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攻克,还在急急忙忙的往前赶,稀里糊涂就中了埋伏,充分体现了田见秀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用兵力的效率几乎发挥到了极致。田见秀,到底是跟随李自成征战十几年的大将。戎马半生,身经数百战,曾经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时刻,也曾经有走麦城的黯然神伤。用无数士兵的性命换来了丰富的经验,石梁伏击战最后打成一场惨胜,并不是田见秀的指挥失误。而是第一军的部队素质还跟不上这种快节奏的穿插和运动战,但是经过这次残酷的锻炼。第一军补充兵员,进行休整后。战斗力肯定会有所提高。相比之下,楚军老八营的将领虽然总是打胜仗,却一直被汪克凡手把手的领着打仗,独当一面的能力明显有所欠缺。在一场具体战斗的指挥中,他们的表现也许比田见秀丝毫不差,细节上甚至还强过对方,但是到了战役指挥的层面,往往就会犯迷糊总而言之,老八营的将领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打逆风仗的经验还太少,他们都是不错的将才,却算不上帅才,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加强和闯营将领的融合。在楚军的几条战线中,最重要的是武昌九江安庆一线,这是楚军未来半年到一年中的主战场,关系到汪克凡整个军事、政治、经济的布局,控制了这条线,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政治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上可以盘活整个长江以南,再没人可以阻挡汪克凡的宏伟计划正是由于这一场战役极为重要,汪克凡才没有急于动手,而是耐心一步步的收网,先解决其他的次要战场,先消灭施福的清军水师,一方面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从战略上迷惑清军,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发起雷霆一击,彻底控制长江水道。湘西南乃至广西的战场,汪克凡并不看重。从种种迹象上来看,孙可望对楚军非常忌惮,从湖广会战到南昌会战,从南昌会战再到宁镇会战,楚军连续击败强大的清军,西军当初却是清军的手下败将,轻易不愿和楚军撕破脸汪克凡对广西的兴趣也不大,只要西军不要威胁广东,不要攻打湖南,就不必和西军大规模开战,但是话说回来了,该强硬的时候还得强硬,该打的时候还得打,打上一场局部性的战役,把孙可望真的打疼,打怕,反而能够以打促和,维持西南的均势,逼迫西军向汉中、陕西方向发展,别总想着窝里斗。除此之外,汪克凡也有几分坐山观虎斗的意思。楚军能做的都做了,就差赤膊上阵和西军开战,既然孙可望和隆武帝如此热衷内战,就让他们打个头破血流好了,楚军为什么要急火火的掺和进去隆武军如果逆天打败西军,汪克凡乐见其成,最起码减少了后方的压力,而正常情况下,隆武军肯定打不过西军,桂林遭到猛攻,楚军在关键时刻出兵相助,肯定能捞到不少好处。杭州战场,也属于一个次要战场。最近半个多月,汪克凡督促汪晟,加大了进攻力度,以尽快攻克杭州、绍兴等地,腾出兵力返回江西,但是汪晟在进攻绍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绍兴府。府城由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号称东南第一都,也是清军除了杭州之外的唯一据点,总共有三千多守军,因为和杭州之间的联系已被楚军切断,与其说是掎角之势,不如说是被分割包围的两座孤城。绍兴府城的城防还算坚固。但是兵力不多,汪晟一开始没有进攻这里。主要是为了避免和鲁王政权的军队发生冲突,鲁王的军队两个月前就攻到绍兴城下。多次进攻都没有破城,汪晟按照惯例,没有出兵强行抢占这座城池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鲁王政权都改成了隆武年号,绍兴还是久攻不下,汪晟这个时候接到汪克凡的命令,尽快消灭杭州和绍兴的残敌,就给张名振、张肯堂写了一封信,同时调集兵力从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向绍兴进兵。