如果足够明智的话,就会舍弃以往的那点成就,加入楚军重新开始,而不是回到大同送死如果他看不清形势,执意要回大同,汪克凡就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以免满清得到这员良将。情况不同,区别对待,从庐陵到井冈山这一路上,汪克凡对王辅臣多有笼络,时不时会谈谈心,对顾炎武和黄宗羲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彼此之间还没有做过深入的交流。大家都不着急。等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或者有想不明白的问题,自然会进行交流。为了让顾炎武和王辅臣安心慢慢逛,汪克凡派人先行赶往桂林,向隆武帝呈交姜瓖的奏章。并且好言安抚顾王二人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得给朝廷一个缓冲的考虑时间,把奏章先送上去后。等咱们到了桂林,隆武帝也正好考虑成熟。什么事都不耽误。对于山西战事的结局,汪克凡并不看好。由于山西位于满清控制区域的腹地,隆武朝廷哪怕倾尽全力,也只能从侧面进行支援,姜瓖兵败的结果很难扭转坚持的时间长一些,对南明就更有利些罢了。鞭长莫及既然鞭长莫及,就不用太过纠结,还要一些更重要。也更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军事方面的一大摊子事先不说,回到桂林后该采取什么策略,汪克凡就没有完全想好。隆武新政遭到重挫,必须进行坚决的反击,但是为了捉老鼠,不能把房子都拆了,这里面的分寸很难把握。下手太轻,文官勋贵和士绅地主不疼不痒,以后仍然是个巨大的隐患。下手太重,又会打破朝局的平衡。除掉一个日薄西山的东林党,又扶植起来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帝党,文官勋贵和士绅地主的同盟也更加牢不可破。楚勋集团却变成了众矢之的。“这种勾心斗角的事情,真是不好搞”汪克凡前世是一位军校讲师,军事理论是他的强项,经过这几年的磨砺,实战指挥能力也大幅提高,对上孔有德、谭泰这样的满清名将毫不逊色,并且能够战而胜之。但是说到政治斗争,他却只是中上之资,大而化之的方针方向不会偏差太远。具体细节上却不够细腻在寅宾馆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汪克凡一行人出了县城,在唐咏罡的陪同下前往井冈山。时令正值农闲。田野里看不到耕作的农夫,黄褐色的土地光秃秃的,没有越冬的庄稼。随着峰回路转,地势渐渐升高,进入了真正的山区,黄宗羲、顾炎武和篆姬都舍弃了颠簸的马车,或骑马,或乘驴,反倒觉得神清气爽。转过山脚,一片宽阔的谷地突然映入眼帘,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两岸种满了绿油油的庄稼,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种的是什么”顾炎武一愣,催马上前细看。“是麦子”王辅臣是北方人,从小吃面食长大的,一眼就认了出来。“不错,种的就是麦子”黄宗羲点点头,又对唐咏罡问道:“若是我猜得不错,这应该是稻麦轮种吧先收了一季秋稻,又种了一季冬麦。”唐咏罡赞道:“梨洲先生果然熟知农事,本县的官田自两年前,就开始推行稻麦轮种,所收比往年增加六成。”黄宗羲一皱眉头:“稻麦轮种,一岁两熟,收成当然多于单种一季秋稻,只是过于耗费田力,贵县两年前就开始轮种稻麦,明年冬天恐怕就要休耕了。”“那倒不必。”唐咏罡笑着说道:“种上一季冬麦之后,第二年再种一季豆类,就能补足田力,还凭白多了些收成。”“噢这法子倒新鲜,种豆子可以补充田力么”黄宗羲大感兴趣。“这还是汪军门传授的秘法。”唐咏罡解释道:“无论黄豆、绿豆、泥豆、蚕豆、豌豆,只要开春种上一季,就可保田力不减”豆类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用豆类作物参加轮作,即能获得一季粮食,又能弥补土壤中养分的损耗,是一举二得的好办法。“汪军门还懂农事么”顾炎武也来了兴趣。“应该是懂的吧”唐咏罡有些吃不准,说道:“汪军门公务繁忙,不会拘泥于这些俗事,但晚生听说,稻麦轮种和种豆补田都是军门一力推行的。”“那些民夫是在修渠么”王辅臣一指前面。“不错,农闲季节正好整修水利,水旱轮作还能增加田力,本县官田这两年俱是大熟,不但足额缴纳田赋,租种的百姓也衣食无忧。”唐咏罡露出矜持的微笑,永宁是一个山区县,农业生产能达到这个水平,他的考评肯定会是卓异。“哦,听唐大令昨日说,永宁百姓竟然愿意租种官田,这是为何”黄宗羲从昨天晚上开始,心里就一直藏着这个疑问。明史食货志里有这样一句话,“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翻译成白话,就是明朝的田地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官田和民田两种,如果再进行细分,官田里又包括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赐乞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等等。到了南明时期,官田中比较重要的,主要有没官田、断入官田、勋贵赐乞田、百官职田和军屯田这几种。赐乞田就是王公贵族和太监寺庙拥有的田产,百官职田就是文武大臣拥有的俸禄田,明末土地兼并严重,主要表现在赐乞田和百官职田上。由于赐乞田和百官职田的存在,王公勋贵、内庭太监、公主大臣、寺庙道观不但拥有大量的官田,还把侵占的民田挂到官田名下,佃农承担沉重的田赋,却都落到地主的手里,朝廷得不到一颗粮食或者一文钱,赐乞田和职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