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放他们进去,又指着城门洞里贴着的一溜告示嘱咐了几句。张煌言只是路过,在城里没有安排任何活动,对这些告示只是随便地扫了一眼,就向城内走去,目光无意中扫过贴在最后的一份告示,却突然停下了脚步。这是一份讨虏檄文,纸张挺括,浆糊未干,看样子刚刚贴出来不久,告示下有几个人正围着看,其中一个还边看边念:“为传檄事:自清虏入关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以千万计,蹂躏州县六千余里,悉令汉人削发易服,是使中国之人废坏纲常,坏先代之服冕而忘其根本也,我大明达人志士,每有冠履倒置之叹”这份檄文半文半白,通篇没有用什么生僻的典故,普通人只要识字都能看懂,檄文的前半段痛数满清的罪行和暴政,又回顾大明开国历史,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事迹来号召民心,紧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了卫道救民的口号,号召所有汉人都起来共同抗清。和普通的檄文不同,这篇檄文对各个阶层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士绅阶层以维护名教为号召,指出满清原本是蛮荒夷狄,他们如果一统天下,必将阉割和篡改汉文化的正统传承,呼吁读书人都要卫道护儒,与满清势不两立。对普通百姓则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号召,指出满清入关必将奴役亿万汉人百姓,楚军起兵就是为了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写的不错”张煌言暗暗点头。满清和蒙元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把自己打扮成汉文化的继承者,对汉人中的士绅地主采取怀柔拉拢的政策,才能迅速控制北方各省,很多汉人士绅地主觉得只是换了个皇帝,也就没了反抗的心思,但是这篇檄文却指出,满清只是沐猴而冠装样子罢了,一旦坐稳江山后就会行焚书坑儒之举,扼杀读书人思想的自由。到那时,将是一个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明朝中后期开放的学术风气将荡然无存,读书人将迎来一个最黑暗的年代,这番言论初看似乎危言耸听,仔细推敲却合情合理,以满清入关后的种种作为来看,他们就是打算杀尽汉人的礼义廉耻,只留下一些驯服而麻木的奴才。未完待续正文 第一五七章 解读张煌言入城之后,寻了一间客栈住下,向小二要了些饭食用过,仍在回味那篇讨虏檄文。他今年刚好三十岁,崇祯十五年考中的举人,虽然是文举,却以“慷慨而知兵事”闻名,算得上文武双全的儒将,博洛率大军南下后,他在浙东四明山一带长期领导抗清义师,对各种檄文见得多了,自己还亲手写过两篇,对其中的高下优劣,以及隐含的政治潜台词都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和常见的檄文相比,汪克凡发布的这篇讨虏檄文更加深刻,兼顾的受众面也更广,除了最重要的士绅地主和读书人之外,对普通百姓和敌占区的士农工商兵都有明确的政策引导,争取民心的力度就大了许多檄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争取民心,军心,这篇檄文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了细化,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利益考虑,就比空泛的号召更加有力。在风雨飘摇的崇祯年间,江南地区就像一处安稳的避风港,没有太大的战争和灾祸,无论士农工商兵,大家的日子都还过得去,清军南下之后,大部分人都不愿拼上身家性命去反抗,一起向满清投降那个时候,抗清是少数人的事,士农工商兵的主体阶层都选择了投降,士绅地主以钱谦益等人为代表,军队以江南四镇和左良玉余部为代表,商人阶层以徽商、淮商和郑芝龙的海商集团为代表,普通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更是一盘散沙,只有少数明王朝的死忠仍在坚持抗清,所以一步步丢掉了南直隶,丢掉了浙江,丢掉了福建和江西。从弘光帝到潞王朱常淓、从福建的隆武帝到浙东的鲁王朱以海等等。这些明王朝残余势力建立的政权都相继被清军消灭或者击败。江南地区投降之后,换来的却是满清的种种暴政,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江南的士绅地主在明朝占惯了便宜。在清朝却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几十万明军甘做满清的走狗。