在这封信里。汪晟对攻打绍兴的意图直言不讳,并且提出建议,楚军攻占绍兴之后很快就会撤离,绍兴作为唐鲁之间的缓冲地带,以后常年不设驻军,这座城市将由隆武朝廷的官员进行管理,设立市集商会,和鲁王政权控制的浙东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等等这个方案等于把绍兴府一分两半,西边的归隆武政权。东边的归鲁王政权,大家的实际控制区在哪里,将来的地盘边界就在哪里,除了府城山阴会稽归隆武政权。其他方面对鲁王政权都很公平。张肯堂却很不满意:“我军已经围攻山阴数月,鞑子眼看支持不住,楚军这个时候来捡现成。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张名振摇摇头,叹道:“我军久攻不克。也难怪楚军生出窥伺之心,如今唐强鲁弱。楚军既然要抢这块硬骨头,就由着他们去吧。”“那不成我军不去拦阻楚军就是,大家各凭本事攻城,谁能破城绍兴就是谁的。”张肯堂语重心长的说道:“汪晟自称破城后就会退兵,但天下哪有这样的傻子我等若是轻信他的一面之词,万一中计被楚军长驱直入,丢了绍兴府还罢了,宁波府都有危险,到时候大家再被赶回舟山,你我还有何面目去见监国”自古兵不厌诈,鲁王政权的地盘就是浙江、福建沿海的一个长条,和后世南美洲智利的形状有些类似,缺乏防御纵深,绍兴府的东边就是最重要的宁波府,如果汪晟使诈突袭宁波府,以楚军强大的战斗力,鲁王朱以海又得做回“海上天子”。张名振沉吟半晌,皱着眉头说道:“也罢,这样倒也说得过去,我军暂不退兵,就从东边攻打会稽,把西边的山阴让开,看两家兵马谁先破城。”山阴和会稽最早是两个县,就像武昌三镇汉口、汉阳和武昌一样,慢慢发展连成一片,变成了一座城市,两县之间以城中的府河为界,府河上大大小小的桥梁无数,不到十米的一座小桥,桥西算山阴,是蔡元培的故乡,桥东算会稽,是鲁迅的故乡,上世纪七十年代填河造路,府河大半被填平,变成了现在的解放路。在张名振想来,楚军虽然善战,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攻破城池,清军压力过大,必然要向城西的山阴增兵,城东的会稽就相对薄弱,鲁王的军队并非一点机会没有如果能抢在楚军前面破城,将来的谈判就更为主动,值得一试。没想到的是,楚军的动作之快,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楚军行军的速度不算太快,但是来了就打,毫不迟疑。经过短短几天的准备时间,楚军打造了一批攻城器械,又挖出了两条地道,把城墙炸开了一个大口子,随即从西侧的山阴攻入城内,鲁王的军队虽然拼尽全力,却还是无法攻破会稽,张肯堂和张名振都非常失望。斥候送来探报,楚军大部队不断涌进城中,破城已成定局,再努力下去没有任何意义,张名振正要下令撤兵,会稽的城门却自己从里面打开了。有人献城这真是意外的惊喜张肯堂和张名振立刻率兵进城,抢占会稽县衙等军政要地,和楚军分城而治,大致上就是楚军占据府河西岸的山阴,鲁王军队占据东岸的会稽,见到鲁王军队同时破城,汪晟表现的很克制,命令部队留在府河西岸,避免发生武装冲突。但是刚刚过去了一天,汪晟又突然出兵,闯过府河,直接冲到会稽县衙,从里面抢走了十几个人绍兴地方富裕,文风鼎盛,前明的官宦世家很多,有实力的士绅商贾更是一抓一大把,其中活跃着很多心向大明的抗清志士。在这些抗清志士中,又分为拥唐和拥鲁两派。鲁王政权的实力虽然远远比不上隆武朝廷,但是浙东是他们的大本营,在绍兴的影响很大,城中的抗清志士消息闭塞,不知道鲁王政权已经改为隆武年号,拥唐派和拥鲁派之间势同水火,矛盾重重。眼看城池将破,拥唐派兴奋之极,想方设法要配合楚军,拥鲁派却如丧考妣,悍然对拥唐派发动袭击,扣押魏耕、祁理孙等拥唐派首领,破坏了他们献城门的计划,又过了两天,在楚军攻破山阴之后,他们联合绿营中的内应,向鲁王的军队献出了会稽城门。鲁王的军队入城后,张肯堂亲自审问魏耕和祁理孙等人,听说他们和楚军情报局早有联络,还是顾炎武从中搭的线,张肯堂知道麻烦来了,拥唐派和拥鲁派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次拥鲁派做到有点过分,在冲突中杀了两个人,还破坏了楚军里应外合的计划,如果消息走漏,肯定会遭到楚军的报复。和张名振商量一番,他们决定把魏耕等人先藏起来。没想到消息走漏,汪晟第二天突然出兵,把魏耕等人都抢了回去,还抓走了几名拥鲁派的首领。绍兴城中,形势突然变得非常紧张,张肯堂和张名振亲自登门,向汪晟要人,汪晟的态度却非常强硬,不但据不放人,还要求鲁王的军队退出会稽。