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廷分庭抗礼。对于关宁军,这场战斗意义重大,是所有人的生死之战,若是打不赢,就连自己的家人都要尽数死在贼兵的手里。双方兵士你来我往,每时每刻都有人惨嚎着倒下。大顺军虽然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压着吴三桂打,但关宁军也不是吃软饭的卫所兵,再加上已经得到南京鲁监国朝廷的支援,溃败自然更不可能,一时倒也是杀的难解难分。“将军,平西伯已经是第三次请求援军了,咱们,还不出关援助吗”一片石,约莫两万人的大顺军正在关下列阵,关上负责防卫的则是山海关总兵高第麾下那一万兵士。听着把总这句话,高第却沉默下来。这一万兵不是关宁军,是原本守卫山海关的边军,眼下他们已经和关宁军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都归附了南京鲁监国朝廷。崇祯殉国以后,明朝实际上大一统的时代已经过去,山海关的明军成了一支孤军,高第虽然是山海关总兵,但大权实际上被吴三桂掌握,手中并没有什么筹码。大顺、南京朝廷,甚至是关外的清军,招揽吴三桂和关宁军都要用非常重要的筹码,自己就好像是嫁妆,谁都不在意,这让高第暗自憎恨不已。原本手握山海关这个重要筹码的应该是自己,封候拜将的也应该是自己,凭什么他吴三桂带着关宁军进城后,就全都成了他的“不甘心,我不甘心”高第也明白自己手下东拼西凑的这一万多人战斗力如何,吴三桂手握关宁精锐,掌控山海雄关,所以能对各方势力的招揽权衡利弊。相比之下,高第更像是个无家可归的人,手里这点力量根本不算什么,一个翻手就可能被灭,甚至连个浪花都掀不起来,所以急于找到自己的靠山。除了一万本部以外,高第所能调动的只有几万义勇,在他看来,这点人数面对十万的大顺军,就连守关都不够,又怎么能出去援救其他人。眼下,高第找到的靠山,正是拥鲁王在南京监国的齐王王争。一方面,齐王是正统,崇祯帝遗旨亲封,另一方面,仅仅从给关宁军赠送的物资来看,眼下的齐军家底殷实,确实比大顺军要强上很多。既然已经归顺了南京朝廷,那高第就要暗自为自己考虑了,前段时间祁耀武曾派人来找他,暗中许诺以定西侯爵之位,并且说了一些不能让外人知道的悄悄话。这些话高第全都听在心里,默默记来,这个时候忽然想起来,让他不寒而栗的同时,又觉得是个巨大的机遇。吴三桂手握关宁军三万精锐,的确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军力,而且这支关宁军不像自己部下这一万兵马,说裁就能裁,那可都是只听吴三桂命令而不知王争的私兵。齐王不会忌惮高第手下这些杂兵,但要是说丝毫不忌惮吴三桂手里的关宁军,就连高第自己都不信。把话说白了,祁耀武向高第传达的意思,就是齐王对吴三桂的死活其实并不关心,对关宁军的存亡与覆灭,一样是毫不在意。那么放眼这天下,齐王在意的是什么,只有山海关这座雄关的主人是不是自己,自己要是守住山海关献给王争,奖励定然异常丰厚。祁耀武派来的人,当时分析得条条是道,说就算吴三桂此次战死在关外,关宁军随之全军覆没,齐王最多也就是明面上斥责一下,根本不会为此多说什么,更不会惩处高第,因为他这可是帮助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仔细想想,倒还真是这么个道理。不知不觉,高第手心都有些出汗,要是自己拒不出兵,关宁军势必损伤惨重,吴三桂会因此憎恨自己。不过这么一来,高第就能借此向王争表示赤诚忠心,自己的靠山成了当今齐王,吴三桂会怎么样,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帮助齐王解决吴三桂这个麻烦,正是祁耀武许诺高第今后飞黄腾达的捷径,也是高第人生的分岔口。