但是骨头只有那么几块,像田雄那样得到重用的绿营将领只是个别现象,商人集团中,除了徽商抢下了盐政这块肥肉,大多数商贾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处境更加悲惨,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多尔衮在江南地区推行各种暴政,虽然有错判形势的原因。但也是为了服从整体的战略需要。那个时候清军刚刚入关,北方各省都被打烂了,恢复生产要好几年的时间,清廷占领的地盘虽然很大,却没有捞到多少好处,为了进一步占领整个中国,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清廷撕下伪善的怀柔面具,对江南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经济剥削在明王朝时期,江南地区出身的文官最多。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在他们的拼命维护下,大明虽然亡国了。江南却依旧歌舞升平,富得流油,就像猪养得太肥连哼哼都懒得哼哼,正好送到多尔衮的刀下。宰掉这口大肥猪后,清廷才有能力对南方各省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让十多万八旗兵都领上了铁杆庄稼,恢复京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社会秩序,在关内站稳了脚跟。说到底,清廷的战略其实还是以战养战。中国这么大,他们一口吞不掉。每打下一块地方都要连骨头渣子都嚼碎了才能罢休。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和军阀们一开始对满清抱有幻想,以为投降归顺就能保住他们的富贵安逸。就像强盗闯进了家门,赶紧好酒好肉招待,以为能躲过一劫,但是多尔衮又怎么能让他们的小算盘得逞,你不造反我逼着你造反,一个剃发令下来,清廷在江南地区屠杀了上千万汉人,抢走了无数的财富,然后开始远远高过明王朝时期的残酷剥削在顺治前期,清廷对江南一直课以重税,这个是有史料支持的,不多引用了。士绅地主开始反抗,比如钱谦益辞官后一直暗中联络抗清;军阀开始反抗,比如金声桓,比如历史上的李成栋,还有郑芝龙投降后的郑家余部,直接举起大旗和清军作战;普通百姓开始反抗,比如各地的抗清义师,虽然屡屡被清军剿灭,却又屡屡揭竿而起,郑成功和鲁王政权正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才能在东南地区一直坚持抗清,直到康熙年间。在历史上,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在这个时空里,楚军横空出世,终于促成了宁镇会战的辉煌胜利。军民是胜利之本,除了楚军英勇善战之外,江南各省百姓的支持,也是楚军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倘有抱道君子,痛鞑虏之横行江南,赫然奋怒以卫中华者,本国公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摺奏请优叙。倘有久陷清虏军中,以城来降者,本国公收之帐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胁经年,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到,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很厉害让读书人捍卫名教名教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抢占大义名分上的制高点,对普通百姓又提出“匹夫有责”的口号,同时又号称要“遣兵北逐清虏,拯生民于涂炭,复中华之威仪”,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号召力,看到这篇檄文后,江南各地必将云起响应,各方人才纷纷加入楚军阵营,绿营兵却会失去斗志,成建制的向楚军投降,除了清军重兵把守的州府外,其他地方多半会传檄而下,汪克凡兵不血刃,就能占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光是文章做得好还罢了,关键是时间点抓的好,江南各地这几年苦于满清的种种暴政,抗清意愿非常强烈,楚军又打赢了宁镇会战,腰杆正是最硬的时候,百姓们当然一呼百应如果单论做文章的本事,鲁王朝廷里也能找出几个笔杆子,却写不出这样有力的檄文,原因很简单,鲁王政权的实力不够,还没有摆脱灭亡的危险,说什么解民于倒悬的话,连自己也不敢信。在檄文的最后一段,是展望抗清斗争的前景,除了“胡虏无百年之运”这种振奋人心的空话之外,还对满清的国力、军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三百年前历经百战,完全是靠自然淘汰成长起来的蒙元相比,清军的军队的建制和规模、兵员素质、将领的能力,武器装备,实际的战斗力等等都差了一大截,檄文中有数据化的对比分析,总而言之一句话,八旗兵天下无敌,是笼罩在汉人心头的一朵乌云,这个神话在宁镇会战中被彻底打破,必将极大地鼓舞军心民心,最终把满清逐出关外这篇檄文很长,通篇将近一千字,如果不再进行深入解读,只做简单的推断的话,鲁王政权的生存空间必将受到严重挤压,但是张煌言反复回味,又觉得其中另有玄机。