形势在变,汪克凡的政策也随之改变。孙可望挑起内战后,隆武朝廷遇到了空前危机,鲁王政权内部有人蠢蠢欲动,如果继续对他们采取怀柔政策,很可能滋长他们的气焰,惹出更大的麻烦汪晟手下不乏精兵良将,攻克杭州并不难,如何和鲁王政权相处才是难点,如果汪晟消灭清军后就拍拍屁股走人,浙东这里总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零零章 天高地厚每当社会发生激烈动荡,最活跃的都是那些投机分子。绍兴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风鼎盛,“士比鲫鱼多”,在绍兴府的士绅商贾中,有很多同情大明的抗清志士,也有很多和满清官府积极合作的汉奸、准汉奸。满清开设科举后,绍兴府的书生士子积极参与,有很多得到了满清的秀才、举人功名,这些人都是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看到楚军势大,收复杭州和绍兴是早晚的事,纷纷加入拥唐派,除此之外,做生意的商贾也是审时度势的好手,和拥唐派暗通声气,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绍兴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但是封建时代的科举比北大、清华还难考,真正的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很多绍兴的读书人考不中举人、进士,就改行去给人当幕僚,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绍兴师爷。但是总的来说,绍兴府的拥鲁派人数更多,普通百姓也对鲁王朱以海更有感情,当年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就是在绍兴称监国,从某种意义上这里就是他的起家之地,很多老百姓只知道鲁监国,不知道隆武帝。在拥鲁派的士绅商贾中,有很多前明的官宦子弟,也不乏真正的抗清志士,这些人把封建伦常看得比天还大,对鲁王朱以海很忠诚,坚决反唐拥鲁,不惜对拥唐派下死手,把楚军也看成敌人。摆在汪晟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局面。从感情上来说,他不愿对那些死脑筋的拥鲁派下狠手。也不愿重用那些拥唐派中的投机分子,但是时势逼迫之下。却不得不做出违心之举。山阴吴氏是绍兴有名的名门望族,家主吴兑曾经当过大明朝的刑部尚书。明朝亡国后在家隐居,他的两个儿子吴明遇、吴启遇就是拥鲁派的首领,一手策划了对拥唐派的攻击,汪晟出兵直接把他们两个抓了起来,准备将其明正典刑,为拥唐派死去的两个人偿命。一时间,各方求情的人络绎不绝。首先是绍兴其他的大家族,山阴朱氏,白洋朱氏等等。就连拥唐派的山阴祁氏都向汪晟求情,最好不要杀掉吴明遇和吴启遇,否则容易引起士绅的对立情绪。其次是张肯堂和张名振,他们不愿和楚军发生冲突,只好软语相求,张名振甚至在汪晟的门前站了整整一天,请他无论如何绕了吴家两兄弟的性命。最后是请愿的士绅百姓,在一些士子的带领下,聚集了数百人来到楚军驻地。在门前长跪不起,上书为吴家两兄弟辩解,他们的理由虽然荒谬可笑,但是楚军刚刚占领绍兴。正是需要安定民心的时候,面对有老有小还有很多读书人的请愿队伍,值班的楚军军官有些心虚。不敢自行处置。消息报到汪晟那里,汪晟很快传下命令:“大棍子都打散了。”楚军士兵如狼似虎。开始清场,他们拿着木棍之类不至于伤人性命的器械。直接驱散这些请愿的士子百姓,有人胆敢抵抗,或者煽动闹事,立刻抓进军营。请愿的士子百姓一开始不愿屈服,大棍子噼里啪啦打下来,个个都是头破血流,有些胆小的就散去了,有些执拗的还要继续闹事,被楚军直接抓了起来。紧接着,楚军对这些闹事者进行突击审讯,严刑拷打下得到口供,又四处出兵抓捕一批拥鲁派的骨干分子,拥鲁派正想搞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骨干分子正在开会,正好被楚军一锅端,蛇无头不行,绍兴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骚乱,汪晟当机立断,以军法处置吴家兄弟,吴明遇和吴启遇双双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