话说回来,带领这两万大顺兵的将领和高第算是老熟人,一个是密云总兵唐通,一个是冀州总兵白广恩,都是从前崇祯皇帝委以重任的大将。松锦之战,齐军撤退后,官军立即成了一盘散沙,王朴跑的最快,紧随其后的就是唐通和白广恩几人,这几个人胆小如鼠,归降大顺也在情理之中。高第甚至想着要不要替齐王招揽这两个人过来,但回头再一想,觉得还是算了,这守住山海关的功劳很大,但人多分起来,可就不大了。是为了兄弟情义而出关送死,还是遵从齐王的暗许,间接的害死吴三桂和关宁军将士,这是高第一生中最难的抉择。答案异常明显,散发着让人无法拒绝的诱惑。遵从齐王,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像是侯爵之位,开朝功臣,这一切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眼下似乎都唾手可得。高第不断安慰自己,自己要尊奉南京朝廷的意思,而且也要为关上的兵士和义勇们负责,为自己的家人着想,所以是不得已而为之。“关紧城门,不许放一个人进来。”高第下这道命令的时候,声音都在颤抖,把总甚至以为自己听错了,惊愕的想要得到确认,但迎来的却是高第愤怒的咆哮:“没听清吗,我说关闭城门,再不去砍了你”“是是是”把总浑身一个机灵,心道真是见了鬼,平日性子温和的军台这次却这么暴躁,赶紧下令将城门上闸。这上闸的声音许多人都不是第一次听,白广恩远远听见了,就指着关城上笑起来:“高第这家伙应该是怕了,要不要趁势攻上去”唐通哈哈大笑,听见这话后却赶紧摇头,拽住白广恩,生怕这货一个犯浑冲上去,他附耳过去低声说道:“兄弟,难道你忘了,咱们身后的可都是老营闯王的意思是封住后路,不让援军进入石河,咱们就算下令,这些人怕也是不会尊行。”这话倒是提醒了白广恩,他连连点头:“你这话说得对,是我犯糊涂了。”此刻跟在自己身后的人,其实大部分都只是名义上尊奉而已,全都是李自成多年征战积攒下来的勇悍之辈,大顺真正的嫡系部队。要是自己稍有违抗李自成的举动,怕立即就会被一拥而上给抓起来,到时候可就闹了大笑话,面子往哪搁。第五百六十三章:多尔衮的棋高一招正在白广恩和唐通说话的时候,身在关城上的高第却忽然见发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远远的黑暗之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急速接近这里。“那好像是烟尘。”高第紧紧皱起眉头,但也不敢确定。毕竟,在这种环境下,什么都可能发生,更别说现在是黑夜,就算一些身经百战的将领都不会下太早的结论。但不管是什么,高第都能清楚地明白,反正不会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戒备”关城上的守军都发现都东西在接近,在大战的时候,军官们最基本的反应还是有的,下达戒备命令后,不少人开始对远处的黑暗指指点点。城下大顺兵的后阵乱了,但起初就连大顺兵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到听到后面的喊杀声,还有不断溃败回来的兵士后,大多数人才觉得有些不对劲。留在后面的马队将领刘体纯满脸都是鲜血,从不离身的坐骑此时也不知道丢到了哪里去,他步履蹒跚的跑回来,几乎是喊着说道:“快,快走,辫子兵来了”辫子兵这三个字形容的很形象,曾参与过松锦大战的白广恩听见了,当时就是一阵头皮发麻,知道是满洲兵抄后路来了,惊吓不已,下意识的就要策马逃跑。但没逃几步,他又转了回来,慌慌张张的道:“唐兄,眼下只剩下入关一条路,咱们还是去求求高第,辫子兵简直不是人,不能在这里等死”“可咱们这不是”本来唐通对这件事非常抵触,原本在宣府的时候,他就想着动员大家拼死一战,但朝廷监军背着自己先投降,无奈之下才投降李自成。