这篇檄文,是汪克凡用隆武朝梁国公,东征提督的名义发布的,对浙江和福建的战事都有提及,对具体的军政措施也有说明,其中几条更是暗藏锋芒,隐有所指。张煌言隐隐感觉到,汪克凡打赢宁镇会战后,已经把目光投向整个江南,对浙江和福建的军政事务都要进行整合通篇檄文中,一直没有明确提到鲁王政权,只以满清为生死大敌,这并不像无意中的疏忽,更像是有意的回避。当然,回避并不代表着善意。但最起码,他没有什么敌意,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敌意。鲁王政权在东南地区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除了直接掌握的军队外,还有很多抗清义师也都打着鲁王的旗号,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各地换个旗号是很简单的,汪克凡只要在檄文里提一句,这些抗清义师就可能转换门庭,但他偏偏选择了回避。夹缝中求生存是最难的,张煌言不敢抱有太多的幻想,必须考虑到最坏的可能。只要是争雄天下的人,该下手的时候就不会心慈手软,比如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先统一南方后才大举北伐,按照一般的判断,隆武朝廷收复江南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鲁王政权,张名振等人急于让鲁王朱以海称帝,也是为了应对这个危机,只是在具体的方法上和张名振、张煌言政见不合,或者说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乱了阵脚,出昏招了。“难道说,汪克凡还有什么阴谋又或者他对隆武帝朱聿键有不臣之心”张煌言把各种可能性都想了一遍,还是难以理清江南各股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汪克凡如果对隆武朝廷忠心耿耿,鲁王政权就死定了。未完待续正文 第一五八章 顾忌张煌言、朱以江一行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来到位于燕子矶的郑成功军营。郑成功本人不在营中,据留守的大将甘辉介绍,他带着主力部队从泰兴县一带登陆,正在江北到处打粮,已经接连攻占长江沿岸的几座县城,正在攻打扬州。江北清军大多被济尔哈朗抽调一空,兵力极为空虚,只能任由郑成功的海军陆战队攻城拔寨,把刚刚收割的夏粮全部抢走。粮食,一直是郑成功的软肋,福建大多都是山地,粮食产出有限,他以数万大军蜗居厦门岛等东南沿海一带,靠着海贸生意筹措军费,却没有控制一个足够大的产粮区,所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后世里他出兵收复台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建立一个可靠的粮食基地。郑成功的原话: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张煌言和郑成功是老邻居,对他的情况当然很了解,听说他跑到江北打粮并不意外,江南战事激烈,清军明军前后几茬的征粮,郑成功再去插一脚也搞不到多少粮食,江北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去那里打粮事半功倍,从战略上来说,郑军骚扰江淮地区,把战线进一步往北推,对江南战局也有帮助。虽然没见到郑成功,却意外的碰到了另一个大人物钱谦益。钱谦益投降满清后,很快辞官不做,暗中一直支持抗清斗争,算是半个“地下党”,而且他是江南士林泰斗,门生故旧遍布各省。在士绅中仍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隆武朝廷大张旗鼓的拜祭孝陵,他也被当做“统战人士”。被邀请前来观礼。但是话说回来了,虽然是半个地下党。但他到底当过汉奸,身份还是很尴尬,当年率领南京文武官员向多铎献城投降,屈身仕清的经历让钱谦益威望大跌,“水太凉”、“头皮痒”的典故更让他成了士林民间耻笑的对象。隆武政权邀请他来参加拜祭孝陵的仪式,更多的是为了千金买马骨,安抚江南各地的士绅敌占区的士绅百姓都在屠刀下苟且偷生,向满清交粮纳税。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很多人都和满清官府有过程度不同的合作,有些人还把自家子弟送去参加满清的科举,并且取得了清廷的功名,隆武朝廷对钱谦益这个曾经的汉奸都能既往不咎,其他的士绅百姓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