身在贼营,唐通却一直都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听闻齐王一统江南,在南京拥立鲁王称帝,建立正统朝廷,唐通震惊的同时,心里其实就已经在想如何归顺过去的事。眼下入关,对白广恩这种孬种来说,自然是不会犹豫,但唐通不一样,他可是要脸面的人,而且也不甘心做那个三姓家奴。不待唐通回话,列阵在一片石的大顺后阵却已经崩溃下来,无数大顺兵嚎叫着跑回来,嘴里喊着什么辫子兵来了,根本没有一丝一毫想要抵抗的心思。此刻漫山遍野都是大顺的溃兵,鞑子的马队逐渐接近,就连土地都在颤抖。唐通还象征性的询问刘体纯后方马队的情况,但情况不容乐观。刘体纯,人称飞虎,是李自成的亲信,大顺军忧营右标果毅将军,若是在山东军中找个人与其相比,地位大约和邵勇、邢一刀这些都尉相似。本来他负责率领一千余老营马队在后方迂回,一颗心思都在如何拿下山海关,事发突然,根本来不及指挥,大顺的马队就已经败下阵来。不仅仅是刘体纯,包括唐通、白广恩,甚至李自成、牛金星他们在内,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鞑子还在关外,压根没想到会从突然从自己背后杀出来。轰隆隆马蹄声逐渐逼近,一个脑后绑着金钱辫的丑陋鞑子挥起手中虎头大刀,哈哈笑个不停,似乎面前的大顺军还有关宁军,都是土鸡瓦狗,。此人,赫然便是满清饶余贝勒阿巴泰。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九子,少年便从之征战,现在执掌满洲镶蓝旗,位列饶余贝勒,曾在松锦之战中力克八十八城镇,逼降六堡,立下赫赫战功。他身着镶蓝旗全身铠,头上顶着硕大的避雷针头盔,放声大吼:“满洲的勇士们,随我饶余贝勒阿巴泰,杀光汉狗”“杀光明狗”随之而来的,是不下万人的女真骑兵,这些鞑子从黑夜中突然杀出,乱哄哄的冲向毫无防备的大顺军,只用了一个冲锋,就击垮了对方的抵抗意识,使他们彻底崩溃。一个大顺兵正在亡命奔逃,但总归是跑不过后方的女真骑兵,一名镶蓝旗建奴从他身后经过,借着马势,顺势将刀一划。“噗”的一声,巨大的惯性,使得正在奔逃的大顺兵甚至来不及惨叫就被带飞到天空中,下一刻他狠狠地落到地上,临死前还痛苦的哀嚎了几声,想要让周围经过的伙伴救下自己。可大顺布置在这里的两万余人,如今已经四散崩溃,就连防御都难以阻止起来,正在漫山遍野的溃败,哪里有人会留意其他人的死活。“巴图,前方有一群汉狗,我杀死的,定然要比你多”“哈哈哈,那就来比比,俺巴图还从未怕过谁”两名镶蓝旗的鞑子骑兵,在战场上竟然轻松的开起了玩笑,看着前方十几个溃逃的大顺兵,纵马横冲直撞过去,立即就是一阵惨叫。这两名鞑子骑兵,虽然只有四马双刀,但却追着三倍于己的大顺兵,沿途左砍右劈,根本连个回头看一眼的人都没有,更别提阻其锋芒。阿巴泰和图尔格率领两万镶蓝旗、正红旗铁骑,一个照面就击溃了大顺布置在周围的马队,紧跟着又仅仅只用了一个冲锋,就毫无悬念的将一片石的大顺军彻底击溃。说起来倒是有趣,鞑子的对手换了人,从以往弱不禁风的明军变成如日中天、纵横中原的大顺军,但结果没有丝毫变化,大顺军此刻的作风和以往他们嘲笑的明军如出一辙。说起来倒也无可厚非,在与关宁军经过一整日的激战后,两方都是死伤惨重,原本一片石的生力军已经被李自成替换上阵,这两万人都是退下来休养生息的,没有谁会想到忽然在背后出现一支鞑子骑兵。直到这个时候,大顺兵才明白为何明军会在关外一触即溃。“女真满万不可敌”,这句话在他们眼中向来是明军屡战屡败所找的借口,关外不过是还未开化的蛮夷,又能强横到哪里去。但如今看来,这些鞑子兵精粮足,盔甲和兵械完备,实在不容小觑。历史上多尔衮这个时候还在山海关外观望,就连王争都没有料到他会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绕过山海关进入关